三年级演讲稿

时间:2023-05-01 08:35:01
【推荐】三年级演讲稿三篇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那么,怎么去写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书,如茫茫人海中的灯塔,总能在我迷茫时正确指明方向;书,是一位无声的良师,总能无私地教我用心感悟生活,帮我解决许多心中疑惑;书,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益友,开拓我视野,给予我力量和帮助。

  记得我接触的第一本名著是《父与子》,年幼的我识字不多,但却从这本无字漫画中感受到了书带来的乐趣。书中的父子俩充满正义,天性乐观,让我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明白了热爱生活,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爱。也正是这本书,让我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学了,学校旁有一座绘本馆,老妈给我办了一张借书卡,其他小孩子每天只借阅图书一两次,而我却可以达到三四次,就连绘本馆的阿姨都夸我“看书的速度真快”!那些日子里,一放学我便钻进绘本馆,先贪婪地读上两本,然后在老妈催促下借上几本,回到家里连鞋子都顾不得换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着。姥姥叫我吃饭时我还不肯罢休,虽然嘴上应着“马上”,但手却还捧着书,直到看完一章节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其间,我有时会遇上不认识的字,便请老妈来帮忙。亲子共读,让我从不同的故事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它就像一条幸福的纽带让我与书紧紧绑在了一起,也让我更急于多认字,迫切渴望独立阅读。

  渐渐地,我不再留恋浅显易懂的绘本,《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是我转型为校园小说迷。从马小跳到小猫,从笨笨猪到骆驼爸爸,从男生日记到非常女生,每一本都让我爱不释手,仿佛手中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百看不厌。

  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我的阅读范围慢慢扩大。我为《小屁孩日记》中格雷的糗事而发笑,为《城南旧事》中英子的纯真而感到童年的精彩,为《少年大拯救》中小侦探杨小白的机智而赞不绝口,为《长袜子皮皮》中皮皮的力大无穷而惊叹,为《青铜葵花》中哑子的执著而感动,为《狼图腾小狼小狼》中小狼不屈不挠的灵魂而震撼……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智慧的源泉,让我在失落中快乐起来;书是知识的宝库,让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读书的感觉真好!

三年级演讲稿 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最喜欢读书了。它可以让我增长见识。

  有一次,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童话书。我打开一看,里面有好多的好词好句。我想,这里面的东西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我便把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了下来,然后多读了几遍。在一次的考试中,上面就有这样的.试题,这次考试,我取得了很好很好的成绩。因而我喜欢上了读书。

  从那以后,我便经常读书,经过长期的读书,我发现了读志向故事可以使我们做个讲文明、讲道德的人;读童话故事,可以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更快乐,从满奇妙;读小说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读经典名著可以感受历史。只要是有用的 书,对我们都很有帮助。

  读书,不但要读,还要记,如果发现书里面有极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然后记在阅读笔记上,这样读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

  我爱读书,它将永远伴随我的成长。

三年级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5班的唐子洋,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好书伴我行》。

  我喜欢看书,无论是漫画书、连环画、故事书,我都很喜欢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读书、看书。我喜欢看连环画,在那上面的人画得栩栩如生、生龙活虎。我从里面学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路间行人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等这些谚语。我从书中感到了无比的欢乐,我立下誓言,将来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些被我记下的谚语,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光阴似箭,光阴如梭,我也渐渐长大了,由于小时候读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养成了将书中学到的好词句学以致用,考试考到四字词语我都不怕。哎!有好习惯就有坏习惯,“嘻嘻”!哎!不说了,算了,说出来也无妨,(偷偷告诉你)我连上厕所都要拿着一本我恋恋不舍的书看。

  真的',读书真好!不读书的的确确是一种遗憾,没有了书,就等于没有了生存的乐趣,就等于没有了生存的乐趣,也像是少了许许多多的知音!同学们,赶紧加入课外阅读的大潮吧,让书香也伴着你成长。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三年级演讲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演讲稿11-30

小学三年级的演讲稿03-21

小学三年级演讲稿04-11

三年级诚信演讲稿12-22

三年级爱国演讲稿12-01

三年级环保演讲稿02-05

三年级演讲稿3篇04-04

精选三年级演讲稿四篇04-08

三年级演讲稿三篇04-09

小学三年级读书演讲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