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
跟几种金属及其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铜:
CuSO45H2O△=CuSO4+5H2O
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高温CuO+CO=Cu+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H2+CuO=Cu+H2O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生成
Cu+2AgNO3=Cu (NO3)2+2Ag
现象:铜表面慢慢生成了银白色金属
CuCl2+2NaOH=Cu (OH) 2↓+2NaCl
现象: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 (OH) 2+H2SO4=CuSO4+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Fe(Zn)+CuSO4=FeSO4+Cu
现象:有红色金属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铁:
Fe+2HCl=FeCl2+H2
现象:铁粉慢慢减少,同时有气体生成,溶液呈浅绿色
FeCl2+2NaOH=Fe(OH)2↓+NaCl
现象: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4Fe(OH)2+O2+2H2O=4Fe(OH)3
现象:氢氧化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棕色
Fe (OH) 3+3HCl=FeCl3+3H2O
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Fe (OH) 2+2HCl=FeCl2+2H2O
现象:白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浅绿色
Fe+CuSO4=FeSO4+Cu
现象:铁溶解生成红色金属
Fe+AgNO3=Fe(NO3)2+Ag
现象:铁溶解生成银白色的金属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的`溶液
现象: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Zn+FeCl2=ZnCl2+Fe
现象:锌粉慢慢溶解,生成铁
银:
AgNO3+HCl=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AgNO3+NaCl=AgCl↓+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Cu+2AgNO3=Cu(NO3)2+2Ag
现象:红色的铜逐渐溶解,同时有银白色的金属生成
2AgNO3+Na2SO4=Ag2SO4↓+2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补充化学方程式: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气体遇空气变棕色
Ag+2HNO3(浓)=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棕色气体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现象:铜逐渐溶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FeCl3+Fe=3FeCl2现象: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2Na2O2(过氧化钠)+2H2O=4NaOH+O2
现象: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生成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2
燃烧与热量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不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是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2.降温灭火时,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而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下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4.甲烷不是最清洁的能源
5.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证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其中有氧元素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3
1、相对分子质量(Mr)
1)“AaBbCc…”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B的相对原子质量×b)+(C的相对原子质量×c)+……
2) 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读出,计算时一般取整(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2、化学式的读法
1) 单质
a)气体:元素名称+气
例:He(氦气)、N2(氮气)、O2(氧气)、Cl2(氯气)
b)非气体:元素名称
例:Ca(钙)、C(碳)、S(硫)、P(磷)
c)特殊读法:O3(臭氧)、C60(碳60)
2) 化合物(总原则:倒着读)
a)形如“AxBy”的化合物读作:“B化A”,是否读出数字,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NaCl(氯化钠)、MgO(氧化镁)、CO(一氧化碳)、Fe3O4(四氧化三铁)、Fe2O3(三氧化二铁)
b)形如“AOH”的化合物读作:“氢氧化A”,一般不读数字
例: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
c)形如“NH4A”的化合物读作:“某化铵”,一般不读数字
例:NH4Cl(氯化铵)
d)形如“ABOx”的化合物读作:“B酸A”,一般不读数字
例:Na2SO4(硫酸钠)、Ca(NO3)2(硝酸钙)、(NH4)2SO4(硫酸铵)
e)特殊读法:NH3(氨气)、H2O(水)、有机物【CH4(甲烷)、乙醇(C2H5OH)等】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1) 单质
a)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属、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例:He、Ne、Ar、Fe、Mg、C、S、P等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数字通常是“2”)例:H2、O2、O3、Br2等
2) 化合物(总原则:正前负后)
a)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氧最后
例:NaCl、MgO、CO2等
b)两种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的化合物:正前负后
例:H2S、NaOH、NH4NO3、
c)特殊写法:氨气(NH3)、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4、化学式的意义
1) 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2) 微观意义
a)表示一个分子
b)表示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3) 如果化学式前面有数字,则只能表示几个分子(只有微观意义)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4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但物质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无论得到什么数据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说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守恒
3.根据一个物质参加反应的条件可以推断该物质的某些性质和贮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和H+所中和的OH-数量守恒来巧妙地解决化学计算。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5
跟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也可为KOH)+HCl=NaCl+H2O
现象:不明显
HCl+AgNO3=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
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黄绿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黄绿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
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以上四个反应,盐酸、硫酸都相似,后面两类就不赘述了,读者只需写出配平即可;硝酸一般具有氧化性,所以产物一般不为H2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6
酸和碱
1.水是弱电离的,水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碳酸钠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盐,只是在水中显碱性
3.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蓝,不可搞错,另: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4.将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变红而不是酸变红
5.酸和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酸碱的腐蚀是化学变化
6.稀释浓硫酸不可以将水倒入硫酸中,应将酸入水,沿容器壁缓缓倒下,同时不断搅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释浓硫酸
7.浓盐酸在空气中生成白雾是因为浓盐酸有极强的挥发性(初中常见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挥发性),是物理变化
8.氨水是一种碱,在水中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9.在初中阶段,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10.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仅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而且要求反应物中“有酸酸可溶,无酸盐碱溶”,但碳酸镁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那是因为生成了比碳酸镁更难溶的氢氧化镁
12.在初中阶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应一律写为二氧化碳+水,不考虑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碱是不可溶的,只有氢氧化钠、钾、钡、钙(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盐都是中性的,碳酸钠是碱性的,硫酸铵是酸性的.,碳酸氢钠有较弱的碱性,硫酸氢钠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质自身没有酸碱性,但是可以与相应的酸或碱反应
15.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强碱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含有铵根离子的强酸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不考虑水自身的电离)
1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
17.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
18.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不同的,酸碱度指的是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酸碱性指的是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pH试纸测量的是酸碱度,指示剂显示的是酸碱性
19.若不慎将盐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中和,被强碱烧伤同理
20.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7
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
现象:不明显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H2SO4+BaCl2=BaSO4↓+2HCl
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O3+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现象:这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8
金属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难点精讲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上面对中考化学知识点中金属知识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上面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最理想的燃料
关于化学的学习中,下面是我们对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哦。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上面对化学中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9
水的构成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水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水的化学性质
(1)分解 2H2O=通电= 2H2↑+O2↑
(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电解水试验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实验 现象 表达式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所用药品为H2、CuO和无水硫酸铜或CaCl2,反应原理是让H2与CuO反应,生成的水被吸收装置吸收,通过盛CuO的玻璃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再通过吸收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求出生成H2O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确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水的净化过程
过滤方法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基本操作,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三靠、两低、一贴”,三靠是指: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一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两低是: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里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无气泡。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0
一、化学之最
(三)酸: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
6、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碳酸氢钠NaHCO3 , 碳酸氢钙Ca(HCO3 )2
磷酸二氢钠NaH2 PO4
磷酸二氢钾H2 PO4
硫酸氢钠NaHSO4
硫酸氢钾HSO4
7、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碱式碳酸铜Cu2(OH)2 CO3
8、其他盐
高锰酸钾MnO4
锰酸钾2MnO4
氯酸钾ClO3
硫化钠Na2 S
碘酸钾 IO3
亚硝酸钠NaNO2
硫化钾2 S
二、化学方程式和计算
1、计算
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
①化学式写正确
②方程式要配平
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步骤:
⑴解、设
⑵化学方程式
⑶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
⑷列比例
⑸答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例:
质量比等于 2ClO3 2Cl + 3O2 ↑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 245 149 96
①微观意义:每2个氯酸钾分子,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氯化钾分子和3个氧分子
②宏观(质的)意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量的意义: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注意:“+”不能读成“加”,“=”不能读成“等于”要读为“生成”。
3.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 有CO2生成(各写两个)
化合反应 2H2 +O2 2H2O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他反应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1
碳及其氧化物
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但极其坚硬,石墨能导电但较软,二者属于不同物质,二者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常温下碳不活泼,但高温下碳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
3.初中阶段,可以认为碳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4.C02无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5.活泼金属如钾钙钠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碳单质,属于置换反应,这些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学变化
7.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2
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初三化学知识口诀
化合价口诀化合价一:
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
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
氯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一三金。
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化合价口诀三: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齐;铜以二价最常见。
化合价口诀四: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3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
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点燃=SO2
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
现象: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
4P+5O2点燃=2P2O5
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MnO2=2H2O+O2↑
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2Hg+O2↑
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2KClO3MnO2=2KCl+3O2↑
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
现象:同上,
跟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Zn+H2SO4=ZnSO4+H2↑
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
Mg+H2SO4=MgSO4+H2↑
现象:同上
Fe+H2SO4 =FeSO4+H2↑
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2Al+3H2SO4 =Al2(SO4)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高温
2Fe2O3+3H2 =2Fe+3H2O
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4
中考化学易错辨析:水的组成
易错点一:水的组成实验
对电解水的实验,常出现如下错误:对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上各产生什么气体,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多少,记忆不清。记住两极产生的气体,避免张冠李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只需将“负极产生氢气”采用谐音记法为“负氢”,口中默念几遍即为“父亲”。在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时,常易混淆,因此要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推出正负极。
注意: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做该实验时,常常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自然界的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
C、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氢气和氧气D、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B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而误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错选A。可能是生活中“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少的同学常会误认为液体中就一定有水而错选B。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硬水是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而软水中含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因此都是混合物。
答案:C
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5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
(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
(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3)镁可做照明弹;
(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
(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
(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
(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
(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
(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充分燃烧:C+O2=CO2
不充分燃烧:2C+O2=2CO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S+O2=SO2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相关知识点:
(1)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2)在集气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碱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中考化学知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2-2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5-29
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05-26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08-13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8-20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07-17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04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12-06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