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

时间:2024-01-09 16:13:22
  • 相关推荐
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范文1

  通过常规教学检查,能够看出全体教师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对常规教学进行了规范治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对校本教研加强了力度,涌现出了一批抓质量、善治理、重实效的先进个人。然而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部分教师工作不积极,教学不深入,落实不具体,显现了对各项工作敷衍应对的不良现象。下面具体总结

  一、教学治理

  1、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都制定了常规治理工作目标方案,大部分学校的切实可行,符合校情,也有学校制定的目标比较大,不行实现。领导班子的听课达到了每周2次,记录齐全,专门是业务副校长的听课记录多且好,而校长的听课记录专门少达到每周3次以上,有的校长的听课记录就没有见到,不知听过课没有。有的校长的教学形势分析报告不是教学方面的,或专门少讲教学方面的,而大讲特讲安全教育、学校落后缘故等,不是安全不重要,而是不能放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讲,因为主题是教学,没有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

  2、过程治理。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表与上课表不一致,不能看出开设课程的实际情形,班级的课程表与学校的课程表不一致,听张三的课去上课的却是李四。 学校都制定了常规教学检查细则,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如某某学校的教师积分方案,确实是依照检查细则进行的,每一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分数,作为评先表优晋级的依据,公平公布公平,能够专门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学校的细则规定的太死。如教案必须几页,打算必须多少字,这在开始时能够有一个规定,教师形成适应后就要修改,不要常年一个样。

  有了细则就要坚决不移地执行,不要把它作为摆设。如有的细则上不仅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但看检查记录只有数量几次,没有质量的定性评判,也没有检查总结。有的有总结没有抓落实,问题没有改,下一次依旧如此。如此长此以往,工作不深入,作风不扎实,落实不具体,容易使教师产生应对思想,干好干坏一个样,为必那么认真呢。有的细则要求一月一检查,但四个月了,只检查二次。几次检查也不总结,某个教师缺一次,也不补检,就有一个空格。 教案编写数量学校差距比较大,像某某教师早就备了80课时,而有的学校只有40课时。有的学校规定有问题,不是要求每个课时都有教案,而是规定一周许多于四次,只要完成即可,谁情愿多写哪。某某学校的作文每一次都有教案,有批改记录。像复习课、实践课、口语交际课就更不用写教案了,那随意性有多大,可想而知。内容上就更有差距了。教学目标分三级,每一级有2—3个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预备等,就写了一页多。有的作者简介3页,而教学过程就那么三两行,就那么三两个问题,不明白写的几个教学目标如何完成的。电子教案没有按教研室的要求,下载了教案没有修改,下载的资料也算教案。 作文篇数差不多上够两周一篇,批改也比较及时。从评语上看,有的教师不认真,字体潦草,不按格写,龙飞凤舞;只找缺点,不提优点,没有鼓舞性评判;评语笼统,不具体,千篇一律。如一个学生的11次作文中有七次差不多上字体工整、漂亮,书写认真之类的话,在拿其他学生的看,也有类似情形。句子通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像这些通用的评语早该改一改了。但也有老师不但有总评,还有眉批,不但有等次,还有分数;有的学生改了教师再改,还锤炼了学生。 教学反思,没有形成反思适应,没有反思能力,也不情愿学习,只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简单复述就万事大吉了。有一个教师的反思每一篇差不多上六行,三次平均分布在一页上。 听课记录次数差不多都达到了要求,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管谁的课只管去听。一个语文老师最后7节差不多上听的数学课,这有点不正常。听课是为了交流,为了提高,不仅仅是思,没有形成反思适应,没有反思能力,也不情愿学习,只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简单复述就万事大吉了。有一个教师的反思每一篇差不多上六行,三次平均分布在一页上。 听课记录次数差不多都达到了要求,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管谁的课只管去听。一个语文老师最后7节差不多上听的数学课,这有点不正常。听课是为了交流,为了提高,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听课记录只记教师的活动,没有记学生的活动,只有优缺点,没有建议和意见,更没有问题的摸索和灵感。 内容。

  3、质量治理

  没有见一个学校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有监控措施和成长记录,只是有一个教学质量评判方案;没有见一个学校有期中期末终结性复习打算,只有试卷分析,有试卷评讲记录。有的教师的试卷分析,只分析本班学生的一些数据,只分析试卷质量,没有分析学生失分缘故,没有改进措施。培优补差打算切实可行,落实措施得力,记录齐全。有的校长的专题讲座相当于一次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教学指导性不强。

  4、课堂教学和评课

  大部分教师差不多转变了角色,走下了垄断的讲台,不再对课文条分缕析。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重视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进行文本细读,进行语言品味。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晚进早出”。导语太长,作者简介、字词教学就占了课堂一半时刻,学生没有了读书的时刻,文本细读的时刻。如一个教师仅出示教学目标,讲教学目标就占用了四五分钟时刻。一个教师学习生字,先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再找学生改正,教师再评讲,翻来覆去过去了八分钟时刻就这么白费掉了。还没有进行文本细读,就进行拓展延伸了。文本学习一半时刻,拓展占一半时刻。如一个教师的一节课还有20分钟就开始了写作训练,实际上文本还没有完全明白得,对课文挖掘不到位。

  ②多媒体运用不当。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细读,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球多半时刻盯着小小的电视屏幕,学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一边,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脱离文本细读,脱离对优美语言的品味。以“人机对话”代替情感交流。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和“解说员”,学生成了忠实“观众”和“听众”。本应充满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电灌”。以僵死流程代替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不熟练的教师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哪还有时刻顾及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更不用说结合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

  ③“贴标签”现象严峻。比如一篇课文运用了想象、联想手法,教师只提一下的特色是联想、想象,既没有让学生找一找哪里运用了这一手法,也没有让学生分析运用这一手法有什么表达成效,学生依旧可不能应用。 听课教师少。有的学校只有一个教研组长去听课,高音喇叭喊半天,不见去一个人,专门是第一节。有的听半节有事又走了。评课教师预备不足,没有理论依据,要么隔靴挠痒,要么只是戴花,三言两语,就终止了。只对形式评判,不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如一般话不准确,板书不工整,课堂气氛不活跃等。只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没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对语文阅读教学有自己的认识。

  二、教研治理

  1、教研组设计不科学,三个年级三个教研组。应该是一个教研组,三个年级三个备课组,专题活动在一个组,听评课、集体备课在年级组,也叫备课组。

  2、校本教研与县三级教研结合不紧密。有的学校就没有制定教研活动制度,没有活动时刻和地点,县三级教研会议精神不传达。

  3、教研活动单调。有的学校既有专题学习记录,也有讨论记录,还有听评课记录。而有的学校只有听评课记录。有的专题只讨论作文教学,没有讨论教学中发觉的问题,有作假之嫌。

  4、学校有教师教研成果奖励方法和制度,但专门少有如此的成果。

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范文2

  经过一个月的检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对常规教学进行了规范管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对校本教研加强了力度,涌现出了一批抓质量、善管理、重实效的先进学校。但是还有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部分教师工作不积极,教学不深入,落实不具体,出现了对各项工作敷衍应付的不良现象。下面具体总结:

  一、教学管理

  1、教学中心地位。学校都制定了常规管理工作目标方案,大部分学校的切实可行,符合校情,也有学校制定的目标比较大,不好实现。领导班子的听课达到了每周2次,记录齐全,特别是业务副校长的听课记录多且好,如xx。而校长的听课记录很少达到每周3次以上,有的校长的听课记录就没有见到,不知听过课没有。有的校长的教学形势分析报告不是教学方面的,或很少讲教学方面的,而大讲特讲安全教育、学校落后原因等,不是安全不重要,而是不能放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讲,因为主题是教学,没有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

  2、过程管理。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表与上课表不一致,不能看出开设课程的实际情况,班级的课程表与学校的课程表不一致,听张三的课去上课的却是李四。学校都制定了常规教学检查细则,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如某某学校的教师积分方案,就是根据检查细则进行的,每一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分数,作为评先表优晋级的依据,公平公开公正,能够很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学校的细则规定的太死。如教案必须几页,计划必须多少字,这在开始时可以有一个规定,教师形成习惯后就要修改,不要常年一个样。有了细则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不要把它作为摆设。如有的细则上不仅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但看检查记录只有数量几次,没有质量的定性评价,也没有检查总结。有的有总结没有抓落实,问题没有改,下一次还是如此。这样长此以往,工作不深入,作风不扎实,落实不具体,容易使教师产生应付思想,干好干坏一个样,何必那么认真呢。有的细则要求一月一检查,但四个月了,只检查二次。几次检查也不总结,某个教师缺一次,也不补检,就有一个空格。教案编写数量学校差距比较大,像某某教师早就备了80课时,而有的学校只有40课时。有的学校规定有问题,不是要求每个课时都有教案,而是规定一周不少于四次,只要完成即可,谁愿意多写哪。某某学校的作文每一次都有教案,有批改记录。像复习课、实践课、口语交际课就更不用写教案了,那随意性有多大,可想而知。内容上就更有差距了。教学目标分三级,每一级有2—3个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等,就写了一页多。有的作者简介3页,而教学过程就那么三两行,就那么三两个问题,不知道写的几个教学目标怎么完成的。电子教案没有按教研室的要求,下载了教案没有修改,下载的.资料也算教案。作文篇数基本上够两周一篇,批改也比较及时。从评语上看,有的教师不认真,字体潦草,不按格写,龙飞凤舞;只找缺点,不提优点,没有激励性评价;评语笼统,不具体,千篇一律。如一个学生的11次作文中有七次都是字体工整、漂亮,书写认真之类的话,在拿其他学生的看,也有类似情况。句子通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像这些通用的评语早该改一改了。但也有老师不但有总评,还有眉批,不但有等次,还有分数;有的学生改了教师再改,还锻炼了学生。教学反思,没有形成反思习惯,没有反思能力,也不愿意学习,只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简单复述就万事大吉了。有一个教师的反思每一篇都是六行,三次均匀分布在一页上。听课记录次数基本都达到了要求,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管谁的课只管去听。一个语文老师最后7节都是听的数学课,这有点不正常。听课是为了交流,为了提高,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听课记录只记教师的活动,没有记学生的活动,只有优缺点,没有建议和意见,更没有问题的思考和灵感。

  3、质量管理没有见一个学校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有监控措施和成长记录,只是有一个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没有见一个学校有期中期末终结性复习计划,只有试卷分析,有试卷评讲记录。有的教师的试卷分析,只分析本班学生的一些数据,只分析试卷质量,没有分析学生失分原因,没有改进措施。培优补差计划切实可行,落实措施得力,记录齐全。有的校长的专题讲座相当于一次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教学指导性不强。

  4、课堂教学和评课大部分教师已经转变了角色,走下了垄断的讲台,不再对课文条分缕析。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重视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进行文本细读,进行语言品味。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晚进早出”。导语太长,作者简介、字词教学就占了课堂一半时间,学生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文本细读的时间。如一个教师仅出示教学目标,讲教学目标就占用了四五分钟时间。一个教师学习生字,先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再找学生改正,教师再评讲,翻来覆去过去了八分钟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还没有进行文本细读,就进行拓展延伸了。文本学习一半时间,拓展占一半时间。如一个教师的一节课还有20分钟就开始了写作训练,实际上文本还没有完全理解,对课文挖掘不到位。

  ②多媒体运用不当。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细读,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球多半时间盯着小小的电视屏幕,学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一边,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脱离文本细读,脱离对优美语言的品味。以“人机对话”代替情感交流。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和“解说员”,学生成了忠实“观众”和“听众”。本应充满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电灌”。以僵死流程代替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不熟练的教师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哪还有时间顾及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更不用说结合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

  ③“贴标签”现象严重。比如一篇课文运用了想象、联想手法,教师只提一下本文的特色是联想、想象,既没有让学生找一找哪里运用了这一手法,也没有让学生分析运用这一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还是不会应用。

【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05-19

班级常规工作总结01-20

小班常规工作总结04-21

教学常规工作总结05-25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03-15

常规检查工作总结11-20

教学常规工作总结(优选)11-16

小学教学常规工作总结05-21

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