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
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
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
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2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篱笆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感染)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6.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4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高中生物常考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 H O N 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重点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糖原
肝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原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
脂质的分类 、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2、(内脂)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5
(1)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主要是指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但进入内质网与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的机制又有所不同。
(2)膜泡运输
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小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其中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输小泡的'定向转运,以及膜泡出芽与融合的过程。
(3)选择性的门控转运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从细胞核返回细胞质。
(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在细胞分泌与胞吞途径中主要的膜泡及运输方式
主要膜泡有:COPII、COP I、网格蛋白有被小泡
COPII有被小泡介导顺向运输,即从粗面内质网(RER)到高尔基体顺面网状结构
COPI有被小泡介导逆向运输,即在高尔基体内膜囊问和从顺面高尔基体膜囊和高尔基体顺面网状结构到RER。
网蛋白有被小泡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区出芽和从质膜内化而形成,脱去包膜泡与后期咐内体融合。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6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以分裂)
2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2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2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2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2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2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29.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3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7
第一章绪论
1、细胞学说
1847年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3、中心法则
1958年由克里克提出
4、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a: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b:基因的表达调控
c: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d: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RNA复制
逆转录
蛋白质
【名词解释】:
1、同功tRNA:多个tRNA携带一种氨基酸,这些tRNA称为同功tRNA。
2、iRNA:即起始RNA,DNA合成的引物
3、核酶:即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RNA分子。
4、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RNA的逆转录酶,催化端粒DNA的合成,能够在缺少DNA模板的情况下延伸端粒内
3’端的寡聚核苷酸片段,包含两个活性位点,即逆转录酶活性和核酸内切酶活性。
5、反义核酸: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体自身合成的特定互补的DNA或RN段(或其化学修饰的衍生物),能够与目的序列结合,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或诱导RNase活性,在复制、转录、剪接、mRNA转运及翻译等水平,抑制或封闭目的基因的表达。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染色质的类型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异染色质处于凝集状态,碱性染料着色较深。
2、染色质蛋白质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核心组蛋白,包括H
2A、H2B、H3、H4和H1组蛋白。
3、组蛋白的特性:
(1)、进化上极端保守;
(2)、有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不对称;
(4)、组蛋白有被修饰的现象;
(5)、富含Lys的组蛋白H5
4、核小体: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
先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构成八聚体,(每一种组蛋白都有2个)作为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再由DNA缠绕在表面形成。
5、染色质的高级结构:
1)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
2)染色质的二级结构——螺线体
3)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体
4)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6、主要的RNA种类有rRNA(核糖体RNA)、mRNA(信使RNA)、tRNA(转移RNA)、HnRNA(核不均一RNA)、SnRNA(核内小RNA)、SnoRNA(核仁小分子RNA)、ScRNA(细胞质RNA)等。
7、RNA的功能:
①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中核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组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具有生物催化剂功能,作用于初始产物的剪接加工;③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④与生物体的进化有关。
8、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①具有多顺反子结构;
②5′端无帽子结构,3 ′端一般无多聚A(POLY A)的尾巴;
③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9、每种顺反子是一个特异的翻译区。
10、真核生物
MRNA结构的特点:
①5 ′末端有帽子结构。
②3′端多数带有多聚A(POLY A)的尾巴
③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是甲基化
④分子中有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11、TRNA的结构与功能
1)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其稀有碱基的含量可多达20%。多为甲基化。
2)TRNA是保守性最强的RNA。
3)TRNA是单链核酸,含73~93个核苷酸,但其分子中的某些局部也可形成双螺旋结构。
4)5 ′端总是磷酸化,且常是PG。
5)3 ′端为CCA—OH。
6)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型。
12、RRNA的结构与功能
①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占总量的80%。RRNA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②在原核生物中,RRNA有三种:5S,16S,23S。其中,16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的小亚基,而5S和23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大亚基。
③在真核生物中,RRNA有四种:5S,5。8S,18S,28S。其中,18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小亚基,其余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大亚基。
13、反义RNA的定义:碱基序列正好与有意义MRNA互补的RNA,又称为调节RNA。
作用机制:可与MRNA
配对结合形成双链,最终抑制MRNA作为模板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