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一、总目标方面的传承与变化
在总目标上,新课程承续了旧课程中的培养目标。作为国家在高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课程必定会与意识形态相联系,所以在课程目标上,仍然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里面的新内容。
(一)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20xx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体现在“序言”部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程标准则专门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进行说明。各自具体内容的陈述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表述上虽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实际内容却存在一致性,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政治上的教育,同时与相关科目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配合,完成德育任务。思想与政治是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意识形态。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其前言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我们所比较的新旧两个课程标准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小,出于这样一种课程性质的限定,使得它们在总目标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二)变化与发展
各学科课程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其变化一方面是出于外在事物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也是其内在自身的发展。对于两个不同时期、不同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同的地方。
1.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呈现关注“学生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出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就如在旧课程标准里面所提到的一样,“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以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面,主要是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制定学生在完成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应该达到国家社会所预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与生活实践的需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亦然有所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强调思想政治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里面增加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往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批判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次课程改革,也正是以此作为突破的方向,并将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设计上,也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系统地整合在一起。
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总目标的变化。旧课程标准里面强调思想政治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加了要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里体现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课程理念。
4.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对目标表述的不同,可以发现两者在课程目标理念方面的差异。新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述有两大差异:一是旧目标中的“简明扼要的讲授”与新目标中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的表述差异。从“讲授”到“引导学生探究”的变化,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引导”强调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二是旧课程标准里有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则改变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从“科学”到“正确”的,用词不同,是近年来全社会强调人文主义教育的结果。
二、目标分类方式上的变化与分析
在目标分类方式上,新课程超越了旧课程的“双基”体系。在旧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标准,同时也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志向”、“意识”等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
(一)由“双基”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转变
在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将课程目标明确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在各个维度里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系统的.目标。旧课程标准里面没有对目标进行明确分类,从三个年级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其分类主要采用了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体系,所不同的是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采用的目标分类源自于西方的传统分类,即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这种分类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可以较好地表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改变。
在旧课程标准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抱怨多在于:政治课的学习就是在灌输一些知识,不能学到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活的东西等等。针对于这种抱怨与批评,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了能力目标,如“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要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只是基础,真正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变化,才能达到课程设置所预期的目的,因此这个维度的目标也是在三个维度中的高级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里面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了“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的目标,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性,很具有时代意义。
(二)评价标准由侧重单一“认知”标准到系统化
受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旧课程在评价标准上采用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不过仅仅是采用认知领域里面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在旧课程标准里面,识记、理解和运用是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中的要点结合一起出现,具体到每节课都有对不同知识点的相关三个维度要求。学习评价被简单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这种单一的认知领域的评价标准与考试的结合,造成了学生的厌倦心理与教师的无奈。课程目标里面强调要实现观念、态度等的转变,却用单一的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及运用”来进行测量与考核,要求与标准之间明显是相悖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评价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等。相应的,在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里面,则强调了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等,并且分为三个方面:“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这样的新评价体系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或表现有:分析、讨论、模仿、调查、撰文等等,采用了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变革对目标设计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类的表述由“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旧课程标准中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成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硬性指标。这些“基本要求”分别是按“识记”与“理解”及“运用”三个维度来阐述的。在“识记”维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识记“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理解”维度的基本要求是要会“说明”与“阐释”;“运用”维度的基本要求则主要是要会“结合”事例,进行“分析”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教与学方面,不再提出确定的、较固定的“要求”,进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从“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在表述上的变化可以看到,新课程关注教师的自主权和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创造的空间。
三、内容标准的变化与分析
在内容目标上,新课程否定了旧课程中内容目标与时代相脱离现象,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容目标。而且,新课程中体现出来了一种融合的理念,如承认多元、关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等。
新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展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变旧课程中内容陈旧的现象。对新旧课程在内容标准上进行比较,会发现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创新性
新课程必修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是对旧课程中“三个年级知识常识”的发展。原先的课程内容是按年级来分的,分别分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及政治常识三块,主要以渗透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新的内容标准则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哲学生活三块上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关注到了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经济、政治及哲学模块的内容目标上试图突破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采用“学习领域”的形式设置课程,每一领域由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则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动态确定学习内容。
选修课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新课程选修课的内容是对必修课的扩展,分别设置了经济、政治、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是新旧课程都倡导的共同之处,这是由高中教育的定位与任务所决定的。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需要,给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深化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选修内容模块的设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具生命力,更好地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二)客观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敏感科目,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取标准上突破了以往因为浓重的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主观色彩,较具客观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化进程以及思想的解放,使政府与民众对待思想教育的观念得到改变。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上删除了以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否定性阐述,而采用中性词语对“市场”“商品”“政府”等进行恰当的描述。
(三)时代性
在内容目标的选取上,新课程更具时代性。在时间上,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跨度并不大,但在内容目标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增加的东西,其一,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新的发展。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就是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增加的新内容;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而文化生活模块的设立是与文化哲学的兴起相联系的。其二,所选取的材料和案例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涉及“非典”事件,内容的选取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约翰班维尔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伊夫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第二:国有经济要,引导和影响并在.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常考方式】选择题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的职能。
【常考方式】选择题
3、汇率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本币升值的影响: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③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2)本币贬值的影响: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
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也有材料题涉及,结合解析型主观题进行考查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常考方式】选择题
5、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常考方式】选择题
6、恩格尔系数反映什么?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消费结构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常考方式】选择题
7、扩大内需的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⑤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新的消费热点;
⑥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均有涉及,以材料题为主,需着重背诵
8、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常考方式】材料题
9、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①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1、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企业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常考方式】材料题居多,结合措施型主观题进行考查。
13、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作用?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其作用在于:
①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常考方式】选择题
1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常考方式】选择题
16、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常考方式】选择题
17、市场调节的作用?
①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结合解析型主观题来进行考查。
18、市场调节的弊端与影响?
(1)弊端:
①自发性: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盗版)。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一哄而下(上)”。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2)单纯市场调节后果(影响):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常结合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20、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①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常考方式】选择题
21、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常考方式】材料题
2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常考方式】选择题
2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常考方式】材料题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6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8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24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8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6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14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10-13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推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