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30 07:22:18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9.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0.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1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12.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13.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1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

  ①保温

  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

  ③缓冲外界压力,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2、(内脂)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XX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4、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5、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7、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8、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基本、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9、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0、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11、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12、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13、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14、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4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5

  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

  2.场所: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2C2H5OH+2CO2+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酸2C3H6O3+能量

  (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条件时没有氧气参与。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酸,[H]和少量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步:丙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步:前两步的[H]与吸入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分解,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释放总能量2870千焦,其中1161KJ能量转移到ATP中,其它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

  ①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主要指绿色植物、藻类;硝化细菌等

  ②异养型(直接摄取有机物)人、动物、营寄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异化作用: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能量

  ①需氧型(有氧呼吸)人、绝大多数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②厌氧型(无氧呼吸)寄生虫、乳酸菌等嫌气性细菌兼性厌氧菌(无氧、有氧都能生存)酵母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6

  1、细胞周期概念?真核细胞的式有几种

  2、有丝个时期的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各个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含量的变化

  4、植物细胞有丝动物细胞有丝区别

  5、无丝特点?无“丝”指什么?哪些细胞通过无丝方式形成新细胞

  6、细胞分化的概念

  7、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8、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9、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癌细胞的`特征

  1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恶性肿瘤的预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5、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补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上一篇:告别2019迎接2020的励志唯美说说短句致自己3篇

  下一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8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_受精作用

  一、减数_概念

  减数_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_式。在减数_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_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_生,有丝_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_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_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_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_成生殖细胞。

  (3)减数_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_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_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_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_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_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_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9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0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1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交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配或传粉。

  二、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5、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三、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5、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8、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10、减数XX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X中。

  1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2、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3、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14、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1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3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上段。

  (2)卵裂期:特点:细胞有丝XX,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3)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4)囊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5)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5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2、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

  00-2-+-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③胰岛素与胰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选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03-06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03-06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3-01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6-09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07-27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02-21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12-06

高二选择性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2-18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热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