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建设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程建设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建设总结1
一、工作目标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以枫泾中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由区首席教师、学科导师、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研究团队的指导、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研训活动。促进区域范围内的语文课程建设、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效益和效率,培养区域范围内一定数量的语文骨干教师,总结语文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提炼语文课程建设研究经验。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2、研究教学方法。重点围绕探究式课堂教学展开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期望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怎样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教学管理。包括个性化的课堂管理研究、以促进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为目标的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研究和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三、工作回顾
我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对枫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语文教研组建设情况作初态评估,发现和诊断枫泾中学初、高中语文教学及语文教研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炼枫泾中学教学及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优秀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学校领导及时反馈。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用了前后五周的时间每周一整天,听了初中四个年级共16位语文老师的课,课后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同时,我们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了解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展情况。还参阅备课笔记、学生作业本,了解备课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
根据项目组成员的分析,在16节课中,较好的课有6节,占37.5%,一般的课有7节,占43.75%,较差的课有3节,占18.75%。当然,一节课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但起码对我们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基本依据。每次听完课后,针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式的点评。因为凡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都相互听了课,也都参加了评课研讨活动,因此实际上每次的听课评课都是一次备课组活动。开头老师们听说我们要听课,非常紧张,准备都很认真,从来不用多媒体的老师也做了课件。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看得出来,有些老师对我们有防范心理。由于我们采用研讨式的评课,用的是商榷的语气,老师们不但解除了紧张心理,而且都认为这种听课评课的方式对他们很有帮助。以后他们就非常愿意我们去听课。
通过听课评课和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了枫泾中学初中语文组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课堂气氛大都不活跃。教师在课堂上教案意识太强,对学生的生成的内容或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因此课堂缺乏精彩。
2、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研的深度不够。
3、备课组、教研组缺少领头的骨干教师,未形成团队的力量。
4、语文组教师的`话语系统有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些学生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阶段采用项目组成员示范教学的形式,由4位导师和学科骨干教师轮流开课,项目组成员和枫泾中学所有初中语文老师听课,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主题集中研讨。一开始,就项目组的老师发言,枫泾中学只有个别老师参与讨论,但几次下来,枫泾中学语文组的其他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进来,研讨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本学期开学第二周,我们和四个语文备课组的组长一起研究并修订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并决定把初一语文备课组作为重点建设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确定了初一备课组的三位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他们配备了带教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听课和指导。受陆旭东校长委托,其中一名工作未满一年的新教师由我亲自带教。
1、参与枫泾中学语文学科的命题、学科质量分析和学科教研组活动,帮助和指导枫泾中学和辐射片内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2、组织枫泾中学及片内的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研训的核心力量,以听课、评课、说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专题讲座和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以枫泾中学为中心的片内课堂教学研修活动。
3、加强个案研究,注重优秀课例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教学和教研活动模式,及时推广语文学科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宣传、辐射成功的学科教学研究经验。
4、指导枫泾中学及辐射学校初高、中毕业班语文复习工作。
通过听课和评课讨论,我们对枫泾中学语文组的情况和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学期结束以前,我们还将与枫泾中学语文组一起对期末考试作质量分析,并完成初态评估报告,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措施,确定重点培养的对象。下学期上半学期,项目组所有成员开课,结合开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重点研讨教学内容的把握问题。下半学期,项目组部分成员和枫泾中学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结对同课异构,结合开展研讨活动,重点研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将请辐射学校和导师带教的语文教师一起参加。在这过程中,还将积累优秀案例和其他有用的资料。
区本教材《金山人文读本》编写项目组也已经开展了专题研讨、资料查寻、实地走访等活动。
20xx年12月27日,编写组人员走访了“金山卫南门日军登陆点”、“万寿寺”、“查山古文化遗址”、“李一谔烈士纪念碑”、“长桥羊肉村”等,并收集有关文史资料。在研讨、资料收集以及走访的过程中,编写组成员常常被金山丰厚而多彩的人文所感动。
我们设想,在20xx年5月前,编写组人员实地走访金山的所有人文景观,深刻体验金山的灿烂文化。并利用假期整理编写、编辑《金山人文读本》。设想将采用多种视觉反映的金山文化。
语文课程建设基地的其他几个项目也已开始活动,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课程建设总结2
一堤都江堰,开启成都平原文明起点;一条江安河,润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就坐落在智慧武侯江安河畔。
川大附中新城分校20xx年建校,是一所实施两自一包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公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8.7亩,建筑面积50000m2。现有教师132名,初中学段三个年级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4人,今年9月刚开办的高中学段6个教学班,261名学生。
建校四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赓续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血脉,传承川大附中“人文滋养,百年树人”教育情怀,确立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办学理念,本着“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的办学愿景,构建和实践“全人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着力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长于研究的人”。
“全人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德育主题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健康生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六大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出台,课程理念的演化推进,学校全人课程项目推陈出新,总体架构持续升级完善。经过二次升级,全人课程体系从1.0版本“全人课程”上升到目前的2.0“1+N全人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学校以“毓德立品 格物致知”为校训,以“既对学生现在成长负责,又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为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发挥每一个学生最佳的主体状态,突出课程育人。利用社会、家庭、学校资源,构建“1+N全人课程”校本体系,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学生个性特长,为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培养“四会一长”时代新人。
二、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理念和学校培养“四会一长”学生的育人目标方向相同,愿景一致,所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并不打算完全抛弃“文化基础课程、德育主题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健康生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六大领域的1.0课程体系版本,只是进一步强化和强调“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五育融合,把它单独作为“1课程”,即升级为“1+N全人课程”体系。整合并落实基础性学科,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科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坚持“有融则融”“有需则融”“主动包融”的原则,实现“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实施
(一)融合课程的“三个类别”
1.学科内融合,主要指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分为课时内融合、单元内融合、跨单元融合。对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纵向或横向的逻辑呈现,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理解更深刻,掌握更扎实。如语文、音乐学科以大单元的方式组织学习,从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整合重组,进行学科内融合,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在具体章节的具体课时根据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比如七年级下册音乐课《沂蒙山小调》,就可以融合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地理,还可以在音乐试听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听觉画出音乐意境,从而融入美育的元素,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借助语文“顶真”修辞手法来讲解咏叹的歌词特色等;七年级上册语文课《蝉》可以融入地理、生物、历史等知识。通过学科内和学科间融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2.活动融合,主要指主题式活动课程中的跨学科融合。在主题式活动课程中,把一个主题活动置于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在多主体的协作中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比如“球类活动月课程”,单单一场排球比赛,就需要体育老师、班主任、保健老师、学科老师等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体育专业的知识、有德育礼仪的知识,有计分、积分的数学知识、有新闻宣传口号的语文知识、有海报宣传服饰的美术知识,还有场地布置、场地清洁劳动知识等,需要活动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新城农场”课程的实施是德智体美劳融合式教育的学校现场。
3.文化融合,主要指学校文化与学科融合、文化与领域的超学科融合。分为物质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和精神文化的融合。班级的'文化墙,有“班名”“班徽”“班花”“班旗”“班歌”的解读,融合了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学科知识、班级特色、班级公约,融入了对美的理解和呈现,融入班级精神的元素等,还有黑板报、年级文化、“敬善和真”廊道等,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会“说话”;校园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穿、相互融通和相互滋养的,校园“处处皆教育”。
学校自开办以来,着力把“三风一训融入学校文化营建”,通过“三堂四节”活动习养德行,通过“十心三廊”环境润养德性。为了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将升旗仪式课程化,在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都有一环节《经典传诵》,按学期和板块划分,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每天入校即读、入室即学;每到星期一升旗仪式,由推介人面对全校师生解读诗词,由传诵人朗诵或咏唱,再由全校师生一起诵读,从而传承文化、领悟精神。
在升旗仪式上,值周总结固定有五个环节。一是上一周的德育、教学总结,二是“历史上的今天”,三是“国际风云”,四是“国内时事”,五是“新城快报”。学校致力于通过单课与群课的结合,文科与理科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让学生既有埋头读书的能力,也有抬头看路意识,还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感与胸怀。
(二)融合课堂的四种形态
1.创生式,主要应用于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分享-创生”课堂范式是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分享学习单”为载体,以“对话”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以学生参与多种视域融合的“对话性讲解”代替教师独霸话语权的单向度“独白式讲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主题式,主要应用于德育课程、国际理解和健康生涯课程等活动课程中。把主题课程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隐含在主题背后的知识和能力,达成学习目标。例如礼仪仪式课程、缤纷新城艺术课程、活力新城体育课程、《以茶知礼,以劳育人》研学课程多安排为主题式的学习活动,围绕一个德育主题,带着任务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跨领域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主要应用于“1+N全人课程”中的“N课程”。因为我校88.2%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家长75%以上文化程度都在高中及其以下,所以希望学生在校外、在家庭进行五育融合教育的补充比较困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每周三下午安排一节90分钟长课,让全校学生进行“全面、全领域、全人”的混龄、自主、分层走班式拓展性学习,现目前学校开出的课程有40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跨学科融合,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青少年体育英语”“舌尖上的四川”“巧手等你来”等。
4.项目式,主要应用于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自主评价自己在学习活动的成果。它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中的短板,满足学优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例如创客课程,在STEAM课程,融合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学科,教师通过展示真实情景,学生发现真实问题,学生探讨解释,推动学生实践与探究、合作与分享,利用程序和模拟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融合式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
1.文化基础“1课程”的五个步骤。一是班科老师个备,二是备课组集备,三是先行课多学科组听课、议课,四是学科内、跨学科融合优化,五是分科分班行课。通过“六课(新进教师入格课、全员教师达标课、创新教师先行课、师徒结对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教学研讨提升教师课程融合水平。
2.全人“N课程”的五个步骤。一是教师项目申报;二是课程管理中心审核调整;三是学生根据兴趣网上自主选课;四是班主任和学科老师根据学期教学重点工作,统筹协调;五是选课走班实施全人课程。经过这五个步骤,完成分类分班,分班名单由年级组统筹教室和教师,定时定点定内容行课,学生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开设平行班。行课期间,课程中心要对学生表现、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督导考核、展示和经验总结。
四、课程评价
(一)文化基础“1课程”评价
评价导向教学。对“1课程”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师的教,也评价学生的学。学校为此制定了《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教学评价表(试行)》,努力在评价过程中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式多样性。做到既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关注情感发展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全人“N课程”评价
在“N全人课程”评价中,主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评价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评
为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鼓励学生把外在的评价转化为自我内在的一种反思、觉醒和改进。如在入学教育课程中,学生通过汇报交流或填写自评表格等,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以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小组互评
小组同学的互评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分享—创生”课堂,采用课堂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互相点评等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同伴监督、评价、引领等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评价能让评价内容更加丰富,让评价维度更加全面。通过家校记录本、家校交流、映月讲堂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到融合课程的评价中,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4.学校评价
学校通过“作业展示”“小报评奖”“星级学生评选”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让学习真实发生。通过“光荣榜”“文化墙”等墙面文化,通过《为了生命的成长》《青藤浅语》《三情十心》读本等校刊铭记学生成长足迹,定格学生奋斗荣誉。
五、课程实施成效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五育融合课程实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体方面,20xx级谢昊业被评为20xx年度成都市“新时代好少年”。20xx级徐李洋被推荐为20xx年成都市“新时代好少年”。20xx级7班五名学生获得成都市第二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特等奖。20xx年度获得区级及以上科技类比赛累计58人次、艺体类获奖728人次。团队方面,20xx年学校足球代表队共计获得市级一等奖3次,区级一等奖4次,向成都市初中女子最佳阵容输送2名优秀运动员。排球队在20xx年获得四川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女子(丙组)冠军。今年暑假组队代表成都市参加20xx年省运会女子乙组、丙组比赛,分别均获得全省“亚军”。下半年还将组队代表四川省参加“体总杯”全国城市排球联赛。学业方面,20xx年在武侯区教育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中,我校七年级、八年级位居全区第二名和第一名,首届中考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率近50%,录取率超过65%。20xx年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率59%,在20xx—20xx学年度全区初中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中均获全区第一名。高中学段首次招生,录取分数线超出成都市重点线近40分,在成都市6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里面排名29名。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秉持“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文化,围绕“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近一年来,全体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提升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科研方面:目前1项省级课题结题;2项成都市专项课题获成都市二等奖,如今还有18项课题在研中。赛课情况:20xx年,15人次参加区级及以上课堂大赛,获得15个一等奖,其中省级一等奖1名,市级一等奖2名。
(三)促进学校品牌发展
学校在五育融合课程建设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学校影响力。20xx年承办区级及以上研讨活动、国培项目6次,学校教师在区级及以上主题发言及公开课20人次。
截止目前,学校先后成为全国“十三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武侯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全国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足球校园特色学校”,“四川省青少年女子排球共建单位”“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共建单位”“成都市“学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预备队”重点建设单位”等。
六、反思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组对于五育融合课程建设还存在概念理解的不足和内涵认识的不够,所以顶层设计还需要得到专家指导和榜样引领。
2.学校文化与制度没有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协同的五育融合价值系统。所以学校五育融合课程校本化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3.教师习惯于传统课程执行的“舒适圈”,对传统分科课程存在“习惯”和“惰性”,对五育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4.五育融合课程建设评价量规还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而完善。
(二)下一步打算
1.完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进一步思考五育融合课程校本化理念,以项目的形式,研究五育融合课程的开发流程、基本要素、具体方法及管理机制,形成由上到下的统一的课程建设方案。
2.优化五育融合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在总结提炼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侧重探索五育融合课程的实施路径:着力学校整体布局,从学校文化制度融合、课程教学融合、劳动与实践活动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1+N全人课程”建设,探索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实施的保障机制。如师资培养、组织建构、资源整合、制度建构等。
3.开发五育融合导向下的融合评价量规
研究五育融合导向下的融合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构建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评价量表,落实多元评价,实现评价的目标性、表现性和真实性。通过评价将原有传统分科课程导向为聚焦核心素养的五育融合课程。
4.构建五育融合课程的资源库
在课程推进中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利用好学校已搭建的校内外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五育融合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由课程管理中心组织整理和收集各级各类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
五育融合课程,将德智体美劳进行了整体设计和深度融合,使得知识应用更具灵活性、迁移性,课程内容更具开放性、系统性,问题解决能力更具综合性、完整性,人才培养更具复合性、创新性。五育融合课程是一个新事物,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实施路径,深化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课程建设总结3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
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
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1、培养目标:
1.1知识目标: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防治措施;
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概念,鉴别诊断,并发症,转诊和健康指导;
了解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诊治能力;
能规范运用临床诊疗技术进行日常诊疗工作;
具有危急症患者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的能力。
2、教学建议
2.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2实践教学: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仿真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早期接触,熟悉医院工作场景,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考核办法:
分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60%)和实践技能操作(30%)及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
其次,分开来说其各科特色:
一个“临床”使中、西医“病证结合,优势互补”充分体现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内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诊治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如:要求学生搜集大量常见病例,从每一病例中抓重点,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
外科注重动手能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时进行,采用分组式,评分制,积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妇科主要是临床常见妇科病的鉴别,教师要精选妇科内容,突出重点,通俗易懂;
儿科病复杂多变,患儿不会表达,不会配合,故注重培养学生的医疗技能、临床经验及医患沟通能力,如主要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法;
五官科要求解剖学要扎实,其须借用照明装置和检查器械才能辨认其形态和病变,故教课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尽可能结合病房中真实的临床病人与案例;
肿瘤学诊易治难,教师要向学生多植入本领域新进展,教授前沿性的诊疗;
传染学主要是了解疾病和注重预防,如采用研究性教学法;
急救医学要求学生应变能力要强,教学宜采用影像观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2)教学方法①课堂多媒体教学法。②研究性教学法:介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现实的重大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③自学辅导教学法,向学生布置学习内容,并对其进行启发,而后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自学成果,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还有影像观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指导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手段改革①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做到演示、板书等相结合。②大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如: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
注重本课程电子课件的制作,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其展现教学内容,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③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医学教学方面的常用网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查询和资料收集以解决问题。④利用网络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答疑和指导。
(4)建设成果通过课程建设的完美规划与大力实施,将目前医学院校“三段式”模式:基础、临床、实习三个阶段注入新的元素,逐渐实现了医学课程模式多样化,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总之,课程建设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建设总结4
生物化学是我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合培养二十一世纪高层次、创新型药学人才需要的药学生物化学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进行课程建设。现将多年来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
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课题负责人张景海既是教授又是博导,既是学科科研“领头羊”,又是教学骨干和带头人,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带领课题组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承担和完成省部级、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教学改革方面也紧跟时代脉搏,牢牢把握着课程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发展方向。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引进外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进修人员、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均发挥骨干作用;在教学中也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听课和助课,观摩教学,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进行传帮代。实行集体备课、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促进业务交流;在补充青年师资时,还注意综合大学的人才和获得学位的归国人员引进,以防止近亲传递,知识退化。由于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具体,措施得力,目前,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形成良好的教学学术梯队和可持续发展势头。目前教学队伍的整体情况为:
1. 知识结构:硕士14人,达100%;双硕士1人,达14.3%;博士(含在读)8人,达50%。教授3名(外聘教师2名),副教授7名(外聘教师1名),具有高级职称比率达52.6%。
2. 年龄结构:35岁以下10人,占71.43%;35~50岁4人,占21.43%; 平均年龄为35.79%。
3. 学缘结构:教学组14人中本科毕业于12所国内院校,硕士毕业于15所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五名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三名为博士,两名为硕士。
4.师资配置:理论教师以教授、副教授授课为主,正副教授授课时数占总学时数的70%以上。
5. 师资培养:近五年,海外进修一年以上3人次,国内进修2人次。
6. 教学科研水平:近两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8篇,校级教改项目一项,课题负责人张景海获国家及省教学改革二等奖及一等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学院一等奖2项,获学校优秀奖2项。4人获得03-06年 制药工程学院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课程负责人张景海教授带领下,主持和参见国家、省、市各类基金项目十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 SCI收录12篇。申请了两项中国发明专利,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科研的教师比例达到100%。
二、以提高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国际型、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需要,近五年来本教研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
1.教学内容改革: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主要措施为:为适应不同药学专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选用了适于各专业特点的教材;为了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及时把教改、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一些与相关课程重叠的内容如:核酸合成、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基因组与基因工程等划到《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解决了学时紧张,内容多的弊病,也兼顾了和其它课程衔接;增加了系列综合性开放实验;根据教学大纲和不同专业的要求近几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次修订,多媒体课件每届均有变动;形成了以生物化学(130学时)、生物化学Ⅰ(72学时)和生物化学Ⅱ(34学时)为中心的体现各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课程群。
课程建设总结5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C”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外在压力。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
多少年来,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即某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是一种所有权关系。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场,出产的羊毛用于生产本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用纸提供木材。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在各级企业领导者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许多制造业企业拥有从毛坯铸造、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等一整套设备、设施、人员及组织机构。
推行“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逐渐显示出其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的薄弱之处。显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要想对其他配套企业拥有管理权,要么自己投资,要么出资控股,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承受过重的投资负担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而且由于核心企业什么都想管住,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往往将宝贵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花在辅助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上,而无暇顾及关键性业务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每项业务活动都想自己干,势必要面临每一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反而易使企业陷入困境。进一步地,如果整个行业不景气,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不仅在最终用户市场遭受损失,而且在各个纵向发展的市场上也会遭受损失,因为最终用户市场不景气,必然连带着纵向市场的萎缩。因此,“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难以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所期望的利润。
全球制造链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
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
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更使人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了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万事不求人”的封建主义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与开放式的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例如,生产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没有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都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与合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但是,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
革的阵痛可以换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新的前沿和新的领域。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正深深地影响着当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日益开放并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中国,我们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因此,如果说企业关于战略、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是一道多项选择题,那么供应链管理无疑也列在我国企业的可选范围之内。对某些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还应该是必选项。如今,许多高等院校的管理专业,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近来都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其目的是明显的,一是争取让学生掌握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最新的动态;二是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更能适应当前企业竞争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也让学生们在未来择业时更具竞争力。
由于‘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新事物,因此,不难想像的是,‘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是本校物流专业的一名教师,长期从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和教学工作,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当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在陆陆继继地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到,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是按照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教学思路设立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在这一点上,其他一些课程就相对比较成熟,如《管理学》总是围绕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个模式展开的。又如《营销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存在一个“细分、目标和定位(STP)”的分析模型作为核心,而在战术层上则紧紧围绕着‘产品、价格、促销、地点(即4P)’展开。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架构,这势必给《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同时也让人怀疑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没有合适的教材。其他课程,如《管理学》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已经搭建起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和教学架构,并且围绕这一架构还有许多可以选择的非常优秀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等。而《供应链管理》由于设立的时间尚短,没有一个比较标准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并且这方面的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也很缺乏。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本比较满意和合适的教材。本人除了负责《供应链管理》中文课程的建设外,还担任了我校澳曼特国际商学院物流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工作,在担任助教的四年期间,澳方换了三次主讲教师,而每一位主讲教师都选用了不同作者的教材。正如前面谈到过的,由于本课程缺乏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架构,所以不同英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无疑给我的助教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有过这种经历,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缺乏合适的教材会给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会给相关的学生造成知识学习上的系统偏差。这充分体现了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3、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上的混乱。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件新事物,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着相互矛盾和混乱的现象。例如,就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各自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等问题,甚至都没有达成过共识。詹姆士R斯托克(James R.Stock)和道格拉斯M兰伯特(Douglas M Lambert)在他们的《战略物流管理》一书中说道:“直到最近,大多数从业人员、咨询顾问和学者都把SCM视为与当代对物流管理没有什么差异的一个概念。”大卫辛奇-利维(David Simchi-Levi)等在他们的著作《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则直接指出:“我们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不作区分。”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给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学生带来相当的困难和不便。我们知道,学习一些错误的东西,那还不如不学。也正是迫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该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框架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实行的,并且着重解决的是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参见上一部分)。
首先,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和相关的资料,初步构建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一个教学体系。《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三大部分来完成,具体见下图:
其次,通过这次课程的项目建设,我们确立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并应该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2.懂得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时代和市场竞争的背景; 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如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企业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等
等,以及能够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3.4.5.6.最后,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进行深度的探讨,并和相关的教师(包括外教)进行了交流。对于当前‘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文献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经过反复的考证后,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联系,企业纵向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区别等等。
四、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
在整个课程建设期间,我们这个项目小组根据学校关于课程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完成了如下工作。规企业进行供应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在不同产业中,企业如何实践供应链管理; 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范了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PPT)、试题库等的建设。具体请参见附件。
课程建设总结6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嵌入程序设计等。该课程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巨大。针对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能够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初步调试程序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MOODLE平台,该课程的知识学习可以在课前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课程情况分析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程序开发过程;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能编写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以本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灵活的思维方式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较复杂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知识目标:掌握C语言程序的结构、函数的结构和程序开发过程;掌握算法的特性和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能够使用流程图或N-S图来描述算法;熟练使用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熟练的使用函数编写程序,掌握函数的定义、声明、调用及参数的传递方式;能够使用数组编写程序,解决排序、查找等实际问;理解和掌握指针的概念、运算和使用方法,能利用指针编写应用程序;掌握结构体类型、结构体变量定义和使用,能利用结构体编写应用程序,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具有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程序设计能力;具有阅读、分析和设计算法的能力;具有解决分支结构应用问题程序设计能力;具有解决重复操作应用问题程序设计能力;具有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程序设计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软件开发、编码、调试、维护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培养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良好的编码规范;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主要的教学观点有: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景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社会建构主义把上述的观点扩展到一个社群,该社群成员为彼此创造事物,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力建立一个共享成果的文化圈。当一个人融入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时,他将自始至终学习如何在各个用娉晌这个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个体不能独占知识,只能分享知识。因此教育要消除固定的权威;激活学习者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实践中形成意义;倾听各个学习领域和各学习主体的声音。
美国教授Robert Talbert提出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作业练习;课中,学生先进行测试,再与老师或者同伴进行小组协作探讨;最后,作出总结和反馈。
3、 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平台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创建和管理的在线课程。Moodle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其设计基础,主要特色有:简单轻便,相容性高,技术门槛低;其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搭建在线课程时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在一个积极协作的在线环境中进行交流;在线活动记录能够详细呈现。
作为强大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可以支持开设上千门的课程,平台支持无限制的课程目录创建。课程管理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创建、移动、下载、修改课程;可将课程设置为激活或隐藏状态,同时可以设定课程的进度;可以为课程设置灵活的权限和等级以及是否允许学员注销课程等。作为教师,通过该平台能够追踪到学习者进入课程学习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能以小组合计的方式显示时间、日期和频率信息;能对进入课程、讨论区、课程测试和作业的学习者的分别就进入次数,进入时间,日期,频率和IP地址进行记录、显示。
4、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
课前,学生先在MOODLE平台观看教学视频。与视频配套的小练习一般由四到五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组成。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练习结果不理想,学生可以回头来再学一遍。通过MOODLE平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
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特点,《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学习模式采用项目实践、分组讨论为主,注重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
5 、考核方式
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总评成绩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成绩组成,全面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基础理论和平时学习状况,具体分数比例为:综合素质评价20%,过程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30%。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项目实践、讨论、作业情况及学生的通用能力考核。过程性考核:根据MOODLE平台上每个章节提供的配套课堂资源的学习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点掌握情况。终结性考核:学生进行期终考核,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程建设总结7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 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活动开支。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分三批划拨,第一批为启动经费20%,在项目立项后划拨;第二批为建设经费50%,在中期检查后根据评估结果划拨;第三批经费在验收后30%,根据验收结果划拨。实施本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与精品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精品课程的建设采取精品课项目负责人制,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的责任人应根据《安徽省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和内涵》中各项评审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学期末进行自查,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学校对全校精品课程进行检查,并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三、精品课程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是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但是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后所达到的效果和最初的设想存在差距,特别是示范和辐射作用不足。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就是我校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8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学校秉持着“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课程建设,突出重点原则,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应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课程展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的课程。
一是为了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质量,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计划开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发挥带头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质量。
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我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就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达到建设周期的重点建设课程。
三是我们要加强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质量的监控与指导工作。今年,我校组织了专家评审团对20xx年立项的16门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全面了解各个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基本状况,并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为此,学校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旨在帮助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组的教师们梳理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请您针对这段内容进行修改。
四是我们积极推动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工作。为了保证每门课程的质量,学校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文献检索系统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在20xx年,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从完全依赖线下教学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课程建设总结9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和特色
1、学科地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软件设计中常用的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实现算法,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和二叉树,图、检索和排序等,并对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等知识。它是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计算机其他相关课程的必备条件。因此,该课程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
2、课程特色
根据课程建设的规划和我系实际,我们针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开展讨论,并就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建设。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课程建设“五个一”的要求,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国内经典教材,结合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科研动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运数据结构的实际应用价值。
采用课堂教学与大作业相结合,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师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的培养。在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5名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其中35-55岁教师3人,35岁以下教师2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互相听课,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等方式,经常交流教书育人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以吕文志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研究梯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昂的教学热情,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教学梯队成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并参加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与引进高学历教师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科梯队。
我们还注重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的引进,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中一位在攻读博士学位,还有一位教师在天津大学访问求学。
三、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1、理论环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之首,作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应于学科中问题求解的理论、抽象和设计的方法论,本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设计算法三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处理技术,贯穿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新思想和新观点。采用面向对象和抽象数据类型(ADT)观点介绍数据结构技术,集中体现了分解、抽象和信息隐蔽基本原则,抽象数据类型是中枢,展示了信息结构转换的三个重要阶段:数学模型→抽象数据类型→数据结构与算法。以构造性思维训练为重点,培养数据抽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3),线性表(9),栈和队列(7),串(4),数组与广义表(7),树(10),图(10),查找技术(9),内部排序技术(9),外部排序技术(4)。
2、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软件设计的综合能力。在基本的课程实习基础上,自20xx年起已连续4次开设了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使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数增加到54学时。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规范要求,突出关键技术要点,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主线,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是进行软件设计综合训练的第一门课,通过选用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综合题目,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问题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编码、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协作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工程化、系统化方法进行软件设计与实现,为后续专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的特征,提高了学生组织数据与进行编写大型程序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算法设计所需的技术,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题目(动态更新、完善):算术表达式求值;航空客运订票系统;电梯模拟;简单行编辑程序;多维数组;校园导游程序;教学计划编制问题;全国交通咨询模拟;银行业务活动的模拟;程序分析;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要求用B树建立书号索引)
在完成个人设计任务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两个题目,在36个学时内完成。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技能培养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知识传授。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习惯算法构造思维方法。针对《数据结构》技术性与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提出并实施了“指导大运动量实践反
馈”教学法。通过作业练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两个环节来实现实践过程,前者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后者侧重于软件设计综合训练,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采用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讲解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首先引入直观具体的例子,然后给出用C语言实现的方法,最后详细展开相应数据结构及操作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2)一题多解,如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参数传递方法和结果返回方法实现,对比讲解。
(3)难点分散,如将栈与非递归处理技术分别在栈、二叉树非递归算法、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快速排序与归并排序的非递归算法等多处讲解。
(4)大量采用准确形象的图示讲解,采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算法的执行过程。
该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今年,我们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师多次讨论修订符合我校实际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从贯彻落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精神入手,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的特点,并注重积极吸收本学科前沿知识,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也充分考虑到学生考研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该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并对每章的内容也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适合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际。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发展需要,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教授等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曾多次获奖,是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教材。本书内容丰富、体系结构严谨、概念清晰、易学易懂,也是多所院校指定的考研参考教材,完全适合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我们编写了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设计了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CAI课件,编写了教学辅导材料,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用,以科学、生动灵活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认真组织课堂讲授,注意各环节正常运行的同时,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解,做到课程内容既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教学内容灵活,既有必讲的内容,也有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和特点选讲的内容。
课程的讲授我们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上采用电子教案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动画、声音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随时发现的学习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课上讨论,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并定期开展课外专题讨论,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学习论文,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课上所学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我们在选择习题时,一方面注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知识的灵活应用,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法地解决问题,既锻炼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两周安排一次习题课,由指导教师集中解决同学课上课下遇到的问题。
另外,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还采取各种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时间学习的要求。
2、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和教学软件,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侧重于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五、教学条件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我们优选严蔚敏等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的数据结构及配套实验教材作为主讲教材。并且近年来教学团队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认真组织适合我系学生的教学内容。
在硬件方面,我们有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配有微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环境,我们还有校外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立项以来取得的成果
1、教学论文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福建电脑,20xx.6期
2)关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xx.5
3)一种新的三叉哈夫曼树生成算法,福建电脑,20xx.7
4)用VBA修改日期数据,中国科技信息,20xx.4
5)具有优先级的指派问题数学模型及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xx.5
6)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福建电脑,20xx.7
7)可信操作系统的模型设计研究,福建电脑,20xx.7
8)具有优先级的指派问题数学模型及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xx.5
9)求最短路径的新算法,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xx.2
10)二叉树遍历的通用非递归算法,福建电脑,20xx.6
11)Huffman编码的唯一确定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
12)所有最短路径的求解算法,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xx.12
13)《数据库原理》课程考试改革探析,福建电脑,20xx.12
14)《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时代,20xx.3
15)求赫夫曼编码的改进算法,德州学院学报,20xx.2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析,福建电脑,20xx.3
17)离散数学实验教学探讨,计算机时代,20xx.2
18)C语言中指针循序渐进教学法,计算机教育(C类),20xx.12
2、教研课题
1)指派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德州学院科研处,20xx.1-20xx.12
2)最短路径算法及其应用研究,德州市科技局,20xx.4-20xx.12
3)数据挖掘在教学中的应用,德州学院,在研。
4)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研究,德州学院,在研。
5)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编译原理》综合教学改革,德州学院教改课题,20xx.1-20xx.12,已经结项。
6)编译原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德州学院教改课题,在研7)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研究(已结项)
3、教学获奖
1)《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第三位)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德州学院教学改革一等奖、德州市科协三等奖。
2)《面向素质教育的微机原理CAI课件的开发》(第三位)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德州市科协三等奖。
3)德州学院20xx年度教师课堂教学讲课比赛二等奖(证书编号:20xx-037)
4)德州学院20xx年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三等奖(证书编号:20xx-2-25)
5)德州学院优秀教研成果三等奖(第1位)(证书编号:20xx-0305-1)
6)06年获德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二等奖
7)20xx年主编教材《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优秀教材一等奖
8)20xx年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9)20xx年课堂教学大奖赛三等奖
10)20xx年获得青年教师教学“新星奖”。并被评为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11)20xx年获得德州学院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
12)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七、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及应用性
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组建立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教学环境。修订了教学大纲,选择合适教材;编制和完善了一套教学辅导课件;创建了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取了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黑板书写,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将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梯队的教学水平。
成果应用情况:
1)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思想已经融入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学生的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
2)对教学内容中一些算法,如最短路径算法、二叉树遍历通用算法、哈夫曼编码算法的给出了新的思想,并应用于教学中。
3)构建了编译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全部资源上网。
4)完善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数据结构教学资源,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抽象的原理变得容易理解。
八、经验体会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系开设多年,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课题组还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中强调理论、技术的紧密结合,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效果良好。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应该努力开设数据结构的大型实验课程,深入探讨如何使学生理解数据结构解决问题的算法精髓,进一步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宽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
课程建设总结10
告别一路风景,洒下一路欢歌。一学期如同冬天的脚步匆匆,在期待与努力中悄然落幕。“书香课程建设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一学期了,现将本学期课题组的老师们学习、研究活动作如下小结:
一、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继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自主、高效、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在课内实施大量阅读。
2.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进行主题学习馆建设、有效使用的研究。开发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教给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
4.进行整本书漂流的阅读研究。
二、研究进展情况
本学期,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我们重点开展了这样一些工作:
1.继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自主、高效、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在课内实施大量阅读。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研究,老师们在实践中能积极地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们立足课本,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立足于课内文本阅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妙境界,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课内的学习已经燃起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这时应及时将他们引领到文学的广阔天地中,进入奇葩争艳的文艺花园。围绕课本提供的主题,每篇课文给学生提供多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选用其他版本的教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四(7) 班z老师尝试将书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和主题丛书结合起来使用,五(7)班的王燕老师在此基础上,又征订了北师大版教材。课堂容量变大,化同样的时间,学了更多的文章。教师的分析讲解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多了。学生改变了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在大量阅读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们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如: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精读的方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主题学习馆,鼓励学生读更多的名片佳作。老师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教给孩子挑选图书的方法,商量确定阅读主题,如“走进名人”、“现代兵器”、“家乡”、“古典名著”、“英雄人物故事”等专题,主题馆大量的图书使学生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带着主题阅读又使学生在广泛猎取课外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同时,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成果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读书卡评比,读后感交流,手抄报展评等等,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
3.有的放矢地指导整本书的阅读。在整本书的漂流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手抄报竞赛、读书笔记展出等。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的信心及热情。本学期,陈昕老师的《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在面向全市的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题组的老师在班级内还设立奖罚机制,阅读之星、读书大王、读书卡评比、手抄报展评等等,都给予孩子奖励,通过奖励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班级实际,继续完善班级图书运作模式,优化读书环境。为确保有健康丰富的书源,老师们鼓励学生自己购书,向班级书柜捐书,通过相互借阅,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读书,增长知识的愿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5.结合班级实际,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学校给全校每个学生都赠送了《小学教师》杂志社和“新经典”课题组编写的《日日诵》,课题组的老师有的利用宝贵的早到校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早晨进行诵读;有的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小助手组织学生诵读;有的利用午间时间,组织诵读比赛等等。诵读的内容不仅这些,还有古诗文、名家名篇选段。师生读山、读水、读人、读经典名篇,学生在这些经典领略自然之美,感受社会责任,体味人生价值,欣赏艺术高雅……学生零散的诵读浸染很快达到熟读自然成背,一旦背诵,语言文字就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
三、研究成果
一学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课题组的老师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将自己的点滴思考写成课题研究论文,本学期,共有十六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有二十二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和孩子们在美丽的文字里吟唱,用心去读,动情去品,一切美妙的画面都会从墨香中流溢出来。孩子的阅读渴望在教师的真诚引导下,像涓涓流水,如淙淙小溪,流淌着,跳跃着。相信阅读的种子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开出了让人欣喜的花朵。
课程建设总结11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责任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专业建设成效彰显
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平台、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培养等5个方面将中药学专业群打造成服成务于中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国家骨干专业。推荐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水平高职专业1项,教学团队1项,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1项,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1项,教学研究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贯彻学院“大内涵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省校两级,标准、优质和精品课程三梯度”的建设体系,立项各级各类课程建设31项,其中包括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1项;高水平高职教材1项,与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资源课程16门;校大内涵建设工程课程精品课程2项、优质课程4项、标准课程8项。主编、参编并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5门。
以校―省级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专业优质化教学资源不够;加强校―省级课程项目立项与管理工作,在建校级大内涵建设标准课程8项、优质课程4项、精品课程2项,省级开放共享课程1项。构建“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承接贯通的课程体系,依据每个课程教学目标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合格标准。以中药学专业为试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中药学专业综合改革《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课程,开展中药知识四、六级等级考试,并建立固化教学资源。
基于课程改革及相关条件建设日趋完善,我院成功举办了20xx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检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考核与展示各参赛院校学生的岗位通用核心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总结12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工作的长期积累,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20xx年和20xx年,我校“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实施程序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系部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学校通过专题会议,不断出台各项改革举措,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系部通过切实有效的落实和不断改进建设工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2.统筹规划,确保建设预期。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先后制定《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了项目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3.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合理安排使用建设经费,每个季度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校考核,确保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进度。同时,学校和系部积极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推广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二)建设情况
1.总体情况。根据《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进度高质量的完成了建设内容,履行了建设承诺。
2.教学队伍建设情况
(1)团队结构不断改善。两门课程建设组分别增加了1名和2名教师,其中新增海外留学硕士1人。团队成员中已有4人职称得到晋升。
(2)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课程组11人次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TIFE学院职业教育培训;8人次赴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23人次到、沪东中华、广船国际、江西江州、九江同方、芜湖恒泰、九江金等船舶制造企业和设计所顶岗锻炼;19人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培训;6人取得船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2人取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质量监督考评员证书。
(3)教师教改水平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3篇;团队成员主持、参与校级以上课题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人被评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2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紧密依托江西江州、九江同方江新等区域骨干造船企业,与江西省造船工业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船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企业课程带头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四学段校企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国家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形式,由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3)由于船舶建造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必须符合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建设组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企业造船质量标准》及船舶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规范融入到教学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4)通过引进江西江州船厂、九江同方江新船厂的120xxDWT多用途船和800T油船的实际生产设计任务和建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船舶建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其中,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29个,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
(5)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学习性项目,项目教学以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项目实施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有意识的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参照企业环境布置校内实训场地、以企业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
(6)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综合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分自评、互评及专兼职教师评定。
4.教学条件建设情况
(1)教材编写。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
(2)实践条件建设。新增船体结构制作、船舶CAD/CAM两个实训室和1个船舶焊接实训车间,购置了价值200万元的世界主流造船设计软件1套,新增工业焊接设备35台,实训场地面积新增1200m2,实验实训条件在船舶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校外实习基地新增12个,与松下焊接公司、美国PTC公司达成了校企共建协议。
(3)网络资源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两门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其中,新增和修订教学课件17个,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32个,新增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版。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场地按照船体加工流程布置实训设备,配置投影和扩音设备。其次是岗位设置,也就是实训室按照企业岗位设置情况为学生定岗,学生必须佩戴岗位标识并按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不允许“串岗”和“脱岗”。然后是运作管理,课程学习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完成实训项目,并指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进行带班管理,既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师生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6.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两门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校外专家对两门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造船企业从业人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建设成效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两年来专业共启动建设了8门课程,其中“船体装配”、“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课程建设的教研论文3篇;课程团队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研课题4项,其中,“校企合作创新船舶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题获20xx年江西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船舶军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获20xx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xx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xx年,“船舶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
(二)教师参与情况
两门精品课程在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
1.参与两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专任教师共13人,企业兼职教师11人,其中新增教师3人,1人为海外留学硕士。
2.通过参加国内外教育培训,赴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到船厂顶岗锻炼,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深入造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教师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课程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任务分工明确,主讲和助教老师教学配合默契。双师授课,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学生受益情况
1.两门课程分别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动力与装备技术、船舶检验三个专业开展了教学实施。其中,“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班级22个,“船舶焊接”课程教学班级14个。
2.通过课程教学,课程考核通过率分别达到99.6%和99.5%;1179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鉴定,1167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2%;727人参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焊接职业资格鉴定,721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1%。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造船0601班学生李志高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江西省专科院校第八届职业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参加“正保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25人获奖。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国家精品课程而言,数量较少,而且过于集中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原因是院系发展不平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精品课程虽然都有自我评价的'说明,但缺少网络课程实时教学评估(评价)系统。课程应当加强完善在线评测,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就学习的效果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回馈实时了解课程使用情况,为精品课程的改进提高参考依据。
3.精品课程建设有时过于重视网络技术,陷入了“高科技”“网络化”教学误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应该以课程自身为核心,以如何便于表达课程体系为主要立足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要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经费花费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4.精品课程教学的研究立项还不够,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低于预期结果。学校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使国家的投入能得到最大的回报,防止课程建设形式化,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的有关建议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来促进教学建设,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船舶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3.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广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
4.争取更多的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教水平。力争教材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教材规划,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案。
课程建设总结13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化工和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在涉及到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往往都是它们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它是一门工具科学,其将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院课程建设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课程20xx——20xx年三年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要面向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院系规划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契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树立现代分析化学理念为目的,构建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使之充分体现以知识为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现代教学思想,使分析化学课程在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和必要的基础。
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的原则,通过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把分析化学发展的新成果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使课程做到现代性和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特点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经过3年的努力,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成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体系,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争取三年内达到院优秀课程的基本要求,成为教学和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课程之一。
二、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化工和药学类专业的第一门必修课。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在涉及到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往往都是它们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它是一门工具科学,其将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作用,另外,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分析化学学习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热爱教学、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组现有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选修课的增加,计划近3年引进硕士生或博士生1名;5年内晋升1人教授,使课程组教师在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缘关系更趋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制定科学规范,具有学科发展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教学大纲的内涵也应有所变化,为此,先后近年进行过两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特别是12年的新教学大纲基本满足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了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现代教学思想,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精神。课程组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培养目标,计划明年修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三)教材,图书资料建设
1、选配“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辅助资料。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工具。目前在众多的分析化学教材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刘志广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三版)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比较适合我校使用。该教材符合大纲要求,深度适当,系统性强,现已修订到第五版,书中反映出了化学学科新前沿、新成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适于教学使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材,并配备了必读参考书,计划三年内和学校图书馆协调不断购置新的教学资料,订阅有关学术期刊,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2、自制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课件。自制课件要求体现出模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以及体现网上和学生即时交流的模式。达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0xx年完成。
四、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逐步建立化学实验体系,使整个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系统性。2、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以培育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作为目标,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组织系级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观摩,组织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以吸纳校内外实验教学的经验,以期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建立比较科学、规范、合理的成绩评价办法。20xx年完成。
(二)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自学与讨论内容的比例,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图文声等交互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引入化学发展的热点内容,如生物分析化学,药品分析等相关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将有关的最新成果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针对分析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采取对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有意识地留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每学期进行2次教研室内部的交流。
3、教学和科研并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是获取已有的知识及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为目的,科学研究才能培养人们具有探索学科前沿的能力,因此,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丰富自己的理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力争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
五、完善考核办法,进一步搞好教考分离工作
开发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标准化试题库,20xx年完成。积极探索理论考核方式的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六、建全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1、重视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沟通教、辅人员的联系。2、做好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间的定期交流,研讨工作。3、试卷质量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课程建设总结14
一、工作目标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效益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2.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探讨以“学研练评”为主的高效激励性课堂模式,并期望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怎样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教学管理。包括个性化的课堂管理研究、以促进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为目标的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研究和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三、工作回顾
我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上旬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及语文教研组建设情况作初态评估,发现和诊断语文教学及语文教研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炼教学及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优秀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学校领导及时反馈。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用了前后五周的时间,听了三个年级共28位语文老师的课,课后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同时,我们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了解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展情况。还参阅学生作业本、积累本,了解备课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
根据项目组成员的分析,在28节课中,较好的课有14节,占50%,一般的课有7节,占25%,较差的课有3节,占3.1%。当然,一节课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但起码对我们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基本依据。每次听完课后,针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式的点评。因为凡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都相互听了课,也都参加了评课研讨活动,因此实际上每次的听课评课都是一次备课组活动。开头老师们听说我们要听课,非常紧张,准备都很认真,从来不用多媒体的老师也做了课件。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看得出来,有些老师对我们有防范心理。由于我们采用研讨式的评课,用的是商榷的语气,老师们不但解除了紧张心理,而且都认为这种听课评课的方式对他们很有帮助。以后他们就非常愿意我们去听课。
通过听课评课和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课堂气氛大都不活跃。教师在课堂上教案意识太强,对学生的生成的内容或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因此课堂缺乏精彩。
2、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研的深度不够。
3、备课组、教研组缺少领头的骨干教师,未形成团队的力量。
4、语文组教师的'话语系统有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些学生”
5.“学研练评”四个环节中“学”的环节落实不够好。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上旬20xx年12月
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阶段采用第一轮选出的优秀选手示范教学的形式,由学科骨干教师李艳红、张书杰、王煜、刘红培、赵新伟、刘昕轮流上课,所有语文老师听课,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优化”这一主题集中研讨。一开始,只有个别老师参与讨论,但几次下来,语文组的其他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进来,研讨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本学期开学第二周,我们和三个语文备课组的组长一起研究并修订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并决定把高一语文备课组作为重点建设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确定了三位青年教师刘红培、刘昕、王煜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他们配备了带教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听课和指导。最后由教研组长一一把关,亲自带教。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上旬20xx年1月
在第二轮研讨的基础上,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研训的核心力量,以听课、评课、说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专题讲座和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研修活动,推出李艳红、王煜为特等奖和一等奖。与此同时加强个案研究,注重优秀课例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教学和教研活动模式,为此,制订了《长葛二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推广语文学科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
通过听课和评课讨论,我们语文组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学研练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课程建设总结15
校本课程建设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家长、社会热切的盼望,所以,校本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观摩学校学习
5月28日下午,我们在临沂光耀实验学校“阳光小使者”的带领下,观摩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上课情况。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是一所融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于一体的国办综合型学校,学校建于20xx年9月,学校规模大,上档次,设备齐全,达到省规范学校标准。学校以“阳光办学”为办学宗旨,并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思路:走阳光办学的路子,开发阳光课程,构建阳光课堂,倡导阳光学习,实施阳光管理,落实阳光教育,打造阳光校园,彰显阳光文化。学校开发了四大体系三十四门校本课程,有强身健美类、艺术审美类、实践技能类和趣味益智类。
通过观摩光耀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光耀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化,规范化。光耀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有统一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有各自的课程纲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科学的评价和课程成果展示。
2、种类多,兴趣广。光耀实验学校开发了四大体系三十四门校本课程,有强身健美类、艺术审美类、实践技能类和趣味益智类。
3、类型多,很专业。光耀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小组开发、教师个人开发、校内外合作开发和师生合作开发。光耀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都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专家指导,特别是本校的陶艺课程,展示了其专业性。
总之,临沂光耀实验学校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学生精彩展现,快乐成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生命成长;学校文化品位逐渐凸显。
聆听专家报告
5月29日聆听了张斌博士和杨璐博士两位专家的报告,特别是杨璐博士,她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通过听两位专家的报告,整理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误区:
1、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2、校本课程不是活动课,兴趣小组。
3、校本课程不是社团活动。
4、校本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5、校本课程不是学科延伸。
6、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7、校本课程不是教学方案,不是安排知识的过程。
8、校本课程不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儿。
二、校本课程的意义:
1、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
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3、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总之,校本课程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自我反思实践
通过观摩光耀学校的校本课程和聆听专家的报告,我对校本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走出了以前对校本课程的误区,但是还缺乏对校本课程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此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步骤一:组织建立。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研究组三大组织。
步骤二:需求评估。学校要对学生课程需求、学校硬件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学生资源进行调研评估。
步骤三:目标拟定。校本课程开发要有总体目标,有了总体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价。
步骤四:方案编制。学校要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
步骤五:解释与实施。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宣传和介绍,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施校本课程。
步骤六: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了,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还有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根据评价,随时进行微调,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设逐步完善和成熟。
对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的反思:
反思1: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只是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评估,缺乏对教师和家长的调研评估。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重新去做。
反思2:我校的校本课程还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方案,这个需要我们去认真编制课程规划方案。课程规划方案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重点考虑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做到课程内容分解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落实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检验课程目标。
反思3: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
反思4: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还不够深入和具体,还缺乏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不利于校本课程的修订。
反思5:我校的校本课程还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规范一点。
总之, 校本课程是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所追求和达成的结果,是学校的课程理念成为了课程的实践,是学校的现实资源转化成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校本课程的真正形成,有赖于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只要开始建设了就有了校本课程。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建设校本课程,但真正形成校本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见。这不是说校本课程高不可就,而是说明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过程。
【课程建设总结】相关文章: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10-25
课程总结06-03
课程总结范文02-06
PS课程总结11-13
心理课程总结04-04
家长课程总结06-21
大学课程总结07-19
网店课程总结04-23
课程总结范文08-22
课程学习总结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