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10 14:39:39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15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直线和圆

  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或)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应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一般可设直线的斜率为k,但你是否注意到直线垂直于x轴时,即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

  知直线纵截距,常设其方程为或;知直线横截距,常设其方程为(直线斜率k存在时,为k的倒数)或知直线过点,常设其方程为.

  (2)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直线两截距相等 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 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 直线的斜率为 或直线过原点.

  (3)在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可能这两条直线重合,而在立体几何中一般提到的两条直线可以理解为它们不重合.

  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圆的方程:最简方程 ;标准方程 ;

  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重要的'是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的作用!”

  (1)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

  如果点在圆外,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过点 两切线上两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如果点在圆内,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与圆相离且垂直于(为圆心)的直线方程, (为圆心 到直线的距离).

  曲线与的交点坐标方程组的解;

  过两圆交点的圆(公共弦)系为,当且仅当无平方项时,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2

  1、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每一个解(x,y)作为点的坐标对应平面上的一个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半平面(平面区域)。

  3、直线l:Ax+By+C=0(A、B不全为零)把坐标平面划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半个平面)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另一部分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

  4、已知平面区域,用不等式(组)表示它,其方法是:在所有直线外任取一点(如本题的原点(0,0)),将其坐标代入Ax+By+C,判断正负就可以确定相应不等式。

  5、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相应直线划分开的半个平面,一般用特殊点代入二元一次不等式检验就可以判定,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常选原点检验,当直线过原点时,常选(1,0)或(0,1)代入检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它的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注意边界是实线还是虚线的含义。“线定界,点定域”。

  6、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x和y的取值构成的有序数对(x,y),称为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整数解对应的.点称为整点(也叫格点),它们都在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7、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实线,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虚线。

  8、若点P(x0,y0)与点P1(x1,y1)在直线l:Ax+By+C=0的同侧,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同;若点P(x0,y0)与点P1(x1,y1)在直线l:Ax+By+C=0的两侧,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反。

  9、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是:

  (1)根据题意,设出变量;

  (2)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并根据各个不等关系列出常量与变量x,y之间的不等式;

  (3)把各个不等式连同变量x,y有意义的实际范围合在一起,组成不等式组。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3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4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考题。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恒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平面向量。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而且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除此之外,就是多练习。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都要化简等等。这一章也是考试必考,所以一定要重点掌握。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5

  1、课前预习:首先上课前要做预习,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

  2、记笔记:指的是课堂笔记,每节课时间有限,老师一般讲的都是精华部分。

  3、课后复习:通预习一样,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涉猎课外习题:多涉猎一些课外习题,学习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学会归类总结:学习数学记得东西很多,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公式,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

  6、建立纠错本:把经常出错的题目集中在一起。

  7、写考试总结:考试总结可以帮助找出学习之中不足之处,以及知识的薄弱环节。

  8、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会自主自发的进行学习,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6

  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下面几点体会,现总结如下:

  统筹安排、合理计划搞好全年复习工作学年初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制定了总体的复习计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系统复习阶段(7个月左右);

  第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基础,对知识点要抓死抓牢,而且要全面、细致、系统;抓知识的条理化、网络化;抓解题过程的规范化。在这个阶段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讲—练—讲”的复习模式为“见题思法――研究探讨—检测反馈—归纳评价”。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以练习、反馈、归纳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围绕教学目的的精心设计题组式的练习,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见题思法――研究探讨—检测反馈—归纳评价”教学模式的程序是:

  ①、见题思法――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课前练习。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几道有代表性且难度不大的题目进行课前练习解答,以题为载体,反思用到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初步归纳。

  ②研究探讨――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例题认真研究,师生共同研讨,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和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知识、方法逐步深化,师生共同概括基础知识和解题的通性、通法与技巧。

  ③检测反馈――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巩固性练习,自我检测掌握的程度。

  ④归纳评价――以整理笔记的方式对所学内容和方法作更深入、细致、系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充分挖掘知识间的内存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便于储存,同时注意在今后的应用中求深化。

  (2)专题复习阶段(1个月左右);在这一阶段要进行知识归类、方法归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着重提高解题能力,使学过的知识经过整理加工、融会贯通,起到知识升华的作用。根据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特点,瞄准六个解答大题所涉及十个知识块:

  1、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数列问题;

  3、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平面向量;

  5、不等式及其应用;

  6、直线与圆锥曲线;

  7、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

  8、排列、组合及概率与统计;

  9、极限、数学归纳法及导数的应用;

  10、含参数的问题的取值范围等十个知识块进行重点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瞄准六个解答大题所涉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确保知识点及技能落实到位;其二训练解答题的书写过程规范性要求,确保解答题过程不是分。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当然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应当在平时上课时已经渗透,此阶段的训练所起的作用是系统和强化的作用。

  (3)强化训练(综合训练)阶段(1个月左右);本阶段复习是巩固前两轮的复习效果,训练应试技巧,提高应试心理素质,进行模拟强化训练,其复习模式是:“练――查――讲――悟――查”。

  综合练: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完成一套模拟题,套题的难度可逐渐加大,直至达到高考标准。

  单元练: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套单元的选择、填空题,题目带有专题性,重点是知识上查缺补漏,突出强化思想方法。

  查:自我评判。反思,找出需教师帮助的题目。

  讲:教师据大多数同学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悟:让学生课下重新整理,领悟此套题中的知识、方法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检查:检查上述复习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后面的复习。

  实施上述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找,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只是组织、监督、引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总结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复习的评价,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2、反思性原则:学生做完题,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领悟,可从下面四个层次反思: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每次练习后的基本经验,着重反思这套题考查了哪些知识、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同类问题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而上升到一种数学思想,形成一种“数学化”意识;

  (3)创造性反思:对习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

  (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答题失误的纠正、辨析,搞清自己解题失误或综合能力性失误,找失误之因,谋成功之道。

  总之,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反思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解法,反思可以养成抓住关键、直接剖析问题核心的好习惯,良好的题感正是通过反思总结培养起来的'

  3、针对性原则:题目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针对高考要求的实际。

  4、反馈性原则:一是教师等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二是学生自己得到复习效果的反馈。以便加大教师调控力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更大限度地利用自由支配时间在知识上查漏补缺,在能力上重点训练,及时调整复习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大提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答率和熟练程度,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技巧性和灵活性。也可以提高解答题解题步骤的规范性,总结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5、主动发展阶段(20天左右):此阶段教师不再讲课,增大学生的自主权,可以复习任一学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包括心理指导),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此期间,学生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回顾”,它包括:知识回顾、方法回顾、疑点回顾、热点回顾、结论回顾、题型回顾。对前面的复习再次查漏补缺,同时虚心接受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指导和关爱,这样就能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知识状态迎接高考的挑选。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7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

  有a-b>0?;a-b=0?;a-b<0?.

  另外,若b>0,则有>1?;=1?;<1?.

  概括为:作差法,作商法,中间量法等.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c?;

  (3)可加性:a>b?a+cb+c,a>b,c>d?a+cb+d;

  (4)可乘性:a>b,c>0?ac>bc;a>b>0,c>d>0?;

  (5)可乘方:a>b>0?(n∈N,n≥2);

  (6)可开方:a>b>0?(n∈N,n≥2).

  复习指导

  1.“一个技巧”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2.“一种方法”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①a>b,ab>0?<;②a<0

  ③a>b>0,0;④0

  (2)若a>b>0,m>0,则

  ①真分数的性质:<;>(b-m>0);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8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则am+an=ap+aq(m,n,p,q∈N。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9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

  ⑶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1、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奇函数;

  2、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偶函数;

  3、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5、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6、由函数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0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平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数列的定义、分类和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列数.

  ②数列项:数列中的每个数.

  (2)数列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符合条件

  项数有限

  无限列项数无限

  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大小关系递增列an 1>an其中n∈N_

  递减数列an 1

  常数列an 1=an

  (3)数列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n项和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递推公式

  若已知数列{an}第一项(或前几项),任何一项an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几列递推公式.

  3.理解数列概念

  (1)数列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不同于集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如果两个数列的数量相同,排列顺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这也是数列和数集的区别.

  4.数列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N_(或其有限子集{1,2,3,…,n})对于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相应的函数分析,即f(n)=an(n∈N_).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2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平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等式的性质:

  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

  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a>bb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c∈R)

  (4)c>0时,a>bac>bc

  c<0时,a>bac

  运算性质有:

  (1)a>b,c>da+c>b+d。

  (2)a>b>0,c>d>0ac>bd。

  (3)a>b>0an>bn(n∈N,n>1)。

  (4)a>b>0>(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复习知识点

  任一A,B,记做AB

  AB,BA ,A=B

  AB={|A|,且|B|}

  AB={|A|,或|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能给出,描述性说明:某些制定的且不同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就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因此对集合也可以这样描述: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元素a属于集合A,记做a∈A;元素a不属于集合A,记做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具体对象,则_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例如A={0,1,3,4},可知0∈A,6?A。

  (2)互异性:“集合张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如集合{a,b,c}与集合{c,b,a}是同一个集合。

  4、集合的分类

  集合科根据他含有的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两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方程3_+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2,4,6,8,组成的集合”,它们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两个集合是有限集。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如“到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于所有点”“所有的三角形”,组成上述集合的元素不可数的,因此他们是无限集。

  特别的,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错F,如{|R|+1=0}。

  5、特定的集合的表示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规定常见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数集表示方法,请牢记。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做N。

  (2)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合,也称正整数集,记做N_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整数集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有理数集,记做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实数集,记做R。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一、排列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排列。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为Amn.

  2排列数的公式与性质

  (1)排列数的公式:Amn=n(n-1)(n-2)…(n-m+1)

  特例:当m=n时,Amn=n!=n(n-1)(n-2)…×3×2×1

  规定:0!=1

  二、组合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mn表示。

  2比较与鉴别

  由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知,获得一个排列需要“取出元素”和“对取出元素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两个过程,而获得一个组合只需要“取出元素”,不管怎样的顺序并成一组这一个步骤。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组合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排列不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且还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因此,所给问题是否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是判断这一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的理论依据。

  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1、计数原理知识点

  ①乘法原理:N=n1·n2·n3·…nM(分步)②加法原理:N=n1+n2+n3+…+nM(分类)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nm=n(n-1)(n-2)(n-3)-…(n-m+1)=n!/(n-m)!Ann=n!

  Cnm=n!/(n-m)!m!

  Cnm=Cnn-mCnm+Cnm+1=Cn+1m+1k?k!=(k+1)!-k!

  3、排列组合混合题的解题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排列组合题的主要解题方法:优先法:以元素为主,应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捆绑法(集团元素法,把某些必须在一起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考虑)

  插空法(解决相间问题)间接法和去杂法等等

  在求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问题时,应注意:

  (1)把具体问题转化或归结为排列或组合问题;

  (2)通过分析确定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

  (3)分析题目条件,避免“选取”时重复和遗漏;

  (4)列出式子计算和作答。

  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是:

  ①分类讨论思想;②转化思想;③对称思想。

  4、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①(a+b)n=Cn0ax+Cn1an-1b1+Cn2an-2b2+Cn3an-3b3+…+Cnran-rbr+-…+Cnn-1abn-1+Cnnbn

  特别地:(1+x)n=1+Cn1x+Cn2x2+…+Cnrxr+…+Cnnxn

  ②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nm=Cnn-m

  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n0+Cn1+Cn2+Cn3+Cn4+…+Cnr+…+Cnn=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n0+Cn2+Cn4+Cn6+Cn8+…=Cn1+Cn3+Cn5+Cn7+Cn9+…=2n-1

  ③通项为第r+1项:Tr+1=Cnran-rbr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5、二项式定理的应用:解决有关近似计算、整除问题,运用二项展开式定理并且结合放缩法证明与指数有关的不等式。

  6、注意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字母项的系数,指定项的系数等,指运算结果的系数)的区别,在求某几项的系数的和时注意赋值法的应用。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付正军: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个是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是数列,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最高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08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总结知识点08-24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1-19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04-12

数学向量知识点总结02-07

数学圆知识点总结07-23

高三数学总结11-19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03-23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04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0-25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