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时间:2024-10-21 13:49:48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

  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本上,不会有错,但如何把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却需要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为何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多才多艺的老师的堂是丰富的,是灵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的博大和自身素养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欣赏博学多才的老师,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记得读师范时,"选与写作"是比较枯燥的,而那位老师,每节都是很快讲完本上的知识,就会给我们讲他心中的《红楼梦》,讲细节,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是因老师的讲解,才让我用心去读这部经典巨作,注重书中的细节部分,甚至跑到图书室寻找关于解读《红楼梦》的一些刊物和。看评论,会让我读得更深一些。写作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老师的博学,期待他能给我们介绍更多的名著经典。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那些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位老师把选上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去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深地爱上阅读与写作。

  第一辑中写到夏昆老师,他不甘于每天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态化的教学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学生人素养提升的程内容。于是他开始了语、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等四门程的教学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学科学习任务之中,给学生们送上了一份份心灵鸡汤。看似夏老师在不务正业,其实如果学生学会了鉴赏,从电影中,从歌曲中,从诗歌中体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素养,学生们的语素养自然提升,我相信语成绩也会自然提高的。

  特别是语教学工作,如果仅仅抱着本在教,那孩子们不会走得高远,也不过是做题的机器而已。如果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读写习惯,看似老师在做与教学无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阶段,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无用"变得那么"有用",甚至让孩子的语素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它会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堂上,老师的引领和发散思维,会让孩子们看到更广袤的世界。我喜欢多彩的堂,喜欢看似天马行空,实则老师把手中的线收放自如,让孩子们在蔚蓝的天空上翱翔的堂。堂虽小,但我们的思维不能狭隘。老师在堂上的创造性就尤为重要了。

  在刚刚接触孤独症谱系的孩子后,我有一段时间很是迷茫,后因阅读了一些理论专著,我突然领悟到,他们更需要灵动的堂。虽然是个训,他们也需要丰富一些的语言训练。本身孩子们就有刻板行为,如果仅仅运用ABA训练方式,孩子们更是呆板。但运用VB进行语言训练,就灵动了许多。每一节的个训,我都设置了多方面的训练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这一个环节,我也要设置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既有身体部位识别,也有绘画和粗大动作训练。特别是手指谣,边做动作边填词,孩子们很是喜欢。有时会根据孩子的情绪,调整程,只有让孩子喜欢上我的个训,我才能给予最佳的康复。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史沃普这位童书作家,仅仅是辅导孩子十天的写作后,就爱上了孩子们,坚持为孩子辅导写作,陪伴小学毕业。他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成就。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创造性。麦考特、雷夫、钟杰就是这样的老师。麦考特能让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认可是最好的老师,雷夫能让6号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爱上阅读,并在教室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经济体,让每个孩子学会远足前做好准备。雷夫的6号教室充满了魔力,我很早就买过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启发,佩服雷夫的创造性教学模式。(fsir)钟杰在转化问题生上有自己独创的方法,仅仅靠爱是不够的,关键是老师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会让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吉诺特所说的这句话,对老师而言是一定要牢记心中的:"语言既能使人明,也能诗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常言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最为老师,说话的方式尤为重要,骂人和训话是语言暴力常见的表现方式,侵犯隐私是语言暴力的一种体现,但质问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原我们教聋孩子,因手语的限制,可能老师的话语不能完全传递给学生,即便是有语言暴力,学生仅从表情和动作上也感受不那么真切。而如今我们学校已经转型,面对新的群体,我们真的要在说话艺术上下点功夫,如何把话说好,让孩子们接纳,让家长们接受,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们需要我们鼓励,家长们需要我们去倾听。鼓励,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倾听,让我们理解家长们的内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纳,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当教育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当教育的语言不带着为善的情感的时候,教师那伪善的眼神和牵强的微笑就会很快被学生感受到。"这句话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老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老师的认可,是一缕阳光,会让孩子感到温暖,会催孩子们上进。我们都从孩童走过,回想过去的时光,能让我们深记心中的老师,往往是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的老师。特别是那真诚的善意的话语,让人牢记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是更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一堂,不再是单一的程,需要多方面训练融合在一起,语中融合着动作康复,体育中也渗透着语言康复。孩子们千差万别,对孩子的要求也变得有梯度,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设计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最适合的康复教育。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2

  记得去年冬天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校园里面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我和魏老师一起出去拍照,感叹道:“真美呀!”前几天,操场围墙边的蔷薇花都开了,分外美丽,我又和魏老师一起到操场“打卡”,看那景色比公园还美,再次感叹:“好美啊!”但其实我们还有好多澎湃的感情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许多对美景的喜爱和震撼没能用文字描述出来!遗憾之余,两个数学老师不约而同地说:多读书吧,不然,连自己的情感都没办法精彩地表达出来!

  是啊,多读书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尽情表达热爱。有人说,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的邂逅。我有幸邂逅了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当一页一页地翻阅时,如在茫茫大海上,看见了一盏盏明亮而温暖的灯塔,照亮我教育生涯前方的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它共有五辑——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第二辑教育即生活、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第五辑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我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带给我思想的启迪,让我在教学道路上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

  “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中做好一切的前提准备都是要多阅读、多思考,让阅读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常生龙认为:学生的许多行为是机会主义的,如果他发现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教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如果他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教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为了规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比较固定,常常只有那几个人;而其他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懒惰的同学课堂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没少想办法,但收效都不是很明显,直到看到了常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从文章中了解到了莱莫夫的“杜绝退出”技巧,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从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一个学生说“我不知道”,那我就去提问别的孩子,但在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我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还要在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氛围之中的时候,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俗地来说,其实就是发现自己没办法置身事外了,不参与进来不行了,老师就在缠着他,不思考不行了)。

  当在阅读中汲养,并一点点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时,这个成长的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到,足够多的阅读积累,会不断生发教育的智慧,会不断触发教育的多重视角,从而以丰富的个性化多维阅读,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我们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提升课堂质量,才能以妙语连珠的互动、思路开阔的讲解、精准优美的示范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畅游广阔的知识海洋,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境界。这是美的邂逅,更是美的创造!

  阅读吧,去遇见!当我们首先拥有宽广的海洋,领略绚丽的景致,相信也将带给学生思维的启发、智力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盈,教育的题中之义不就在于此吗?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3

  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先生新近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上市不到三个月,广受读者热烈关注,曾创下当当网等网站月销售第一的记录。教师们读过此书后撰写的的读后感,也频见各类媒体报端。每每读到关于此书的各类书评,我的心里就多一份紧迫,也多一份歉疚。因为,我很幸运地在此书刚上市之际,就收到赠书。更荣幸地是,我的小书《学校家校沟通的艺术》也在作者阅读推荐之列。而我计划中的读后感,却迟迟没能成文。

  或许是因为慎重,反而变得迟延。零星时间,被零零碎碎的事情占据。终于,等到了寒假,认真读完,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再看其它几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长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拿我的小书《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的感悟:“让家校沟通更有成效的策略”(第56页)为例。这篇文章是我邀请常局为我小书所写的序言。当时发过去的是18万字左右的电子稿。我原本有心理准备——常局非常繁忙,加之看电子稿十分辛苦,他完全可以像其它写序言的作者一样,让我先写个序言初稿,他简单修订署名即可的。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基本思路。

  在我向常局提出帮我写序言的请求时,他正在外出差。出乎我的意料地是,常局不仅欣然应允,而且只字未提让我写初稿的要求,而是这样回复我:“请给我一个最后交稿时间,我最近需要完成的‘作业’有点儿多,但我一定保证在最后时间节点上发给你。”感激之情自不必说。

  一周后,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天,我就收到了常局写的序言,洋洋洒洒4、5千字,从“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策略、沟通的主体桥梁”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对家校沟通的定位,同时有机地把我书中案例观点巧妙融合起来。与其说这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对本人小书的提纲挈领地总结提升,简明地把我有些想表达而未透彻表达的观点总结出来了。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拥有类似感动的远非我一人。

  当前,常局的博客被数千名一线教师关注,点击量达到二百多万次,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为常局平易近人,每一位到他博客里学习留言的老师,他都会真诚回复并且回访留言,让很多人受到极大鼓励。

  因此,如我一样的一线老师有书出版了,自然会送一本给常局表达一份心意,再者可能邀请常局帮忙写序言。对教师们的这些请求,常局都不会拒绝,每收到一线教师赠书,常局都会认真阅读写出读后感。作为普通作者,我深知,他手头有太多好书更值得他阅读的好书等着他,但是常局通过阅读年轻教师的书籍,切中要害地写出自己的思考,这对一线作者而言,是最激动人心的鼓励。

  翻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所介绍到的书籍,很多书籍我也买回了家,但如常局这样认真写读后感却很少,更别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于我,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相信读者们阅读之后,也会有类似感受。

  三、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近日读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先生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感悟文章,很欣赏他“从读书与认识我们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所撰写书评,张先生特别提到该书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所选图书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其实,回看,本书五辑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所以,我对本书的阅读不只是一篇篇单一阅读,而是每辑综合起来的归类综合阅读,感悟颇深。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4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将“读书”这一活动的境界提高了,将“读书”与“教师”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读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是特级教师常生龙。常老师在书中说到“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常老师将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十年间阅读了500多本书,并且为每一本书写了读后感,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就是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著作的读后感受。

  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每个专辑的侧重点不同。既有最接地气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又有理论层面的教育原则、教育策略,既立足当下,又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开篇作者通过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揭示了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作者分别从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中总结出了三个诀窍:“让自己先变成孩子”“遵循教育规律”“要时刻以身示范”。郭振有先生说过:“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感人故事被学生在校园里或者网络上传颂,那你一定是一名非常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教育者,我们称之为“名师”,他们或者上课幽默风趣,或者教学质量优异,或者充满人格魅力,或者不停地跋涉探索,寻找教育真谛。他们的成长历程或许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阅读。在“名师成长之路”这一环节,作者从《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中总结提炼,强调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几乎所有的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教师的底蕴是靠教学堆积起来的。华应龙分析道,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激情昂扬,自信慢慢,有底气;不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则习惯照本宣科,缺少自信,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读书既可以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的相关领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伙伴、朋友,“教师蹲下,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这几个排比加比喻,将师生关系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教师与学生共生共存、相互成就。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告诉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情感健全的人,不仅要自己会读书、会思考,也要引导学生会读书、会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儿,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掩卷沉思,《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常生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50本书,也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困惑和难题,可以再书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最好方式,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路读书,一路修行,坚持读书,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万千风景,正如《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封面上的那句话“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5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

  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精选10篇有关课堂和学生成长的书籍,其中包括有队教学技术的研究,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有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有对教师价值的探索,有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有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通过这一辑的学习,让读者清楚的认识到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的“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一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普及让学生不再单从老师的教中接触到新知识,在数字时代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师只需要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绘制成一张“地图”,让学生清楚点的认识到自己的起始位置,以及他们要到达的目标位置在哪里。在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比较清楚的认知时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预判,从而选择合适的路径合适的平台向目标靠拢,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有社会生活有教育,人受教育不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亲子问题、家校问题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其中的“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文读完让人觉得豁然开朗,指出信息在进入大脑之后有98%的信息会被淘汰,只剩下2%的知识被大脑感知。由此看来由学生的自我系统来主导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从“要我做什么”逐步转变为“我想做吗”再进一步升华为“我会怎么样”的过程;现在的很多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外在的奖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但是如果把这个外在奖励运用得不恰当的话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挫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因此建议适当减除外在奖励,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推动学习者干劲十足的去完成任务。

  第三、四辑分别为学校即社会与理论支点。第三辑突出说明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学校一方面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变革当下的学校教育生态,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明确起点,高期待、拥有选择的自由、喜剧课程、扁平管理等。第四辑强调理论依据,精选出9位教育名家的著作,从教育的各方面探究不同层面的教育问题,包括哲学层面的一般性教育原则以及从实践中归纳得到的教育教学策略。

  第五辑指出变革即未来。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更多的是结合当下的教育形势及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列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的新颖学习模式,结合专家构建的教育体系的思考和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考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方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分析以后可能发生的改变,发人深省。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6

  假期里学校送给我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书籍,我想源自于书籍 可以让人增长才干;书籍能够丰富我们的视野;书籍让你我品味到历史的得与失;书籍亦能让我们成为富有智慧的“知识人”,所以读书不仅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捧起书一读题目就会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

  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当我读到那些名师为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时候,便会浮想联翩。例如:我很赞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他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喜欢我们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

  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太不像老师,有时又不能确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在想,我应该是哪方面还没做到位吧!

  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是啊!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学得容易,自然会学得更有信心。

  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师爱好广泛,并能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敬佩和爱戴。这一点,又是多少老师能做到,并运用好呢?所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艺,让自己更充实,更能干才行。

  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说的是《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师。他让每个走进这间教室的学生都能找到这间教室的“魂儿”,即“信任”。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学生不多。

  但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做到了。是的,因为雷夫.艾斯奎斯是个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师。他创造了适合的班级管理文化。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了礼仪和尊重,利用“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懂得了“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

  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活动中,有两项活动特别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阅读,我们能效仿和学习。但远足,对于国内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冒险,并不能如愿以偿。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们向往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世界。

  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了。

  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为此,我们还是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吧!

  读书是古今往来不曾间断的事,书,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伙伴儿陪着地球人逾千年,缔造了人类世界的灿烂文化以及辉煌的历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世界文化千古流传,让社会得以发展。读书对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的选择都起着重要的启蒙和指导作用。这本书也对刚刚从事教育工作不算久的我来说非常的有启发,书中一共有五个大篇章,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及未来。

  不知是由于首因效应还是别的什么,我对第一篇章里面的内容感受多一些。这里面有很多名人说了很多经典的话,又有很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用他们的经历和实例阐释着真正的教育。

  遗憾的是时间有限,我所分享的美好感受不能继续诉说,我所读过书籍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却知道了书所给予人的,决不是外表的快感而是内存的生命。

  我相信开卷有益,但书海无穷无尽,今后我会用有限的时间去畅游书籍的海洋,随兴致而翻,让生活精彩!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7

  作者吴淑英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十年如一日。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二、设定高的学习期望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该怎样处理这种问题,文中提出“杜绝退出”的.技巧,即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时时处在课堂文化场中,无从躲避,无法偷懒。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学一辈子。

  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习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原来,教育教学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那样平坦,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当下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经在樊登老师的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禅师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师的讲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欢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于当下。并时时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纳自我,对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用慈悲之心对待她,照顾她,温暖她,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公。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五、教师要挺直腰板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个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分数的机器,让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没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面对今天;如果只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教育何去何从,迷雾重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能够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8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由常生龙所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读书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寂寞。下面是我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些感受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

  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我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教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9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常生龙先生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己先变成孩子,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个法宝。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致力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群体,以至于自己就成为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童心未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平。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以身示范,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指挥者。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老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用于永正老师的三个法宝时,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做一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人”字的外形像极了一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1。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生活中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教参,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会慢慢多起来。2。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三、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大量的,广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0

  我也读过好多书,教育教学类的书略有珍藏。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推测其看的其他更多的书,其涉及的面基本都与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密切相关,书名新颖,基本上都是——年以后出版的书籍,许多都是——、——年出版,而且以国外新书居多。可见他是紧跟时代步伐,追随世界教育发展脚步的时尚达人。因为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之所以达到这样的程度,这和他大量读与教育类相关的书是分不开的。

  二、善于联想

  常老师在看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后写的《名师成长之路》中介绍了该如何去读书,他列举了李镇西的,“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常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联想的达人。常老师的书评中,他在文中时常提及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如在《电影的教育价值》一文中,先生讲述了自己七八岁在村子里看电影的经历,这和我幼年生活环境相似,我的童年也有夏天夜晚搬着小凳子和乡亲、伙伴们一起看电影的经历,因而文中这一段描述,我与他产生了同感。常老师能将看过后的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时常能引起我的共鸣,读来非常简单易懂,非常亲切。

  三、善于思考

  还是在《名师成长之路》中常老师列举了吴非老师的成长之路之经验,“吴老师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拜读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后深深感受到常老师的智慧,他对阅读得来的知识的深刻思考,是常人无法做到的`,特别像我这样的按部就班的老师,缺乏自己独特的思维,也就很难有阅读后更多的获得感。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如他说到的大数据问题,这几年我也听到人们对大数据的讨论,但自己从来没有读过类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之类的书,而常老师就能及时拿来阅读,并在《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内容要进行革新,教学方式要进行革新,学习路径会发生变化,还要防止对数据的痴迷。在《慕课来了》一文中,他又提出中国的慕课应该把职业教育当作主战场,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将翻转课堂作为抓手,推动教育的转型发展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我们校长也都在教师大会上或自己介绍,或请有关专家来做专题讲座,我都是听过了,知道了,就好了。如果也能像常老师那样找一些书再去看看,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有所思,有所用的话,也许我的教学之路也会达到“游于艺”的境界。

  四、善于总结

  常老师读的书中,有些我也曾经拜读过如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唐娜·沃克·泰尔斯顿著等。特别是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对于书中说的许多观点我非常赞同,因此本人拜读过好多次,在教育杂志上每次介绍佐藤学的文章我都如饥似渴研读,对于资料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我尝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也逐渐学会了倾听学生,也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同学建立起了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拜读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让我明白,常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导师,就是常老师看了书后能善于总结,能结合教育规律,总结出一些观点如他看了《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就总结道“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而我一点都没总结。

  如果我也能善于去找教育类的适合自己的新书;善于联系生活教育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困惑善于思考;像常老师那样每周一本书,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总结出来,写下来,估计未来的我对教育教学会更加游刃有余,也能达到“游于艺”的高度。

  敢问自己以后成长的路在哪里?路在自己的脚下!!!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1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自知读书甚少,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更是很少涉猎。今年暑假,在学校要求下,耐下性子开始阅读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不想无心之举却收获颇丰。下面仅就我感触最深的两点谈一谈。

  一、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考试制度仍让我对分数看得很重,对于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我会反复讲,多次练,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学生记不住,考试丢分,我也因此常常责怪学生不认真,不用心。

  读了《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篇,我才明白原来是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的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的讲解却根本无法进入他的'认知系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讲课方式比教材内容更重要。

  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习惯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我,很想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多方尝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阅读了常先生《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文后,我有所顿悟。首先要让学生对每节课充满期待;其次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位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再者让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充分的互动交流,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参与的氛围和课堂文化上来,让学生与手头的学习内容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书将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我会继续认真研读,用其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2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3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们能够与世间各种美景相遇;在读书时,我们也能够与最美的风景邂逅。读书,是让灵魂旅行,让心灵沉淀的最好方式。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似乎有了阅读的方向,也让我在教学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开。就如作者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他,给他启迪。”常老师的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爱上阅读,学会反思。下面,我将从以下两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这个标题“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平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辱骂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4

  工作之余,总是挤出点时间看看书,只有读书,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是常生龙先生。本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一这是教师阅读图谱

  这本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再看其它几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读后受益良多。

  作者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三这是专业指导手册

  本书中的五辑小标题,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作者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15

  教育是一段关于孩子们和生命之间的故事。

  一、让自己变成孩子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老师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不需要急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能把自己当作孩子,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时时刻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这样的老师,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

  二、要时刻以身示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言行一致,处处以身示范时,教育的效果才最大。我们教学生有错就改,自己就要做到。教学生学习、做事要认真仔细,自己也要秉承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教学生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自己就不能消极悲观,而要做一个太阳,三、师离不开阅读

  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这是一张有品质的阅读地图,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当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常生龙先生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阅读时的幸福、写作时的畅快,该是一种多么自我的人生体验。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相关文章: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02-18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02-27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经典[7篇]02-01

读《最好的老师》有感04-30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07-07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02-17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03-13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03-15

做最好的自己教师读书心得03-08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范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