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

时间:2024-10-21 15:29:36
  • 相关推荐
《西行漫记》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行漫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行漫记》读后感1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造就了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苏区。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相比于毛泽东,朱德给我的震撼甚至更大,朱德年龄比较大,经历更为丰富。他早年上过云南讲武堂,后来又参加同盟会,跟随蔡锷推翻清朝统治,1921年就是云南警察厅厅长……甚至他还染上过烟瘾。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他大失所望。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他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寻找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最终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出席世界学生大会,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在欧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除此之外,还有年得奖学金,法国英国德国都去过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西行漫记》读后感2

  (一)红星闪耀70年——《西行漫记》的社会影响

  《西行漫记》初版以来,由于其受欢迎的程度之大,重复的再版旋即售空,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版者正式授名的重印本,还有不计其数的为了隐藏起来更换名字的翻印本。不仅在苏区,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区域,在香港和海外的华侨中间,不管是以重印翻印还是冒死传阅传抄的方式,《西行漫及》都起到了早前没有料到的影响。

  如今如果要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或者从此对共产党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支持国共合作联合抗日,那是过于困难了。但是《西行漫记》所引起的国民党的恐慌,恐怕比地方革命带来的不安还要大。

  (二)历史题材作品如何“真实”兼具“好读”?

  《西行漫记》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与它新鲜的笔触和易读性绝对有关。正是这些对共产党充满激情的正面描写,才导致了许多的中国人加入共产党,华侨和外国人去理解、支持中国革命。但是有人质疑,这本书在文采斐然的同时,是否意味着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主管偏袒,而减少了真实的力量?在历史题材作品有趣易读和历史真实性之间,到底应该以那一个为准线?

  这涉及到对于历史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史书文采的矛盾。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真相的追逐是永远执着的。但是如果历史题材作品写的单调枯燥,却很难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影响。那如何在“真实”和“好读”之间取得一个有机的共赢?

  在代继华教授《中国史学作品形态论纲》一书中提到:“这牵涉到作者的历史见识,对史学作用的理解,对史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与文献资料的选取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与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学术造诣有关,不能勉强,而后者则是我们书写一部可读性强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可操作的“蹊径”,即“有意识的优选文献资料”。对与人物传记而言,便是选择能强化人物性格、较为新鲜、出其不意的材料。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对苏区共产党员描写,是全书的亮点,也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精华。斯诺在选取人物相关的资料上,并没有大段生硬的引用他们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

  一本历史题材作品成为“畅销书”并不难,但是做到“长销书”绝非易事。《西行漫记》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时代受到读者的青睐,给我们书写出一部成功——真实和可读性强——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提示。

《西行漫记》读后感3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但是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为《西行漫记》。坦率的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尽管《西行漫记》,更具诗意,但我还是觉得前者更具中国革命的特点,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然而令我不可置信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老外——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的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懈的精神,是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说中的“赤匪”。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1936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西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那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悉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地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的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一一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族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乃至毛爷爷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沉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从各种形式去支持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着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形象组成那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也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更多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上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生的人。

  同时,我也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一本书,但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了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爷爷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记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读者无不身临其境地为之动容。

  而中国在经历了这几十年的沉淀,在几年之间突然崛起。中国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含苞欲放,谁都不知道它何时绽放,它就在一瞬之间,显示出它优美的身姿。中国就像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偶然之间被人加了一点颜色,就使这幅画充满了生机与热情。中国就像一个远在天边的恒星,在地球上并不显眼,但在引力的作用下,它慢慢接近地球,成为地球上最亮眼最绚丽的星星。无论身在何地,无论哪个夜晚,都能看到它依旧绽放,依旧是最闪耀的星星。

  愿我们的中国像花朵一样绽放永不谢,像图画一样使人惊艳,像星星一样永不磨灭,像太阳一样永远温暖美好。

  最后,我想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发扬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无心奉献的精神,这值得我们永世传承。

《西行漫记》读后感4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对于长征的首次了解。但这只是一部分,当翻开这本书,这时才深深懂得那段历史的沉重。深深体会到先辈们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的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坚定的信念;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长征精神,我永远铭记在心。它也在我遇到挫折时,激励着我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有些战士跟我们一样大,他们被称为“红小鬼”。这些“红小鬼”们,大多数是由于家里人被国民党所杀害,才参加共产党,他们虽小,但却跟普通的战士毫无区别。普通战士吃的苦,他们也吃,普通战士受的累,他们也受,他们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将带领他们走向胜利。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么?再来看现在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放弃,干一点苦活累活就叫苦叫累。他们跟我们一样大,却承受着比我们大好几十倍的苦,他们都能做到,我们何尝做不到呢?有些困难,只有尝试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体会出父母的艰辛,珍惜当下。“红小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学习当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迎难而上。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革命先辈永垂不朽!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耀全世界!

《西行漫记》读后感5

  在7月1日党的90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日子,爸爸给我买来了《西行漫记》这本书,让我阅读并给我讲解。使生活在今天的我,了解当初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了解了过去中国苦难的历史,更了解了从领导到普通士兵为了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让中国能够不受欺负而付出的牺牲,他们太伟大了。

  《西行漫记》也叫《红星照耀中国》,是一位美国记者斯诺,冲破重重困难,在1936年6月到10月,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红军生活和战斗的地方,进行了采访和所见所闻的记载,向世界介绍当时的红军领袖、将领、士兵等的真实情况,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并配上了真实感人的照片,使世界了解了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鼓舞了人们抗日的信心,也促使很多年轻人来到了延安寻找理想。

  虽然有很多内容和历史,我还不太明白,即使爸爸给我做了讲解,还是不能完全明白,但平时我跟着大人还是看了一些历史电视剧,所以对于毛泽东、周恩来,我还是挺熟悉的,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虽然住的是窑洞、吃的是野菜、穿的是破烂衣服,但能够乐观、智慧地指引人民,坚定地坚持理想,真心地热爱祖国,真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没有绿油油的农村和繁华的城市,就没有正规的学校,使我们安全、安静的学习。

  我觉着这本书写的很真实,很有细节,有作者实际的采访记录,又有着自己的一些感触,写出了真实的红军状况,而且带着一个外国人的独特眼光来写,就像一个人坐在你对面,在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讲一些具体的人,他们的语气,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目光,使我感觉很接近和熟悉。在党的领导人的谈话记录中,把历史一页页的展示给我们来看,我也明白了一点,什麽叫历史,历史也是有过去岁月中一个个的人在做事情,他们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他们有感情,有理想,勇于追求,为了国家,宁可牺牲自己,而且经过了非常艰难的努力,才建立起了新中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珍惜现在,努力学习知识,让“红星“永远闪耀在我们心头,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西行漫记》读后感6

  尤如金银天生是货币一样,看完本书,感到斯诺天生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一个外国人,怀着将真实的一面告诉全世界的理想,只身一人,前往一个此前被妖魔化、流言漫天、对前路一无所知的环境里,所冒的风险,确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当赌注。作者将这种危险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出来,虽有些故作从容,但这种敢于自嘲的态度,也可算的`上是一种大勇了。

  抱着积极的态度,对所看、所听、所亲身经历,比较客观的进行分析评论。

  热情,全书自始至终感到了一种热情。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残酷的战争、疯狂的屠杀,鲜为人知的资料、党派内部为树立个人权威而进行的倾轧,斗争......

  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西行漫记》读后感7

  旧中国的人民,的确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不断被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盘压剥削。如果不是真正的读到这些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真实文字。现在,都还会对××党存有偏见。颠沛流离,凄凄惨惨。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堂堂中华民族,竟然被内忧外患压迫了数十年。这期间,没有一个真正的政党起来为民族发生,为国家发生,为百姓发生。最后,起来的,是那些由劳苦大众组成的不起眼的'军队来。政府何在?国民政府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披着为国为民,解决内忧外患的名义。争取一笔又一笔的国际援助,来充实自己的口袋。这样的政府,不要也罢。

  在书中,斯诺访问了数十名红军。从他们的故事中,过去的悲惨生活是真真切切的。但是,中国人总是善于遗忘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一个民族应有的吗?

《西行漫记》读后感8

  暑假里,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为了探寻红色中国的秘密,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来到了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我要说,红军真的十分英勇,顽强,勤劳,无畏。比如在第五篇中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述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的`艰难且英勇的事迹。长征十分艰苦,路途遥远,但是红军还是顽强地走了过来。

  我最崇敬的伟人只有毛爷爷。毛爷爷的一生是不朽的一生。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刻,他力挽狂澜;在中国需要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时候,他宽容大度;在全国人民期盼和平的时候,他不避艰险。没有毛爷爷,中国将走向何方?

  我最喜欢的将军就是彭德怀元帅。他从小经历苦难,天生同情贫苦劳动大众,痛恨为富不仁者。他还是一位战功赫赫将军。据说,即使他还在二百里外,地主士绅都要望风而逃,哪怕有南京军队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当然,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也时时感动着我。28年,是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啊,才让1949年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那么的鲜艳;72年来,又是多少的共产党员忍辱负重、披荆斩棘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意气风发,朝气蓬勃。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如同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了全中国!

  今年,我们迎来了党的100岁生日!让我们一起放声高唱吧: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歌声里,有我们最坚定的信心——好好学习的我们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一定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西行漫记》读后感9

  《红星照耀中园》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几十年前,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某报社工作。他常年跟随红军生活,孤身一人,探索红色中国革命,将其所见所闻真实记录,汇编成一部纪实性报道作品。

  手捧《红星照耀中国》,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书中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看后却令人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领土,敌人残忍的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国唯当头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挽救危局……

  中国工农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顽强作战,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方多次包围,摆脱险境,四渡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红军的有勇有谋让我叹服,他们不得已进行的大规模转移——二万五个里长征,可谓历史奇迹,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几乎无人再敢小瞧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无人再敢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

  在作者笔下,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看到许多杰出的革命面辈们镇定自若,部署着作战计划,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百折不挠的进行着革命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信仰!

  这部书是一部浸满鲜血的历史图册,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所经受的苦难和牺牲,懂得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来自昔日中国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这部书的魅力,就是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以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赞颂了领袖人物的伟大,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令人骄傲的历史!

  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让闪亮的革命红星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西行漫记》读后感10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在斯诺的笔下,在周恩来陪着他走过安静的乡间田梗,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

《西行漫记》读后感11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

  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坚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我们的内涵,成为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西行漫记》读后感12

  十年的想念,十年的后悔,那一刻的失言,付出了惨痛的的代价。不求以前的记忆是否美好,只求问一句:你现在在哪?

  题记

  习惯了一个人的寂寞,静静的坐在窗边,欣赏着唯美的雨滴。雨还再不停地下着,一滴滴的滴在地上,却湿在我心上。让我回到了十年前,让我想起了我那时犯下的错误,一个让我自己无法原谅的错误。

  十年前,我6岁,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丫头,不喜欢信任别人,更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幼儿园里,我总是一个人玩积木,享受着这孤独一人的感受,我一直以为,我会这样一直下去。但我错了。因为我遇到了她。

  那天下午,天气燥热的很,知了不停的吱吱叫着,狗狗都不停的伸着舌头。这时老师领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貌似是新来的

  “同学们,这位是小冰,是刚来的,大家好好相处”

  校生啊,跟我又没关系。

  “同学,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小冰有甜美的笑容笑着对我说,哼,我才不要和你玩那,我也不说话,直接走到另一个地方玩了起来。

  后来那几天,小冰一直跟着我,更稀奇的的她既然能够让我笑起来,又过了几周,我败了,这个女孩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不忍心不理的魔力。

  直到第二年秋天,是每个孩子都兴奋的.季节,因为可以背着书包上新学校。但我的心里却空荡荡的。上学前几天,我去小冰家找她,我想我们俩去买上学用具,但我唯独没看见小冰的心情很差。高高兴兴去,高高兴兴回,但这只是我的心情。回到家,小冰告诉我;明天上午你来我家,好吗?我想和你做一辈子的好姐妹,”

  第二天,外面下起了雨,很大,很大,我想,等雨晴了再去吧雨一直下着,暮色渐渐晚了下来,但雨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预兆。那晚,我的心特别得慌。

  天晴了,我马上往小冰家跑。但还是迟了。她走了,怪不得前天她的话那么奇怪。也许,那天我来了,她可以告诉我她要去哪,我不会和她失去联系。

  曾经的一刻失言,却让我失去了一个珍贵的朋友。也许有人不明白,朋友多的是,何必在一个人身上伤感情,没错,为什么?但我会永远记得我的生命中发生过此事,都说五六岁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失去记忆都不会忘掉。小冰,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却给变了我自己,即使她现在不在我身边我能感受得到她的爱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变。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呼吸着同一片天空的气息,我相信虽然时间把我们分隔两地,但缘分会使我们相遇。我会一直等下去……。

【《西行漫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海漫记》读后感03-17

执行读后感-读后感07-07

海的女儿读后感 读后感03-05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海的女儿》读后感_读后感05-23

高中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西游记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猫武士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树叶的香味读后感想最新 读后感03-05

快乐王子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