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2
为什么贫穷的地方一直还是那样的贫穷,贫穷的本质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土地贫瘠、气候炎热,还是自身原因,如缺乏教育、认知、信息、资金、胆识。一个家庭一旦没有钱就很容易掉入“贫穷陷阱”。
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用来买药、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天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
根据书中的内容,我认为陷入贫穷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却反认知而容易造成目光短视、享受生活、害怕风险。很多非洲家庭不愿意花费10美元购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导致很多非洲儿童在疟疾丧生。即便是公益组织捐赠给他们蚊帐,对于不花钱就能得到蚊帐更加不会珍惜蚊帐,更加也不会自己出钱去购买。不重视基础疫苗接种和基础教育,导致很多儿童得病或者缺乏基础自我保护意识间接被传染得病。
为什么穷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最主要的是小孩子上学不能立马变现,而且还会耽误赚钱的时间。即便是认可获得更多的教育可以增加收入,可是投资教育的是家长,而获得收益的却是孩子,投资人与收益人错配,尽管有孝心的孩子让父母的投资得到回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家长并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心生怨恨。不仅如此,可能老了晚年过得很凄惨。每次回老家我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言论,特别是很多女孩子受到教育后,都远嫁他乡,父母老了想看一眼都难。反而那么没有读书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站在部分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父母心里不会丝毫的后悔那也是很难的。
为什么印度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不吃加碘盐,尽管这种盐到处都可以购买,很有可能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尽管微量元素很便宜。小孩子的未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培养好一个孩子他们未来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也是难于测算,不仅仅可以让他们健康生活在地球上,更可以让他们因为身体健康而大大提升了他们一生的收入。基础教育、接种疫苗与饮食一样重要,做出的错误的决策本质还是认知问题。就像来长沙后,我才发现湖南地区的人们很喜欢艾叶和熏艾,而在我的.人生经验里艾草被收割来当做柴火烧了。
书中还提到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电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先考虑买车、买电视(电视比食物更重要);会发很多钱置办婚礼、嫁妆。
曾经听家人讲过从柬埔寨嫁入到中国当媳妇的女人,无论家里生活条件多苦,她们都舍得一次性买20个鸡蛋,然后把鸡蛋用油炸熟,加入白砂糖,一顿可以全部吃掉。对于国内生活的人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暴殄天物。不知道是价值观不同,还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没有想到一次性可以透支半个月鸡蛋使用量。所以,我时常觉得生活在勤俭持家的中国实在是幸运。
不肯冒险,是穷人面临的第一大风险。不肯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不肯冒险或不敢冒险是因为没有办法把全家人的幸福当做赌注,现有的一切可能是最好的,至少比失去现有的一切要好。输不起的观念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束缚着他们,因为输了没有办法翻身。只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努力一把,就可以让一代人在甚至是三代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生活,将他们从“贫苦陷阱”中解救出来。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3
“贫穷陷阱”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概念,意为在一种循环的状态下,长期陷入贫穷之中而无法自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贫穷成为人群中不可摆脱的阴影?贫穷经济学与穷人经济学是相同的概念吗?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了解贫穷背后的经济原理?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一部由两位分别来自印度、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共同完成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在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相当于人民币约2元)。从书中我们发现由于处于贫穷状态,所以他们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而一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所司空见惯的小花费,对于本书中的贫穷人群而言却是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你是否会想过贫穷的人为什么经常搬迁?书中告诉我们,临时搬迁是他们应对风险的主要形式;而他们一生中的主要收入都用在了婚丧支出;而这些我们所很难理解的选择往往就是由于他们缺少信息来源,以至于长期陷入贫穷陷阱,而无法自拔。
对于每一位关心世界贫穷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本必读之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本书。我已将全书生成4张读书卡片(包含前言、总结)。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4
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当局的统治者来研究,里面的例子和事实以及数据都完全真实的反应一些问题。看得出来作者做的研究是花费心血得出的。不过我的摘要和评论与统治者没关系了,只是小众的分析一下对号入座自我感想而已。
贫穷的本质只是说了"因",但是针对这些“因”自然能明白怎样做可以改变“果”。单纯的对号入座与自怜都没有任何意义,你若不能改变现实,必将被现实打的头破血流。对于贫农来说,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忍耐,拒绝诱惑,比如不买贵而又不合时宜的东西,不买口味好但是没有营养的东西,用省下来的钱投资于改变自己未来的事情上。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似乎与我们其他人所面临的困扰没什么不同,缺乏信息,信念,意志力。的确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事实我们与穷人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的多。同样仅凭信息并不能成功,只是历史的.规律。
第四章主要是讲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其实我本来出生在农村里,对于有些学习好而又上不起学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辍学的就更多了,小时候就觉得很可惜,其实我父母那时候已经摆脱了“上学无用论"的枷锁,所以我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日后的生活,要是我父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或许现在我要面对的可能是另一番生活方式了。每个人的出生有他的不幸,我们不能和优越的人比,但是和那些辍学的孩子比起来我是幸运的。
第二段作为穷人,要充分了解保险以及保险带来的好处。
第三段非正规渠道借款是高利贷,同样信用卡利息等同于高利贷。
第四段由于目标过于遥远,而使得穷人自动放弃存钱。这是不是意志力不坚定的表现。对于有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更愿意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来做未来的投资,相反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在绝望心态下做出绝望的决定,这解释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
第五段就一般穷人来说如果已得利润500,那么我们会用掉250去发展,其他的250用于家用而不是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创业怎么也越不过驼峰的原因。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5
很奇怪,为啥出版商要翻译成贫穷的本质。
标题党的心态吗?实在找不到可以吐槽更多的地方,只能把翻译拿出来吐吐。
全文大约230页左右,很小的一本册子,但是探讨了非常多的内容。
从教育,医疗,保险,借贷,储蓄,慈善,援助,人口,生育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了贫穷是如何产生的,为何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穷人为何离不开现状。
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出更多的援助并不能解决贫困,反而因为增加了穷人对援助的依赖,从而丧失对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和渴望,长远上反而是有害于贫困国家的发展。
通文中,看得出作者对贫苦人们出境的'同情,对造成他们贫苦的原因一一作了分析,同时可能是作者自身出身的问题(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作者出身),从贫困人们心理学层面上分析的时候,尽管是间接的引用的方式,还是表达出了对穷困人们缺乏自我约束,没有长远目标计划,目光短浅,甚至是因为长期缺乏物质导致穷人对物质的渴望和奢华虚荣等远远超过富人等一些意味,有点居高临下的俯视感。
穷人的钱只是忙于生计而不是用来储蓄和进一步投资发展。
穷人对保险的意识只是停留在保险公司毫无作用的层面,却不知其对冲风险的作用。当然其中举得一些栗子也能够说明穷人为何对保险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保险的操作实在不站在穷人这一边。穷人因为自身教育,眼界,和理解能力等约束,信息的极度不对称,造成了穷人越是不了解复杂的保险,越是不愿去接触,只能够通过自身单薄的力量对对抗风险。
穷人的融资问题,作者对比的了一般人融资,大公司融资等,分析了穷人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原因。
大多数穷人的生意都接不到多少钱,而且借钱的代价非常高昂。作者对此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设性意见。
借鉴此条,其实国内已经这方面做起来。相信未来十年里的民间阳光小额信贷,会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如果都来仔细阅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更鼓励还处于贫困人们去创新,利用小额信贷的机会去发展,去做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意或者事业。所谓买一份工作和找一份好工作之间的选择。
腐败和贫穷如影随形,提到贫穷就不能不提腐败的问题。
对于那些悲观的看法:极少油激烈的政体改革,从一个专职腐败的政体转变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民主政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估计是这本书可以被出版的原因):
如果从底层的观点出发,只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我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和谐了,非常适用天朝当局。
作者举了数个栗子,说明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腐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抑制腐败。
作者同样也提出了对于多民族的问题,可以”粉饰民族鸿沟“,通过一些选举区别对待。就像天朝,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总会有在政界的一席之地。也符合天朝千年的中庸之道。
本来是给这本书五星的,就作者的政治观点扣掉一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6
很喜欢有很多实验的书,《贫穷的本质》在前面的很大部分,都是基于各种实际实验而得出的判断。这让很多判断,更加让人信服,也更值得讨论——因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
前两章的两个例子,更多的让人想到的是:我们身边的世界,对于非穷人而言,是自动的——不必为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过多的担心;但是对于穷人,这些都是手动模式——在水中加氯,获取清洁的水是否值得?睡在蚊帐中,避免疟疾是否合算?……穷人更多的生活在缺少公共设施的环境下,穷人与非穷人的区别,除了这种缺少公共设施本身之外,似乎微乎其微。
书里讨论的例子很多,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和对应的结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护士工作的实验。护士经常翘班,服务意识低下。民众不再信任护士或医生,本来应该密切协作的护士和患者,变成了两类完全不相关的人——护士翘班,拿工资;患者自寻出路。这是贫穷国家更经常发生的问题——当一种正确的政策或福利进行,总是能够形成一个特权阶级。但是特权阶级并没有解决本应解决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一种浪费。更讽刺的是:印度的穷人,会把当护士看成一种追求的职业。很难说,这是由于人的懒惰造成的错误选择,还是一种制度的缺陷。
最后作者的总结帮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思路。穷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非穷人看来,这也许是很奇怪的,但如果考虑到穷人是在手动的环境下生存,可能就会稍微易于理解一些——过多的手动操作,过多的选择(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做出经济选择),浪费了穷人的精力,也让穷人的注意力,很难专注到对的事情上。
我们在社会中,比起比我们占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都是相对的穷人。在富人眼里,我们也是做出各种愚蠢决定的穷人。如何用一种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考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还不知道很多本该知道的事情”。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却越来越难以衡量正确的选择。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7
后脱贫时代应聚焦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论,还在于帮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路来思考脱贫工作。我们需要在理解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来设计助其脱贫的方案。面对贫困人口所呈现出的与预期有差异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更不应简单武断地归因,并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措施。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我们对扶贫路径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所谓人类贫困指的是不具备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等,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等成为贫困的主要范畴。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后脱贫时代,我们将聚焦于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加复杂的精神上的`贫困治理。
教育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明确了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读书无用论”以及感觉学习没有劲,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途径,例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学校课程,优化学习方法,等等。
笔者也非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而在可行性方面则需要基于对贫困地区学生及家庭的理解,更加系统地进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重新设计,而非简单地模仿、接纳先进地区、高质量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无论是师资还是课程教学资源。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同样指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8
长久以来对贫穷的衡量标准,一是饥饿,日摄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无法获得基础教育,将时间花费在干活养家上;三是疾病,穷人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愿意在预防上花钱。
穷人之所以穷,一是家庭环境贫穷;二是缺乏维生技能致穷。家庭环境贫穷,则有缺少足够的营养,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容易因为疾病死亡,导致生活不幸。现有的社会救助多数是从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价、易获得、免费的食物,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障卫生安全。但是这三方面的救助,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顺利。其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穷人得到补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费,而是转向味道更好的高热高油高脂的食物,来获得及时满足;学生在学校因为贫穷,受同侪压力大,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学习成绩差,往往求学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疗花费大,穷人难以承担。二是穷人科学知识浅薄,常常拒绝正规医院的治疗,而转向封建迷信,三是预防意识差,不重视接种疫苗、做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等。
在维生技能方面,穷人的表现同样不佳。一是短视,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说穷人的惯性思维里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并不会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更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二是信息匮乏,资源是有限的,穷人无法在社会运行网络中,快速搭建个人利益网络,而愈加封闭;三是自我控制过度,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穷人的财产微薄,对所有消费精打细算,谨慎维持,少有进一步投资的打算。
从社会救助来讲,政策制定者能给穷人什么?充足的.食物、免费医疗和疫苗接种、免费教育,不止于此,应该是更全面和可获得的科普知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个人力量单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尝不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不至于穷困,但也与富足无缘,所以借此书反思自己的思维死角。一是信息不足。结束学生时代,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动接受娱乐化的资讯、图片外,并没有继续建立知识网,以至于无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长远目标,书中对穷人拒绝储蓄有一段描述是,穷人认为未来遥不可及,储蓄没有价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学区、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不能因为高额房价、车价,就放弃对将来的规划;三是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储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后一直是月光,是负债状态。钱是可以不花的,而我们早就陷在了消费主义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从拒绝做穷人开始,解救自己。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9
饥饿和营养: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哪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吃的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文章在后面又阐述了一些内容来证明饥饿不一定会产生“贫穷陷阱”,举例了印度和中国的贫穷家庭。
“事实上,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指前文更高的人更聪明的研究),即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
“营养不良的儿童个子更有可能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生下的孩子更瘦小。此外,营养不良还与成年时期的经济地位较低有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的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改变的都要花很长时间。”
贫穷和健康:
穷人因为挣的钱太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在疾病上面采取能忽视就忽视的措施,由一点小病小痛越拖越大,最后无可挽救,花光家中的积蓄,甚至举债,变成赤贫,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牙齿在小时候补过,前年开始补的材料开始脱落,当时如果我去医院补上或者做个根管治疗,几百块钱就足够了,但是由于我刚入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有时候还需要家中的'接济,就一直拖着,一直拖到今年我已经有了些积蓄,觉得自己有闲钱了,去看了牙医,结果因为拖的太久,连牙根都已经驻掉了,拔掉再种的话需要一万多,总而言之,我现在又变成了赤贫。
而相反的有些贫穷的家庭又因信息的匮乏而迷信抗生素,他们放弃热水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手段,比起发烧的时候使用物理降温,他们更希望那个医生为病患进行静脉注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解决不了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或者说这样做会让他们好受点。
“穷人更多选择的是治疗,而不是预防。”
“在穷人的世界里,良好的卫生设施少的可怜。”这一切是个恶性循环,贫穷,吃不饱,居住条件差,继而患病,花掉大量治疗费用,更穷,营养不良加剧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xx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xx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1
《贫穷的本质》,本来是我推荐给朋友的一本书,自己还没看,结果她看了以后回头和我说真的很不错,反而促使我很快地看完了。应该说对于政府扶贫办主任绝对是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因为作者通过连续15年对印度1美元以下的贫民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局限性,最后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援助是最有效的”。当然我所佩服的是连续15年这种扎实的'精神,相比当下各种各种浅尝辄止,结果违反常识的调研来说,恰恰是当下中国最最缺乏的,这本书扭转了我很多的观点,而且的确和我在农村看到的情形很类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我们缺乏自控力,其实我们也是穷人,特摘录一些,以飨观众。
贫民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毛病————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我们处在城市中,有着良好的公共服务、卫生系统、医疗系统,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不用每天想着给饮用水加消毒剂,相信医生会尽力而为。我们几乎用不着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应该认识到,我们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我们身边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
发展中国家贫民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这些钱花的越多,人们来年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孩子越可能辍学。
智商的高低完全可以由身高效应来解释,关键就是童年时充足的营养摄取,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因为他们显然更可能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
贫民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穷人的主要问题不是卡路里,而是其他营养成分,比如碘。
贫民会把大部分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由于压力大,会释放更多的皮质醇,而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和决策能力,所以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2
我们都是“晋惠帝”
中国古代有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晋惠帝听完奏报,便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天下无人不说晋惠帝荒唐。然而读完《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也许会觉得我们个个是晋惠帝。
穷人很难,理解和消除贫穷似乎更难。该书第二作者、法国人埃斯特·迪弗洛6岁时,就知道有一个叫加尔各答的城市,非常拥挤和贫穷。他24岁作为一名研究生来到这个城市,在乘出租车前往市区的路上,只见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空草坪和独单的人行道。他竟一时找不到穷人。穷人在哪里?查韦斯做总统前的委内瑞拉,城市贫民窟在地图上显示为一大片绿地。
第一作者是印度人阿尔吉特·班纳吉,6岁就知道加尔各答的穷人在哪里。他们就住在他家背后那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但他只是对那些不用读书、擅长玩各种游戏的穷人孩子很不服气。正如很多旅游者从西部某些极不发达地区旅游回来,撰文艳羡那里人们的田园牧歌生活。
为了真正认知穷人,为消除全球贫穷寻找合适策略,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到创业、援助、政府、NGO等多个方面。该书聚焦的是全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根据汇率标准当于36美分。通过物价折算,则相当于在美国一个人每天最多只有99美分生活。这些人基本上是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据说全球有10亿这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称20xx年疟疾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来自非洲儿童。研究表明,在疟疾严重地区,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将疟疾感染减少一半。只要拿出10美元,一家就可得到一顶这样蚊帐。于是出现争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或者为这些家庭免费提供这些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或者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比较富有,受过良好教育,知道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因为贫穷,才会被非政府组织选中。然而该书引用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
这样的故事在该书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我们对穷人及其行为多么地不了解。因此,如何叙述和理解这些穷人的生活及其选择,如何观察和反思各类市场及机构为穷人所做的,如何在这些基础上重建消除全球贫困策略,是该书的基本任务。
理解“全球共同温饱”
消除全球贫困行动,也就是实现“全球共同温饱”。“全球共同温饱”,是与“共同富裕”不太一样的社会目标,但前者更像是当代人类的底线目标。然而这底线目标的实现,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本书对此做了充分的揭示。
在经济学家那里,流行观点是“贫穷陷阱”:贫穷地区一方面需要大量原始投资,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因贫穷而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种情况显然也适用于未开发地区或发展中地区的基础建设。在没有投资价值的地区消除贫穷,既然不能走投资道路,余下的便是外来援助。这是全球消除贫困的主要策略之一。
随着外部援助这一策略的有限性被大量揭露,有些侃侃而谈的学者认为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贫穷地区的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无需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对于这些制度主义者来说,贫穷陷阱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针对这种主张,制度成本主义者也可以提出“制度陷阱”,即贫穷地区需要优良制度来消除贫穷,而这些地区因为贫穷而无法支付优良制度的成本。
该书显然无意否定制度的必要性,但也认为制度主义观点并不能动摇外来援助在消除贫困策略中的主流地位。该书不讨论援助到底好还是不好,而是讨论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好处,认为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努力关注“穷人生活的特定具体问题”,认为“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
以这种方法论研究穷人和贫困陷阱,很容易提出这样的观点:穷困地区不是所有方面都会陷入穷困陷阱;我们需要识别的是,这些地区在哪些状况下已经陷入穷困陷阱,在哪些状况下穷困陷阱并不存在。这样一来,人们只有进入具体情状,才有可能真正因地制宜地发现具体的反贫困策略。
这种思路其实是由问题性质所决定,即消除全球穷困,实现“全球共同温饱”,是一个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特定目标性问题。针对特定目标性问题,就必须把握其特定状况。凡是同类的公共对策或社会对策问题,这种把握特定状况的方法论都是必需的。
寂静的变革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谁,如果想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到这本书中来辩论和验证,无疑是上门蒙羞。这本书几乎可以为任何理论提供丰富的反例。作者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该书“使我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这里所谓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显然不能被理解为经济学界现成的理论。作者特别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总是严重挑战专业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对于穷人生活的看法。
该书认为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即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而我们的优势其实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住在有干净自来水的房子里;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孩子没有接种疫苗,但周边孩子都接种了疫苗,因此依然可以减少疾病;无需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能力,而穷人则可能时刻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应对这些问题,即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以至于他们没有基本的选择空间。
换言之,生活在富裕国家的“穷人”,周围充满无形的助推力量。这些人可以舒服地躺在沙发椅上痛斥家长式作风的危害,教育别人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其实他们自己就是这一家长式作风的永久受益者,在很多领域被无形助推呵护。真正的穷人似乎更倾向于家长式呵护,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无形助推力的呵护。
如果将无形助推的环境命名为“无形家长式环境”,那么在缺乏基本的无形助推环境中的穷人,则需要“有形家长式环境”。这便是两者区分的实质。如果不明白这两者的区分,就很难理解这两种人所需要的政治及实质。
在很多人看来,贫穷村里实施民主自由制度,一定能激发穷人的积极参与。而该书的调查结果却与此相反:在自治民主制下召开讨论基础设施建设的村级会议,主动参与进来的.普通村民比较少,参与进来的大多是村里上层人物,穷人即使参与进来也大多不发言。而由上一级政府发出邀请信来召开同类主题会议,穷人参与进来的反而比较多,并大多积极发言。
该书认为,认真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及机制,避免腐败或渎职现象的发生。而这些不断继续的变化,最终会开启一场寂静的变革。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适当的“有形家长式”政治推动真正的有助于穷人的变革;变革要义之一是形成无形助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拥有基本选择空间的新政治。
因此,透过该书研究,我们容易发现这些关于穷人的认知,不仅有助于确立因地制宜发现反穷困策略,而且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制度。这其实已经点出特定行动与一般制度相互演进的变革政治学式关系。
我们无需去应对穷人整日应对却又很难应对的那些问题;我们甚至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被“无形助推”环境解决而无法理解它们。
这些无形助推力的形成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制度的产物,而是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积累。这些特定效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便逐渐转化为大量无形助推力,使人们可以卸任那些让人失去选择空间的生活责任,从而将逐渐形成的基本选择空间制度化。因此,人们只有在无形助推的基础上,才可能拥有升级的希望和生活,也即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展开新的行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确认制度的价值,而不是颠倒之。
唯一的问题就是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行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基础。在选择空间制度化之前,必须已经拥有可以推动具体行动的制度基础。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3
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会发现非常真实的例子。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阶层不完全与金钱有关,还有理念、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易争取到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暴发户、土豪的叫法。当然,这样的上层社会的思想,不要也罢。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4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5
《贫穷的本质》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了几十页时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动力。然而继续阅读,则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部分的数据和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耐心读完整本书,才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掩卷而思,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贫穷”。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的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嘛?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
有时候,人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是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
书中所提到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但有时我们害怕失败。想说,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想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个行动者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相关文章: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7篇02-14
贫穷与富有作文12-01
关于贫穷的经典句子01-05
描写贫穷的句子08-27
事物本质的总结07-13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06-08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01-27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08-24
贫穷是一种耻辱励志文章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