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11-19 23:23:42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众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样做时还有余力时,才可以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它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无法报答尽得。“百善孝为先”。可当今社会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记了应该尽孝。

  孝可谓做人之根本原则,芸芸众生,皆可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原则。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经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就不会继续去犯罪了。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父母做好考虑,世界上便会多一丝光明,少一丝邪恶。

  然而,孝在中国根深蒂固,只要我们重新挖掘,一定会还原其最亮丽的风采。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列位子所著。

  初读《论语》,我感到无比乏味,因为我领会不到其中的奥妙所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积累,我渐渐领悟到了——

  《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教我们做“真人”的。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若想治天下,就一定要学会做“真人”,这样你才能做一个让百姓拥戴的明君。俗话说的好:“礼让孝为先”《论语》十分注重孝道有些关于“孝”家喻户晓的说法: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愿``````由此可见,孔子也是一位孝子。

  《论语》崇尚做“真人”,做孝子,做君子。我对君子的理解是处处行侠义,不易生气,不易与别人争论,斗嘴``````孔子对君子的理解是君子拥有高尚的道德,远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

  《论语》教会我许多东西,教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教我做一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红领巾,教我做一个道德高尚、胸怀宽广、视野开阔的小学生,它更教会我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祖国、发扬祖国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他的再传弟子所编撰的,这本书里记录了许多道理,是一本语录体的书籍。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粗看一眼,与其他语录体的书籍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当我细细阅读,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后,我发现,读了论语的人不愧发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感慨。

  孔子注重“孝”,所以孝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要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在学习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注重一种虚心求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又向后翻了一页,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意是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是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发现一个人珍贵的品质。我合上书,仅仅是粗糙地扫了几眼但这几句话就已经令我受益匪浅。论语告诉我们了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哲理。论语好似一位长者,带领着我们学习人生的哲理,论语好似一壶美酒,只需品尝一口,就让你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后感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5

  书是我的最爱,我每天都看,我有两百多本书,可最值得推荐的书,还是这本古香古色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书。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话和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以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是很快吗?

  读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明白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追上了还会担心失去它。也就是学习完要定时复习,不然会丢失它。

  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长补短。

  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爱好。千万不能被动学习,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论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虽然还有很多没读,但我已经被它吸引了,我坚信,他对我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同学们,这就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书——《论语》。

《论语》读后感6

  五年级下学期,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本《论语》。拿到论语的同学都很高兴,并且大家也赶紧拿起书来阅读故事和《论语》的内容。《论语》的封面配的是一幅山水画。写的还有‘经典必读’四个大字。翻看书后,认真阅读和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书籍,也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言行的结晶。这本书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宽厚人爱、在朝廷和宗庙能够便便言,唯谨尔。书中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厚仁爱,做事要认真细心,学习要刻苦上进等等。其中一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这也是他的最高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孔子个人认为对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才会轻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阳货篇主要讲了配臣专恣之事,孔子对女子小人的看法等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意思是古代的学生为自己而学,今天的`学者是为人而学,并不是为自己而学习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多的事情的话,请你去书中翻一翻,去领悟一下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吧!

《论语》读后感7

  民族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要了解一个民族,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而《论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初读《论语》时,有一句话让我感慨不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那么,眼前马上就要遇上麻烦了。它提醒着我: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步步谨慎,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如《论语》中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之,每天要想一想,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觉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进步。

  《论语·为政》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复习老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只复习老知识,不学习新知识或只学习新知识,不复习老知识的话,那学习成绩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

  宋代名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不妨读读《论语》,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感谢《论语》,让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8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忙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

  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我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此刻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仅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我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当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理解!“信”是我们一向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期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完美,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读后感10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有哲理,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

  有人说读《论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细细品茗。享受我倒没感受到,主要还是自己资历太浅,没能完全领悟,就谈不上享受。不过我倒觉得读《论语》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游走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当然也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开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觉更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到儒学的甘霖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在读《论语》时,于我的心灵间,会荡漾起一片纯净。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读后感13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道德经》对上善若水解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论语》读后感14

  最近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我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这句话是孔子教给他的弟子仲由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可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那天我的几个朋友来我家,我们一起聊天,不知不觉聊到了地理。我问她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有几个么?”大家都困惑地摇摇头,唯独有位“聪明”的,她告诉我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只有一个,面积好象是几百平方公里吧。话一说完,另一位朋友就反驳到:“谁说的,上次我在网上就看到了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好像就有20多个哩。”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上网寻求答案,果真跟另一位朋友说的一样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就有25个,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012平方公里。那位“聪明”的朋友“唰”的一下羞红了脸。

  看来如果你养成了不懂装懂的坏习惯,那你可要麻烦咯!

《论语》读后感15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不但显示了他对于德、礼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且表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精通。事实上,人心的“规律”确实如此,强制只会引起表面的恭顺,暗中却积聚逆反情绪;而用积极的教化疏导手段,则会激起其自身的内在的“自治”因素,从而使民心净化,天下安稳。这无疑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大智慧,深刻领会其实质要领且加以灵活运用,将会使人们在生活事业中受益颇多。

  所以我们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有德,才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论语的句子03-04

论语的作文09-17

论语经典名句11-13

论语作文优秀11-22

《论语》教学反思12-22

论语名言名句09-15

[经典]《论语》读后感08-02

论语读后感06-14

《论语》读后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