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篇1: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1000字
这天总算把《十日谈》读完了。意大利的薄迦丘著。译林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第1版。共787页+8页"译者前言"。
此书写的是七女三男十天内每人天天讲的一个故事。
重要讲的是命运、感情、教会、神父、修女等在友情、感情、亲情等方面的故事。
中间少不了对宿命的认同;对感情中男欢女爱勇敢描述;对神父们当面正直却在情色方面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揭穿了社会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人类抗争黑暗的智慧,金钱对男人女人的诱惑等。算起也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和此刻的社会上产生的事情也差不离。但描述和写出来的总要夸大。也许这样才干提起观看者的兴致。那男人都是那样的俊朗萧逸,女人都是那样的貌美如花,神父也是那样的痴情,修女也会有猖狂的感情甚至不惜声誉往偷情。和那巴奇龙族人的丑态。可说是蠢人一堆,智者一团。只是为了信仰神圣的天主,但私下里该干什么干什么。有些故事简短几页,有些故事能够长到几十页,或波折或悲痛或简短或圆满的结局。里面讲的人物个性鲜明,如帕姆皮内亚28岁像一个大姐姐慎重成熟;迪奥内奥个性也够强,请求每次最后一个讲故事等。
里面的故事在我读完后,可能需要一段时光来沉淀,也许不久后我便会忘却其中的很多情节,但总会有沉淀。诸如对美妙感情圆满的结局憧憬,坏人终会得到应有的处分。神父总回是神父,他们或许狡狯,或许圣洁。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率领教徒走向所谓圣洁的天主教堂,歌唱人类的巨大、英勇。畅言命运的公正与不公。洗礼龌龊的心灵,走向光亮天堂。
很多故事无非最后要到达一个作者或读者想看到的成果。
作者在最后结语中,写了自我对此书面世之后的事态种种想法,我很懂得,我以为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污秽之书,反而是人类天性最直面的剖白,我想要是没有接近产生的故事情节,是讲述不出如此活泼的故事来。
我信任多数是真实的。
凡人总要过凡人的生涯,能够居心灵往过上帝的生涯,心灵的天堂。
但总归要回到现实中,接收感情、友情、亲情、歌唱人类美妙的一面。同时也会分析坏人狠毒的一面。好与坏我们总要应对,仁慈终回要克服邪恶。痴情总会博得不该有的冷淡。
忠贞有时在感情眼前显得无力,友谊在金钱眼前显得苍白,命运在现实生涯中显得卑微。一切只凭当事者的智慧,荣幸的光顾。一切只凭往天马行空,才干抛开现实与宿命的羁绊。没有谁会成为神仙,只是做好自我而已。
一切回回现实,感恩现实,应对现实,就像《旬日谈》的结尾,十五日后,十位佳人回到有瘟疫的佛罗伦萨一样。
此记写于2008年,从图书馆办卡后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有点不符常理没有记述当年的社会背景,也写得有点乱。最深的感到就是"现实"。每个时候都能够是此刻。
【篇2: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1000字
《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丘的灵魂,一齐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资料从实质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用心好处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搞笑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那些假道德家们自我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好人并不能因为读了坏书而变坏,坏人也并不能因为读了好书而变好。同样,坏人并不能因为他说了好话就变成了好人,别人也不会因此把他就认为是好人了;那么好人也不会因说了坏话而变坏和被别人视为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一样,但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一样才有好坏人的区别。可有些人却偏偏置此不顾,明明明白他人的缺点自我也存在,甚至还要超过他人,却必须还要去怀疑他人、指责他人而标榜自我,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正显示出他们的阴险和无知。一种完整的东西,非要按自我的心理去衡量它,只因他有见不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怕别人不明白,所以就把完整的拆开,再组合起一个支离破碎的东西给人看,这是何等罪恶行径!岂不知不完整的好东西会成为坏东西,而不完整的坏东西就更加坏了;完整的好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思想和启迪,完整的坏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憎恨和教训。何况本来是好的东西却硬以为是坏的东西让人们去防范,不是荒唐可恶已极吗?很正常的东西,很自然的事情,却非要把它视为豺狼猛兽,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必须会使它真的变成了豺狼猛兽,有多
少可悲的例子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国,这类的所谓的经验太多太多,所历经的时光也太久太久了,这是十分惨痛的事。难道能说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而不是不幸的中国人吗?可恨的是总有人想延长这种不幸,可喜的是这天最后出版并发行了全译本的《十日谈》,最后能看到这本译者序言那样的思想和愤慨了。在这一壮举之下,我们就应看到的是觉醒和解放。不幸的年代和人们是不幸的过去,幸运的人们在这天这幸运的年代里不会在明天尝到昨日的不幸吧?虽然这天的幸运还只是一种趋向,还是不完全的,但是正向着完全冲去,不是吗?!
【篇3: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我读书习惯于直接看资料,最后再读后记和序言。于是,当我津津有味的把本书中的所有资料全部读完,十分纳罕:薄伽丘的这本书为什么会世界著名?
我真心认为,书中的故事和我们平日看的童话没什么两样,只但是是取材单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试卷上,我则会这样回答:这本书透过一个个生动搞笑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纯净实则肮脏的灵魂。但是,仅此一点,恐怕难以成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这本书是“在一个个打趣逗笑或男欢女爱的故事中,没有忘记捕捉反应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十日谈》被评论家誉为‘人类智慧的史诗’,尤其是那种急中生智的敏捷反应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先,这才是本书真正值得称赞的部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贴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此刻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下,这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东西能够高深,但这样的特点会使它的传播面受到必须的限制。而好的东西更能够简单,让每个人都能够张开双臂,轻而易举的给它一个热烈的拥抱。所以,请不要忽略简单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涩难懂,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通俗,智慧机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当时教会的丑陋,这些特点的综合,就应就是本书跨越历史、红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篇4: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1000字
《十日谈》,作者:何韵诗,这本书不是阐述可歌可泣的感情故事,而是替弱势群体发声,向我们阐述我们潜意识下的弱势群体的不一样一面……
《十日谈》有十章,每一章有不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启示……
(一)
有个女性受访者,59岁,她说自我是精神病,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冤枉,被人趋赶,在她心里,已经认了这样的命运,她说:“因为自我有精神病,所以被歧视是就应的。”
看到那里,突然觉得十分心酸,就如何韵诗在书上写的,她心里十分难过,她想告诉那个受访者,其实是不就应的,世界不该是这样的,这样是错的。精神病人或者在别人看来不一样的人,你有什麽错,你只是跟平常人不一样而已,如果这个世界连“不一样”这个词都承载不起,那麼怎麼载得起万千事物的所有悲欢离合?
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如果那个“不一样”的人,就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想?是不是期望他们能得到同等的公平对待?
那么,难道因为是别人,所以我们就要去歧视?
到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她的人生中,她期望得到的是我们平时容易拥有的快乐,只是很简单的快乐啊!
(二)
这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章,这章的主人翁是一个中年受访者,芳芳,没有病之前是一个美女,热爱跳舞,有浓烈的艺术情结。
结婚以后,原本围绕在她身边的幸福霎时由一个个厄运所代替,突如其来的病,抑郁症和精神失常,这使原先爱她的老公渐渐不回家,在外面花天酒地,在她得病后,得到的不是温暖的祝福,而是世人所给予的冷漠,在医院被禁锢,被放出来后,只是她孤身一人,什么都失去了……有时觉得世界能够很残忍,残忍到在你的世界只剩下孤独,冷漠……
就这样,跳舞渐渐成为芳芳唯一的依靠。她说,艺术是世界上最美的。在访问的过程中,芳芳曾失声哭了起来,99。,她说:“自我没期望了,什么都没了,自我过得根本不开心,只能用跳舞来医学专用自我,自我没儿没女,无父无母,没了什么都没了……”
每个人都试过孤独的滋味,但是她的孤独人生路是漫长的,是没有尽头的,想到那里,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现有的生活呢!
看着芳芳翩翩起舞,她笑的很开心,越跳越有感觉,好久都没这样尽情地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她在这个陌生人面前居然能显得那麼自在,或者是她也根本感受到了来访者对她的深深关切和慈悲之心。
而我们身边,有没有过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弱势,需要我们给与关爱?你给予了吗?你付出了吗?当你把快乐和关爱分享给别人时,是不是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感?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说话或小小的帮忙,我们都值得去做。
天下为公,靠携手相信。
【篇5: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300字
人家毕竟是写在文艺复兴之前,为的就是披露教会教条的虚伪,歌颂生活的完美,所以包括了超多青年男女爱恨情仇的故事(“爱”和“情”比较多,“恨”和“仇”比较少)。基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尽管被当时人说成是比较荒淫,可和此刻一些小说比起来算还好的了,而且还充满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少许欧洲特色的美德风范。如果是初入世事的年轻人读,估计会被本书挑逗得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啊。“待人喂养的母鹅,为人歌唱的夜莺,欲入地狱的魔鬼,滋润万物的甘露”,哈哈,真是奇妙的比喻啊。发现人类是很有才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特色的隐语,替害羞的人类遮上不便明言的事物。故事里面出现了超多“出轨”的教士,估计当时的教宗气得半死,人还是人啊,无法克服自身原动力的驱使。虽然资料让一些保守人士所不齿,可总体风格是光明开朗活泼的,比起现代那些内心阴暗的恐怖小说,要“健康”多了。
【篇6:十日谈读后感】
读《十日谈》有感: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书。
我之所以这样说,倒并不是因为本书的资料,而是因为作者风趣幽默的文笔。评价这本书,我想就应从创作本书的背景开始。
中世纪的欧洲曾爆发一场极其可怕的瘟疫——俗称“黑死病”的鼠疫。这场鼠疫夺走了几千万欧洲人的生命,整个欧洲大陆陷于绝望和恐惧之中。尤其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遍地横尸、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丧钟乱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乔万尼?薄迦丘(GiovanniBoccaccio)的《十日谈》问世了。它洋溢着青春的阳光和笑声,散发着活泼的市井味和情爱气息,在瘟疫和死亡之外,营造了一个绿荫葱茏、鸟语花香、欢歌声声的世外桃源。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这样严重的挑战,由此欧洲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曙光。
但丁被人们喻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其实,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薄迦丘。他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十日谈》中的一些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至一部分糟粕,能够从那里得到说明。当然,新观念的表达,对新世界的向往,是这部杰作的主要一面。所以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DeSanctis)才会说:“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薄迦丘开创了另一时代。”
此刻,我就主要说说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包括它思想好处,进步性以及局限性。
《十日谈》共有一百则故事,来源广泛,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尤其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书》、《马可?波罗游记》等),传奇轶闻和街谈巷议兼收并蓄,熔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特点于一炉。《十日谈》的一百则故事塑造了超多人物,有王公贵族,骑士僧侣,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一样阶层、不一样职业的主角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情节多姿多彩,贯穿全书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那具体作者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呢?
第一,对天主教会腐败实质的尖锐讽刺和大胆揭露。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透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在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方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十日谈》中,开篇就是对天主教会丑恶面目的揭露。第一天故事之二,讲的是巴黎人詹诺托力劝犹太好友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亚伯拉罕坚持要去一趟罗马,“去看看那些称之为天主在世间的代言人,了解一下他和亲如兄弟的红衣主教们的生活方式”。巴黎人担心好友一旦亲眼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便想尽办法不让犹太人去。可最终亚伯拉罕还是去了。犹太人发现,这群人“从上到下,全都是些寡廉鲜耻之徒,不但纵欲无度,甚至有违常理,耽溺男风,而且毫无羞耻之心”,以至于“妓女娈童当道,打着他们的旗号为所欲为”。当所有人都认为犹太人亚伯拉罕必定不会皈依天主教时,结局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原因是虽然罗马只但是是个“藏污纳垢的大染缸,天主教反而日益发扬光大”,“必须是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和基石,使得天主教比其他宗教更加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理解基督教的洗礼了。
撕开天主教会虚伪的外表,将其腐败展露在世人面前,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而把天主教会比喻成被蛀虫掏空芯子却还支撑着的大厦,又是何等地讽刺?!
而在《十日谈》中,教士、修士成为最主要的被批判讽刺对象。在薄迦丘笔下,教士骄奢淫逸、无耻下流。如董?费利斯修士教俗家弟子普息奥一条修成正果的途径,自我却这位苦修者的妻子寻欢作乐(第三天故事之四);修道院院长使用各种手段将让庄稼汉以为自我进了地狱,然后与庄稼汉的妻子寻欢作乐(第三天故事之八);教士里纳尔多和情妇风流痛快,两人还齐心协力让她的丈夫相信就应对这位教士心存感激(第七天故事之三);一个教士用一件斗篷做抵押,勾引别人年轻漂亮的妻子贝尔科罗里。最后还拿回了斗篷,让他白白占了贝尔科罗里的便宜(第八天故事之二)等等等等,无一不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讽刺了当时所谓的“教士”。
第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那么,何谓蒙昧主义呢?在那里我援引两种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潜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向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礼貌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辞海里的解释为: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罪恶都是礼貌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或宣扬不可知论,或宣扬信仰主义、神秘主义,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群众的一种工具,以使人民群众陷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从这两种无太大差别的解释中我们能够看出,所谓蒙昧主义,其实质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然,那里我讲的并不是现代蒙昧主义,现代蒙昧主义的好处是与其有所差别的。那么,薄迦丘是如何以故事的形式批判蒙昧主义的呢?下方我就来举几个例子。
第一天故事之一,也就是全书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普拉托的切佩雷洛,尽管生前作恶多端,但是临死却用一篇虚假的忏悔欺骗了神父,本就应待在地狱里,落入魔鬼手中,死后却成了圣徒,被人称为“圣恰佩莱托”。他的圣名越传越大,以至于凡是遇到灾难时,人们就只是向他祷告,人们还说,天主透过他已经多次显灵,只要你诚心向他祷告,“天天都会发生奇迹”。这个故事多么可笑啊,本来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反被一个恶棍给愚弄。但这正是薄迦丘想说明的道理:不管切佩雷洛到底是恶棍还是圣徒,只要能愚弄人民,让大家更加狂热地迷信天主教,他们的目的就到达了。
第二天故事之一,资料更加可笑。特雷维索死了一个人,据说他临终时“特雷维索大教堂里的钟,没人敲打,竟全部自动齐声响了起来”,这件事被人们看作是个奇迹,因此大家都说这个人必须就是天主派来的圣徒。全城人把这人的遗体抬到了大教堂,又忙着把瘸子、瘫子、瞎子,以及那些身体遭受疾病、残疾折磨的人找来,认为只要这些人碰一碰圣体就能够恢复健康了。一个宫廷献艺者马尔泰利诺扮成瘸子,假装因接触了圣体才得以治愈。可他的把戏被当地人发现,结果遭到一顿毒打,险些丢掉性命,最终才化险为夷。在这则故事里,薄迦丘把宗教狂热还原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第四天故事之二,估计是最大快人心的了。在伊莫拉有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名叫贝尔托?德拉?马萨,他透过欺骗成为了法兰西斯派的修士,改名为阿尔贝托?伊莫拉。他一旦穿上了修士的长跑,就从一只“吃洋的狼变成了一位牧羊人”,他的圣洁名声比谁都响亮。一次他假扮成加百列天使,把一位年轻的妇女骗上了床。谁知之后事情败露,沦为野人,被牵到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受尽凌辱,罪有应得。
第六天故事之十,讲的是一个教士口若悬河,承诺乡下的教民,要让他们见识一件所谓的圣物——当初加百列天使到拿撒勒向圣母报喜时掉落在圣母卧室里的一根羽毛——事实上是一根鹦鹉尾巴上的羽毛。可谁知,这羽毛暗中被人调了包,羽毛变成了木炭。这个教士竟然随机应变,把木炭吹得天花乱坠,兜了个大圈子,不仅仅圆了场,还让那些盲从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看过木炭之后,一拥而上,纷纷献给他比以往更多的财物。这样赤裸裸地批判蒙昧主义,是需要拿出一些勇气的。
第三,批判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很好理解,而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在《十日谈》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
第四天序中有一则关于“绿鹅”的故事,有薄迦丘本人出面讲述。一父亲将儿子从小关在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女子。头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文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让儿子明白她们是女人,生怕唤起他邪恶的肉欲,于是吓唬他这些是“绿鹅”,是“祸水”。然而,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了“绿鹅”,恳求父亲让他带回一只喂养。老头儿这才明白,“自然的力量比他的训诫要强得多了”。尽管小伙子连“女人”这个词都不明白,人性潜藏的本能却让他感觉到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和最惹人爱的,由此生动地说明了人类的天性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第三天故事之十也批判了禁欲主义。一个14岁女孩凭着一时幼稚的热情一心想到荒凉的沙漠去修道。之后,一位年轻、虔诚的道士有心想试一试自我的道行,便收留了她。但是,当“人性”借着少女丰满的肉体呈此刻可怜的修道士眼前时,他就抵挡不住了,只能抛弃“神性”,屈服于自身的欲望。这则故事犀利地挖苦了神圣的禁欲主义。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描述修女偷情(第九天故事之二);修士偷情(第一天故事之四);修女们争相与假装哑巴的园丁同睡(第三天故事之一)等等。
第四,提倡男女平等,维护妇女的权利,反对买卖婚姻。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六天故事之七。菲莉芭夫人和情人暗通款曲,被丈夫察觉并控告到法庭,但他凭着巧言善辩,不仅仅无罪释放,还促使法律作了修改。在这则故事中,妇女的权力(说不好听点就是偷情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境界最高的要数第四天故事之一,萨勒诺亲王坦克雷底杀死了女儿的情人吉斯卡多,他的女儿不顾世俗的偏见,打破了封建门第观念,追求真正的感情,殉情而死。死前,还带出了新的评价人的标准:“我们都来自同样的骨肉,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予的,他给了我们同样的机能和德才。人人生来平等,只有品德才能够区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些发挥大德大才的人才称得上是‘高贵’。”当亲王责骂吉斯卡多败坏他女儿的名节时,吉斯卡多一句话都没有多讲,只是回答他:“感情的力量是阻止不了的。”这是多么勇敢的追求,多么坚定的信念!
还有很多故事,都充分显示出了薄迦丘的人文主义思想。
上方讲的是《十日谈》的主要面,也就是进步性。
在开头我提到过乔万尼?薄迦丘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所以《十日谈》必然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封建思想并没有完全从作者的脑中去除。
最为典型的是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侯爵取了一个穷姑娘。婚后伯爵对他的夫人进行了长达12年之久的残暴折磨,仅仅是为了试探他夫人的忍耐底线和忠心。她所谓的使人感动的事迹,其实只但是是任人摆布,毫无原则和主见,和奴隶无二。
又比如第九天故事之九,宣扬的是丈夫对妻子就应打骂的思想。居然用“好马、坏马,总少不了一对马刺”来说明对待女人也少不了一根棍子。并且认为女人的帮忙者、统治者是而且只能是男人。这种故事与作者所宣扬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说明《十日谈》事实上也是个矛盾体,新旧杂陈。
其次,作者把歌颂纯洁的感情和对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纵容混为了一坛。在本书中,赞美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故事十分多。最为粗俗的要数第七天故事之二。讲的是一个妇女的丈夫提前回家,她急忙把情人藏在一口大缸里。之后她又随机应变,让情人买下这口缸,并找借口把她的丈夫骗进缸中清理污渍,自我则就大缸的旁边和她的情人偷情。
之所以薄迦丘对男女不正当关系持纵容态度,一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无法对婚姻和感情有一个完全正确的认识;二就是因为他本人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
说到那里,我就不得不提我在之前所提到过的“现代蒙昧主义”。
现代蒙昧主义产生的总体背景是什么呢?由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运动,随着这个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不断得到唯物论、进化论的诠释和支持,西方人和西方化的泛西方人的兽性得以高涨和张扬,从而受西方影响的人类也就开始向茹毛饮血、赤身露体、纵欲乱伦、杀人如麻、无畏无羞、毫无仁慈之心和神明理念的方向迈进。而现代蒙昧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人性沦落,兽性高涨和以拜物为荣——信仰唯物主义,以崇拜神灵为耻。中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权”、宣扬“人权”,从禁欲到纵欲,由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十日谈》不免会烙上时代的烙印。更何况,所谓人文主义者,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虽然反对封建教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薄迦丘自我就是天主教徒)。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资料还受宗教的束缚。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我。所争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纵欲)。
以上就是我对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十日谈》的一些理解。
【篇7:十日谈读后感】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述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我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齐,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贴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此刻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下,这是一样的道理。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我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就应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基督教充满罪恶、黑暗?。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篇8: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光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述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我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齐,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切伯雷诺达普拉托的人,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一生做尽了坏事,他在为穆夏托做事时来到了佛罗伦萨但却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请来了一为纯洁得修士,他害怕自我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谎言蒙骗了他,最后,他在临死前受了圣礼和涂油礼,那位纯洁的修士八他所忏悔的谎言信以为真,将他的圣行告诉了人们,他的圣洁也越穿越远。切伯雷诺达普拉托就是这样活着,这样死去,这样成了圣徒。他虽然一生作恶多端,但在临死的一刻良心发现,真心悔罪,获得天主得宽恕,把他收进了天国。从这个故事可见作者薄伽丘对弃恶向善的人也怀有崇尚之心。
但书中不免也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一样,但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一样才有好坏人的区别。
【篇9:十日谈读后感】
中国的古典作品里充满了各式英雄形象,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温酒斩华雄的关羽,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但是奇怪的是,这些英雄居然没一个是男人: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修了仙术以后长生不老,且不说一只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猴子是否具有正常男性的生理功能,反正齐天大圣从来都是不近女色的,当然也不明白母猴在他老人家眼里是什么感觉,总之能和唐僧一路西天取经,就女色问题来看,不得不说是与佛门有缘的;
关羽关将军,武圣,是个店开张都要把关老爷的小铜像请来。张飞好歹爱喝口酒像个人,刘备没有四妾也有三妻,眼泪是多了点,也算个正常男人,唯独关二爷不好酒不爱女色,更不用说金银财宝,我都开始怀疑他老人家是否要吃饭了,摆在各大小店铺各大小庙宇里边的武圣,最后从人变成了神,想来云长兄能够不吃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豹子头林冲,就是和力能拔树的蛮和尚打个三五回合也不落下风,?林家枪法?举世无双,更不用提其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怎样看也算得上个人中龙凤,但是老婆被上司儿子调戏以后,整个人居然啪嗒一下软了,闹到最后最后赔了夫人又丢了官,被逼得上梁山,奈何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三位仁兄都能够算得上是中国男人的典范,所以中国的男人打小就生活在这些男人的伟大形象之下,做司机肯定是可耻的,开公交车那是人生的耻辱,必须要去开坦克,最好能开飞机,更好的就是开宇宙飞船环游宇宙,要像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并且不近女色不食人间烟火,要吃只吃人参果;
男女授受不亲,想女人是可耻的,看女人更可耻,喜欢女人就是无耻,君不见杨贵妃陈圆圆之流不是导致覆朝就是灭国,要和关二爷一样不近女色不食人间烟火,练就一身好武艺死心塌地给人卖命那才是真男人,后世不给你修庙烧香那都是人生的失败;
在中国不做官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要像林教头一样,不但要做官,而且要做大官,打从刚进小学开始,中国的男人就被肩头的三条小红杠分成了三级,尔后越分越细,不是少先队员,低一级,不进共青团,又低一级,不入党,至少低八级,老婆被上司调戏怎样办?老祖宗教导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孩子呀,一切以仕途为重,有钱了就有老婆。
<十日谈>中有这么个故事,国王的马夫爱了上了皇后,马夫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生得高大漂亮,和国王身材差不多,他爱上了国王的皇后,但是皇后并不明白,他也不敢表现出来,到最后马夫觉得这种单相思太痛苦,不如去自杀,反正都是死,索性冒个险,如能一亲芳泽自然死而无憾。马夫夜里就在皇后的寝宫外观察国王是怎样进去的,第二天如法炮制成功进了皇后寝宫,黑灯瞎火之下马夫不说话皇后也不明白是其他人,二人玩得很开心,马夫担心性命,还是连夜赶回了房间,他离开之后国王也去了皇后寝宫,明白有人假扮他和皇后睡了觉,但是国王为了自我的名声并不声张,当下就去了马夫所在的仆人房间,发现马夫心跳很厉害,就把马夫的耳边的头发割掉一段做了标记,第二天国王召集了所有仆人,想找出耳朵旁少头发的那个,然后悄悄杀了他,但是仆人们都到了以后国王却傻了眼,原先聪明的马夫在国王离去后将所有仆人耳边的头发都削了一截。
马夫的行为是得到了作者薄伽丘的赞赏,但是这样的人在中国肯定是个流氓登徒子十恶不赦之辈,因为中国的男人都要讲礼仪廉耻并且不近女色,去偷他人的老婆简直是人神共愤天诛地灭。想来想去,在中国除了用钱吸引女人,还真的很难找到第二种官方的恋爱方式,谈恋爱先问收入,相亲先问房车,没钱不结婚。
中国的男人都明白梁山泊和祝英台,没钱的书生到最后只落得个写情书写到吐血而死的杯具结局,所以在中国有钱才有祝英台,书读再多也只能吐血。
然后中国的书生都很聪明,既然有了前车之鉴,现如今就拼命找钱吧,有钱就才有祝英台,有钱就才有礼仪廉耻,有钱就不用爱到死。用钱追求感情成了中国男人唯一的方式,最后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胖嘟嘟的外国佬嬉皮笑脸地不断搭讪中国姑娘拿电话,而所有的中国男人这时候都成了道貌岸然圣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笔者在香港去外岛的小轮上经历过这么个搞笑的事件:
当时船上人很少,一对母女面前坐下一个胖子黑人,我呢正好在他们的后方吹海风,所以整个过程看得很清楚,阳光明媚的小轮里一段不怎样圆满的搭讪就这样发生了,黑人老兄带着些许腼腆扭过头来和母女交谈,母女二人被吓得够呛,不自觉地往旁边挪了挪,也没回话,外国友人这时候只能尴尬地扭回头去。笔者在一旁可看乐了,想到自我在维多利亚公园被金发美眉微笑拒绝,又看到这位外国朋友在船上被中国母女拒绝,同样是搭讪外国女人失败,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油然而生,就走上前去和这位朋友攀谈起来,他叫罗宾。罗宾说身后的母女似乎不懂英文,我很好奇,就用普通话扭头打了个招呼,二人本来惊魂未定,这下干脆离开了座位。
中西方文化固然有差异,一个内陆农业大国的文化起源,一个古希腊古罗马西欧的岛国文化起源,本身就注定了前者的群众主义和后者的个人主义的巨大差别,前者耕田种地做得多收得多,后者的海洋文化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正比,发展到之后,前者都成了完美主义者,事情没有百分百把握就不做,而后者更善于冒险,因为他们明白准备永远不充分。
所以西方的马夫能够冒死去找皇后,而中国的男人只能等到有了车有了房以后才敢去找皇后,得到皇后以后又鄙视女人说她有过很多马夫不懂得礼仪廉耻,那些中国男人早的时候你干吗去了?
马夫很聪明也很勇敢,他明白自我不可能成为国王,所以剑走偏峰,最后成功;中国男人当不了国王,也要先当个大臣,有钱有势以后再去打皇后的主意成功率更高,女人和感情在两种男人眼里的地位显而易见。
所以在中国,相比金钱和权利而言,女人和感情永远是被他们瞧不起的。
<十日谈>中还有这么个故事,一个男人死了老婆以后痛苦万分,带着幼子去山上隐居,为了避免孩子以后经历同样的痛苦,就试图让孩子不接触女人,以这种方式来断绝其对异性的爱慕,许多年过去以后,似乎这个方法很见效。孩子最后成年了,男人也逐渐老去,老人下山化缘不得不多带个帮手,就把儿子一路带了去,儿子在山下第一次看见女人,问他爹这漂亮的生物是什么东西,老爹慌张地回答说是鸭子。回家以后,孩子对鸭子恋恋不舍,就乞求父亲说,给我买只鸭子吧,我会好好饲养它的。
山下的女人在中国是老虎,到欧洲成了鸭子,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老虎更具侵犯性,小是家亡,大到国破,无不以女人有关,当把所有的职责都推到女人身上以后,中国的男人似乎最后解脱了,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来对女人不屑一顾,所以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对女性进行侮辱的单词,并且很奇怪,这些词语的侮辱对象大多是美女,您要是长相比较谦虚,连被语言侮辱的权利都没。
文艺一点的有?祸水?,市井一点的有?骚货?,小资一点的有?二奶?或?小三?,南方一点的有?婆娘?,常用一点的有?贱人??贱货?,港台更有?马子?一说等等,举不胜举。
所以,中国的男人喜欢在语言上侮辱女人,而且对象必须是美女,并且通常是当事人不敢追求或者追求不到的美女,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基本上即使这个道理,很奇怪,在这一切的同时又能够看出来,中国的男人在潜意识上其实很在意美女。
对异性的需求是自然法则,对美的追求本来就有的天性,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中国这一切从来都是猛虎野兽,学习成绩好的乖孩子永远无法和野兽打成一片,因为从来没人告诉他们怎样去爱,只有不厌其烦的声音告诉他们怎样去开坦克开火箭开飞船,开到出亚洲冲向世界,等你上了月球的时候,老虎就来和你睡觉了,并且是漂亮老虎。
然后乖孩子们逐渐长大,并且学着父辈和书本里教的那样,去鄙视女人,聊到女人就是钱,因为有钱有女人,所以除了用钱找女人,男人们不明白怎样去吸引女人。最后憋得不行了,只好去相亲,对象不满意却聊胜于无好歹是只老虎,相亲也没话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你做什么工作我做什么工作无聊透顶的对话,最后只好约上一群人去酒吧,胡乱灌些黄汤,借着酒精和灯光的暧昧,最后艰难的坐上同一辆车回家。
在之后的生活里女方总是抱怨,男方依旧木纳,我不明白这种靠酒精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能够维持多久,但是我明白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满意,这是笔者身边的真实故事。
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必赘叙。()在英雄教条主义的教育之下,男人们虽然开不了宇宙飞船找不到山下老虎,好歹也要弄台私家车,在学校的时候小红杠给男人分等级,进了社会私家车给男人分等级,杂牌的低一级,没车的至少低八级,最后导致现代人的生活开始功利快餐化,吃得很快餐,活得很快餐,爱得很快餐,男人们除了用钱去吸引女人,心灵已经被社会麻木。
很多年前笔者去请教一个很讨姑娘喜欢的朋友,当时我的问题是这样,和姑娘牵了手以后该说什么才能接吻。
友人笑得前仰后翻。
西方文化也好,中国传统也罢,源头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或许你的特点是我的优点,我的优点是你的缺点,对错总是相对的,客观来说都没有优劣,只是环境不一样。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社会生活再怎样变化,男女两性问题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谁让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
人和动物不一样,除了吃喝拉撒还有喜怒哀乐,思想被社会挤压成一块批萨,做人做得像一个汉堡,感情被量产成一杯调味的可乐,生活到最后最后成为一顿快餐。
<十日谈>读罢颇有感慨,遂着此文自勉。
【十日谈读后感9篇】相关文章:
《赢》读后感06-01
《孔乙己》读后感05-11
项链读后感05-05
《童年》读后感【推荐】06-02
【热】《童年》读后感06-02
【荐】《童年》读后感05-30
【精】《童年》读后感05-29
《简爱》读后感【推荐】05-27
《简爱》读后感【精】05-27
《根鸟》读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