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更新时间:2023-01-15 18:19:15
  • 相关推荐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傅雷家书》有感1

  一本书,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寄托人的情感,指引人的前行。

  读好一本书,我们的思想会更加成熟,能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走上正轨,改变一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的家书。整本书充满了浓厚的感情,仅仅是简朴的文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无一表现出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怀。

  《傅雷家书》也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书籍。傅雷每次给儿子傅聪写信总不会忘记介绍国内的情况,让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时时刻刻知道祖国的情况,不会忘记自己祖国,更在提醒傅聪在国外代表着祖国的形象,需要谨言慎行。

  《傅雷家书》也是一本哲理性书籍,里面有很多傅雷的肺腑之言。教导傅聪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如何面对困难

  不得不说,傅雷对傅聪的影响特别大,傅雷就是傅聪的人生导师。

  傅雷与儿子的相处模式是多变的。有时是严厉的父亲与受教的儿子;有时是互相讨教的朋友;有时是对弈的对手。

  读完《傅雷家书》,我发现自己以前犯过很多错误:对学习的散漫、对人的不友善、对父母的不尊敬我意识到自己之失败,我希望时间还来得及,让我改正。

  读完《傅雷家书》,我认识到从容的面对成功的意义。

  傅聪在音乐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坚持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傅雷对此,的确很高兴,但高兴归高兴,还是不忘作为一个过来人提醒傅聪——切莫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得意忘形,毁了自己的一辈子。傅聪也能受傅雷的影响,并不为这短暂的成功所迷惑,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初衷,保持着自己一颗纯净的心。

  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这是一句现实生活的写照,傅雷、傅聪传承着这种精神。

  我们生在这漫漫人生路更应该如此。

  这条路有太多的诱惑,容易使我们忘记自己的初衷,迷失自我。我们要从容不迫的面对成功,不让自己止步于眼前的苟且,不让成功的光芒遮住我们的双眼,迷惑我的心智。

读《傅雷家书》有感2

  一代艺术巨匠,付诸一生的光阴,用高尚的灵魂为子女铺平人生的道路。傅雷的舐犊情深,为如何培养子女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舐犊情深,用无私的爱塑造国家栋梁。傅雷用严格的标准去培养傅聪,在信中,无处不渗透出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傅聪远赴波兰留学,父亲化作一面“忠实的镜子”,给予儿子生活上、学习上真挚的忠告。他用另一种更加伟大的方式诠释了父爱,事无巨细的叮嘱后隐藏着不可抑制的思念。当儿子的生活趋于稳定时,他不忘在信中插入对儿子事业上的勉励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力争做到最好,这就是傅雷对儿子的要求。当儿子远在英国成家立业后,尽管思念之情未曾断过,尽管自己的身体日趋衰老,但一切都无法阻挡对于游子谆谆不倦的教诲。

  舐犊情深,知识的传递遥隔千里。读完书发觉,这对父子更多时候是一对无话不谈的知己。“知子莫若父”,两人对于艺术、文学的共同热爱,让他们即使相隔遥远,心却紧紧相贴。在信中讨论音乐,交流旅游心得,邮寄书籍唱片……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的心灵得到了充实,精神得到了升华。傅雷对于知识永不停息的追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傅聪,塑造出一位品德高尚的音乐家。

  舐犊情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傅雷的家庭受到了残酷的遭遇,但他的爱国之心不会改变。在给傅聪的信中,傅雷为了让他不要忘记祖国,常会提及国内的社会形势。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时候,傅雷也不忘告诫孩子,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为国家作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也是他不断学习的结果。海外游子生活的艰辛无法想象,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父亲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激励了儿子,为了回报国家,为了回报社会,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用自己的力量建设祖国。

  轻轻合上书页,傅雷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子俩的确是这样做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3

  从《颜氏家训》的再次出版,到《曾国藩家书的》重新印刷,再到《傅雷家书》 6年的重印。作为一个曾经在教育行业奋斗过的人,我的心理还是很高兴的,老祖宗的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都还没有丢,只是发现的稍稍有些晚,不过能被再次发掘出来,终究是好的。

  《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通篇读来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平实的问候与关心。但是他却在这最平淡的问候里教会了我们:爱孩子,就要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懂得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想强烈推荐一下本书,因为《傅雷家书》对当今社会的亲情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尽管我们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自己在父母眼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的青丝变白发。也许我们不一定会有傅聪和傅敏般那样出色,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学会体谅他们的不易,学会互相理解忍让。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等法国名家名作,尤其以《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但也许是时运不济吧,在xx之处因受到迫害和妻子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所以提起他还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是个干什么的,至于市面上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傅雷家书》也是由他的次子傅聪先生在他逝世后选编出版的。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全是傅雷先生他性情中的文字。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本书,所以也没怎么当回事。心理想着用不了几天就可以看完了,可当我正真翻来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你根本就舍不得把它一口气看完。《傅雷家书》收编的主要是从1954年到 1958年四年期间,傅雷先生和儿子傅聪的一个书信往来,中间偶尔夹杂着几封傅雷先生的妻子梅馥女士给儿子的信。当你看几页之后,你自己会不由自主的把书合起来,放到明天再看。因为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象一个场景出来:傅雷先生就坐在我的对面跟我说话,一不小心我俩聊的时间就长了。所以,剩下的话当然就要留到明天再说了。然后合上书后,我又会期待明天他又会跟我聊些什么呢……

  从风云暗涌的年代里一个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关怀,到亦师亦友亦知己般的倾心交谈,再到以身作则的引导,这是一本字里行间都夹杂着淡淡甜蜜与忧思的书,更是那一个风云暗涌的年代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的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先生语,摘自《傅雷家书》)".傅雷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将这句话诠释了出来,只是遗憾他熬过了所有的苦难却还是没能躲过五十年前的那场政治烈火。但是就像在书的自序中楼适夷先生说的一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的在xxx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再读《傅雷家书》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还是在上高中,一位学长买了这本书,感觉不错借给我读。我羡慕,世上还有一种叫"家书"的东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读物,好似一场美好的宿醉,如临一遭感觉上的掠夺。在那粗陋枯干的日子里,书中那个典雅的灵魂向我们启示,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也许从未远离的缘故,我和父母之间没有过书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龄,家长是无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错,没有特殊情况,终不会与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人们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没有艺术和其它,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间最寂静的和睦。

  父辈们有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权威与平等之间,权威永远占据上风。

  偶尔,也会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听他们唠叨谁家孩子如何上进,谁家孩子如何懂事之类的,这大概就是所谓沟通的全部。除此,没有更多的思想和心灵对接了,当然也没有抱怨。我知道,千千万万的父子母子之间,都如我们一样的沉默。

  记得当时所有读过《傅雷家书》的"同仁"一致认同这是一本好书,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个共识的不易,就可以想见该书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的。

  它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 )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收获。它的出现,让我们有着同感的小伙伴们眼前为之一亮:长大了,我们要做像傅雷夫妇一样的父母。

  再次拜读《傅雷家书》,是闻听了它的再版,内容和装帧都"焕然了一新",新增了许多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傅雷全家各个时期的照片穿插其间。

  玫瑰成片的.花园,窗明几净洒满阳光、洋溢书香琴韵的客厅,雅致的格纹窗帘,挂满照片的背景墙,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爱,那浓浓亲情可谓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妇给孩子写信是有分工的:父亲重教育,母亲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他们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说心里话,我更爱看母亲和儿子傅聪的通信,母亲喜欢写毛笔小楷,清秀的字体间偶还夹杂着英文,透着母亲的知书达理。母子间少了那些对艺术的探讨,更多的是一个母亲无法掩饰的思念和关心,对儿子一点一滴成就的骄傲。

  傅雷先生说,将思想落实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过程。不妨我也梳理一下,这里,我不谈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认为非主流的,却也撩动我心柔软的观点和话语。

  傅雷说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源于这种"操心",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傅雷家书》,它里面的每一篇章,跳动着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备的剖肝沥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我们读它,不断被其中的文字润泽、涨满,被破土而出的新鲜力量所感动。其实,这种"操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进程中,父与子的关系状态是非常稳定的,封建的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长制度,父子关系是训诫与遵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松动与改变是在20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使民主、自由的观念开始为一些进步青年所接受,这种追求个体意识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家长制,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以"孝"为核心的父子关系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家长对子女的人身支配还是对家产的支配管理,都决定了子女只能依附于家长。

  真正进入现代意义的父子平等,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这个变化的背后,事实上反映的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简单说"家本位"就是个人要服从家庭。"人本位"则相反,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个体意识的独立。

  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开始提高。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从而使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在子女众多的传统大家庭里是无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单纯只是父母,他们要承担一部分原来属于兄弟姐妹的责任。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保持了"平辈"的感觉。

  过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父母的权威无比高尚,家庭教育显得很有力度和见成效。

  但信息网络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工具,它还能将自己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记下来并加上密码,比日记本更私密;能让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能与四面八方的人尽情交谈。但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导和参与。

  "除了孩子要靠家长养活,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许多家长发出无奈地感叹。 家庭中的民主与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浓郁,这种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渐进过程。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开始转化,传统的沟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种单向的以父为主变为现在的父子双方互受影响已成趋势。值得提醒的是,这种变化或许正在矫枉过正,然而却也由不得我们,仅是希望,现代的人们有足够的清醒。

  此刻,我们比以往更加怀念傅雷夫妇,他们的育子成效在那个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今仍不过时,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需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父母要学贯中西,儿女也要知书达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庆幸,过了这么多年,《傅雷家书》依旧畅销,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年轻一代,居然在这本书上与父辈的我们没有出现代沟,看来这本书快要成为留之后人的经典了。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讯工具的进化更是日新月异,一封最普通的书信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曾经给与我们的点点滴滴,与亲人的感情沟通与朋友的思想慰藉,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温暖。

  偶尔,我也会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尘封多年的书信,把它们打开来,呼吸一下新的空气,然后就再次封存它们,放在黑暗的书橱中。

  真的是,舍不得丢弃。那一封封发黄的书信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是我们青春的思绪。青葱岁月里,每每收到朋友的来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心情会兴奋好多天。给朋友回信,无论多么辛苦与劳累都会打起精神全心全意,透过墨香传递那份真挚的友谊,互吐心中的思念,互祝对方安好,互给对方加油,互相诉说彼此的心声……

  时过境迁,再也不会有人提起笔,与我在红尘中,用墨香传递情谊了,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了古老,可我依然怀念曾经那些独特而温暖的味道。

  也许是经历过那个"书信"的年代,对《傅雷家书》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会比现代的年轻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读《家书》,我发现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和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有一拼,轻言细语深情唠叨,几近于情书风格。几十年来,父母与孩子就这样以书信的形式温暖着、幸福着。

  让我终不能释怀的是,这样的家书在 966年嘎然而止。傅雷夫妇以最极端的形式走向最绝望的结局。是怎样的屈辱和孤寂,让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我深深的不解。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在当时是稀缺的,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却孤傲自尊,决不妥协。

  没有了工作,停发了稿酬,还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抽烟斗、弹钢琴……临终不忘续交房租、给保姆留下生活费、给自己留出火葬费……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将被褥铺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扰了邻居)。

  他们努力过,至死都在坚持。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变不了。那是悲壮的事实,是命运。后来,曾有许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复追想,因为不愿蒙羞而苟活者有之,而将最后时刻规划得如此精细、负责,将最激愤决绝的壮举做到如此理性、从容者,实在不多。

  受到打击、伤害、挫败,人会很自然地灰心、低落。然而,我还是想问,这些真的强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吗?为什么没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让他们的心变得安然,像山一样坚定、博大。他们可知,再强大再杰出的人都必须学会甘心,遵从命运。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是锐意进取,二是任其自然。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快乐的。力求变化,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于追寻的过程。还有人,乐知天命也是快乐的,尽力而为,适时隐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也许不够积极,却也从容自在。就像那些文人,指点江山不在政坛,而在文字中纵论古今,江山在手,同样心怀天下地引领世人,予人源源不断的力量。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前些年,上海曾举行过一项名人评选,傅雷排第三,仅次于巴金和陈毅。可见,在人们心底,那伤、那痛那份敬佩与感动,还在。

  我在想,如果历史改写,他们夫妇毅然在困境中挺了过来,这本《傅雷家书》还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吗?即便人在书也在,想必读书的我们心境也会不同——少了几层怜君薄命的情怀。

  一个人在逆境中,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与命运抗争,也懂得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该有多么的美好!

读《傅雷家书》有感4

  傅雷写的家书不仅仅是给儿子的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它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父子之间的书信沟通有利于儿子的个人发展,也为搞好父子之间的关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许多人生的道理。

  傅雷不仅拥有深厚的基础,还有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色彩,对儿子的爱很明智,也很深入,他的思想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也给家长们提供了许多教导之方。《傅雷家书》是吸收了许许多多的教育之策及爱子的最佳方式等各种精华的名篇,也堪称“中华优秀教育书籍”.

  从《傅雷家书》的一篇篇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教导非常明智,联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对这样的父亲十分羡慕与敬佩,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像傅雷那样慈爱。而且又有严厉的家教。更加注重人的健康发展和做人的必备思想。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像傅雷那样积极的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一名明智的父母。

  当孩子出生时,父母那样欣喜若狂,只要看着他就会很幸福,因为它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看着他那么小,生命那么脆弱,不时地就会想到我要对他负责…………

  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世界上很珍贵的一种感情,那么,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那明智的父爱,因为,他对傅聪经历的许多事的评价十分合理。是一个有头脑的父亲!孩子的人生发展历程中父亲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发展孩子的大脑想象力,以及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以便于孩子以后的发展,给他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其实,父母还是稍微严厉一些比较好,对于儿女的管教之方应该更加明智。当儿女犯了错误是不要太严厉地批评他,应该加强对他的管理,听一下他的理由,并进行思想上的开导。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好孩子!在这个时代,或许像傅雷那样的父亲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子女与父母交流的很少,也就淡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当然,血浓于水,无论如何亲情还是很重要的。这本书那浓浓的“亲情之韵”让人读起来似云游世界,家书中的词句看似平凡,但实际上句句真理,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傅雷与傅聪之间的那份真情,直白又易懂,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欣赏的书籍!其实,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并不是读此书的人数,而是看他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人们有没有帮助,这样的书籍才是最好的书籍。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写父亲对孩子教诲的,还更深层地写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继续多做人的道理。

  我想,这本书可能算不上是书籍中最好的书,但我相信它的用处是不可否认的,毕竟现实才是最真的,太多的华藻词句只是更添一色,内涵才是最真,最善,最美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5

  记得上一次去书店买书刚进去没有几分钟就被一本橘黄色的书吸引了眼球坐在椅子上仔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傅雷家书》是傅雷为儿子傅聪的家乡,那是远在国外的儿子看到书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看着看着,我便决然将它从书店买下。回到家长,我简直爱不释手,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

  这部由数百个家信组成的家书,仔细描述了傅聪出国留学到演奏成名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动并陶醉于父母亲对于儿子的教育,其中,傅雷将父爱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在痛爱孩子的同时,又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标准且合格的家长,初读此书时,书中都是亲切的话语,使我十分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想了很多,我懂得了傅雷对于儿子的期盼,也懂了异地他乡是多么的思乡!

  傅雷的教育,热烈又恬静,深刻又朴素,温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直,也许这便是傅雷的魅力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6

  在读完《傅雷家书》不禁感到震撼,傅雷的教子之路是关乎着傅聪的一代又一代,在傅聪六七岁时开始接触钢琴,但总是贪玩,一向谨慎的傅雷,决定让傅聪走向音乐生涯,并支持傅聪参加波兰比赛,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进一步学习,在此同时,他还总会以书信的形式,无时无刻的提醒着傅聪的生活,以及职业生涯,他希望傅聪成为一个谦虚谨慎,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在信中给予了许多关心以及建议,大道职业素养,小到生活琐事,在前期他提醒傅聪的交友之道,要谨慎交友,并被受到邀请时敢于拒绝,在比赛时又会提醒劳逸结合,将事物提前做好准备,但在信中,傅聪得到了成就,却不会很夸大的夸奖他,而是时刻提醒他做人要谦虚谨慎,目光也要长远,不能因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大,在后期又对傅聪提起了建议,人生伴侣的情感之道,她提醒儿子,要以事业为重,但更要多关注自己的妻子,在傅聪结婚后,傅雷将书信的内容转变为两个人,不仅说道傅聪,也说道他的妻子,生子后也会对自己的孙子无微关怀,告诉他们教育孩子的技巧,以及知识方法,傅雷的做法很像,他在书中说自己像是儿子的“忠实镜子”,即使身处两国,但依旧像镜子一般形影不离的教导、提醒、建议,可以说他的教子之道,细腻的母爱般柔滑在书中,他最常提到的就是交友之道,总是会提醒儿子要慎重的交友。虽然傅雷没能陪付聪走完他的一生,但他的教子之道,却永远地留在了傅聪心中

读《傅雷家书》有感7

  一封封家书,透露着浓浓的深情。母爱似海,父爱如山,在这一封封家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他教育傅聪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履行做人之道,才能取得成功。

  傅雷其实是一个为人果断,做事严厉的一个人。可在他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封封家书中,我们能读到含情脉脉的话语。也许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孩子远在他乡的思念,这种思念甚至于可以改变人的性格。

读《傅雷家书》有感8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这段文字深深打动。傅雷对傅聪的爱是无言的,是深沉的,是质朴的。可转念一想,天下哪位父亲对子女的爱不是这样的呢?

  沉默,我想起了我的“傅雷”。不知为何,我与父亲之间好像总有一层隔阂。或许,是他工作太忙,陪伴我的时间太少。也或许,是我们都过于沉默。

  “别总是给我打电话,也多打打电话给父亲,他总是念叨你不给他打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母亲不知讲过多少遍的话语。

  思绪回到儿时,我想起了父亲那严厉的面孔。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回家晚了点,一进屋就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黑着脸一声不吭,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空气似乎凝固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父亲终于开口了,我默不作声,“下次再这么晚回来就别回来了。”听完,我低着头,灰溜溜地回到房间。从此,每当我犯了点错误,脑海中便浮现父亲那严肃的面孔,畏惧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母亲却说父亲老是念叨我,不禁感到一丝惊讶。我思忖许久,重新拨打电话,缓缓按下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电话号码。

  “喂?”电话那头传来一声低沉的男声,显得有丝疲倦。“父亲。”我轻声呼唤。“哎!我宝贝女儿终于给我打电话了!怎么样?最近在学校过得开心吗?生活还适应吗?身体还好吧”一连串的问题扑头盖脸而来,问得我措手不及,我疑惑之下竟一时语塞,这还是那个不苟言笑的父亲吗?

  电话内容早已忘却,只是记得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多给父亲打电话!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跟父亲妈妈说”听完,内心泛起丝丝酸意,原来父亲也在默默关怀着我,他不善言语,他和傅雷一样,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的。

  月假回家,晚上十一点,我肚子突然饿了,“咕噜”地放出信号。父亲突然冲我笑笑,便走进厨房,做起了面条。

  “来咯!天下第一美味!”父亲端来面条,放在我面前。我一刻也等不了了,狼吞虎咽起来。父亲也在一旁享用着,时不时往我碗里添加几块肉,我边吃边和父亲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客厅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不知不觉间,我与父亲之间那层隔阂正在悄悄消失。

  在灯光的照耀下,突然我看见一丝细微的白发赫然飘在父亲的头顶上,晃得我有些恍惚,我这才意识到这个男人,在我成长过程中他正在老去。

  猛然想起,他也曾是少年,也曾幻想仗剑执笔走天涯,利落的黑发衬着他的英气,他曾有着“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倜傥,他曾有着“手可摘星辰”的豪气。可是他有了我后,便不再羡慕江湖,毅然隐退。从此,为四方食事而忙碌,为前途理想而奔波。他的青丝终是抵不过岁月的侵扰,白了,疏了。

  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波澜,电话里头“有事就打电话给我”的那声叮嘱又响在耳畔,原来,每一位父亲都如“傅雷”一样,牵挂着孩子。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不禁潸然泪下。

读《傅雷家书》有感9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寒冬腊月,整个世界都无比天寒地冻,可《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父爱,使我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久久萦绕心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为老师,家书中的大多数篇幅无不提到艺术的修养,杰出的人物,优秀的作品等,父子两人畅谈艺术,都把对方当成一个讨论艺术,音乐的对手。傅聪出国在外,傅雷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儿子的发展,将自己的毕生的音乐经验传授给儿子,给儿子提出建议,激发和训练了傅聪的思想,因材施教,成果显而易见,傅聪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作为父亲,书信中必不可缺的,便是傅雷教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道理了。他告诫儿子要永怀赤子之心,不忘初心,专注于音乐的造诣,“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便是他对儿子的忠告;傅雷还告诫儿子要当爱国的赤子,书札中他经常与儿子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学与文化,总是给儿子寄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儿子写中文信,还常常提醒儿子学习外国音乐之所长,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气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从民族文化中吸氧,拥有真诚,高尚,忠实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时,傅雷先是祝贺儿子,后又提醒儿子应正确面对掌声与赞美,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胜不骄,败不馁,不能因成功冲昏了头脑,从此纸醉金迷;在儿子精神消沉时,鼓励他应该坚强,理解挫折,平衡心理,泰然处之,切不可一蹶不振……在傅聪成长之路上,傅雷言传身教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殷殷父子情,拳拳赤子心。”《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生活上的关心,音乐上的指导,文学上的造诣,还有对人生的思考,万“书”皆下品,唯有“此书”高!

读《傅雷家书》有感10

  她,就是那个平凡的女性,傅雷的妻子,付聪的母亲;她,就是那个伟大的女人,丈夫的助手,儿子的领路人;她,就是那个伟大中之伟大者,视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女人。如果让我为傅聪的母亲致中国感动人物颁奖词,我会如是说。因为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教导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拳拳的眷念的心,你听,她说:

  “从来信中可看到你立身处事,有原则,有信心,我们心头上的石头也放下了。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主的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不仅在艺术方面,并且在做人方面。我相信你不会随风使舵,也绝不会随便改变主张。你的成功,仍然是祖国的光荣。孩子,你给了我们痛苦,也给了我们欢乐”。

  他,是优秀的中国教育家,是伟大的翻译家,是一个柔情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就是——傅雷先生。

  “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很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都止不住流泪。”

  在这个微寒的冬夜,它成了我最好的陪伴,这个冬天,《傅雷家书》俨如一位慈母,将知识孜孜不倦地教给我,又如一位严父,将生活的目标给我高高挂起,这个冬天,我不孤独。

  《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伴我夜坐,《傅雷家书》“如道边茵茵绿树,花丛中盛开的芳华,令人回味”伴我日行,跃动我的灵魂。

  捧着这本书,蓦然发现我和母亲就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经历的事情我也曾体验过。我刚开始学琴不久,晚上十点半,我和母亲从老师哪里回来,接着开始弹奏上课学的《布谷鸟》这首德国民歌,我连续弹了不下于80遍,窗前的玉兰花都跟着我的琴音陶醉了,花的香气弥漫了不大的房间,淡淡的香气萦绕在琴的周围,远处的河畔朦胧在月色中,天和地在我的琴音中等待布谷鸟归来的气息,悠悠幽幽的倾诉着衷肠……

  钟声响了十二下,房间里一片寂静,回头看,母亲的眼睛半睁着,像是睡着了一样。我不想破坏这少有的宁静,但手指还是不小心滑了一下,擦过了琴键。母亲被惊醒,心疼地说:“好孩子,睡吧。”我知道母亲一直在陪伴我,我更心疼她,说:“你睡吧,放心,我会弹得好好的。”就又开始弹奏,直到满意,我才睡觉,估计已是凌晨一点了。

  二年级,一张60分的数学卷好似当年错位的琴键一样点醒了母亲,我的钢琴计划被迫中止。我仍记得那个阴雨天,房间一片冷清而寂静,但早已不是当年的夜晚,我正抚摸着琴键,他冰冷的身躯刺痛着我的心。母亲叹着气走进来:“儿子对不起。”说着她沉下头,我们一起用布将钢琴罩了起来……,告别琴音,夜幕下,伴我的悦耳的琴声被朗朗的读书声和莎莎的写字声所代替了。从那天起一过就是六年,我再也没碰过钢琴,我的音乐梦想在那时破灭了,琴音成了我心中最美好最华丽的记忆。也成了我的默默的伤感。那个静穆的夜晚,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在文化课上创造奇迹吧,让我和你妈妈见证,让月亮和星星见证吧。

  终于初一时,母亲动手术,在病中她鼓励我好好学习,初二的母亲节前夕,我将年级第一的喜讯报送给她,她说:“孩子,辛苦了,这是母亲节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傅雷家书》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阳光的种子,正如书中所说:“这是一轮太阳,灿烂辉煌,照耀成长”。这个寒假,这本书给了我更好更远的目标,照亮了我的前程,是我心中最美的里程碑,我会汲取书中的点滴知识,让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读《傅雷家书》有感11

  封封家书,浓浓父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一封封充满家乡话的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傅雷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培养孩子变得优秀不仅是为了自己小家,更多的是为了社会大家,他对孩子的爱深似水,浓似血。

  我的爸爸没有高大健壮的体格,没有殷实的家业,他有的是他对女儿的爱,对家的爱。从小他就教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培养我的独立,每次都是凶巴巴的,板着臭脸,只要我一点做得不好他就立马瞪我,脸上一幅让人恐怖害怕的严肃。

  小时候,我不喜欢爸爸,甚至是讨厌,有时我会怀疑我是不是他亲生的,每次都不与爸爸多说别的话,见到爸爸巴不得立马就跑,就像老鼠看见大猫。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地不那么排斥爸爸了,相反,每次看到爸爸日益增多的银丝,双手上的深深的龟裂与粗糙的老茧,心底最深处总会感伤,我一点一点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冰心说过“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我现在独立的性格都是爸爸从小培养我的,我没有理由去讨厌他,去恨他,这世界上单纯的对你好的,只有家人。既然今生有缘做一家人,难么就不能让它留下半点遗憾。

  白驹过隙,有你在,一切安好。

读《傅雷家书》有感12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读《傅雷家书》有感13

  《傅雷家书》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而是一要集艺术文化精华于一身的文学作品。

  本书是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跨1954至1966年。话题没有局限于生活琐事,还涉及到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为人父母的感情与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热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一次次的分离,又一次次的团聚,一次次身体状况的变化,一句句关心与问候的话语,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平凡,书中一次次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悲份还是喜悦,悔恨还是热爱,直扎心底,溢出一次次的温情。既充满一个长者的人生智慧与经验,也细数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那些看似平淡的家常活,如山间一缕清风,令人回味。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哲学作品。傅雷在书中说对自己的孩子既有悔恨也有热爱。他后悔说自己四十五岁时父性才真正觉醒。他不断为儿子传授作为一个长者的人生智慧与经验,细写生活中数不尽的美好与苦难。

  他对孩子的热爱更是溢于言表的,傅胞热爱音乐,每当他要学一首新乐曲时,傅雷必查出其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孩子快速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也不断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教育孩子,告诫他“人生的关卡是过不完的。”“更要战战就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要爬走起来,一定会涿渐攀上高峰。”“辛酸的眼调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人生不都是要靠隐忍来掉过去的吗?”“天下事有利必有弊。”这些话真是让谁都受益匪浅,我想傅聪亦是如此。

  这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知己,一对良师益友,那种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共鸣、映照,让人艳羡。种种内在的思想,均超脱在小我之上。我们仍能体会到他在这个社会发出的刺眼的光辉,我们也始终相信,他会一直闪耀下去!

读《傅雷家书》有感14

  亲情是什么?是山、是海,似那第一缕朝阳,似那轻拂的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没有在意却又时时刻刻的关怀着你、伴随着你。山那般重,水那般澄。

  不信,看看它。

  它——《傅雷家书》,刻画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在书中,他们不是中外闻名的翻译家、精通棋艺的学者,只是平常家庭中关系亲密的父子。没错,傅雷不再是傅雷,傅聪也不再是傅聪,只有“父”与“子”。

  在书中,他们坦诚相待,字字如一幅水墨画,自然而然,充满温暖。父母所关心的他们都想到了,吃喝住行,样样细细打点。并且特别注重儿子傅聪的“行”,言谈举止,使人们对傅雷家的家规深感佩服。连写字都会认真观察儿子,并且向儿子解说字的写法,细腻到不放过标点符号,流露出深切的望子成龙之意。

  谈其学术问题时,俩人又由父子变成了忘年之交,向迷茫中的儿子给予耐心开导。口吻也变成了商量的口吻,懂得倾听儿子傅聪的想法,并且给予他充分的选择权。他明白,做父亲的并不是替儿子选择,而是听从儿子的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

  而傅雷的价值观“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心中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族情怀也”是他常常叮嘱的。

  每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传递在这本三百多页书中,我知道,我力量便是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羁绊,名曰“亲情”的羁绊。

读《傅雷家书》有感15

  今天,我翻开了《傅雷家书》,被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在儿子傅聪海外留学的过程中,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每一封都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牵挂。这并不仅仅是一些信件,他更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书。整本书中充满了父爱,思想,语言与艺术。

  在他的字里行间中,浸透了对儿子全身心的爱。“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小小一句话,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感情,小到交友花销吃饭穿衣,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在给儿子信里,傅雷这样说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像这样富含哲理的句子,他想让儿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爱国的艺术家。傅雷还经常给儿子邮寄中国的经典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各种名著,以及他自己的译作。傅雷更是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宽容他人的作文 )

  这本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珍惜它,让它助我走上成功的道路。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1-15

读《傅雷家书》有感01-0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5

傅雷家书好句(15篇)12-23

傅雷家书优选好句11-10

【荐】《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1

【热】《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3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荐】12-31

【热门】《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