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跟随,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近几日,我读了唐以琳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心惊胆战”。29位世界级名人,在世人眼里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或才情满溢,书写文化传奇,或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又或曾因改变过世界而声名赫赫。却不曾得知,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求,却终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为父母的教育分歧,导致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痛苦和焦虑中,直至自杀;卡夫卡因为父母的暴力所致终生恐惧,神经几乎崩溃;希特勒的家庭充满着暴力和虐待,使得他迷恋权威,极度自恋,又毫无同情心;陆小曼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爱让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活得非常不体面;胡适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对于母亲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个不情不愿、伤痕累累的婚姻;生长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张幼仪,自幼学会隐忍,最终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张爱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结果卑微到尘埃里,受尽一生的磨难。一个个曾经弱小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影响到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们家境殷实,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生,可命运并没有那样安排,偏偏给了那么多的恐惧、暴力、威吓以及不健康的爱,他们也曾同命运抗争过,可潜意识里记忆会常常跑出来折磨他们,使得他们一度陷入绝望,认为全世界都在抛弃他,无法接纳他,谁也不爱他。
光鲜的外表下,是不为人知的心理状态。失望也好,痛苦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能认识自己。虽然原生家庭像带着魔咒一般周而复始地折磨着人们,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首先自己要清楚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什么,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牺牲自己换取爱。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总看别人的脸色,不会事事小心谨慎,不会整日提心吊胆。还要勇于面对,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的魔咒,不沦陷于痛苦的漩涡中。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就是说智者应该了解自己,仁者应该爱惜自己,孔子夸他可以称得上士中君子。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更应该学会爱自己。纵观本书中的29个人,他们要么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要么孤独地活一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更没有爱过自己。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或许便是一次新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
这本共分为了四个部分,一共32个真实案例,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些案例,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同事中发现一些影子。原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那么正常又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一步步的影响着夫妻关系,也影响亲子关系。让家失去最初所想的温馨。在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其中两个板块。
第一个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中,让我印象最深一个内容是: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这本书中,把这个尺子形容成了一个坐标体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也就是自己的尺子,而我们非常习惯于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去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通俗的来说,就是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事,来思考,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有时候很容易会这样,但是现在我在学会控制我自己,不去用自己的坐标体系理解对方,那会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呢,会觉得我已经很想去理解你了,你却不懂。这样双方会进入一个沟通死循环。这边念书中提到,如果你真的非常希望能理解对方,就必须忘掉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这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唯一的途径,再一次通俗的说法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是不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难,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处理不好这件事情。
第二个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任何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也就是目前在亲密关系中谈论比较多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际关系,是他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心中内在的:我个人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关系中的主体,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形成了客体关系。重要的亲人,一般指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指内在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一般在一个人五岁之前完成。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六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将不断的将这么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一种关系模式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我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自我承认这是个问题,想要去改变,并且发现病症所在,其实这很难。因为它必须先否定自我,再重新建立,但是一旦成功,自我的进步是一定非常明显和持续有效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4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我用了1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书里梳理了很多现代家庭所具有的典型代表案例,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中国式家庭。
在第一章节中,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中的支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只有夫妻关系和谐,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爸爸的最爱,而你排在第二位,以后会有人像爸爸爱妈妈一样,去爱你!还有很多人找自己的另一半,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父母的样子去找的,例如从小父亲在外忙碌,不顾家,那么女儿就有可能找一个事业有成,能力强但又顾家,在家里是暖男的那种。
第二章节中,父母要大胆的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在天空中翱翔!随着年纪的增加,孩子在长大,作为成人,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太多的干涉不仅不会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作为不同的一代人,思想观念一定不一样,所以适度的尊重与距离,会让孩子懂得感恩!在不做违反原则性的前提下,尽量把孩子推出去,并且说孩子,你真棒!大胆的去做吧,我们是你最铁杆的粉丝!这样,孩子会有很大的成长,并且亲子关系也会很和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一章节,其实在说父母们不应该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更多的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素质提升!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把焦虑、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在最后一章节中,作者深刻的剖析了当前中国式家庭中,存在的最尖锐的问题。
1、我们都爱我们的父母,但是爱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全部听父母的话,也就是常说的愚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自己成长的速度赶得上父母年老的速度!能够让父母安度晚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孝!毕竟,时代不同、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要愚孝!
2、我们要活出自己,有一段很有智慧的话,人生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3、婆媳关系,是中国当代NO.1的问题,每个家庭都逃不脱的话题!其实,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的核心儿子,必须负起责任来!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人生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在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家是港湾,爱是退路,愿你我能够坚信真爱,缘分降临的那天,会很快到来!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6
一、作为母亲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儿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回想我与儿子的相处,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总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大包大揽他的相关问题,没有听听他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即便是十几岁的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应该让儿子展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了,那也是他在对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记得在儿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总是鼓励他尝试,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也是很有耐心。为什么到现在,孩子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却拿成人的眼界、标准来要求、约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长。最终是孩子要学会走路、吃饭、认识世界,适应周围。我不能代替他成长,我要放手,慢慢培养他成长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原因。
听了老师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出相关原因。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还在会将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延伸至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上来。平时,在家我爱唠叨,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不是,抱怨声声。现在从儿子的`形容动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通过孩子这一面镜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来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错了。
三、父母用转嫁压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
的确,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的跟屁虫了,作为母亲的我没有及时成长,调整心态,潜意识里怕失去儿子,想依旧掌控他,就以爱的名义,转嫁压力给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他的目的。不分析不知道,原来如此,我依旧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知晓这一点后,我尽量不去唠叨儿子,告诉他只要他天天快乐着就好,十几岁的青春岁月,不要老是拧巴这过日子。想想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那时我们最烦恼父母什么。现在我却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曾经令人讨厌的事。
五、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把情感重心从与儿子的关系转移到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我的情感需要。
在原生家庭里,应该是等边三角线的模式。而我却忽视了夫妻关系,情感的天平倾斜于孩子。经常与丈夫发生大小矛盾,觉得有孩子足矣,与儿子关系密切,站在一条线上,与丈夫是对立的。却没有想到,儿子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的用于他的行为方式上。与其指责孩子,不如改变自己。通过我自己的改变,不断地细小的变化,带动影响丈夫,促成家庭关系的和谐。当家庭关系和谐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根本。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7
【1】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感悟】女儿三岁前,我是第一次做妈妈,第一次做妈妈怎么会不用心呢?可是我还是有几件事情做的特别不好。
一次是满三个月,因为在家憋坏了。朋友约我出去逛街,因为着急,我就赶紧喂奶,结果因为吃的太着急,最后都漾奶了。我是一个怎样不合格的妈妈呀!我是爱孩子吗?我爱自己胜过爱自己。现在想想,我太自私了!
半年产假结束一上班没几天,有一天学校有活动,回到家已经10点多了。妈给我讲孩子怎么在被子里拱来拱去地找妈妈,不禁让人笑,又不禁让人觉得可怜。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强烈的损伤。
她一岁的暑假,我去学车,每天也不能伴她,快开学的时候,爸爸又住院了,我就离开她一周左右,就是那个时候以后,她形成了咬下唇的习惯,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改掉。咬下唇不是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只是一种现象,但也是孩子强烈地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了。
【2】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这部分中各位心理学家对网瘾的阐述让我震惊,的确,错不在于孩子,错在我们不懂得孩子。
“频频上网,与舅舅打21岁的外甥,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更不正常呢?”
我们作为大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童心,已经完全不懂得孩子的世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是对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或者什么都做不好。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够权威吗?曾经有一次,女儿在练毛笔字,我走过去说你要写得怎样怎样。她反问我一句:妈妈你确定你说的对吗?听女儿这么一说,我没自信了。
就像武志红老师讲的,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更有朱老师那句“一群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在努力地教学生怎样读书学习”,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父母或者家长不读书不学习,就只能在不知不觉的自私中,自以为是地努力下去。越努力,效果越差!
【3】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读完这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权利结构终端的受害者。因为我是一个精神最弱小的家庭成员。所以我庆幸,我没有精神分裂,我在学习中避免了自己走向不好的方向。尽管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客体关系模式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不断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就可以在伤痕上开出美丽的花儿。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即使童年受伤,也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4】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五岁之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在这一阶段患病,在以后相似的人生场景中再次爆发。
文中卢斌的例子触目惊心。仿佛把自己剥开来在放大镜下审视。一个人的周围的密切人员,特别是她小时候的看护人对他的影响,被层层剥开。
哀悼过去,与它做彻底的和解。
然后,清清楚楚走向新的美好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郭敬明最伤人的83句话02-08
你为何如此匆忙,如此冷漠?03-10
此句话为何值千金03-10
《家》读后感13篇01-12
《家》读后感14篇01-13
《家》读后感(通用15篇)01-12
巴金《家》好句01-03
关于家的经典句子12-30
《班级宠物一家亲》读后感7篇01-13
槭树下的家阅读答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