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的读后感1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的读后感2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经典。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个人欲望和满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正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狗之声才能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社会交流,避免人们自己的私欲和一切可能导致国家破裂的负面情绪。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单靠无为似乎是不现实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并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生活平淡,没有起起落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在人们讨厌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于大家而不与之抗争,处于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们尊敬。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时我们可能需要保护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帮助别人保持谦逊的态度并非不可能。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回报是无限的。
你把自己当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爱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这句话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世界,那么世界就可以寄托给他:把世界当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么世界就可以委托给他。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处于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少年强则国强就是这么说的。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通过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和长期的真理。我们出生在一个从面对面交流到全面数字技术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道德经典中的真理,发扬中国文化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的读后感3
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况且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神机妙算;再者,灵宝函谷关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判断将有圣人到来?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见的紫气,其实其他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而且懂得气象。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对那种消极思想很是抵触。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们再拐回来说说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了。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他的这种丝丝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
《道德经》的读后感4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的读后感5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的读后感6
在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纸媒书渐有式微的趋势。但真正喜欢读书的,还是偏爱纸质版,那柔软纤维的触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偶然间遇到一本《道德经》,这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贯穿全书的是朴素的辨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书中有很多流传很广名句,其中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竞争,却忽视了生活最本真的需求,每天生活在竞争的压力中,心力交瘁,渐渐迷失了自我……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这本著作中,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争,顺势而为。老子享年101岁。
世间的事,有时很奇怪,你不争,不代表你就得不到;你争,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这样等到机会来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相应的事情,同时也享有从容、闲适的人生。
《道德经》的读后感7
说到道德经,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哲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哲学、政治和军事讨论!
《道德经》的影响是由他儿子每天读四个小时的背诵驱动的。后来,他有幸和学校组织的家长一起打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虽然第一次接触有点无聊,语言感觉不是很好,不能也谦虚地咨询孩子,但在罗老师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清楚的地方借助陈秦老师的阅读,慢慢找到感觉,在班上素食阅读时钟组,坚持每天读一段,也在每周三家长志愿者统计中巩固,书拿起放下,放下,突然感觉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典的典句,就会有一种兴奋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不作为”,我认为不作为就是顺其自然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让自己宽容别人。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让自己宽容别人。“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你不违反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情都是无所不能的。“无为”是一种心态和修养!
另一个例子是“少则多,多则迷茫”。其实,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要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工作。从长远来看,你可以得到一些东西。如果你像蜻蜓一样,你会一事无成,一事无成!就像现在流行的“抖音”一样,数百万粉丝关注网络名人,事实上,他们坚持做垂直领域,正如我所说,在某一点努力做好工作,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以阅读为例,有很多人觉得几天没有收获,给自己找理由放弃,“圣人仍然困难,所以没有困难”,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坚持,没有困难不能克服,虽然我们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和老人的态度,无为的心做有用的事!
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体验和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让我们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享受它!
《道德经》的读后感8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道德经》的读后感9
道德经不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和其他礼仪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哲学角度的生活教诲的经典。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孝等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的规范。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回忆过去(主要是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老子主要是从世界上寻找和体验,然后教导生活。与儒家相比,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契合,而不是儒家则以人之利看待自然之利。儒家思想沉重肃穆,庄严施威;道教清晰而深刻,自由而悠闲。
当代人对古代事件的看法都是用今天的观点来分析的,即使自觉客观,也不能处理当事人的'境遇,今天的刻板印象仍然会起作用。道,像规律,但也不是。用心会之,口不能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很道。世界孕育的世界孕育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了各种规则。我们所能知道和澄清的真相是自然产生的存在,是一种载体,或规则(规则是非法的)。天地和人都属于它,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也是各种载体的产物,因此人法、地法、天法、道法。如何辩道大道恍惚?尺度若何?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行为适合道?拙见之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看自己行为的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可见标准。知不知上,不知病。夫唯病,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这是自省,也就是辩证理性。
道是德之本,但这本书的内容也不一样。一、道德经;一、道德经。德乃道的中枢是道的征兆。所以有两个问题:德先盈后得道吗?或者先体道,然后知德?盲目追求道,总会怀疑自己的美德;能追求美德,也能陷入不同的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谁乐恭他抛弃自己?什么是正道,会有不断的纠纷?这违背了绝圣弃智,恐怕老子也在担心。
然而,无论如何,老子的思想是另一颗璀璨的星星,还有一些参考,恐怕以后会进一步发展。
《道德经》的读后感10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的读后感11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道德经》的读后感12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经》的读后感13
今天终于读了100遍道德经,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写个博吧。
但第一次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越来越多,感觉越来越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却让我回忆起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有三个导师,各有1~2个研究生,共有4个。所以上课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是讨论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我们来分析一下!突然孟了。毕竟,当你看碟片时,你会投入情感去看戏剧。你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不得不切换到理论分析,转变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你必须快速搜索大脑的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然后看盘子有点抖,不时用眼角看老师是否想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同时做一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老师暂停,我们四个人总是处于混乱状态,看起来很不开心。
读道德经书写博客的难度也在这里。读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无心。根据照顾老师的理论,没有必要用脑子,但总结一下,用脑子写博客是必不可少的。两者之间的切换难免恍惚。
让我们勉强挤一点牙膏:
道德经有句话叫为学越来越多,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我个人的感受恰恰可以倒过来,就是学习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多。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状态是越来越多的,我们会更加注重外在的东西,比如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挥斥方辙,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为,相信我能。然而,当我们的身体、事业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时,每个人都会转向内心,即求道。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道,也许是儒家思想,也许是道教,也许是佛教,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因为我看到了不能。
《道德经》的读后感14
一、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论。那么,译文的准确程度非常重要,过去许多版本的《道德经》,都不能完美体现其完整意义,而且人们发现存在误判和曲解,这真是误导了世界,蒙蔽了心灵。如此智慧的经典,人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没有真理准则的动荡之中。人们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来评说老子,说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中医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不能与老子智慧同步的人还认为,老子是消极的、矛盾的、唯唯诺诺、低眉顺眼的小老头,这都是从字面上对老子的妄加猜测,不能与之同频的人,不能彻知老子内在的伟大。其实,圣人的语言是一体全观的,真理是没有漏洞的,真理是处处适用的。如果一定说老子是什么家的话,最确切的应是心之本能学家。因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叶。根之深厚,岂有不成就各种学家之理,世间各类学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养,才能保证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否则,各种“学家”最终只是一堆名词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写《道德经》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个人心性为出发点的,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就解决了社会的问题,每个人都自律,社会还会有问题吗?继而也就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当一个人内心平静之时,是不会与人发生是非纠葛的,不会向外投射,就会呈现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证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并关闭分别比较指责之心,个人、家庭、社会、世界的矛盾纷争就会迎刃而解,国际祥和之日就会到来。
《道德经》的读后感15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发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具体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
不自显,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zhang);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后感08-18
道德经读后感09-30
道德经经典读后感02-15
《道德经》 读书笔记11-27
道德经读后感10篇03-11
道德经读后感(15篇)12-27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02-04
道德经读后感15篇12-09
《道德经》读后感15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