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4-08-25 18:24:47
爱的艺术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孩子获得母爱不需要其他条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爱无私而伟大,人们称母爱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宁、是无忧无虑。但母爱的无条件也有消极意义,孩子可能因此无所作为,从而推动自己的主体性。其次,他分析了父爱,认为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父亲讲,我爱你是因为你尽了义务。

  父爱与母爱不同,母爱是存在的爱,父爱是应得的爱,代表理性的爱。这就迫使孩子为了获得它而更加努力,这就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再次,他分析了爱的第三发展阶段——自爱。经过母爱、父爱之后,人成熟起来,使自己既成为自己的母亲又成为自己的父亲,扬弃了父爱和母爱,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具母爱施爱的本性,又具父爱获爱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热爱和对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爱的发展历程表述为:接受母爱——寻找父爱——表现自爱的过程。他认为,作为教师,这三种爱是凝聚在自己整体人格中的,并指出:会爱孩子的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它零售给孩子,在零售中体现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那么,教师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呢?首先,教师要像母爱那样无条件,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管其长相、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如何,都给予爱护。教师爱学生应是无条件的给予,认识到“我爱学生无条件,只因为他是我的学生”。

  这种师爱会使学生感到母性的温暖,他失败时可从母亲怀抱中得到支撑,焦虑时可得到勇气,成功时可获得鼓励。学生在“母爱”中不必胆战心惊,而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从而为班级创设家园的气氛。其次,教师在广博母爱的基础上又扮演着父爱的角色。

  它与母爱互补互存,对学生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为学生履行规范创造条件,使其在“讨好”中形成寻求爱的能力,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中发展主体性。在学生形成自爱的阶段中,外在规范内化为他的道德良心,自爱的学生从教师那里继承师爱的两种牲:学会爱人和赢得别人的爱。高明的教师既能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能让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生长。这就是成功的教育,这说明教师已具备了成熟地师爱。

  这种成熟的爱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指不体罚、不训斥学生,更意味着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发展潜能、发展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是现代师爱的灵魂,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让学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学习尊重,在被人爱中学会爱别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弗洛姆《爱的艺术》。

  当个性泯灭、社会趋同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当色厉内荏、空虚与寂寥的阵阵寒流经常侵袭我们心灵已成为不真的事实时;我们再来品读这些恰如其分、发人深省的经典论述,或许我们每个现代人都会有深厚的`感慨与唏嘘。因为我们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双眼,在经济理性原则的唆使下,我们仿佛变地越发的冷漠。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财富和权势虽然达到了及至,但我们的内心却变地荒芜。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游走于心灵的沙漠,在承受一阵阵的痛苦之后最终走向颓废。于是,我们试图用欲望上的满足去驱散心灵的孤寂,但就当自己沉溺于物欲横流、性欲横流的享受之时,我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却依然如故。

  现代人是痛苦的,在华丽的装饰下遮掩的却是心灵的空白。所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应该奋起、是应该清醒了。如果我们还依旧放纵自我、作践自我,那生命的乐趣也就淡然无存。如果活着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受罪,那我们糟蹋的不但是我们自身,而且是赋予我们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个荒蛮的世界寻找一方心灵的沃土,何其难也!幸好,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辽阔的智慧之眼为我们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于使我们在面对偌大的心灵沙漠之时手足无措。

  “博爱——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矗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

  让我们牢记这份劝世嘱托、记牢这份醒世宣言吧,从今天开始,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当你真正学会了爱的艺术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当你真正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伟大!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用真心去交换一片真情,用爱把这个世界照亮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爱的艺术》读后感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要想学习如何爱,就像要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人们百看不厌,许许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认为爱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继而演变出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最终两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无论剧情多么狗血,他们都认为这种疯狂地爱恋是强烈爱情的.表现。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是无关紧要的,却没有人认为爱是可以学会的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更有“魅力”,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持久的爱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九零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爱别人,他们更渴望被关注被爱,在他们眼里“给”就意味着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认为爱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给”,一个人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给”是一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而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第三点,人们总把最初坠入情网的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地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但这种爱情就其本质而言不会持久,一旦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爱情就会烟消云散。而持久的爱需要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需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了懂得什么叫爱情,爱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爱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爱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为爱情所持的责任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责任吧,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关心也自然会牵动爱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责任感。责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责任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同时呢,尊重也是爱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爱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责任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尊重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积极爱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待得到对方的回报。爱情是信念的一种行为!如果“我“在爱,我便会处于对“我“所爱的人十分关心的状态,而不仅仅要求每天都和对方溺在一起!如果你不认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一开始就急于求成,你就毫无目的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你就会因此一事无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积极的爱情!

  当我读完这本《爱的艺术》之后,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作爱情,爱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关心,彼此的包容,并且给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间而并不是整天溺在一起,无所事事,整天喜怒无常,颓废至极。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为彼此未来的打算所以“我相信爱情并不是无聊的,爱情可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你们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至于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后再说吧。那么何谓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能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理性推导下,他放弃了先前那种无所不能的目标幻想,并能以一种谦恭的态度面对现实。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千万不要误以为看了这本书,就学会了爱,爱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册——很多人因为报有这样的误解翻阅这本书后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则因为同样的误解而错过了这本书。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堕入爱的情网,falling inlove,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真正持久的爱情(being inlove)具有几个必备的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陷入爱情时那种失去自我的狂热的爱恋在弗洛姆看来实际上是一种热情的奴隶,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 爱是一种类似艺术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炼,与人的'精神修炼的成熟度有关。这种学习不是象掌握一门工具、或了解一门知识那样学习,而是象禅宗的艺术一样,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荒谬的是,保持孤独的能力是具有爱的能力的条件。”

  弗洛姆认为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一个人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

  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应许之地被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乳汁象征关心和肯定,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母爱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的孩子的爱。

  第一阶段的母爱,是关心和责任。小小的婴儿离不开母亲的喂养、抚摸、拥抱。母亲全身心地爱着一切依靠着她的孩子,小手小脚小脸蛋怎么看怎么亲也不够。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亲乐开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发烧了,母亲的心悬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当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时,觉得再多的劳累也值了。

  第二阶段的母爱,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她对生活的爱会感染孩子。孩子的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游泳?层出不穷的问题问得你焦头烂额,你要上班,要做家务,要抚育孩子,带TA去看花草树木、小猫小狗、河流山川,要绞尽脑汁回答TA的问题。在互动中,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体会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阶段,孩子长大了,TA要离开家,自己去闯荡世界,过自己的生活。母爱指向分离,原来融为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了,母亲要学会放手,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

  要尽力做到以上,才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我认为有几点:母亲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孩子、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母亲想控制孩子。

  我小时候,妈妈生产劳动忙,没时间给我扎小辫,就给我剪超短的男生头,审美又奇怪,买一套墨蓝色的运动服让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迎面来了一对情侣,大声争辩着我到底是男是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跑上前让我给他们判输赢。在穿衣服剪头发这些事情上,从不在乎我的意见。

  父母也没想我读太多书,留在他们身边很好。男朋友第一次进门就声明孩子以后必须跟我姓。去男朋友家过年让妈妈大发雷霆,说养我这么大,说跑就跑了,也不管他们两老口在家多冷清。她很伤心,感觉白养了我。

  桩桩件件回忆起来,她也不是不爱我,就是希望我什么都听她的,她很怕我会离开她。

  这也使我一直反思和警醒,让我下决心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犯上面的错误。但也有犯错的时候,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一次是小学二年级时,我跟女儿说,期末要是考得好(按她的成绩是可以的),就带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我原以为她会很开心,结果她非常不开心——要是考不好,岂不是去不成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奖赏她的成绩,顶多夸夸她。每年该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第二件发生在初一下学期,女儿数学成绩下降很多,补课也不见起色,我跟着辅导越看越急。

  有一次x+0.34x她都不知道等于多少,我怒火攻心劈头一顿吵,女儿哭了:“我也想学好啊,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是不会做啊。”超级无助,我的怒火霎时熄灭了。我的焦虑她感受到了,导致她的心情也很焦虑很紧张,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等我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女儿的成绩也渐渐上升。

  现在,女儿已经快要离开家上大学,虽然学习很紧张,她每天依旧开开心心的。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已做好分离的准备。不管她以后考到哪里,上什么学校,我都会在她身后,祝福她踏上新的旅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8

  张爱玲说过,人到中年,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负重前行,冷暖自知。在这个年龄再谈爱的艺术,是不是矫情?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尘封书橱已久,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偷得一点空隙,书读了一半,月底了掌门收账,写几点感悟,不吐不快。如果说领军生活是生命里的甘蔗,苦了嚼一嚼,能抵消内心酸涩,那么读书写感悟,也算是夏日里的一剂清凉散,于昏昏中解醒。

  没有爱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但是爱的不成熟、不认真、不健康,便处处皆是伤痕。当爱情在婚姻里变成了亲情,当我们需要给予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爱。当年不懂爱,只因是少年。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为人妇,我们该如何拿捏这份沉甸甸的爱,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创造美好?

  君不见,父母之爱子,变成了鸡飞狗跳的争吵?而在我们身上来自原生家庭的爱又有多少恰如其分地表达?又有多少以爱为名的伤害在频频发生?

  所以,爱的艺术,仍然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下面的话是弗洛姆的书中原话,颇有同感。摘录给诸君共勉。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在物质世界范畴里,给是财富,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都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与悲伤。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艺术》读后感11-16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2-20

《爱的艺术》读后感4篇02-20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10-22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06-21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06-18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6-12

《爱的艺术》读后感11篇08-19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