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师之道》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2 14:09:25
  • 相关推荐
《我为师之道》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为师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为师之道》读后感1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我为师之道》读后感2

  于老师在文中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上课之道、待生之道、激励之道等。这些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像我这样新教师来说无疑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从教之路的前方。而在这本书的众多理论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应该算是于老师教育理论中的“中庸之道”了。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对于于老师的“中庸之道”学习的体会及感悟。

  朱友明老师曾说过,“在中草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守望者,而在课堂中,于永正老师就是学生当中那棵谙熟中庸之道的甘草。”我想朱老师之所以给予于老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温和与严厉,庄重与慈祥,尊重与威仪之间把握住了合适的“度”,就像中药里的甘草那样,调和百药之毒,减少副作用,做到去其过,增其效。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过分的温和或严厉都是不合适的,一味的温和会使学生很难被教育,而一味的严厉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凡是都要有一个尺度,其中尺度的拿捏往往是最难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于老师在文中说的那样严慈并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在教育事业上,庄重与慈祥这两个词往往是一对矛盾,千百年来,国人一直都信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认为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威严庄重一些,只有这样才算是为人师表。但这样的理念无形中也疏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育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于老师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课堂教学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至于为什么那样受学生喜欢,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感到疑惑。在我看来,于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在教学中能够把庄重与慈祥之间尺度拿捏的特别合适,课堂上他从能够放下老师的庄严,不以长者自居,坚持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上课不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做值日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使得于老师每带一个班级都能够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在执教《翠鸟》和《狐狸与乌鸦》这两篇课文中,于老师按照事先的教案设计,主动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举动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课堂上大家欢声笑语,而于老师就是这课堂上的“甘草”,将学生、课堂、书本知识调和在一起,推进课堂不断前进,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

  圣人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精髓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道理我们可能都明白,但若想真正的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这句话却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点是有亲身体会的,俗话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然而真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能是具有多元性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智力发育快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领先,但这并不代表着智力发育慢的孩子就追赶不上。因此,我在带班的过程中从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优良,都会平等真诚的对待他们。书中于老师对于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以他本人的作业布置经验及挑担子为例深刻的进行了分析,即能挑100斤的挑100斤,能挑50斤的挑50斤,只要坚持按照自己水平挑了,都可视为合格甚至优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想真正用好“中庸之道”,就必须在了解每一名同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稳步提高。

  “中庸”即是无过无不及,它是儒家处世行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正是凭借着中庸之道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才。书中,我们不禁感叹,于老师已经将中庸之道完美的融入到了他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是一面旗帜,让我在教育之路上循着于老师的脚步不断进取;他是一座丰碑,不断修正我的教学理念,使我逐渐走向成熟;他是一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鼓楼区教育工作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为师之道》读后感3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其实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想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5一0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情、为人和其他的各个方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沉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进程中免不了有孩子出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知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切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毛病的决定或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由于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费劲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胡涂蛋,老师怎样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一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2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知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知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同

  等对话,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何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末好,那末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缘由了吧!由于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3章”:一、不背手;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4、到学生家里走走;5、常常讲故事和笑话;6、幽默;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错了事,公然承认自己的毛病;一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当去努力!

  书中第4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常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存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想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何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一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重视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以后,其实效果其实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全部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掌控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或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入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

  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切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5一0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恳切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我为师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然之道作文12-20

《自然之道》读后感06-15

自然之道读后感08-02

《大鱼之道》读后感01-06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6-05

生存之道作文02-05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感09-12

自然之道读后感12篇02-19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感3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