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雨》读后感1
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雷雨》读后感2
雷雨的开头也注定着会有一个悲情的结局,剧中的人物他们所持有的感情是为难的更是矛盾的,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在年轻时他爱上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女仆侍萍并且与侍萍有了两个孩子本来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天不遂人愿,周朴园最终在自己母亲的逼迫下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并且在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与他相爱的侍萍。当侍萍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寻求出路而是自杀,但上天往往在不经意之中照顾着侍萍。侍萍被人救下之后再次改嫁给了鲁贵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原本她也可以因此而幸福一生,可是偏偏造化弄人,鲁贵在周家当差并将四凤带入了周家做了仆人,而她与周朴园的小儿子也在周家的矿场上工作,并正为了矿上警察恶意杀人事件而采取集体罢工来要挟周朴园。而周朴园却用金钱收买了别人,导致最后罢工的只有周大海一人。资本家与阶级工人的差距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反观周朴园他虽然听从母亲的要求娶了富贵人家的小姐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幸福。他唯一爱的女人侍萍在他心中应经死了,他留下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她的习惯,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的思念,然而在他真正在看到侍萍的时候,看着这个自己爱过的女人的时候却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反而认为侍萍想以年轻时的旧事来要挟他、敲诈他,再此可以看出一个资本家的知道后无法接受而导致疯狂的事,最终与周朴园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而触电身亡。
在这些悲剧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主义思想家庭的矛盾,相爱却不能相守,不爱却能够共亡。
在封建思想的领导下,让他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就是在矿上领头罢工反对他自己的儿子鲁大海时,他表现出了惊讶,但很快平复了情绪,并毅然的决定辞退他。再此,可以看出他的狠心、无情。
本就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周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有了孩子之后,终于不能接受而死在了得知真相的当夜,所以: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愁。
《雷雨》读后感3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这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和她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光明。从莎莉文老师可敬的脸庞到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从美丽神秘的森林到深邃的首都艺术博物馆;从富有宁静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海伦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新兴事物的渴求。
于是,她用她的心灵感受着这世界上的一切,感受着温暖与感动。这就是她,一个平凡人却拥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敬仰与爱戴,她不但给聋哑盲人以鼓舞,而且给正常人以力量。也许我们现在正拥有正常的呼吸与心跳,拥有健康的体魄,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们现在拥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拥有爸爸温暖倍至的关怀,陶醉于甜蜜的亲情中;也许我们正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包围着我们的是和平与温馨。但是,无知的我们常常以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身体残疾,健康对他们来说只是奢侈;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或者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渴求;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渴望体会母爱的细腻、父爱的深沉,不再孤独无依;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经受着水短缺的威胁,多少人被迫面临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无奈。或许,只有真正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真正经受了分离才会懂得生命的脆弱。想想那突如其来的地震,从汶川到玉树,我们的家园在顷刻间变成废墟,我们的亲人在瞬间音信全无。有谁能弥补那些逝去的幸福,有谁能体会那些哭声的撕心裂肺,有谁能治愈那些心灵的创伤。
那么,生活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有什么理由去荒废光阴。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生命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用你的眼睛去享受每一缕阳光,用你的手去触摸每一股清泉,用你的耳朵去聆听每一段乐章,用你的心去感恩大自然。用你的一声问候去感恩父母,用你的微笑去感恩生活,用你的行动去感恩社会,让我们在平凡之中多一份感恩之心。
《雷雨》读后感4
总有一种感情,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经历,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然而一个故事,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故事,它所包含的爱恨情仇与纠葛,却让所有的人心为之一颤。高大的院墙,厚厚的铁门,紧紧地锁住了一个家庭的悲哀,锁住了难以言说的秘密,门里门外,徘徊着两代人感情的纠葛,游走着两个家庭不断的恩怨。三十年的悲哀,三十年的爱恨,三十年的惶惶不安,三十年的痛苦煎熬,就这样命运又让他们相遇,这一切后果,便尘埃落定。
一段本不该有的感情,却让它在深宅大院中悄悄滋长。长子与继母,该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是爱情?是悲情?尽管历尽艰辛与波折,却仍旧在感情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后母摆脱不了的命运,继子摆脱不了的继母的纠缠,就这样,仇恨在悄悄的蔓延。郁闷,死气沉沉的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往事。只有他--周冲,仍旧怀着一颗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心。他不会钩心斗角,他不懂尔虞我诈,他没有恩怨,的是他深深喜欢着那个在自己心里清 纯、善良的女佣--四凤,他只知道爱情没有界限,他只是单纯的爱,内有一点瑕疵。阳光照不进的偌大的厅堂,可他的心里却很温暖。
日子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而周公馆,鲁家,所有的人心里都有什么在潜滋暗长着。他们本该是兄妹,却不明情由而种下了最终的苦果,命运折磨毁坏了两个物质的孩子。纵使情意绵绵,却只能泪眼望穿;纵使柔肠百转,却只换得撕心裂肺的呼唤。、哭天喊地的埋怨,再大的雷雨也冲不掉这铁证的事实。
不经意的相遇,一切依旧,而过去的甜言蜜语和幸福时光,都在三十年间悄悄发霉变质了。他们不再期待比翼齐飞,不再渴望情意深长,时光已经将记忆打磨的黯淡无关。此时,他们有的只是彼此的'怨恨与提防。岁月的尘土风霜,消磨了侍萍的容貌,她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她变得连曾经朝夕相处的周朴园也无法辨认,悲哀与心痛渐渐的生长,并蔓延、蔓延……
一段凄惨的感情,两代的悲情,两个封建的家庭,一个腐朽的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一段段悲情大戏,剧中人谁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那些虚伪的面具背后,呈现给我们的是爱?是恨?这无尽的纠葛悠悠,何时是个尽头?
《雷雨》读后感5
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
一阵雷鸣,惊醒了多少懵懂的旧社会人民;一夜雷雨,淹没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迹。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雷雨》读后感6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户外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期望理解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完美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齐,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齐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必须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爱繁漪。她是个理解过新式教育的女生,她理解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因此她就在理解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个性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联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适宜但是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正因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正因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雷雨》读后感7
第一道惊雷声骤起,恰如无尽黑暗之中的一束光亮,给无数迷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雷雨,可以说是一出悲剧,是一出用血缘、罪孽、伦理谱写而成的人生大悲剧。
繁漪可谓是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新社会女性的代表,一个在旧社会制度的牢笼下,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她的爱情是可敬的,但也注定是可悲的。繁漪,取涟漪之意。涟漪,涟漪,注定撼动不了“死水”。可以说,在这种难以抗拒的时代背景下,繁漪的爱早已变得畸形,就像作者所述,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早已使她变得痴狂。而这个人物的塑造,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雷雨》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而丰富的。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生性憨厚,富于幻想,却又对现实的嘲弄无能为力。在这个混乱的大家庭里,他显得那般格格不入。而四凤的出现犹如一个引子,引发了他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对爱情的深深的憧憬。四凤的性格,同是以天真、单纯为始,但现实的一连串打击,使得她的心渐渐麻木,乃至最后,得知自己的所以爱之人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受不了打击,夺门而出,最终触电而亡。周萍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更是一个只会逃避现实的懦弱的人。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一个悲剧的故事,结局也早已注定了悲剧:四凤死了,周冲也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有人说,《雷雨》所表现出来的,是阶级斗争,因为有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但是从作者的本意来看,看到的更多是悲悯。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瞰地上的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罪孽、社会的黑暗。
《雷雨》在社会矛盾的层层叠加下的三十年代,更像是一声呻吟、一声呐喊。《雷雨》作者曹禺曾自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制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所以这本被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作,实可以称为黑暗社会催化而成的产物。
四幕一剧,当帷幔缓缓落下时,众人皆如梦初醒——三十年雷雨,三十年梦,梦醒皆为一场空。这场雨不仅填补了人们千疮百孔的心,还洗涤了那早已麻木的灵魂。
《雷雨》读后感8
“轰隆隆”,一场雷雨从天洒下,给人震撼,不禁又使人想到那部惊世之作《雷雨》,想到那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曹禺,想到以感恩的心来读它。
四幕情节,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第一幕
四凤与鲁贵的对话,周朴园与周繁漪的冲突尤为精彩。只贪幕钱财,轻个人感情的鲁贵只是为了那几十元钱与女儿闹,逼迫四凤,若不给钱就说与大少爷的事,可见他对金钱的追求的了何种地步。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东方葛朗台般鲜活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与周繁漪,虽为夫妻但没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药,吃腻了,不愿意吃了,而周朴园却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为了建立一个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形象。
第二幕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周朴园在家遇见鲁侍萍,他开始并不知道他是侍萍,只是打听一下关于侍萍的`事情,后来经过对话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态度立刻转变,喝问:“你来干什么?”后来想用钱来打发她走,而侍萍却撕了支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被抛弃人的悲惨形象。
第三幕
主要讲述在鲁贵家中,鲁贵与鲁大海的冲突。
第四幕
最精彩的一幕。四凤与周萍想要一起走,侍萍知道真相,不同意,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侍萍双手合十,祈祷着上天若要惩罚这违背人伦道德的事,就来惩罚她自己,刚要放他们走。周繁漪却冲了出来,在于周萍的对话疯狂起来,叫来了周朴园,最终周朴园说出了真相,周萍呆在那,四凤冲了出去,周冲也跟着出去,伴随着两声惨叫,两人双双触电身亡,周萍也饮弹自尽。
悲惨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无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爱情却发展到最终的死亡,这只能怪这腐朽的旧制度。是这旧制度产生的人导致这一切,人们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钱,去不顾别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鲁贵与周朴园。正是由于这,进而产生了悲剧的鲁侍萍与四凤,疯狂的周繁漪,以及无辜的周冲。
作者曹禺这篇著作,揭示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寄托了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有人评价:作者追求的,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他包含了人类戏剧的精华。是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融合,是东方文学与西方的融合。
我们记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记他的伟大的作者,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去读书,且不止这,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读千万本书,感恩这些伟大的作者们。
《雷雨》读后感9
我一口气读完《雷雨》后,剧情如电影一般在我脑海来来回回穿梭,心始终无法平静,我感叹命运如此残忍地将一个大家庭弄得支离破碎。
阴暗笼罩着这个大家族,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周朴园是封建大家庭的主人,三十年前和佣人侍萍相爱生下周萍和鲁大海。之后周朴园却一心一意只为前途,抛弃侍萍而与周繁漪结婚。繁漪对周萍的热情浇不灭,她曾发了疯地反抗现在阴霾的人生,却又被命运死死地关在黑暗中孤独。
孤苦伶仃的侍萍带着鲁大海,在最无助的时候遇到鲁贵并生下女儿鲁四凤。原以为两家纠葛会就此结束,却仍躲不过命运的摆布。四凤来到周家当佣人,做着同侍萍过去一样的事情,她和周萍不顾封建的限制彼此相爱。不公平的命将侍萍再次带到周家遇见周朴园,说尽当年的委屈痛苦。侍萍怕四凤重蹈覆辙,逼迫四凤离开周家,但四凤依旧坚持要和周萍在一起。终于他们得到允许可以远走高飞时,却得知两人是同母异父的关系,深受打击。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
我看到的是一个旧中国腐朽罪恶的社会,人们被封建的现实压得抬不起头,被逼到悬崖无路可退。上层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感情,充斥在周鲁两家。侍萍和四凤是那个时代劳动妇女形象,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和命运的摧残,她们想要脱离困苦,却选择了软弱。
周繁漪是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她敢爱敢恨、刻薄、尖锐。几乎终日在屋子里,落得一生精神空虚。她多次恳求能得到周萍的关心,却被置之门外。繁漪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人物,同时她诠释了“雷雨”这个词,她有着如电闪雷鸣般的性格,也正是读者爱她的理由。
周朴园表面善良真诚,面对侍萍三十年找到周家,嘴上说家里仍保留着侍萍的习惯,但他的.真实反应只有一个:“是谁指示你来的?”周朴园的内心只有利益,当地位受到威胁时,他背叛至亲的人。完全可以称他是位伪君子!
可以说着三十年来的苦难完全浓缩在短短一天之内。在那雷雨天,我仿佛听到四凤在暴风雨中哭泣,我仿佛看到周萍举着枪对着头一脸绝望的模样。一声枪响,整个时代都沉寂了。
一个大家庭崩溃的原因是什么?正是这个丑陋的社会下的死规定,没有人敢站出一步来引领人们开辟新中国,人性的扭曲也“归功”于社会的冷漠和虚伪。
我沉思自己过去对周围人是否有冷漠的表现,我想今后为他们、为社会是该做点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让现在这个时代有个依靠。
《雷雨》读后感10
我想写一写繁漪。
她是整部剧中最恶毒,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我相信她也是曹禺作品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她似是走了某种极端,将生活变成了不是爱便是恨。她的世界是像我这样接受传统现实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至少,我可以尝试去理解。
繁漪是一个悲情的女人。她对于周萍的爱自然是不被伦理道德所接受的,可是繁漪爱了,激烈如火义无反顾。因为这不该存在的爱情,这不该爱的人,她搭上了一切,甚至变成魔鬼“丑恶地为着情爱痉挛的喊叫”,可是她的萍却是在努力地中止这变态的关系。这不是谁的错,在感情的问题上本就没有对错。只能说,繁漪是一个牺牲者,是这个社会规则的牺牲者。她是任性的,是悲惨的却是同情不得的。
繁漪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她拥有旧式中国女人的哀怨、柔弱,又拥有新一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魄力。所以她享受于这个这个封建大家庭给她的地位以及荣华,又想逃出这个密不透风的铁笼子似的周家。繁漪的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精神世界却一贫如洗。她毫不犹豫地牵起周萍的手,不肯悔改的希望他能带给她的精神世界一点光芒。可惜周萍不爱他,他的.心在四风那里。于是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陷入悲剧的深渊。
“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繁漪复杂的性格特点反映到了生活上。我想,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对于周萍是爱还是恨了,这其中太复杂,终于发展为一种扭曲的性格。爱恨交织,带着报复的欲望,不能自己。
繁漪是真正的什么都不怕的人。当情绪到达极点时,她什么也不屑一顾。“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
这样的人物,是那种主宰一切的人,也是容易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她的阴鸷她的力量还有她的痛苦将她雕琢为一件让人捉摸不透的艺术品,只是压抑的太易自燃。
不是爱便是恨,繁漪爱到了深处衍生出来了恨。爱恨交织,雷雨轰鸣。
《雷雨》读后感11
最初接触《雷雨》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我的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如果断定此人是好人,那么就算是他做过一点坏事,我仍会宽容的对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坏人,他做什么,我也会感觉他是有阴谋的,周朴园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坏人形象。
《雷雨》中周朴园是一位封建家长,又是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他视工人的生命如儿戏,为了钱不择手段;抛弃了为他生子的鲁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试图操纵周围的人和事,当时读他,只用一个词形容“阴狠自私”。对他的.态度讨厌至极,甚至觉得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现在重温《雷雨》,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也让我重新审视对周朴园的看法。
序幕中老人对楼上的太太和楼下鲁奶奶的关心慰问,第四幕中周朴园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和眷恋,虽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惊慌,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但是站在一个带有封建性质资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惯了社会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后,再次意外的见到昔日的情人,周朴园的脑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对手派来威胁自己的”,这样看来,任谁,都会脸色大变,问清来人到底有什么目的。
在我看来,现在的周萍和四凤就像昔日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最初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时,他们两个人对爱情轰轰烈烈,谁有会知道,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许她一辈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长制和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地吞噬了这美好的爱情,门第的差距逼得他们分离了。如果周萍和四凤没有死亡,那么我想他们活着的结局又会是下一对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谁又能保证胆小怯懦的周萍不会在社会这个大铁炉里被炼得和他的父亲一样自私残忍呢,或许死亡反而对他们是一种解脱。
重温《雷雨》之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该责怪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当时那个社会,它是一个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朴园也是一个被人同情的“老人”。
《雷雨》读后感12
郁热的风,挑起幕布的一角。俗话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果不其然。在戏剧中,又有喜剧和悲剧之分。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把没有价值的揭破给人看,是喜剧;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是悲剧。”在《雷雨》中,最最纯洁善良的,应该是四凤和周冲,他们宿命似的毁灭,令人扼腕。
周冲,这个憨头虎脑的善良的男孩,我喜欢他那种率真无私的心灵,他最无辜,最后却和四凤死在一起。他就像一枚包裹在蚕茧中的新生儿,懵懂,做着属于自己的梦,四凤的拒绝反而给了他希望,他畅想着,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和四凤手拉着手,在薄雾中坐在白帆上看日出。曹禺先生说得对,他爱上的不是四凤,亦不是某个漂亮的女人,他迷恋的仅仅是“爱”。正如《家》中的觉慧一样:“爱情的热望,幸福的热望,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但这一切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看不懂四凤,看不懂家庭,更看不懂社会,四凤仅仅是一种寄托,一种化身。在父亲威逼母亲喝药的那一刻,他才认识到父亲权威笼罩下的家庭,他吞咽下自己的热望,想要帮助四凤读书的热望;在鲁大海的斥骂下,他才知道自己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周萍拉着四凤告诉他真相时,他迷茫了,他嗫嚅着,他怀疑或许自己真的没有爱过四凤;看着发了疯失去母性的母亲,他被狠狠地敲醒,四凤不可能永远陪着他,妈妈也不可能一直支持他,现实的黑暗,在那一刻漫无边际地将他笼罩。梦,被狠狠敲碎;爱人,离去;哥哥,背叛,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置他于毁灭。在面对亲情和爱情的'抉择之时,他慷慨地退出,但最终,黑暗伸出无形的手,将他彻底淹没。
而四凤,纯洁善良、活力四射,她甚至并不奢望拥有曾经拥有的爱情,应该拥有的爱情,在那个命运捉弄人的时代,她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周冲爱她,也许是少年的纯梦;周萍爱她,应该还有相互的交流和真诚。就如当年周朴园爱侍萍一样,虽然不乏真诚,但最后都会在金钱、权势的利益之下土崩瓦解。只因为她们不过是下人,不过是伺候公子老爷的下人。
《雷雨》是一部让人揪心的生活剧。封建制度的沉闷,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使得卑鄙无耻的周朴园、刚强热情的繁漪、瘦弱自私的周萍、无辜的周冲、纯真的四凤都成了它的牺牲品。
帷幕落下的那一刻,泪也止不住地落下,把好的东西毁灭掉,这或许就是悲剧的力量吧!
《雷雨》读后感13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一把红色的长柄小雨伞、一对不可思议的组合,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面!这就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图书《哇哦有雷雨!》的封面。为什么兔子和狐狸会在同一把雨伞下呢?狐狸会不会把兔子吃掉?带着这些疑问,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书中,小兔子和小狐狸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兔子大吃一惊,因为它的肚子难受的发出了一阵一阵的轰隆轰隆声。小狐狸贴着小兔子的肚皮一听吓了一跳,大事不好,小兔子肚子里面有雷雨,要赶紧把它弄出来!小狐狸拎着小兔子的腿,让兔子的头朝下,尝试把雷雨从兔子的肚子里赶出来。在多次失败之后,小兔子已经没了精神,难受的说不出话了。它们赶紧给大象奶奶打了电话。从大象奶奶告诉他们,很可能是它们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肚子里有雷雨!。于是狐狸赶紧陪着兔子一起去大象奶奶家。大象奶奶经过观察告诉它们,如果没有吃东西,肚子空着,也会有最严重的雷雨。最后,在大象奶奶和小狐狸的帮助下,小兔子吃了一大盆草莓和一大盘奶酪蛋糕,消除了肚子的雷雨,恢复 了精神。
原来雷雨是兔子饿的咕咕叫的声音,这个比喻太棒了!朋友或许不只是你友人,与你的敌人做伙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或许都有无限的`惊喜与快乐!你们怎么看呢?
图书内容介绍:
狐狸和兔子是一对好朋友,这本书里是他们的13个妙想故事!兔子的肚子轰隆轰隆响,狐狸说那是因为“雷雨”跑进了肚子里,要吃很多好东西才能把它赶跑;狐狸想要尝尝云朵的味道,他们就一起爬上山顶,咬一口云朵就面包;他们想要抓一朵积雨云,给花园里干渴的花儿浇浇水;他们想要在夏天里冬眠,还想长出冬天的绒毛……没有谁的奇思妙想,像狐狸和兔子的这样有趣又奇妙!
《哇哦,有雷雨!》是“狐狸和兔子系列”的第二本书,该系列在德国深受大小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克里斯蒂娜拥有高超而巧妙的写故事技巧,她善于以幽默的眼光发现生活中令人惊喜的小事,从而创作出一个个灵动而飞扬的小故事,那些看似傻乎乎的人物角色,总能让读者看到可爱的一面,并想到生活中的自己或他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雷雨》读后感14
一个故事,酝酿于眼前蝉鸣、蛙噪、雷响的夏日里的郁热的周公馆,一出悲剧发轫于三十年前无锡冬天里那条冰冷的河。他们与周公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雷雨滂沱、电闪雷鸣之下痛苦地寻找着;他们在闪电交加中绝望着与挣扎着;他们在霹雷声中爆发着、疯狂着、死亡着。爱恨与情仇连绵三十年,情感与理智碰撞三十年。
爱情之纯真与亲情之可贵,在人生旅途中弥足珍贵,让人性之美熠熠生辉。《雷雨》却将之无情地摧残与毁灭。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两个家,八个人,汇聚于周公馆,一切看似切合,一切实为必然。他们的命运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地勒住。
对鲁侍萍,周朴园先是动过情,有过爱,赶出家门,而后又怀念不已。相爱源于真情,驱逐迫于门第,怀念基于现实婚姻的不如意。再次相遇之时,却惊恐万分,威逼利诱。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就这样不可思议地交织在一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特立独行的繁漪坚持做自己,被囚禁的心灵在茫茫寻找中迸发,所爱之人即将远去之时,枯竭的心灵迸发出血艳火花,一次困兽之斗,由她亲自导演,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最终撕开了血盆大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于是,周萍开枪自杀,周冲触电而亡,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不应该描述罪大恶极的人走向毁灭。”周朴园依然活着,却生不如死,孤苦伶仃地品尝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咀嚼着自己肮脏人生结出的恶果。
人性牵制于阶级的利益,难以冲破情感的左右,导致必然的毁灭。周朴园如此,鲁侍萍、繁漪、四凤、周冲、周萍、鲁大海也如此,或者是为了摆脱清冷寂寞的生活,或者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爱情,或者是为了争取阶级兄弟的权益,他们都想主宰自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抗争,情感与门第观念发生冲突,情感与利益相互较量,情感与伦理道德彼此对峙,最终却逃避着退让着妥协着,被命运反复撕裂着。“相见时难”?反抗也好,软弱也罢,爱情异化着,亲情裂变着。强大的现实就这样不由分说、无所顾忌地将他们卷入不可逆转的万丈深渊。“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在“雷雨”过后烟消云散般荡然无存,历史悄无声息地翻过一页又一页……
《雷雨》读后感15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雷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雷雨的句子03-09
雷雨作文06-25
雷雨的作文[精选]10-16
雷雨的作文12-31
雷雨的作文02-05
【热】雷雨的作文05-17
【热门】雷雨的作文05-17
雷雨的作文【推荐】05-26
【精】雷雨的作文05-26
写雷雨的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