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读后感

时间:2024-11-08 12:15:16
  • 相关推荐
《文赋》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赋》读后感1

  “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天下文人一生对于自身作书的至高要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曾对文采词赋、写作著书这一方面展开探讨,写下了指引后世千万文人的《文赋》一篇。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读罢此篇,可以说是学到颇多。

  在当时的洛阳,他文才倾动一时。陆机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陆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与潘岳合称”潘江陆海“之称,被誉为“太康之英”,形成“太康诗风”。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在文坛如此有造诣的他“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语言和思想如何同步是众多文人所遇的困难,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作样写有利,作样写有害的道理。

  首先,写作文章之前要有准备、要进行观察,基于事实事物才能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学习运用前人的著作笔法,“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其次,切不可茫然下笔,需要精心构思后才能开始创作。构思尤为重要,好的作家的思绪能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完成构思后,布局谋篇便成为了第一要务。文体文辞应选用恰当、语言通顺、事理连贯、主题明确…“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所用辞意必须经过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也应该仔细衡量。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主题只有一个,含义说尽了便不用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有的人作文章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想要表达的含义却不清不楚,读者读完仅仅觉得气势磅礴却云里雾里,不明所言。整篇文章文意贯通,语言风格也需统一,语句不能与前人相重复等等。

  文章传授道理、传扬万里,指点人事万物、时事哲理。文章的重要性世人皆知。写好文章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更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学习陆机的《文赋》一篇,指点了我们写作的注意点。

《文赋》读后感2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文赋》读后感3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的审美观念发生转折的关键,《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

  在《文赋》中,陆机从文学审美的高度,阐释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其在文论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构筑艺术形象,语言是文学的表现形式。陆机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规律的同时,也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语言中的修辞问题,因此该文可以说既是创作论,也是修辞论。同时,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陆机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认为情感不但要符合雅正标准,而且自我的情感也要与众人的情感一样,才能被人接受。

《文赋》读后感4

  诚如诸君所知,《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考察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联想其创作时代之久远,却对现在的写作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便对作者陆机油然产生了深深地敬意。

  这篇文章详尽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创作灵感问题。文章的篇幅虽很长,但此次读这篇文章却不如其他篇幅长的古文费力,这主要归功于作者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其产生了莫大的阅读兴趣,并徜徉其中。或许是受时代影响,文章的文字非常注重词句对仗工整,以及词藻华丽,而后人对骈文的态度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类风格。

  文章很长,但都是对如何写作的论述,纵览全文,其实,我们可以将简单的概括为写作的三个步骤:

  其一,写作前。写作前可谓至关重要,这相当于建造一栋大楼之前需要确定要建楼,然后选定地址、计划使用哪些原料、以及打牢地基。写作前便需要这些过程,首先得有灵感,若没有灵感就写作,就如作者在文中讲到的'那样“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如此,便难以行文,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要找到灵感,就需要多观察,多学习。观察即是深入观察世间万物。若非如此,周敦颐如何得知莲花之高洁的品质,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学习即是学习古往今来的诗书典章。若非如此,曹操又如何了解周郎与二桥的典故,作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佳句?

  其二,写作中。同样将其与建大楼作比较,建楼过程中需得构建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混泥土等原料,写作的过程也一样,需要构建好逻辑顺序的框架,然后在用文字将他们填充完整。与建大楼不同的是,混泥土、砖块等原料同类的可以随便堆砌,而文字的运用却不能胡来,这就关系到筛选,积累这一步已经在写作前便观察学习好了,接下来,如何正确使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则需要专心的思考,“潜心思索,旁搜博寻”以达到行文的最佳效果。

  其三,写作后。即完成了写作,也就相当于建大楼竣工。竣工后当然不能就此结束了呀!万一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未查除呢?这就需要从头至尾的检查,而文章就是检查是否有病句,错别字。砌大楼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要供人使用,而人要是用的话,光有空壳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使用之前,人们会装修一番。文章也是如此,要拿得出手,肯定还要润色一番,才能使文章更优美,更有价值。

  这便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文赋》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赋读书笔记8篇01-25

执行读后感-读后感07-07

高中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海的女儿》读后感_读后感05-23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海的女儿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故乡读后感作文_故乡读后感03-30

最新《童年》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3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