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药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药读书心得1
《药》,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描写了茶馆评价主人华老栓夫妇为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听信别人血馒头可以医治痨病的传言,不惜花大把银子买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做成的血馒头的故事。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下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悲痛。
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及复杂的主题思想。鲁迅以其一惯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抬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其中,贯穿鲁迅众多作品的主题是当时社会的麻木。为儿子治病,不惜用重金向刽子手买下革命者的鲜血做成的馒头,佩服作者的同时感到当时社会的极度的麻木。文中两次描写到“二十多岁的人”,不可不提。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有反应的就是他,“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显出很气愤的模样。当众人听明白夏瑜骂阿义可怜时,他又跟着花白胡子省悟:“发了病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革命的不到位,但更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应该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没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有一份比较清醒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应过来,只觉得气愤,反应的越快,就越暴露出他的愚昧。在这场茶馆的“群聊”中,他最后附和,“也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病了”,这“恍然大悟”般的终结更是当时青年们的悲哀了。
《药》这部短篇小说让我回味良久,我们也是年青的一代,祖国的未来肩负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前方的路在哪里呢?这还要靠我们去寻找。
药读书心得2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部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
文中的老栓相信用蘸有人血的馒头可以治好病人的痨病,自然是无效的,愚昧的。然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并不只是只有老栓一个人在做,他只不过是所有愚昧的平民百姓的一个代表罢了。这样的药,反应的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与僵化。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意义绝不会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浅浅的层面上。
在这篇小说当中,老栓所买到的药,是一个人血馒头。而这个馒头上人血的来历很值得去探讨。文中在老栓拿到药前,有一段对于处决犯人的场景的描写。而这些犯人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明。但是联系到本文结尾作者署下的时间,xxxx年,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当时的革命背景,自然而然,那些被处死的犯人就是当时被捕的革命者。由此可见,老栓买的人血馒头上所蘸有的人血,竟然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革命者的鲜血!老栓这样愚昧的行为,是对于革命者的极大的不尊重。相比较于他对革命者的不尊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老栓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毕恭毕敬。这样的行为,都是对革命的不理解。
这样的'行为并不只是老栓一个人的行为。文中来到了老栓的店内的不只是只有康大叔一个人,还有一些普通的民众。这些民众对于革命者的态度与老栓相比别无二致。他们甚至于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讽刺道“真是不要命了,不要就是了”。这不仅仅是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更是他们对于革命的不支持。
如果说局外人对于革命者的革命事业不支持,还不算十分过分,然而若是连家里人都不支持革命者的革命事业,就是很令人无法理解了。清明节的时候,华大妈去给儿子上坟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是来上坟的夏瑜的母亲。但是夏瑜的母亲即使是在儿子的坟墓之前仍然对儿子选择革命表示了不理解,甚至于认为是其他的革命者将自己的儿子引上了歧途,从而害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家人却也不能理解和支持革命者的,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了。
鲁迅的“药”,不仅仅代表了那个人血馒头,在深层次上更是反应了当时人民的思想的愚昧和封闭,也揭示了民众愚昧的对革命者的不支持和质疑的现象。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当时的中华民族在一步一步地衰退。
然而“药”的含义也许还不只是只有这些。鲁迅先生更希望的是找到一种“药”,而这种药可以治好人们的心灵,乃至于整个社会。
药读书心得3
《药》这篇文章不长,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读完了,可在第一遍读完后,却并不有什么感受,似乎是一个平淡毫无一点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过了。可再倒回去仔细看,其实在文章中是有妙处的。
整篇文章是在悲伤中发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没有一定活力,仿佛从出生便是一副虚弱的模样,最后死,也是理所当然。这不免有些遗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写或是回忆,可能在被人血馒头无用治疗离去后,更能对他有可怜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来无法挽救了,这个“药”有没有耽误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没有了读完心中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
可那位献出人血的烈士,虽没有提起姓名,虽无一点正面的描写,却也让人记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种痛苦,还宣扬革命主张,甚至气疯了别人,便看出了那人的无畏与坚强。可鲁迅先生终究没有一处对他的介绍,仅仅写了他被处死,虽然他只是“药”的来历的一个小插曲,却从中看出了对待革命者的`残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经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几句短短的描写,也透出了当时的社会。
让我觉得最难忘,也是最怪异的,便是它的结尾。这么巧,两个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条小路。可就是这条小路,分开了“罪人”与穷人。可又有什么区别呢?都一样的是被欺压,一样可怜。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点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乌鸦,乌鸦静静地站在枝头,没有一点动作。虽然知道不可能有灵魂附在乌鸦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发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纪念,可那铜丝般的枯草,铁铸般的乌鸦,却是冰冷的,生硬的。这个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凉的气氛再抹上了一层凝重,僵持着。
我心中闪过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怀念与可怜。为了事业,牺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灵魂无法显灵。也许是被抛入了地狱,永远不见天日。可正是他们的悲惨,才造就了现在的幸福。而这最伟大的,该被赞颂的人,却受如此大难,心中感情交杂,是伤心,是可怜……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为英雄正名。
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乌鸦飞走了。是不经意,还是显灵?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给了我一丝安慰。可谁又说的清,这本就是让我们思考的。
药读书心得4
今天我读了《药》下面我为大家摘抄一段: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药读书心得5
读了鲁迅的《药》后我的泪情不自禁的就掉了下来,由于一个民间的传说,导致人头落地,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是如此的丧尽天理!
这个“药”字,会使我终身受益,这个药并非一般的药,而是沾满了革命战士的血的药。老栓一家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干了一辈子茶馆,攒下了一点积蓄,可是,“天灾横祸”到来了,小栓得了痨病,全家人都心急如焚,因为“人血馒头治痨病”于是他们把自己的积蓄,全都给了刽子手“康大叔”让他跟小栓拿来“救命”的“馒头”康大叔随后就将革命主义者夏瑜“人头落地”然后拿馒头沾满他的血,让小栓来治病。
“人血馒头”在文中只出现过1次,而全文分为4部分这句话出现在第3部分,前两篇,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血”字,可见鲁迅先生的写法让人心中总会有一些疑惑。
每当我看到“包好包好”这句话,恨不得马上告诉老栓这是假的,人血馒头不进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却害了革命主义的夏瑜。文中这样写道:“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穷人的家冢)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这并没有直接说出“小栓死了”这就是鲁迅先生的“话中话”而夏瑜就在他的左边(用来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
“华”“夏”俩家虽不是仇人但胜似仇人,由于迷信,“人头落地”;由于迷信,两个家庭的“栋梁”都垮了;由于迷信,所有的积蓄都“飞走了”。
【药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药》读后感03-17
《药寮》读后感02-10
《药》读后感范文07-07
鲁迅的《药》读后感12-11
鲁迅的药读后感03-08
鲁迅《药》读后感09-08
呐喊《药》读后感12-09
《药》读后感15篇01-19
《药》读后感范文【集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