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

时间:2024-11-06 18:27:24
《空谷幽兰》读后感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谷幽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谷幽兰》读后感1

  初次接触美国当代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是通过樊登读书一个小时的粗浅了解。

  《空谷幽兰》这本书名顿时吸引了我,作为生活在繁华城市的平凡人,所寻找的是一席脱俗了空,并能生活在我心向往之地。同时樊登对本书的剖析以及他磁一般的声音让我被《空谷幽兰》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

  还记得复旦大学陈果那句话:只有美德才会向磁石一样吸引美德,只有智慧才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智慧。这一方幽宁之地也犹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策马扬鞭迅速的奔驰而来,翻阅畅读。

  本书是朴实的,介绍了比尔.波特先生在中国终南山寻找隐士的点滴记录。当他每一次所踏入幽谷终南,与隐士师傅对坐闲聊,不被任何一丝凡尘所侵扰,他所探寻着古代隐士儒释道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找寻着当今所留下的足迹。

  朴实的隐士生活或许才让我们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不求繁华舍去杂念,专心修行之路,这不正是空谷中一抹暗暗幽香。亦或是在孤寂中才能够真正的找寻到人生成长的“洁净”。

  社会是嘈杂的,生活是繁琐的,过多的'嘈杂、繁琐在当今的生活中让大家不知道我们真正的取舍,生活中的贪嗔痴,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梦想”。

  在处事做人方面,能够更真切的看到世俗,应对社会中的人际,找到真正可交应交之人。懂得生活中的“舍与得”。

《空谷幽兰》读后感2

  此片段节选自庆山《清醒纪》之“空谷幽兰”

  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会发现他所寻找的那些隐士,并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兹,回归于兹的那个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一位道长在采访中说。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书,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这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空谷幽兰》读后感3

  这是难得的一本揭示隐士文化的书。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更难得的是他的中文(包括古文)非常好,比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懂中国文化。隐士是我国古代一帮特殊群体,他们内心坚定,意志强大,目标明确;他们中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没什么文化的山里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他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全部都幽居在崇山峻岭之中,特意的隔绝一切人际交往,独立出人类社会。本书作者不辞辛苦,亲身游历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寻访此类隐士,并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一部分思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平叙的写法记叙,没有作者的评论和思考,也许作者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告诉世界有这么一类人吧。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隐士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清高范儿为特征的隐士人群依然和我认为的一样——要么假清高要么蠢清高,最后一种真的高....而第二种隐士——宗教隐士,则依然是不懂。他们的目的,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他们具有如此虔诚的信仰,统统依旧是迷。所以读完这书基本就是跟着作者去了趟名山大川,却可惜并没有和隐士们有深入的交流。当然我这辈子都是不会去寻找隐士的,因为太苦了。

  所以正如隐士们说的那样:无法持戒就无法静心,不能静心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自然也不可能开悟或者飞升了。但我若都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我又怎么会选择走这条路呢?特别是这条路如此的艰苦并且还可能会走不通。

《空谷幽兰》读后感4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对于逃离红尘,追求寂静的隐士来说,他们在追求道的时候,要抵抗的是孤独,寂寥,与贫乏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独自隐居的一位尼姑,她说,她很孤独,小茅屋的屋顶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这里,我感觉到了真实。我们向往的隐居,是飘飘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弹琴长啸。然而现实修心的路上,却是孤独寂寥,贫乏困苦。或许对于修心之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但这位女居士却让我们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贫乏尚可抵御,来自心灵的空旷荒芜足以使人恐惧。

  大隐隐于市,少去了生活物资上的烦恼,于修心却是增加了更多阻碍。与隐于野相反,他们在修心之路上,要抵御的是来自尘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纷争、喧闹……这条路更难更苦,诱惑更多。

  但不论是在哪里隐居,不论以和种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罢,极其认同里面几位隐士的观点,这一切只不过是殊途同归:他们对于道的最求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个人认为,不同的宗教他们的终极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寻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不论何种修行,最后都是修心。

  读书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种境地了呢?

  最后,很感谢随着作者游览了终南山,见到了隐士这个雅号背后真实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终南山看看,就暂且在此许下这个愿望吧!

《空谷幽兰》读后感5

  本书某些内容虽并不十分“严谨”,不过反而提升了“趣味”,毕竟只是本游记。纵观历史有无对错呢?不好说!何说道、儒、释、佛?不说好!寻隐士不是说隐士?不能说!追寻作者的一路上,总感觉谈话刚刚开始,就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离开”,这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觉,硬生生的戳破了蛰伏在我内心深处那一道道片面、肤浅和有限的知识观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点过瘾!

  什么是隐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一点点“绝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论!

  虽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过做隐士的经历,相对于做不成或也没打算做隐士的`我,却也有必要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良知的告诫,浇灌智慧的甘露,等待在时间中,绽放一如僻静空谷中的幽美兰花。

  丘吉尔说过愿意放弃整个印度殖民地,也不愿放弃莎士比亚;那么多人做隐士又闭关的,我选择来护关好了,因为我不想也不愿去选择做这种隐士呀!我对自己理想隐士生活的定位是:我就随便隐在我自己的一蔬一饭、一针一线、一朝一幕里!

《空谷幽兰》读后感6

  空谷幽兰,洞人心性,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书。隐之于显,终归是一种形式。无论禅隐抑或道隐,都寄托在环境中获取某种心境。

  隐士文化向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终南捷径”所道出的更是“隐”的微妙意味。至于寻佛问道之隐,又是另说。禅意与道意均指向一种终极意义,佛教的涅槃与道家的飞升,所强调的都是对自我的超脱,而其所用的方法都聚焦内心。这种近乎极致的自我挖掘,似乎很自然的同形式上的与世隔绝相结合,以环境滋养心境。如此看来,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绝妙的功效。问题在于,这种隔绝的小世界,虽然很容易的导向空与无的参悟本性,但也很自然的'束缚了人的视野,一不留神走向一种偏执,以致于更像是一种迷信。

  所以,古来入世后隐的人们,所寻求的多在于一种隐士环境,以此来平和心境。而对于那些修行者,远处看起来仙风道骨,实则是另一个独立世界,当然,有时也是我们烦扰世俗生活的一种寄托。

《空谷幽兰》读后感7

  读的不用心,不敢妄评,只是略微记一下书的大概内容:

  看完了《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这两本书,如果我把它们说成是两本别开生面的旅游指南,不知道这样评论是不是对,一本是讲述隐藏在深山的道士,一本是讲述住着和尚的寺庙,作者的讲述很是幽默,历史和当今衔接的毫无缝隙,一个外国人,对古代的故事了解的那么多,真真的是让人佩服。

  感觉禅和道都是很深奥的,那些类似于文言文的文字——甚至比文言文更让人不知所云,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

  我去过的寺院不多,很早以前去过少林寺,去只是单纯的去爬山,现在对少林寺已没有了任何的印象。

  16年去过开封的相国寺,寺院里游客甚多,香火旺盛,寺院里的.和尚诵经念佛,好像只是为了让游客拍照,摆摆样子而已,呵呵,我这样说似乎对一心向佛的师父们有点不敬了。

  对于修行的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开悟,悟到了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禅师说的“吃茶去”,悟性高的人就会醍醐顿开,还有那沾花一笑,哎呀,不懂不懂,真是太深奥了,总是看的一头雾水。

  这尘世,我们看透了,便是看透了,我们看开了,也便是看开了,而禅和道却是我无法深入的神秘世界,也许这就是无缘吧。

  莫要笑我写的这不伦不类的文字,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

《空谷幽兰》读后感8

  本书写了作者为解决一个疑问“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真正的隐士?”亲自来中国探访,其间他遇见了许多道士和和尚,踏过了许多名山。即使在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作者发现还是有真正的隐士的。他们喜欢安静,住在没有人的大山深处。作者赞扬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相对于佛系生活,隐士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系青年身处大城市中,没有很强的欲望,一切随之自然。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隐士有一个集中的目标,那就是追寻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道。而城市中的人们不如说是一种迷惘,并没有什么确定的目标——即使是隐士那种飘渺的目标。

  大城市中的`人的迷茫正是由于没有明确集中的目标,生活随波逐流。而隐士之所以不会空虚寂寞,只因为他们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修行上,即使有些人不理解,即使他们吃不多穿不多,但他们才是内心强大的人。

  所以现在处在城市中的我们,即使没能去大山深处修行。也愿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有明确而执着的追求,而不是去虚度这一生。

【《空谷幽兰》读后感】相关文章:

空谷幽兰作文12-13

《空谷幽兰》读后感01-24

执行读后感-读后感07-07

高中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海的女儿》读后感_读后感05-23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海的女儿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故乡读后感作文_故乡读后感03-30

最新《童年》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