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时间:2024-10-07 01:06:58
《爱弥儿》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2

  久仰的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但却因自身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没有拜读。今正值暑假教委组织教师开展假日读书活动,借此我从推荐的书中选择了《爱弥儿》。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儿》读后感3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透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状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贴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个性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期望他的教师以前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期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能够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

  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够预断第二次也必须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职责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思考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务必充分思考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4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现摘录一些观点如下,并略写些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

  “有时候,一个儿子不尊敬他的父亲,多多少少可以原谅,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天性竟泯灭到不尊敬她的母亲,那么人们就应当赶快像掐死一个不配见天日的怪物那样掐死这个可恶的人。”

  范美忠在《那一刻地动山摇》一文中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不敢想象这位连母亲都不爱的人,天性何在,爱心何在?作为一个母亲,我疼爱我的女儿,但是一定要切记在疼爱女儿的同时一定要教她怎样尊敬我、爱我。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来说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

  多有哲理的话呀!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其实付出的时候不求收获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不是圣人,但是可以把这种美德当作一种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的确,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坏人,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但是他所有的善心都无法抵消他所做的坏事。“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虽然不是圣人,其实也有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我是一名母亲,还是一名教育者,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铭记卢梭的这句话“决不损害别人”,这样才会教育出许多“不损害别人”的学生来。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作文

《爱弥儿》读后感5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爱弥儿》读后感6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读后感7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近的人。”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在之后的“特殊时期的教育”中,卢梭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以说教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手段,而是应该运用示范性的方式来使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尊重,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无知孩童,单方面的灌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在后面的部分中,他又提到了一个德育的重要部分,那就是美育。美育对于人来说非常能重要,它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中,人造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美。”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让他广泛涉猎,通过时间的沉淀,感受到审美之中的细微差别,并且要尽量的接近自然,通过朴素的美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第四卷的阅读中,可以知道卢梭对于德育的观念离不开人的自身本源发展,以及自然的影响,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意义。

《爱弥儿》读后感8

  近几天在看《爱弥儿》读后感,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耳朵听进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

  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

  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

  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己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高(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么,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高的。我觉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9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18世纪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著,假借对虚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跟踪培养,详细叙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读起来真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自然主义教育观,即主张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张扬个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明显反对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观。法国,崇尚自由、民主、创新、浪漫,似乎明显可以看出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而英国人处处中轨中矩的绅士风度,又似乎明显可以看出洛克绅士教育观的影子。当然,作为教育家,卢梭对洛克的扬弃和超越,以及以后赫尔巴特对卢梭的继承和发展,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各具千秋,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伟人。

  我认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处在于对儿童10岁-15岁之间和20左右即将谈婚论嫁时期的教育。

  10岁-15岁时期,爱弥儿有一次特别的调皮任性,要出外旅行,卢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动,卢梭知道其结果必然要碰壁和失败,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险,卢梭又暗地派人跟踪保护,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当爱弥儿到20岁谈婚论嫁时,卢梭对其和苏菲之间恋爱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那些细微美妙的.描写,可使任何言情小说家汗颜和相形见绌、望尘莫及。当然,卢梭不是言情小说家,主要是要阐述其自然教育观。当爱弥儿和苏菲双双坠入爱河,看官都认为水到渠成,他们就要结婚时,卢梭却来了个急刹车:让爱弥儿到乡下锻炼,学习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为卢梭认为乡下自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乡下的环境自然清新。

  很是遗憾,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卢梭大量关于哲学的论述、尤其是对宗教的论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下。但就哲学来说,卢梭主张不要施恩图报,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断断续续的读《爱弥儿》,主要是开始和结尾部分,写过两篇感想,《有感卢梭关于爱情的研究》和《惊叹教育经典——“爱弥儿”》。

  不管怎么说,尽管是粗粗的阅读,总算是对《爱弥儿》有了一个全貌和梗概的了解,这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和哲人和伟人的一次对话,心灵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涤荡,收获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华。

《爱弥儿》读后感10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后感11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语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如: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又如: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十二

  成语漫天盖地:指遍布天地之间。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又如:半山里树顶上,胡先看见岳统制败回,后边漫天盖地的番兵赶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

《爱弥儿》读后感12

  “教他们不去听那些废话,也就是对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

  《爱弥儿》第一卷的最后部分,讲到孩子学习语言,本文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01、从哭开始表达

  孩子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他在使用人类的这种基本的通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只能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有限的内容,但是确实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这里的学习可以会引起误解,因为哭没什么好学习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这里的学习是指孩子对哭的运用。

  此时的婴儿如果只有在痛苦时哭,那么成人就知道他此时需要帮助,可以立马实施帮助,换尿布、喂奶等等。如果不能够找到痛苦的原因,成人应该镇静,不能通过摇晃或者抚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在助长婴儿通过哭来摆布成人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会很顽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里面打滚,成因从婴儿就开始。

  02、不对他们说废话

  最初,婴儿以哭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使用他们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语言,妄图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们交流。

  这种妄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成人和他说很多话,扰乱了他的学习。在小时候应该经常性的教几个简单的发音,清晰、重复,而且这几个词要他能够观察到。比如说妈妈等等。多了反而会让他混乱。

  在稍微长大的时候,成人会说一些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比如问“爱不爱啊?”之类的问题。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废话,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反而引起他们的混乱。就是能够回答对,也不是通过理解,而是他在判断形式,按照最有利于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们不去听废话,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那些是废话。这种教育就非常有用了。

  03、限制词汇量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降低这种急躁感或者焦虑的结果就是不用专门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如果只了解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思想。这就是鹦鹉学舌,有坏处无意义。因为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同一词汇,哪怕是用错,但会让这个词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随着场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会产生区别,用新的词汇去表达新的情况。

  简单的说不在词汇上不拔苗助长,他们才能把已经词汇,通过经常反复的比较,深入把握每个词的意思。等他们长大以后不至于混淆这些词的意思。

  04、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即交流。

  在婴儿时期,哭就是一种交流,成人需要准确回应这种交流,那孩子哭的这种交流方式也不会变形。

  在说话阶段,不需要操之过急,因为单单会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让孩子学会每个词语背后的思想,从而能够实现准确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时候,也不用要求他们的语法,字的正确性,而是看发音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清晰意思,而不是书法优美,态度端正等等外在的东西。

  总之,语言是拿来交流的,特别是孩子,应该聚焦于本质,其他的东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学会了。

《爱弥儿》读后感13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近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平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s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爱弥儿》读后感14

  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爱弥儿》是读的第二本书,利用晚上和周末,我把这本众人称之为不朽之作——《爱弥儿》读了一遍,这本书的内容浅显简洁,使我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尝。总结出以下内容: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有很大差异: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看到这些话,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好的指导作用,我要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提高自己。

《爱弥儿》读后感1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弥儿》读书笔记02-08

爱弥儿读书笔记07-02

爱弥儿读后感03-09

《爱弥儿》读后感01-15

《爱弥儿》读后感05-18

《爱弥儿》读书心得12-31

爱弥儿读书心得02-18

读《爱弥儿》有感02-20

《爱弥儿》读书心得03-13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