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

时间:2024-10-18 11:51:26
《荷塘月色》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塘月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塘月色》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名的散文,但是,让我记忆颇深的还是《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曾写过许多有名的文章,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匆匆》,《春》《背影》等,而从这文章中的晚上荷塘边皎洁的月色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幽僻的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文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我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荷塘月色》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来自朱自清写的篇目《荷塘月色》,读完这一篇文章之后,有许多的感受。在其中,我最喜欢其中的第五段了。

  在这一段中,起先便开始由月光映入荷花开头,让人不觉的想象到了一个美丽的夜景,月光像流水一样静静的泄在荷叶上,把荷花照应着一样牛乳洗过一样的白,一切都好像梦一样,环绕着我们。之后,又把景物转到了四周,远光穿过高高的树木,洒在了荷塘中,通过月光的照射,路旁柳树的影子映到池塘的荷花上,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景色。

  在这一段中,作者把所见所闻形象的描写了出来,静静的月光,勃勃的青雾,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淡淡的云,树影和月影,这些景观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些独特的感受只有在独自处于夜晚的荷塘边才能感受得到,在这里,荷塘中的荷花与月色相互交融在一起,再通过一些周围的景物的烘托,为第六段在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做了铺垫。在这一段中,作者也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作者就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视觉转移听觉,形象的沟通了人的感官,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的充实,更加的丰富。还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一个“泻”字,以动写静,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幽静,使读者身处于此环境之中。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美语段,但我独爱这一段,或许因为喜欢这柔和的月光吧。

《荷塘月色》读后感3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也是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文章总是能给人一种宁静、自由的感觉。他写的散文《荷塘月色》令人心醉。在他笔下的荷塘月色,好似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

  走进《荷塘月色》,我在他的笔下尽情地赏花。瞧,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笔下的荷叶如舞女的裙,白花恰似那明珠、星星、美人,一切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用“羞涩、袅娜”来说荷花的形态,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切又是那样的生动异常。让那时那刻的景色宛若就在眼前,直透读者心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清香本该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用渺茫的歌声来加以形容,把香味的清淡,飘渺,若有若无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上体会那荷塘的美,令人迷恋,令人陶醉。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淡淡的月光里,喜悦中透着丝丝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那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境界都让人为之沉醉。

  合上书,仿佛繁华落尽,观赏者却意犹未尽。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出淤泥而不染;似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着一份高雅情愫。(陈永梅)

《荷塘月色》读后感4

  似曾在梦中见过那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那在皎洁月光下凌波摇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我的梦境,令人心醉。

  听着那歌声,我好像已经进入那片“荷塘”了:皎洁的月光发出朦胧的光芒,透过树叶在地上铺了一层碎银。一切景物仿佛都沉浸在乳白色之中。荷塘里,有一只青蛙在呱呱的唱着歌儿,给静谧的夜晚带来了一份生机。一朵朵荷花像陶醉了似的,随着风儿轻轻的舞动着,摇曳着,在给青蛙伴舞呢!一只只萤火虫发着亮光给这朦朦胧胧的大地添了几分神秘。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像在比赛似的,在荷花丛里你追我赶,好不快乐!

  在这弥漫着竟争硝烟的时代里,如荷月般宁静的人已经日渐珍稀了。在学校里,一切从考试出发,学子们明争暗斗和对手竟争时,难免不“遍体鳞伤”。在社会上人们往往为金钱而斗得“血肉模糊”,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还有为私仇而打得“体无完肤”。这些伤口就是用“黑玉断续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莲”也治愈不好。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几个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虽然竞争是时代的特征,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与竟争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浊关键还在于人的情操和修为,人们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苟延残喘,也可以拨开浓雾,拥抱蓝天。

  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蕴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雅情愫,纵然在浑浊的淤泥中永远清新旷达!

《荷塘月色》读后感5

  《荷塘月色》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我觉得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朱自清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描写了一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的月色实在太美丽了。

《荷塘月色》读后感6

  前几周,我读过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文章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

  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古往今来,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以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节操,引君子仰慕。古今中外,人们对月光的'洁净祥和更是咏叹不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么,荷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会是怎样一副境界呢?荷的清香,清雅;月的清净,清幽。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让人为之动容。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然而,除了写景写的美,我更加赞赏的是对荷花品格的描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人不也要拥有这品格吗?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穷,于是就去做杂货店的勤俭工。在店里客人很多的时候,华罗庚却能安心验算数学。再比如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那么穷的地区都能好好学习。这些精神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一等教室里很吵闹的时候,就找借口不好好读书。时间是我们的,不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怎么报答父母和祖国呢?那些不抓紧时间学习的同学,为什么不能学习贫困地区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认真学习呢?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样,将来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荷塘月色》读后感7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朱自清先生对北京清华园荷叶的印象。在他的文中,我仿佛走到了那片荷塘前,看见了那晚的一塘荷花,和那淡淡的月色。

  这篇散文写于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看任何事都应该是索然无味的吧,但朱自清先生却从荷塘中读出了别种的滋味。那时的荷塘与平时并无异,但不同的人能赏出不同的感觉。在他眼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他是愤懑的,不满的,但又有着一些无可奈何,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除了借这一塘的荷花抒发心中的苦闷,又有其他什么方法吗?“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许,那时的他,正是这样的孤寂与彷徨吧。

  相比之下,我对荷花的印象就活泼多了。一到夏天,最爱的便是到大明湖看荷花,湖畔的风都夹杂着一股淡淡的荷香,又卷起湖中许多水滴,被风一阵阵的打在脸上,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湖中的荷叶则是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屏障,阻隔人们的视野,似是故意将莲藕隐藏在底下,不想让人找到,只能看见湖面上弥漫着已成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我爱大明湖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读后感8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荷塘月色》读后感9

  文章用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开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从哪里都点明了作者对这两样事物的喜爱之情,赋予了它们一点独特的美感,把两样事物经过充分融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开头的自然,早已把我们的灵魂拉入了朱自清的世界,生动的动作与环境描写,让我们融入其中。接着就逐渐把我们引领到荷塘边,用他那支述说着美好的笔,写下了荷花的美丽高雅,叶子的无私衬托,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花香迎面飘来。令我们心旷神怡,在冥冥之中又用动态美来滋润了你的心灵。对叶与花都给予了一个个“美名”,让它们形象地刻画在我们的'眼前。

  “月光如流水一般”引出了下文中的柔和月光,“又像轻纱的梦”更平和了我们的心情,似乎可以想象地出当时的宜人景色。写月光的句子不多,却向我们展示了“静”的特点,真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让我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天上的月光与我相衬,平和的水面忘记烦恼,只有一个人,在花香之中游荡,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忧愁,眼中只有那一望无际、点点星光的美景罢了……

  《荷塘月色》带给人的是一种温馨,给人一种能净化心灵似的独特的美,是一种喜中带忧的独特感受。作者用了并不华丽的语言,就向我们渲染出了一幅毫不普通的画页,这何况也不是一种美呢?

  淡墨细写,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美意;细笔轻描,却构思出主体;和谐契合,只留下一种自然,只留下一种亲切。

《荷塘月色》读后感10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

  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朱先生的资料,原来,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我想,是不是江浙的秀美塑造了朱先生细腻的文风呢?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

  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

  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爽了!

  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这就是《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是其中的韵味却值得我回味良久。我爱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

《荷塘月色》读后感11

  读散文,可以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像看见杨柳在水面上拂起一串串涟漪一样,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又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他的.《荷塘月色》,恰好就是这么雅致。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不耐烦,觉得读起来很辛苦,不仅绕舌,还十分长。第二天我再读,随着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渐渐地和文字融为一体,我发现了许多。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清华大学荷塘为什么这么美,好像人间仙境一般呢?听爸爸讲:荷塘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朱自清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就把一个普通荷塘变成了他心中最美的荷塘。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朱自清,他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朱自清的词语用得十分巧妙,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把月光比作流水,静止的事物写出了动感,有一种恢宏的气势。

  我毕竟还是个小学生,理解得不深,有一些疑问。首先,朱自清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梵婀玲是什么?我不知道,妈妈告诉我,梵婀玲是英语小提琴的音译,我才明白。其次,那是一个热闹的夏天,蝉声与蛙声彼此起伏。按理说,人们对声音会很在意,可能会讨厌嘈杂的噪音。但作者却很奇怪,他就当这些都不存在一样,丝毫不受影响。

  无论如何,朱自清勾勒出了一幅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我慢慢合上书,躺在床上,梦中来到清华大学的荷塘边……

《荷塘月色》读后感12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我想,假如《春》是富有生机的绿色;《威尼斯》是碧波荡漾的蓝色;《背影》是充满爱意的橘色;《匆匆》是时光轮回的金色,那《荷塘月色》或许是……

  1927年的一个晚上,“心情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独自来到荷塘边漫步,沿着煤屑铺成的小路,在朦胧的月光下,他被那恬静的景象所吸引,被深深地迷住了……

  一路上,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吐露出“淡淡的”喜悦。(用词准确且具有文采)渐渐地,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朱先生觉得热闹是它们的,他什么也没有,“有趣的事情,早已无福享受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转眼近百年过去了,同样是夏日的荷塘,我看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荷花像穿着粉衣白裙的婀娜少女,站在池塘里,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优雅。走近些,似乎闻见一丝清香。就如《爱莲说》中写得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净植。”(合理的引用)在碧绿的“大圆盘”下,还藏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池中摆弄着身姿,轻灵地在叶柄间玩耍,真可谓是“鱼戏莲叶间”。它们时而向东游,时而往西蹿;时而成群结队穿梭在水中,像红色的绸带缠绕在花茎间;时而三五成群,追逐打闹,快活得不得了!

  看着这蓬勃的景象,我又想到朱先生。他直到去世,也没能听到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在1927年,那个动荡的年代,荷塘里短暂的宁静让他对美、对未来有了一丝“淡淡的”憧憬。而我,就像这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温暖的阳光下,在生意盎然的池塘里茁壮成长。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长大为“荷塘”增光添彩!

《荷塘月色》读后感13

  我走到电脑前,毫无目的的寻觅着。在“百度”网站中我发现了《荷塘月色》,我点看文章,慢慢的便走进了文章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在文章中,作者含蓄而又婉转地抒发不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

  “白天也少走人,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这段话,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这条幽僻的路。在这条阴森的小路中淡而柔美的月光下不在恐怖。“我爱热闹”,“爱群居”是因为和大家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美好;“也爱冷静”,“也爱独处”——当然是处在这“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源”。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看见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而柔美的月光泻在了叶子和荷花瓣上,浮在池塘中,简直就是在用月光和荷花来画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月光和荷花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的笔下尽情地观赏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的优美风光,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看到了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这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了。突然淡而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的树,树间透着光,可光却无精打采的,此时蝉和蛙变成了主角。

  我看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房间,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关上网页,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

  我关上网页,缓缓地走向房间,躺在床上,闭上双眼回忆着书中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的,我将要睡了,我多么希望梦中再与荷塘相遇。

《荷塘月色》读后感14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这开头就能够读出作者心绪不定,为外面的事情所烦恼,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去发泄。“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情绪吧。”那就去赏月光下的荷塘。在那你就会发现一切。

  在第三段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从那里能够读出作者渴望一片宁静的吵杂而复杂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干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少女的翩翩起舞。“微风过处,吹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一开始读时觉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缕缕清香本是嗅觉闻出来的,然而后面却说仿佛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歌声是听出来的,怎样会有呢,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写作的艺术手法吧,把不同种类的感官功能沟通融合在一齐,微风过处,远处时隐时现的歌声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齐让人神魂缥缈,有着仙境般的感觉!“叶子底下是哗哗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充分发挥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见叶子极美的风致,虽然叶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动听的流水声,因有流水的滋养,荷塘才会开得旺盛。这段文章中有静态有动态,动静皆宜,把整个荷塘的景由静态写成动态,给人留下极美至神韵的景象!让你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读后感15

  早早听说过荷塘月色,但从未认真去欣赏,也借着这一寒假,慢慢品读了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看着看着,我也不禁想象:“四周寂静无声,独自走在小路上,欣赏着晚间的荷塘。月光苍茫,即便是幽静的小路也美丽万分。“但随着作者的描述,我却隐约感到一股彷徨。

  没有多想,紧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了荷塘。田田的荷叶中点缀着灵星的白花,形态各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令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月光如流水一般,轻泻下来,为它们披上一层银霜。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上,形成一幅优美无比的风景画。月光并不明亮,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望望四周,满是重重叠叠的树木,这些树将荷塘团团围住,漏出稀稀点点的光,却没精打采,如瞌睡人的眼,一片安静。只有蝉儿与蛙儿仍不停地歌唱,仅此而已。

  伴随着《采莲赋》、《西洲曲》,作者的心再次凉了下来,虽然我无法理解他的彷徨、无奈,但我的心也仿佛回到了当初的不平静。

  文章看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荷塘的美丽使人忘记忧愁,不难猜测,作者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仍不向“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斗争到底,令我万分佩服。而我们现在生活美满,那更加要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荷塘月色》读后感】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作文03-03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07-29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04-22

荷塘月色作文[热]11-05

《荷塘月色》读后感02-07

荷塘月色读后感11-28

《荷塘月色》读后感12-07

荷塘月色读后感12-07

荷塘月色初中读后感02-25

(荐)荷塘月色读后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