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9-21 04:25:00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同,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 ,他不在绝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xx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3

  阅读时长约一个月的《呼兰河传》终于结束了。我将它归类于我的20xx年读书记录中,它是我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本来准备20xx年读50部书,我高估了我的阅读能力,不过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读书记录居然和20xx年的读书记录一样,都是32部。不甘,但是觉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别人在客厅做了一面书墙,真的很心动,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书墙。

  下面开始《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只写自己在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些场景其实都很无聊呀,为什么我还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笔太好了吧,将原本无聊的东西写的温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本章讲的是冬天,冬天十分寒冷,大地被冻的裂开了一条口子,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十分生疼。人们的头发上,胡子上,都是冰渣。手背上,脸上都冻得裂口。买馒头的老爷爷不小心把馒头掉到了地上,旁边的人捡起馒头就跑,别看动物们有厚厚的皮毛,它们也是冷的不得了,不停的叫唤。

  我觉得这一篇写了冬天有多冷,冷的大地开口,房子上挂满冰凌,又写了人们的样子,动物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冬天的冷,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在呼兰河那边,感受到了冰天雪地的寒冷。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一口气将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读完。我与作者一同分享了她与祖父童年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我被民国时期我国东北边陲小镇愚昧、落后、冷漠、无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所震憾。

  作者用回忆的手法,用淡然的笔墨构画着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条街,每一个店铺,这里的.人们冷漠、自私、封建无知。东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进多少马、车,却无人去镇;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伤人,无人去修,他们贫穷到吃一块豆腐也是奢望,四五个兄弟姊妹为了争一个大麻花,被打得抱头鼠窜。有的人对别人的疾苦袖手旁观,说三道四,当成笑料,到处传播,成为悲剧的制造者,而自己还冷漠地充当悲剧的看客而喜气洋洋。

  首先是团圆媳妇——一个贫苦人家的十二岁女孩,到老胡家当了童养媳,因为太天真、活泼、勤劳、能干(他们认为不知羞),就遇到四邻的冷言热讽,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个含蓄的女孩,用针扎,用手拧,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烧红的烙铁烫脚心,折磨得奄奄一息,还说她是狐狸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啬鬼,怕她死了赔本),而把她衣服脱光,当着众人的面,把她扔进大缸里洗烫水澡,出来用冷水浇醒,又连续扔了两次,受尽了污辱,最后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暂悲惨的一生。

  文中又写了她的邻居——卖豆腐的穷人冯歪嘴子因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和大院里的王大姐(大龄女),没正式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受尽人们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烂磨房里,零下七、八度,孩子没有棉衣,睡在草窝里,无人问津,后来王大姐生第二个孩子难产而死,邻居们不是怜悯、心痛,而是看冯歪嘴子的笑话,说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冻死饿死……而冯歪嘴子无论再贫穷再困苦,都没有放弃希望,自己辛苦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读后,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对人们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对十二岁这个团圆媳妇,跟我们现在的年经相仿,却受到了百般摧残的悲惨命运而十分同情。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无忧。我们都能受到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

  再看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富起来,而且强起来了,到处高楼耸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实现了精准扶贫,村村有公路,有网络,农民也住上了别墅,生活越过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这“小康美景”可能她会感叹作梦也想不到的。

  我们应珍惜大好时光,珍惜这幸福生活,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也许你会说呼兰河落后闭塞,但中国的自然乡村都是在偏僻遥远的地方;也许你会说呼兰河的人们迂腐麻木不仁,但这的的确确是一些乡村的写照。也许这便是乡土文学吸引人之处:贴近生活,贴近的是那样完美以至于小说中的虚构你也不会辨认出来。

  呼兰河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虽然严重的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没人提出来要把大坑填上。是的,人们的无动于衷,甚至于嘲笑反映出他们的麻木不仁。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姥爷家后面有一大块空旷的地,其中的大概一半用来种苞米,可另一半却始终无法利用,其原因就是那一片地上有好几个大坑。小时的我还经常去其中最大的一个坑去捞鱼,直到我小学三四年级也就是20xx年左右那些坑才被填平。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思想没有现在先进,工具没有现在那么功能强大,怎么会轻易就把坑填平?同时这个大坑不也象征着呼兰河人民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吗?他们掉入“坑”中,只能自己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尽力爬上来,倘若自己无能、也没人帮忙,那只能想夜间的“动物”一样,湮没在苦难之中而无人知晓。对于呼兰河城中的百姓来说,生活就宛若那条泥泞曲折的道路,远处即使是春意盎然的风景,唯一能做的却是对付脚下的泥泞。这正是乡土中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这本书中最温馨的莫过于作者描写和祖父生活的那一章了。纵观萧红的一生,恐怕只有童年这短暂的时间是快乐的吧。作者写出了童年的天真顽皮,更突出了祖父的高大形象。虽然生活艰辛,但儿童就可以无忧无虑,天真快活,根本没有什么补习班作业之类的事来打扰童年的美丽,而且还有那么可爱体贴的祖父照顾。这与我的童年生活如出一辙,只不过我爷爷家没有后花园,而是在楼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树林。草地上承载了我太多的欢乐:夏天就去捉螳螂、蚂蚱、蚯蚓、蛐蛐,到了秋天侧弹玻璃球,冬天就玩雪或者冰溜子。沐浴在微风之中,享受着太阳的温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就是乡土带给儿童的欢乐。

  乡土的生活是艰辛的。有二伯的生活充满了辛苦,正是这变幻无常的'生活造就了有二伯古怪的性格。有二伯喜欢被人叫做有二爷,一听到小孩子叫他有子便会大怒。虽然自己一贫如洗,但自己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可他虽然操劳一生,但也刚刚果腹,连孩子们都嘲笑他,最终只能沦落到偷东西,这分明是命运的捉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生命就宛如蜿蜒的合适,总要冲开苦难的包围,固执的流向远方——即使是想象中的远方。他想通过跳井上吊来冲破包围,可“他还是活着”,只能肩负着人间的苦难,勉强的活在世上。

  到了后面的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其中也有动人的色彩。虽然王大姑娘死了,但冯歪嘴子坚强的活了下去,养他的两个儿子,给儿子带回去水果、肉等。生活是艰辛的,可越是这样越要顽强的生活,只因为有亲情的呵护。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线光明吧,这也就是乡土的温暖。

  童年中的那块最真实的乡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牢牢的印在脑海之中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认为汤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立体丰满的。萧红女士一生桀骜不驯、倔强自立,一路追寻理想。然而这样的斗士必定是颠沛流离、孤独悲凉的,她在异乡冰冷的病床上悄然离逝时年仅31岁。

  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读到《呼兰河传》。呼兰县,这座她出生、成长的东北小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严寒,这座城里的人闭塞、守旧又市侩。

  小说开篇讲了县城里一个诡异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滥,晴天泥泞黏稠,这个坑吞噬过无数鸡鸭猫狗甚至猪羊马牛,人们过坑的时候手脚并用、提心吊胆,恐怕稍有闪失就会命丧泥沼。可是从来没人想过要把坑填上,仿佛那个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则。每个人只要自己安全过了坑,就站在对面看戏似地看别人怎么过。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人心麻木自私,社会怎能不没落?

  童年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单纯无邪的视角描摹了呼兰县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态炎凉由读者细细品味。初来乍到天真可爱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妇天经地义,不打怎么懂规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气壮,儿子小时候踩死了一只小鸡,一只鸡仔值三块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样长大成人了吗?这媳妇怎么就经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几顿、用铁棍烙了她的脚心而已?团圆媳妇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妇花掉的银子,心疼给媳妇寻偏方、请神婆花掉的铜钱。

  团圆媳妇死了,街坊邻居很长时间没得热闹可看,直到看磨坊的冯歪嘴子忽然有了儿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盖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来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种也配盖面袋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婴儿身上的袋子,不忘说了句“可冻死我了”。被赶出磨坊的冯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婴儿浑身盖满茅草御寒,日夜哭闹。街坊们就等着看那孩子什么时候冻死,可他偏偏不死,还长大了,能帮着做事了。

  冯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就死了,于是他们又打赌猜测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冻死呢还是饿死。可是冯歪嘴子硬是把他养活了,尽管这孩子严重营养不良,七八个月大了只会拍拍手,可他会笑了,微笑的时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过于能用钱换的东西都比人值钱、别人家的悲剧都是自家的乐趣。

  “我”从小就想渡过呼兰河,去看对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说,你怎么过得了河?祖父是萧红回忆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恋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长大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闯荡世界?祖父没了,她彻底不再留恋这个守旧的家庭,不再留恋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这样一个冷酷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黄金时代。她用纸和笔高声呐喊,为着平等,为着自由,为着光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近日习惯每天读几页《呼兰河传》,或饭后,或睡前,十分乐意被萧红带回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她的那个童年。虽然阅读萧红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离现实世界,但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股矛盾在内心挣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红光一片的火烧云时,也得忍受漫长冬季院子北风呼呼的凄冷与寂寥;在赞扬当地百姓热心帮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质时,也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说瘟猪肉是泥坑里淹死的来自我欺骗;在赞叹冯歪嘴子承受巨大压力仍积极生活的坚强时,也得目睹小团圆媳妇被活活地折磨死……我们不能用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也不能直接断定小说主题不是赞扬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这样的标签如一张咒符贴死了整部作品。我们倒是可以区别对待每一个事件里的各个元素,像萧红一样,收藏起那些珍贵的记忆,日后用细腻幽美的笔触一笔笔勾勒出来。同时也暴露出时代的弊病,于当地百姓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某个表情点出他们的愚昧麻木。继而又以磨倌区别于常人之路坚强担起抚养责任来探讨人性力量之大。这样不仅使小说的内涵丰富充实,也能留给读者细细咀嚼,品味感悟。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里,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缓缓地、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说,让《呼兰河传》读起来更像一篇篇散文,复沓的文句充满诗意和回溯之美。而这种随着作者内在情感而流动的回忆式叙述方式让小说读起来更亲切自然。不过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丽的笔调却让我的内心留有一股难以抒发的沉闷,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这样压在心头。我很想扫除内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闷,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却这段揪心的情节。我想,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对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人们的反应似乎并不是一致。纵观《呼兰河传》,我大致分为三种:1。普遍存在的百姓们。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热闹必看,时常管管对自己无利害的`闲事,偶尔用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2。以冯歪嘴子为代表的“坚强派”,不畏旁人闲言碎语的轰炸,不理命的所谓凶兆,全心为着两儿子努力在生存线上挣扎。3。以祖父为典型的地方绅士。他们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见识,没有那么愚昧。他们也有资本去帮助他人,可他们并没有成为改变这个社会的领头人,用平静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而非踊跃地管闲事,也没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样欺诈百姓,而是偏被动地施舍帮助。在有二伯无处可去时收留他,但并不热情地把他纳为自己家人。祖父这一切都随它去的消极人生态度是说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还是说他暗含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觉得自己肯定无力改变这社会现状,便将目光缩小至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又为何会出现像祖父这样的第三类人?这都是我内心一直纠结的地方,矛盾也争吵不休。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记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阅读里读到了萧红,让我带着一种不同的心情去聆听这个“贫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忆童年——衣食无忧,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刷不完的题,明天唯一烦恼的事是明天怎么玩。萧红也回忆童年,这本书就是她的童年,但我们脑中的那个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是经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但灰色中又不时沁出一丝红色,就像新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终于,在《呼兰河传》中读懂了这位“贫民作家”,处在悲凉,愚昧的时代却仍试图给人以希望,让灰色的童年绽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经历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吗?既然我们不必悲天悯人,又何不努力学习,书写属于我们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时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生命无常,生命绵长。比如呼兰河的岁月,呼兰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无知落后的东邻四舍,冷漠封建的围观者,看热闹的`姨婆,听消息的老厨子,后花园的蝴蝶,拉磨的小驴,掉到泥坑里的鸡鸭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人世间的悲凉和生命的无常。我在路边发发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饺子,姥爷一定会给我吃从山东带回来的香油,金黄金黄的,可香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05-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9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8-2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品]06-22

《呼兰河传》的优秀读书笔记08-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2-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9-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