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舍《茶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舍《茶馆》读后感1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也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来的起起落落,以及清朝、民国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茶馆》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消息,坏人不一定有坏消息,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描绘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店主、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跃然纸上。只读一次,不用像语文课那样仔细阅读,也能理解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诚实,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老主顾常四爷,和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与王掌柜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柜更硬。他骨子里有一种骄傲,拒绝低头让步。
读完《茶馆》后,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有多快乐。当时,许多孩子甚至很难吃一碗热汤面,现在我们可以随意吃汉堡牛排了。当时,人们真的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
在茶馆里,我最佩服的人是常四爷,尤其是他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清朝有一份“铁杆庄稼”,不用干活就能拿到钱。后来清朝灭亡了,常四爷没有他的好朋友松二爷那么饿,而是自己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退缩。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恐怕没有常四爷的精神,我们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
老舍《茶馆》读后感2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老舍《茶馆》读后感3
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根土里的稳重感。初读他的书是《骆驼祥子》,如今又读《茶馆》,先生书里带着老北京味儿的语言和描写的底层群众的生活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馆》讲的是在新旧中国交替期间,以戊戌变法、军阀争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茶馆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发生的人生百态与风云变化。老舍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接近那样特别的芸芸众生。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是那个时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圆滑,心眼不坏,但有一点自私和贪财。他可以说是裕泰茶馆的化身。他是懂得变通的,这一点,可以从裕泰茶馆的翻新和长存看出。他也是胆小怕事的,他不敢为了朋友出头,裕泰茶馆也一直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然而纵然裕泰茶馆再改良,再翻新请戏台子请招侍,旧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终裕泰茶馆被强占,王利发也上吊死去。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们的个性,从他们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松二爷是旧文人的典型,他爱国善良又胆小怕事,有那么一点点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处。常四爷健康正直,然而固执,不懂变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卖,勉强糊口。
秦仲义是维新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实业救国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变卖祖产,耗尽心血,创办起不小的企业,自以为能使民富国强。然而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终秦仲义的工厂在日本和中国的双重压迫下,被强行没收。一生爱国的秦仲义最终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下场。
老舍《茶馆》读后感4
很是惭愧的是以往我虽然对这2个经典的剧本耳闻已久,却从来没有读过或者看过。借着这本新书的推出,我总算有幸得以一饱眼福。确切而言这是以话剧对话形式展现的作品。就《茶馆》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标志性时期的变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馆包罗万象地浓缩了中国一个时期的巨大历史变迁。通过着茶馆中各个人物的语言描述,书外的我看着世像百态的同时,更是有着一个纵向有时间跨度的历史社会变迁过程。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细节及整体------这样人来人往的小茶馆;这样各色人物的迎来送往;这样三教九流的众生相;这样的一个大茶馆的小社会诠释。经典之作就此用着最为直观的,生动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铺陈于我的面前。虽然读着这样的文字剧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观感受,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刻画勾勒同样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静态美。尽管没有演员的肢体表达,但是文字本身那种无形中的“无声胜有声”境界却完美地通过书册让人一览无遗。翻看着这样的文字描述,我觉得自己更加动态地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展开联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举止,心理-----更通过着这些人物的巨大信息量感受作者本身借助剧本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事实上,书中随后的《龙须沟》同样用着这样的生动文字分享着老舍笔下的另一个话剧剧本故事-----
引用曹禺的那句“一句台词一个任务,演绎着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而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剧本,我更觉得是灵魂深处再次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洗礼。很是喜欢这样类型的老舍代表作读本,我觉得这样的书册值得阅读和收藏。
【老舍《茶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茶馆老舍读后感10-20
老舍《茶馆》读后感精华(8篇)01-23
老舍的经典句子05-27
《茶馆》好词好句08-15
茶馆开业句子10-24
关于老舍作品语句摘抄 老舍作品经典句子03-16
茶馆读书笔记06-27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2-29
茶馆问候客人短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