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1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2
橘子洲头的千年一叹,塞纳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国余辉。河流记录着时代的轨迹,与人类相守共荣,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们静静地流淌,向人类诠释着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冷暖与离合。迟子建把这悲欢离合汇聚在一起,写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篇小说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文作。文字朴实无华,却在无声处勾着心弦,文章娓娓道来,写出了鄂温克人的春花秋月,诗酒风雪,写出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独特魅力。在她的笔下,驯鹿活泼灵动鄂温克人真诚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爱。不同于世界本有的驳杂,这片草地上洋溢着热情,像个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我爱你——鄂温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的奴隶”。日光温和,月华如雪听着微风在呢喃私语,注视着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透着希愣柱的排烟孔看星空的微光,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温克人的生活。他们从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贪婪之气,虚荣之气和浮躁之气,一点一点地洗刷干净。正应了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便是永恒与自由的境界,我爱你——鄂温克的天地万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雨雪带给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长,他深爱的这片草地和她的驯鹿。她守着那团火,她相信那样的'火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这团伙从未熄灭过像她那颗跳动的心,我深深地爱着你——鄂温克的人民。
这本书有悲伤,有欢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悦,每一个鄂温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萨马为了林克,放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儿;善良的妮浩和鲁尼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莲娜在这片土地间寻找创作的灵感,伊芙琳用甘泉驱散对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净身体的污秽。命运对一些人是严酷的,但自然和驯鹿赐予他们拥抱生活的热忱,让他们有勇气走进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泽。
本书末尾,老人听见了木库莲的声音了,亦远亦近,亦急亦缓,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木库莲之后,还有你达吉亚娜。达西,他们都回来陪着老人,陪着高山和川泽。
纵使举世皆浊,众生迷醉,还会有这片洁净的土地,因为时间改变而万物之美的永恒。我爱这片土地,更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3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迟子建是一个女人。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
这本书的名字对我来说太绕了,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都没记住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只要是迟子建写的书,无论什么名字,我都会去看。
书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来应该刚看完就写读后感的,但拖着拖着就是现在了,本来拖着拖着我可能就不写读后感了,因为看书是为了快乐,为了体验作者创造出来的美妙生活,更何况我已经不是上学的孩子了,要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写读后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所以以至于现在,我看到床,看到床单,我就能想起来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在树林里行走和生活的样子,这本书看完后的这些时间里,我就像是被鄂温克人驱逐出去了一样。
本来我和她们在一起,喝桦树汁,吃鹿肉,吃熊肉,睡乌楞柱里,看萨满跳大神,看驯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长大,看年轻人老去。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迟子建一定是一个内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体现出爱,善良,和美。女人不会背叛男人,男人专心致志,细心体贴的爱着女人,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
她的文章中,会让你感觉到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她不呼吁你什么,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处写出来给你看。她也没有像个传教士或者社会工作者一样教导你人要爱人,人要爱自然,人要怎样怎样。
小说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说开头有一种凄凉感,也许吧,这个开头我看的糊里糊涂的,但因为是迟子建的书,我还是稀里糊涂的'看下去的,从她讲故事开始,我清楚了,然后看到书的最后一页,我就更清楚了。
鄂温克人常常守着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温暖,又是热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时候,很难狩猎,猎民在大雪中守护家园。
山林中有很多条河,每一条都有名字,每一条都有故事。
小说里很重要的人都死于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电劈到,大雪中寻找驯鹿,困意袭来时在马上打盹,睡着之后被冻死,跟着一只三条腿的鹿跑进河里,采百合花被马蜂蜇。
没有路的时候人会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在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主播董宇辉特别自豪地说:“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150万本。”所以很好奇这一本让他热血澎湃,疯狂推荐的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马上网上下单读起来。
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诉说经历开始。书中介绍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代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处迁徙游猎,仿佛身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当时主播介绍的时候也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然而,美丽而神秘的大森林里,却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族人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顽强。
整本书被分为被“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部分。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的.希望,这个时期的鄂温克族充满了生机,部落中富有色彩的人物陆续登场,有精干瘦朗爱着妻子的林克,勤劳爱美善舞的达玛拉,温厚隐忍却很孤独的尼都萨满,勇敢健壮的鲁尼以及美丽不幸的拉吉达等等,每个角色都色彩饱满让人印象深刻。这时候的色彩是清新欢快的,不断有人结婚,不断有新生命降临到这个部落。正午是一天的顶点,也是这个部落的辉煌时期,主要人物都正值壮年,他们肆意挥霍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了部落的生存,和雪灾、瘟疫、战争做着艰苦的斗争。黄昏进入了一天的尾声,鄂温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这个古老的游猎民族被迫下山定居。
一本书读下来,我了解到那个古老的民族,那个民族的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热爱那片神秘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充满爱恨情仇的真挚感情,不由得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深深感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5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纯蓝的封。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记忆中迟子建的源头。高中,课外书成了违禁品,班主任只允许大家在晚饭与晚自习间的空隙看闲书。貌似在《读者》上看到了这首续写的诗,将其誊于摘抄本,每次语文早读时都拿出来看看。班主任每次说我大大咧咧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为她是男生,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无疑折射出我那时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许会更欣慰,或许会觉得自己的自觉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忆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这本书来。
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永远留在大山,在一个冬季的火堆边,她盯着窜动的火光,开始讲述一生的故事。这份想象里的平淡,与书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叙述得平淡无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的误杀,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样,从作者笔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随着鹿群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生都与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会觉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碑,死去的爱人就葬在风中。小学时在qq空间看过风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着长发,披着兽皮,秃鹫在镜头的深处。心想风葬实在太可怕也太残忍。
其实哪有。风葬远不是对死者的亵渎。
“玛利亚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小灰鼠会抱着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说她是在风中还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没有呼吸之后)也没有那么坏。逝去的爱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自己。这种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点: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陪伴。逝者的肉体会进入食物链的另一层,剩下的残渣会被分解,一部分飘入风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养育又一轮的四季。无论以哪种方式,死者的身体最终都会分解为最简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过爱人的一呼一吸与爱人再次融为一体。
亲人死后,穿好寿衣,被规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须结实,下葬前要钉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层又一层,想用这规规矩矩来表示敬意,延缓尸体腐烂,也方便后人前来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许现今都还没有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循环中,唯物主义的我,想念你的时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结束了,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安静,黑夜中物体的轮廓开始模糊(在处处街灯的城市,也不会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0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篇03-06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01-21
左和右教学反思01-30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02-14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02-1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1-2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2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