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球状闪电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球状闪电读后感1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球状闪电读后感2
故事实在太吸引,中间一处也舍不得断开。
并没有看过很多科幻小说,推理或者是其他故事性质的倒很喜欢。许我喜欢的是其中满足了我对于“他者是如何生活”这件事情的好奇吧。借由一个个故事,观见作者基于现实中存在的或即便不存在也可被理解共情的人性基本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以及他们不同的命运。大概这个原因同样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会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其中相较于短篇又更喜欢长篇,而所有长篇里又是越长越喜欢,或许就是因为长篇在科幻世界的创造之余还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吧。)科幻的本质上是以客观现实为土壤,吸收其中存在的定理作为养料,再与想象光合作用,最终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它仍然是植物。提出的对世界的另一种解释也可以被理解。一个想象诞生:可被理解的或宏大或精妙的那些中的一部分变成科幻,而不可被理解的骇人想象则很多去了恐怖惊悚里。(这么说也不对,恐怖惊悚也需要被理解。)
读之就好像是一辈子只见过各式粗壮树木的人第一次看到从相同土壤中蜿蜒而出的藤蔓的感觉。柔软坚韧。仔细盯着每个细节都看不够;这一处未看足够仔细又实在忍不住想知道其他更多有关于它。明知非为现实存在,也明确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人脑海中的想象产物,但在沉浸其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又被合理自洽的那个世界完全吸引过去,看仔细的时间还不够呢?又怎么有时间分心去跳出另一个声音:可这不是真实的世界。就好像在梦里的我从来无法意识到那是梦一样。是被死死地攫住注意力的一段阅读体验。与阅读以“人”为唯一写作重心的小说不同:在看那些小说时,常会在某些地方不自觉放慢速度揣摩着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像是看展之于走迷宫的区别。
人究竟是因为什么高大?仪表?体魄?人格魅力?知识?理性?意志?某种不熄的狂热?又或许不存在绝对高于其他所有特质的选项,在某种情境下总会有另一种看起来更闪光更易不开眼的对比存在。但显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择其一二作为自己价值观的中心并尝试去实践。践行本身并不容易,同时还要保持坚定,去忽略其他声音。如果践行得到则可称之为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终于捕获到了幸福。
又何必管着幸福对于别人来讲是不是同样的意义?
没想到会被结尾一章触动到,明明球形闪电本身已经那么出色,何必还要把人物也搞得这么…让人想再来一遍。
球状闪电读后感3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