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乐有感

时间:2024-01-12 07:24:10
  • 相关推荐
读书苦乐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苦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苦乐有感1

  谢叶柯,男,84年生。湖南湘西人,0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喜欢上网,看书,打游戏。属标准的80后宅男一族。看书不挑食,什么杂七杂八的都看。偶尔也写点东西,可惜一直没被缪斯看上,纯自娱自乐而已。

  由于公司一直注意对我们销售人员进行理论充电的关系,我有幸读到了《9年销售路,苦乐我自知》这本书,初看时我并不怎么看好这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销售人员,由于长年都干的是销售事业,其本身的文字功底多半并不出众,谁知道越看下去越是着迷,最后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书上所有的内容,仍觉得不过瘾,想着看未完待续后面的部分。

  这本书的开头作者笼统的介绍了一下销售事业的基本情况,我对此深有认同。是的,在很多不理解销售的人眼里,销售代表着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但实际上,销售的苦泪,不是真正的做这一行,又有几人能够体会?本人笔拙,一直感慨自己无法将销售生活的实际情形表达出来,然而看到这本书,只能感慨—终于是有人说出了我们销售人员的心里话啊!

  而实际的销售工作,则正如笔者所言,也有压力,也有苦累,销售这个行业,比起坐办公室吹空调喝咖啡的脑力活而言,绝对没有后者的悠闲与轻松。而所谓的自由与高收入,更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评价—自由?销售没有自由,面对业绩统筹与工作效益,销售只有起早摸黑的干,而所谓的高收入我只能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拿的提成,其实都是血汗钱,有业绩才有提成,做多少事拿多少提成,而新人刚进行的时候,往往因为销售业绩不理想而只拿很少部分提成。销售种种苦累,委实一言难尽。

  随后作者详细的记叙了他从一个刚毕业的新生变成销售骨干的人生历程,在书上我看到了很多跟自己类似的经历。是的,我也曾是一个迷茫彷徨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我也经历过新手的实习以及最初入行的阵痛。如笔者一样,我磕磕绊绊的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积累自己的销售经验以及销售资本。我也曾颓废过迷茫过,曾好几个月都拿不出一点象样的业绩以及进展,当然也一样被公司的其他同事帮助过,指导过。我也在心里真诚的感谢给我帮助的同事们,感激一直鞭策我激励我的`上司,也珍惜最初入公司时与同事们建立的金子般的友谊。是的,我仿佛在书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仿佛笔者写的就是我的故事,我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当然,笔者并不是单纯的记叙故事,在记叙故事的同时,笔者也将自己的销售经验以及人生感悟很有条理的概括出来,而这些文章中的精髓,即使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也可以说是金玉良言—不愧是9年销售的老前辈啊,好多东西都是一针见血字字珠玑,简单却又深刻说出了销售工作中应注意的精髓。比如分析最初入行的时候业绩惨淡的原因—笔者写了四点,我读完后回想自己当初的情况,果然犹如拨云见雾般懂的了最初得阵痛,那也许是任何销售人员新进行业的必经之路。同时笔者也给予了新人诚挚的祝福以及提醒--你不会永远被别人踩在脚下,你不会永远走霉运,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想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我将永远记得这句话。

  经历完最初的阵痛后,笔者终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销售,本应是苦尽甘来了吧,但是笔者笔锋一转,指出了这一阶段常人最容易犯的问题—不思进取。是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销售工作总是干也干不完,总是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经历,甚至有时候充满了让人颓废的铜臭味的确现在的我也许正犯着笔者指出的这些问题,同时作者在书里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出了应对方案,我总结如下:要真正克服这些东西,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销售行业突出的顶尖的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充满激情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年轻人,最重要是有梦想,敢拼搏!永远都是激情,永远都是渴望与追求!而要实现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健康的体魄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二、要不断学习与充实自己。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有他的技巧与知识,销售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干杯喝酒而已。销售工作是紧张而忙碌的,但是在四处奔波的汽车上,在等待客户的饭桌旁,我们都可以从口袋里拿出书来学习。所谓聚沙成塔,时间就这样一滴一滴的被挤出来,从而量变引起质变,不一样的人生只因为自己的辛勤与努力!这里我也深刻体会到公司为什么会一本书一本书的给我们读,这正是给我们销售人员提升自己的台阶啊!同时也要注意参加各种销售方面有关的讲座,多向前辈高手们学习,听成功人氏的讲座,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之后笔者的经历便远远超过了我现在的领悟以及生活了,很多东西我只能看的似懂非懂,模模糊糊,如研究销售经理啊,管理下属人员啊,给新进员工培训啊,这些事情是我未经历过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从笔者的文章里,我看到了笔者的人生态度—他始终是抱着一颗快乐与充满激情的心去做销售的,所以他在认真的做着,开心的活着。销售的苦也好,累也好,事情顺利也好,业绩惨淡也罢,作者始终都在享受生活,感悟人生。他有着一份超然的心态,正所谓看浮云聚散,品人生冷暖,管你命运是波澜壮阔也好,是一帆风顺也罢,我活着,我快乐,这就够了。而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正如作者最后所说,当你用积极微笑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还你一份微笑!

  文章的最后没有写完,我觉得很可惜,希望笔者能尽快写完剩下的部门,期待更多更好的章节面世!

读书苦乐有感2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本是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学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痛的作文题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收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艰苦的在它的前面,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没一次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建设祖国的四化大业上,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岂不是非常快乐吗?

读书苦乐有感3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蒲松龄从小就喜欢听妖魔鬼怪的故事。虽然蒲松龄十一岁才开始读书,但他很聪慧,书读过一、两遍就会背了。他不久就拿下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又攻克了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在学习八股文之余,蒲松龄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闲书”,《庄子》《史记》《李太白记》……他最喜欢的是《搜神记》。

  蒲松龄在当私塾老师的时候就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创作。他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在路边的大柳树下设一个茶摊,邀请过往的行人入座品茶,根据这些人的故事加工成小说。

  就这样,蒲松龄一边做私塾老师一边写小说。即使在最穷困潦倒、甚至举家食粥的`日子里,蒲松龄也从未改变心意。二十多年,蒲松龄写成了四百多篇有关鬼怪的故事,汇集成《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去世后,一些独具慧眼的人借阅手稿,进行抄录,使蒲松龄的书得以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只要刻苦读书,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会成功!我要向蒲松龄学习。

  家长的评价:内容很清楚。有进步!

读书苦乐有感4

  当今社会为学生减负的春风,可以说已经吹进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最近看了一本《苦乐年华话教师》一书后,我想问谁来为教师“减负”呢?

  在平常人的眼里,教师这一职业,似乎是很轻松的事情,有令人羡慕的收入、有令人羡慕的寒假、暑假……这些只是教师仅有的光彩,有谁曾了解过教师职业背后的苦乐与辛酸呢?听听高三史金霞老师的声音。为了赶校车早上四点起床,以五分钟的速度完成穿衣,天还没亮陪着学生晨练,六点组织学生早读,中午十二点多查学生的午休,为了让学生下午上课不迟到,两点十分在宿舍楼里,一个楼道又一个楼道的呐喊呼唤:“起床了,起床了。”晚上看着学生晚自习。十点多查完学生的就寝,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这忙碌的一天当中还有最重要的上课、批改学生作业、处理班级事务等等。对于学生来讲,一生只有一次高三,咬咬牙撑过去,可是对于教高三的老师来说,这样辛苦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什么时候才能让这些老师享受一下教师“减负”的春风呢?

  都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也是老师的拐杖啊!“减负”的口号,响恻云菲,而高考的“独木桥”毅然坚固,毫不动摇。又要减负,又要成绩,而教育的指挥棒却没有改变,教师用什么样的奇招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让他的学生能走上教育的“独木桥”,挤上名校的末班车呢?书中这样写到:眼看着青春就像脑袋上的头发一样,根根飘落,而我们教师依然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着,直到粉笔染白了双鬓,可能仍然在继续填补着一张张表格,追逐着一份份试卷,一次次考试的夹缝中疲惫无奈地忙碌着。再看看真实的写照:生病的老师晚上挂盐水。白天手背上贴着胶布、一晃一晃的照样上课、批作业。

  年级组长小姜老师三十来岁,因为工作太类了,体重每年以十三斤的速度在递减着。一个有点名气的女教师,给老家生病的孩子打电话,孩子哭了,她也哭了。哭够了,毅然走上讲台。为了教好学生,她放弃了抚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为了上好的幼儿园、小学,幼小的孩子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检测。为了进好的中学,从小学起,孩子们就开始埋头苦读,小学、中学下来,学生的文化程度是提高了,可是学生的视力却变的越来越低,孩子天真的笑声也很少听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整天逼学生认真学习的教书匠。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茅盾、痛苦、挣扎时时鞭笞着自己,可有谁来为教师的身心减负呢?

  看看人们更羡慕的私立学校老师的'遭遇:毕业不久的英语老师小张,初来乍到,不知道私立学校学生的厉害,课堂上发现学生刘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千金)与后面同学肆无忌惮的讲话,小张不点名的提醒了多次,一点效果也没有,于是点刘某的名批评,谁知横行霸道的刘某以恶言把小张老师羞恶出了教室,事后学校竟然因为刘某“高干”爸爸一个电话,事情就不了了之。其实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同事班里的一个学生,回家作业、课堂作业总做不好,一天放学了,留孩子下来让他把作业补好了回家,谁知孩子的家长跑来牵着孩子就走了,冲着孩子说:“怕她干吗?”听了这事别提有多气愤,这个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树了个多么恶劣的榜样,残忍的践踏了辛辛苦苦教育自己孩子老师的尊严。真想问一句:“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这话你懂吗?含辛茹苦、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的教师,谁来为他们的心灵减负呢?

  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我就决定把教师做为我终身的职业,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心声更是其他老师们的心声。一辈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温暖别人的老师,请为他们实实在在的减减负吧!

读书苦乐有感5

  成为__老师弟子的那一天,__老师只交给我两本书,并郑重地对我说:“我没有别的能给你,你一定要多看书。”他的话音刚落,我的内心一震,接过书,点点头,既感动又失落地哽咽着说不出话。感动的是初为人师,就能得到__老师的指导与教诲,失落的是原以为会有大学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可圈可点的引导,得到的只有一句从小就被父母叮咛过无数次的话语。仔细看完《过着语文的日子》之后,才明白__老师“为人师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多看书”的分量。

  拿着《过着语文的日子》,一页一页地“啃”着,“啃”到《“苦”乐之旅》这篇关于__老师的学习经历的一篇文章时,思绪禁不住地停了下来,思考良久……

  “不爱语文,不爱读书,不爱写作,自然就谈不上会教语文了。”“接下来,我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放弃了自己与友人游玩嬉闹的时间,放弃了自己昔日沉迷的各种兴趣与爱好,每天坚持读书,做笔记,一学期下来,厚厚的一本本教育专著被我‘啃烂’,笔记本也被我摘抄了厚厚的一沓沓。”“记住它!‘先苦后甜,痛而后快’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串串文中的句子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记得__老师在我们班讲学时说过,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只有爱阅读的家长,才能真正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身教大过言传,自己都不爱阅读,如何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美国哈弗大学的图书馆凌晨四点,还坐满追求真理的学生;以色列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匈牙利,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及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所以,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8个,匈牙利奖获得者有14个,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崇尚读书和学习的国家,才能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此刻,“改变,从阅读开始!通过阅读能够改变一切,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城市,改变我们的民族!”__老师的这句话重重地抨击着我的心灵。

  阅读如此重要,但是该如何去做呢?__老师讲学中道出了真谛:“阅读能力不是靠做阅读题来提高的.,而是靠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后,自然而然地提高的。”并举例说:“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买来一大堆阅读理解题让孩子做,结果孩子不但没有提高解题能力,反而产生抵触情绪,越做越差,这就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需要靠长期阅读的积累才能得到提高,并且要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现实生活中,__老师为了让女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女儿上小学到现在上初三,家里周日至周四不看电视,自己坚持每天晚饭后健步走一个小时,然后从晚上九点开始伏案写作或静静地阅读……这一良好的习惯自然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女儿,她也就慢慢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了,日积月累,女儿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__老师的家庭教育让我深深地明白,爱阅读真的与爱孩子同等重要!

  当然,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最初,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去阅读,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初都需要一定的强制去影响。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甚至要提前阅读,做到事先心里有数,然后再让孩子把它读出来,家长用心去做孩子的听众,这种互动式的引导,慢慢地,这种互动的约束就成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__老师用这样教育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带的学生也都被他所熏染,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学习这样的成功经验。

  __老师在用身心践行着“改变,从阅读开始!”这一真理。并告诉我,阅读过程是“先苦后甜,痛而后快”的一种过程。作为弟子的我,一定要尝尽这苦头,方能涅槃重生!

读书苦乐有感6

  成为xx老师弟子的那一天,xx老师只交给我两本书,并郑重地对我说:“我没有别的能给你,你一定要多看书。”他的话音刚落,我的内心一震,接过书,点点头,既感动又失落地哽咽着说不出话。感动的是初为人师,就能得到xx老师的指导与教诲,失落的是原以为会有大学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可圈可点的引导,得到的只有一句从小就被父母叮咛过无数次的话语。仔细看完《过着语文的日子》之后,才明白xx老师“为人师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多看书”的分量。

  拿着《过着语文的日子》,一页一页地“啃”着,“啃”到《“苦”乐之旅》这篇关于xx老师的.学习经历的一篇文章时,思绪禁不住地停了下来,思考良久……

  “不爱语文,不爱读书,不爱写作,自然就谈不上会教语文了。”“接下来,我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放弃了自己与友人游玩嬉闹的时间,放弃了自己昔日沉迷的各种兴趣与爱好,每天坚持读书,做笔记,一学期下来,厚厚的一本本教育专著被我‘啃烂’,笔记本也被我摘抄了厚厚的一沓沓。”“记住它!‘先苦后甜,痛而后快’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串串文中的句子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记得xx老师在我们班讲学时说过,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只有爱阅读的家长,才能真正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身教大过言传,自己都不爱阅读,如何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美国哈弗大学的图书馆凌晨四点,还坐满追求真理的学生;以色列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匈牙利,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及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所以,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8个,匈牙利奖获得者有14个,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崇尚读书和学习的国家,才能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此刻,“改变,从阅读开始!通过阅读能够改变一切,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城市,改变我们的民族!”xx老师的这句话重重地抨击着我的心灵。

  阅读如此重要,但是该如何去做呢?xx老师讲学中道出了真谛:“阅读能力不是靠做阅读题来提高的,而是靠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后,自然而然地提高的。”并举例说:“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买来一大堆阅读理解题让孩子做,结果孩子不但没有提高解题能力,反而产生抵触情绪,越做越差,这就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需要靠长期阅读的积累才能得到提高,并且要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现实生活中,xx老师为了让女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女儿上小学到现在上初三,家里周日至周四不看电视,自己坚持每天晚饭后健步走一个小时,然后从晚上九点开始伏案写作或静静地阅读……这一良好的习惯自然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女儿,她也就慢慢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了,日积月累,女儿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xx老师的家庭教育让我深深地明白,爱阅读真的与爱孩子同等重要!

  当然,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最初,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去阅读,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初都需要一定的强制去影响。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甚至要提前阅读,做到事先心里有数,然后再让孩子把它读出来,家长用心去做孩子的听众,这种互动式的引导,慢慢地,这种互动的约束就成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xx老师用这样教育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带的学生也都被他所熏染,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学习这样的成功经验。

  xx老师在用身心践行着“改变,从阅读开始!”这一真理。并告诉我,阅读过程是“先苦后甜,痛而后快”的一种过程。作为弟子的我,一定要尝尽这苦头,方能涅槃重生!

读书苦乐有感7

  认真拜读了刘米焕先生的四篇回忆录《我的苦乐童年》,体会颇深略述感想。

  因为我们是同学,所以读文思情,既有共鸣又倍感亲切。虽然文中的故事并非共同经历,但感觉却一点也不陌生。

  米焕的回忆把我们在石拐的岁月又立体化了,它宛如一部深藏在记忆深处的老电影,瞬间在脑海里不停地闪过,让我的童年记忆也掀起了朵朵浪花,久久沉浸在满满的回忆之中。

  虽然和现在比,小时候我们的生活是贫穷而简单的`,但那一份苦乐年华,却浸润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让心灵没因缺吃少穿而颓废,却因单纯善良而变得更加丰盈。

  现在想来,石拐的山山水水虽很贫瘠,但它确实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最美好的时光,最多趣的乐园。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阶段是无怨无悔的,那一定是童年。正如三毛所言: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个完美。

  之所以说它苦乐,苦是指物质条件,而小时候却不懂得计较,也没有那么多的奢求和愿望,所以显得也没多么重要,只要吃饱穿暖就行。而乐是指精神需求,它不但让我们的童年快乐,更夯实着人生的基础,培养着品德和思想,以及未来的的价值取向,两者虽对立却统一。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精神的永远要比物质的更宝贵更重要,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是如此苦短。现在我们都老了,也许今天的事转身就忘,而过去的事却清晰如昨,儿童的单纯和老人的智慧是根与果的关系。是苦乐童年的奠基,我们才有了创造自己人生的原动力。是它让我们一生不失本份,不忘初心,不弃善良,不屈不挠,不懈努力,心里永存希望。

  回忆似乎成了每个老年人的常态。仔细想想,静下心来好好回忆一下过去,并能把那些难忘的过往跃然纸上,即修身又养性,即养心又怡情,还让老年生活多了些追求和乐趣,也能为大家的夕阳晚情增添了一抹色彩。把回忆写成文章,又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苦乐有感8

  满怀向往地走进校内五彩缤纷的生活时,我们就知道,迎接我们的是很多次的机遇与很多次的搏斗,像是在检验着我们的信念与士气。在这期间,是得失交叉、苦乐参半的。

  校内生活是一杯杯醒脑的苦咖啡,是一场场激烈的赛跑,是一次次输赢都必需面对的较量。

  “叮铃铃”,动听的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讲台,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我们心惊肉跳:“同学们,下周星期四和星期五将进行期中考试,请大家做好预备!”

  “啊!不会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呱呱大叫,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眼睛都情不自禁地瞪圆了。

  噢,天哪!开学没多久就已经是“久经”沙场了。

  窗外,风儿无情地吹着树枝,树枝在冰冷地摇着。奈何?摇摇头,双手托着腮,怔怔地望着教室的天花板,像在查找什么,又像在躲避什么。伤痛是不愿揭开的记忆,失败是唯一可怕的结局。我知道自己的苦恼:沉重的课业负担将那可怜巴巴的课余时间压缩得无以再缩,与学校相比还要加考政治、生物、历史、地理,天哪,我们不变成电脑的话,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东西,来应对这洪水猛兽般的期中考试?万一考砸了,良心就要接受家人绝望眼神的煎熬与宣判,一想到双亲刻满风霜的脸上那双写满担忧的'眼眸,我便如坐针毡。

  此时,多么盼望自己是一只小鸟,逃向那神奇得令人神往的夜幕;或是变成一条小鱼,游向不为人知的大海;再不是就化作一阵风,自由地在空中闲逛。惋惜,抬头看天,只觉得天太暗;低头看地,只觉得地太模糊,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沉重的叹息……

  噢,校内生活,求知的路上真苦!

  然而,真理往往不是肯定的,校内生活也一样。

  忙中偷闲的时候,校内生活则是一首欢乐的歌谣,唱着我们纯真的友情与本色的花样年华。

  记忆的时针停留在星期一的晚上,我们兴冲冲地跑回宿舍,豪情万丈地拿出自己细心选购的一周的“粮草”,欢天喜地与同室闺友共享大快朵颐的乐趣。满意地躺在床上,像一群无忧无虑的麻雀,叽叽喳喳,谈着谁谁最胖,谁谁最美丽,相约着下周末该去哪条街逛逛,或者去哪个同学家聚餐……欢乐的笑声就像夏日花圃中盛开的绚烂的百花。窗外的月亮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淘气的风儿也艳羡地把头探进窗来,也许是奇怪我们朗朗的笑声为什么会如此悦耳吧。

  乐是年少的我们的宗旨:解决困难时,我们一蹦三尺;取得优异成果时,我们心花怒放;受到表扬时,我们满脸骄傲……在求知的路上,虽苦,但我们懂得要想走进抱负的伊甸园,我们就要抹去失意的泪水,带着昂扬的斗志,携着如火的青春,将苦涩踩在脚下,一路高歌……

  苦乐参半的校内生活是诗,是一首用无悔谱写的花样诗篇;是泉,是一泓汩汩涌出、奔流不息的活泼之泉;是画,是一幅用青春的画笔挥洒而就的缤纷之作。

  一往情深于苦乐参半的校内生活,无怨无悔者将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

读书苦乐有感9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本是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学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痛的题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收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艰苦的。在它的前面,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没一次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所得到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祖国的四化大业上,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岂不是非常快乐吗?

读书苦乐有感10

  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也要选择合适的、有意义的书来品读,要从书中读出乐趣、悟出道理、品出思想,方才算得上是读透了一本书。我讨厌囫囵吞枣地看书,因为那样就会将作者字字斟酌的好句子付诸东流;我更讨厌看华而不实的书,完全用华丽空洞的词藻堆砌,就好比用所有华丽无章的服饰去装扮女子,反倒让人心生厌恶。《苦乐留痕》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朴实,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股纯朴和自然,读来如话琐事、如唠家常。

  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与书的内容十分相符,奶黄色的糙皮书壳,只绘有书名、作者和出版社,而没有鲜艳的色彩与绝美的图片,却让人心生喜爱,这就是简单的魅力。至于内容,此书中主要记述的是林孙珍书记一生中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中悄然消逝的物品和生命中陪伴走过的人。在对过去的事的回顾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成长的曲折艰辛;在对过去的物的描写中,我们见识到了许多从未领略过的.东西;在对过去的人的追忆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亲人依依的深情。另外还附有一些议论文、小说和报告文学等题材的作品,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心理,读来也是甚有感触,这里选出一些来仅与大家一起交流和感悟。

  当读到《脚踏车》、《灯》、《电话》、《消失的补丁》等文章的时候,不仅对过去的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解,更让我体会到了时代的发展与物质的不断充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会不到《“浦城担,崇安担”》、《凭票年代》等中描绘的苦难生活,那段生活让人读来有些心酸。然而,苦难的日子并挡不住人们的快乐,虽然不能去改变少衣紧食的日子,但却能够自找乐子。小孩子玩斗鸡、斗蟋蟀、捉泥鳅、官兵抓强盗同样不亦乐乎,且富有自然童趣;大人们吃一顿饱饭吃一顿肉更是喜笑颜开。而现在呢?人们渐渐麻木,过年过节以及其他喜事都没有了太多感觉,似乎对一切都没有了那份激情,漠视了生命中太多值得拍掌的时刻,不懂得知足,不懂得让自己快乐。小孩亦然,每天以上网、玩游戏等为乐,早已失去了田园、山间的天然之乐。

  说到快乐,我又想起了书中《快乐由己》这篇文章,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我们从不曾去触及的苦痛:经历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经历了自小担起家庭负担、做工挣钱的日子;经历了自学进入大学辗转于各类工作的日子....但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乐观去面对,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苦难还是幸福,他都坦然接受,都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这就正好诠释了快乐的真谛:知足常乐、欲大则空。那再想想我们自己吧,十七、八岁如花的年纪,还整天有人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二呢?

  “今非昔比”这个词也让我从这本书中更加体会透彻了。以前对于“今非昔比”我不知甚解,总以为现在人民物质条件好、生活质量高,怎么会不如过去呢?后来才慢慢发现,尽管物质上升了,人情却寡淡了,以前邻里邻间的温暖关怀逐渐被紧锁的防盗门所代替,这与该书中《缘何相邻不相识》产生了共鸣,想法堪称一致,道出了我们的生活。

  与邻居间关系渐渐淡薄,那对自己的父母呢?现在90后大部分都被人说成是“富二代”、“啃老族”,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更没能力付房费车费,全靠父母一生积蓄,但对父母却并没有太多的感恩之心,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今社会,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恩之心已随着人情关系一起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孩子与父母争吵相斗、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愈见频繁。当读到书中《母亲还在》和《难言的隐痛》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一份心痛,更是一份自省,我们亏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从不懂得去珍惜、感恩父母。其实父母把我们携带到这个世界上,让我们感受爱与被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泽,所以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他们好一些,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再追悔莫及。

  人越老,就越会去回忆,再一次翻开以前生活的篇章,一切历历在目,就像磁带倒带重播。回想以前的快乐,会感到幸运,回想以前的苦难,会倍感幸运。林书记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讲述了社会发展、苦难生活、人情世故、父母恩情...旨在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包容与快乐,这样等我们老来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是如品珍馐、如食海味了。

读书苦乐有感11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读书苦乐有感】相关文章:

读书有感作文02-25

初二读书有感04-01

《爱的教育》读书有感05-01

《白轮船》读书有感10-11

《傲慢与偏见》读书有感05-01

《昆虫记》读书有感05-01

小学生读书有感11-25

读《田野的孩子要读书》有感04-26

读干法有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