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生活》有感

时间:2024-01-13 18:40:01
  • 相关推荐
读《幼儿生活》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幼儿生活》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幼儿生活》有感1

  看了高杉自子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高杉自子老师的幼儿教育理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彻底的“现场中心主义”和“站在孩子立场上的保育(观)”,这是他人所难以企及的。高杉自子老师一贯主张:“幼儿教育的真实,不是在书桌旁构建起的理论与权威的学说之中,而是在孩子之中,在实践之中。”她强调为了深化保育实践,幼儿教师在不断反思自身实践的同时,还要与同事、同行进行各种交流。

  幼儿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长所必需的有益经验,也就是开展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即使是同一年龄处于同一环境的幼儿,每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作用方式,以及想法愿望等也各不相同。每一名正常健康的幼儿都希望教师能信任自己、关注自己、接纳自己、支持自己。教师理应自觉地参与幼儿的发展过程,敏锐的识别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所必须的有益经验,以便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该持有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视点,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拥有充实的生活,磨练发现与感动的感知能力,与孩子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并不断地想象与创造,从而开创新的生活。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夫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站在孩子的立场,孩子自己提出疑惑,孩子自己解决困难,才是有效的`学习。而孩子往往最热衷的还是游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要让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中,乏味、无趣显然不能吸引他们,所以我们只能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这样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

  作者的视角始终很新颖,甚至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去留问题,也有她自己的独特看法。过去在人们心目中认为的那种幼儿教师能歌善舞、工作简单轻松等想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十分辛苦的,年轻人转向那些工资待遇好、劳动强度小的岗位的情况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事情,甚至现在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有些年轻人也放弃了幼儿教育这一职业。在作者看来,要走的也留不下来,即使勉强留了下来,整天敷衍了事地工作,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还是幼儿!倒不如让真正有志于、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人来认真从事这项工作才比较好。教育工作不是做生意,不能计较利害得失,它是需要倾注全身心的热情、爱心和干劲的一种特殊的职业。

  在我们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在与幼儿相处的日子里,也倾注了自己的热情、爱心。爱是阳光,可以融化坚冰,爱是春雨,能让枯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不管孩子外貌如何、品德怎样、家庭各异,只要来到我的班上,都是她爱的对象。真诚的爱永远是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

  20xx年我班上来了一位特殊儿童“洋洋”,洋洋发育迟缓,智力上有障碍,不会自理大小便,走路不稳,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很弱。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毫无怨言,用母亲的胸怀为孩子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为了不让孩子出意外,她时时刻刻都把孩子带在身边,常常与他交流,带着他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让他感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小洋洋逐渐把我当成幼儿园里的“妈妈”,每天早上来园总会和她拥抱一下,我也不厌其烦地教他如何小便,如何拿勺子吃饭,如何稳稳的拿杯子喝水,如何走楼梯,一遍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学习,小洋洋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他慢慢的爱上自己吃饭了,尽管吃的一塌糊涂,但我会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给他建立自信。他也能说简单的一句话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小洋洋记住了班里很多小朋友的名字,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做操,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了。

  现在的小洋洋虽然语言表达上还比较欠缺,但只要每次看到我们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他一定会露出最无邪的笑容,用他零乱却响亮的掌声欢迎着老师的出现,以他那最特殊、也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喜爱……

  当小洋洋有了一点点进步,我比谁都高兴,会抱抱他摸摸他的头让他体会我的喜悦;当他有了些许良好的表现,我会在他有面前竖起大拇指……我付出了真诚的爱,终于也让洋洋学会了爱。

  爱心是水,滋润了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打开了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我感受到了幼教事业的神圣与重要,感受到了幼儿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受到了在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下培养幼儿的自我掌控性与灵活性。同时这些特性赋予我们走在幼教事业的路途中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我们明白,一切的探索研究都归于教师的一颗爱孩子的心,展望明天,放眼未来,坚信我将会在幼教岗位上收获无限快乐!

读《幼儿生活》有感2

  生活常规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教育和保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从小就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幼儿将终身受益;反之,则将终身受害。由此可知,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班幼儿已经过一年的培养,他们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如:饭前便后或手脏时自觉洗手、能安静进餐、饭后洗脸漱口、安静午睡、能够独立穿脱衣服鞋袜等等,但在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洗手时爱玩水、洗脸时衣服容易弄湿、进餐中爱讲话等等,针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中班幼儿特有的年龄、学习特点,我们运用了榜样示范法、行为练习法、及时补强法、图示图表法来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方面的培养。而在这四种方法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前三种方法。由于中班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才能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如:在学习穿脱衣服时,对于个别穿脱衣服较快的幼儿及时地给于表扬,并让这些幼儿把自己的方法示范给大家,让其他的小朋友学习;又如,当几乎每次都吃得慢的幼儿第一次快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时,我会鼓励他“老师希望你以后天天把饭菜都吃完”,同时在全班幼儿面前对他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方法,使幼儿满意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对好的常规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就会自觉地区遵守这些常规。当然,良好的生活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实施家园同步教育,才能使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读《幼儿生活》有感3

  读书心得工作之余,捧读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是一种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并非因为缘自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才读书,只为从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感受书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怀。读一本书,都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时,拿起一本书,时常也被作者那近乎完美无暇的塑造方式所感叹。

  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体验生活,现代幼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认为,作为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让幼儿获取知识或技能,也并不是对幼儿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在让幼儿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学前教育自身特色的展现。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1、尊重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作为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同教师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感受。如生活中,教师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悄悄话,教师不强迫、不限制、不干涉幼儿,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2、鼓励支持孩子。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如当幼儿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勇敢地做出第一个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太好了!”、“你一定行!”)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幼儿在轻松、自信、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因此,作为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要时刻渗透教育目标,且具有调控环境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1、让环境会说话。以前,我们在布置环境时,总是以教室为主,而且总是以美为主要原则。如今,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游戏的、认知的、生活的、语言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教室、卧室、走廊、墙面等地方,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如在幼儿园的楼梯上,用自粘纸贴上不同颜色的小脚印,让幼儿区分上楼下楼的方向和位置,使幼儿形成了有序的常规。在活动区,我们设计了一些标志,用来告诉幼儿物归原处,这样保证了活动区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让动态的环境激起幼儿活动的欲望。对动态的事物感兴趣是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总是喜欢通过自身的运动了解环境、参与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动态的环境,尽量让他们有机会去活动、去操作,有机会去接触变化的事物,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过程。如在科学活动区域中,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象海绵、布、铁块、橡皮泥、积木、乒乓球、螺丝钉等多种材料。激发幼儿产生好奇,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物质环境发生作用,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地实践,并与同伴相互合作、展开讨论,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语言及合作能力等。

  3、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幼儿往往与成人有不同的喜好、表达方式、欣赏标准,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存在着强烈的选择与表达以及获取成功的愿望。此时,教师要善于调控环境,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自己去寻求信息和材料,使每位幼儿都能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如在“美丽的田野”创造活动中,幼儿有的用蜡笔画了野花、野草,有的用手工制作了蝴蝶,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创造性和责任感,他们真正成了环境的主人。

  三、成为孩子的朋友

  谈心是教育的好桥梁,教师要尊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说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迫幼儿去做,换而言之,我们可以可以去引导幼儿动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的喜好与愿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达到教学的目的。积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是幼儿教师应该做的。我们要善于注意到孩子的进步,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其进行赞美。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上课的时候,纠正小朋友的发音,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我们就该立刻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现在,孩子发音有很大进步,这些赞美的话语可以有效地鞭策他们不断进步。

  通过谈话,使我跟幼儿的心贴得这么近,让大家了解,这样开展的各项教育就更顺利了。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以爱心和热情去灌溉每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我们的关心与爱中体验生,明天,他们一定盛开得更加灿烂、芬芳。

读《幼儿生活》有感4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昭君出塞时的风沙,让人迷失了眼睛;像贵妃手中的清罗小扇;美得让人触心;像西施坠湖时的幻泡,分不清真或假;像貂蝉的回眸一笑,让人身陷其中。人生的路很长,我们该怎么抉择,不是取决于任何人,而是取决于你慢慢成长中的思维。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有着父母亲友的爱。可是最终还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他们或多可以平凡庸碌一生的度过,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懂得弃其糟糠取其精华,在不断的磨练打击中成长,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接受不了从而偏离了轨道。

  启蒙教育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多数人的一生习惯都取决于启蒙教育。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应该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让他们接受正能量,这是许多家长梦寐以求得吧!看了一则节目我不经感叹,其实或许i我们有更多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单纯死板的教育。

  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以及小学的划分段我们一概怎么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其中的问题。曾考到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的区别,我不经感叹,其实,这只是我们古有今来形成的板块式教育,也是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儿形成的教育风——自以为是的关爱。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点在于:美国的教育是直白客观的,中国的教育是不违和溺爱的。

  假如一个孩子闹脾气不吃饭,两国家庭的处理方法是绝对不同的了。美国的家庭他可以确定孩子吃不吃饭,如果孩子不吃饭,他就会让孩子做在饭桌旁边看着家人吃饭,如果孩子中途孩子后悔了想要吃饭,那么他也不能吃。许多人为这种行为感到不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他的立意有三。第一,确定孩子不吃饭后,孩子中途后悔想吃,不让他吃可以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你就得接受现实。第二,孩子饿了就会深深记得这次的事情就不会闹脾气不吃饭。第三,从小可以培养小孩子思维接受能力。假使混了中国家庭着就会轻哄慢劝着吃饭,这样除了增大孩子的脾气,还有什么只得我们做的利益呢?

  所以一个家庭的教育,意见小小的事都可以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有很大的距离。

  在幼稚园,许多的中国老师会有着教夫子的形象,儿在美国却有着大朋友的形象。其实课堂是需要在学习中玩耍的,如果单纯的学习和单纯的玩耍、都是不合乎于这样的情况的。如果,我们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思维,大胆的能力,这也许会影响一生。

  教育在于家,在于学校,如果我们可以最好的让孩子在学习中玩耍成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的学习一下西方教育呢?

读《幼儿生活》有感5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对如何去探索与研究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和经验,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抓住机会,抓住教育的契机。下面针对与自己有点联系的几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书中讲到的,日常生活渗透法。它指的是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多接触数学,抓住时机向幼儿渗透数学教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溶剂,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这就是说,从数学发展史看,人们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与客观世界接触,从而把客观世界中关于数与形的关系反映到头脑中,就逐渐形成了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是对生产与生活活动中解决数与形问题的一种经验总结。由此看来,日常生活渗透法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佳方法。

  例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天气预报活动、值日生活动、区角活动、游戏活动等,为幼儿创设一系列接触数学、感受数学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数学经验。以区角活动来说,大班教师就可以将创设自然角的任务交给幼儿,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可以说,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宝贵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数与量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芦苇地、庄稼地、灌木丛中无不蕴涵着数与量,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一年四季中出现的不同自然变化,这些都是可以为孩子所学习的数学材料。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让孩子在自然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运算。在学习点数时,我们引导孩子点数池塘里的蝌蚪、荷花;采摘野花、捡落叶,使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摘桑子、猜田螺等游戏感知数的组成与加减,了解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了解数与大自然界的关系。带孩子去秋游时,让孩子来到成片的田地中,这在无形中又让他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很多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还比如:自然中成片的田块、川流不息的河流、错落有致的 、成片的树林、竹林、灌木丛也成了我们掌握方位的最好去处,孩子们在灌木丛中玩捉迷藏、抓敌人的游戏,掌握了里、外的关系,在小河里戏水、摸鱼、捉虾,了解了上下的'关系;在田埂上利用田埂玩跳上跳下的游戏,了解了前后、左右的关系,知道了宽与窄……自然中不仅包含着数,隐藏着形,还存在着时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掌握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带领孩子投身与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观赏日出、日落,感受季节的变迁,了解四季的轮换。

  如案例:捡树叶

  活动来源:户外活动——幼儿自发地比较自己手中捡到树叶的多少。

  产生的兴趣:秋天一到,幼儿园里的几棵香樟树的树叶就撒满了校园,带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们就自发的对捡树叶产生了兴趣,收集的树叶越来越多,于是同伴间就产生了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的想法。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感知比较多少、一样多。

  活动准备:落叶多的时候开展活动。幼儿有简单的比多比少的经验。

  活动经验:

  (1)、幼儿自发游戏:幼儿都会对秋天满地的落叶产生兴趣。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去捡落叶,这时他们也回对彼此捡到落叶的多少进行比较。老师就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遇到的问题,及时介入引导。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捡起落叶摆弄,教师在一旁静静观察。有的孩子将许多叶子串在一起,有的将叶子一片一片地摞起来,有的把叶子堆成一堆,还有的把叶子放在树坑里。随着手边的树叶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自发地产生了比一比谁树叶多的想法。一开始他们想用点数的方法比较,但由于点数能力有限,数来数去总数不清,而每个孩子又都认为自己捡得最多,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个孩子为此争执起来。教师此时介入引导。

  师:“你们是怎么比谁多谁少的?”

  幼:“我数叶子,可是数不清。”

  师:“那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呢?”(幼儿摇头。)

  师:“我们把自己手里的小树叶排成一队再比一比好不好?大家都从墙根这开始排。”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并置的方法比较树叶多少。

  教师先请一个幼儿将自己的叶子从墙根开始一个一个摆开,排成一队,又请另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叶子放在摆开的叶子下面。一一对齐,排成另一队,请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看出来谁多谁少了吗?”

  幼:“我的多,我的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幼:“我的队排得长。”

  幼:“婷婷排的队长,她的树叶多,家家的短就少。”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叶子排得长,就说明叶子多,叶子排得短,就说明叶子少。”

  (3)、教师引导并支持更多的幼儿反复运用并置法比较多少一样多。

  师:“你们看婷婷和家家可真多,你们的树叶有他们多吗?”

  教师帮助幼儿排列树叶,引导幼儿从墙根开始一一对应地摆放树叶。

  幼:“我的多。”

  幼:“我们的一样多。”

  教学感悟:

  来源于幼儿需求的活动结果,才能真正作用于幼儿的实践中。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天生对自然就有探索的欲望。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更易激发幼儿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主地建构经验。老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在幼儿探索自然时更要出现得适时、适宜,真正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以及哪个多和哪个少。学会对应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还在于掌握对应是幼儿学习计数用至理解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过程。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尤其对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与探索数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晨来园中,来的孩子的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一个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多与少,甚至学会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规喝水、洗手时让幼儿明白1个小朋友用1个杯子、1块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就会多出一个杯子、一块毛巾。在进餐时通过分勺子让孩子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如:分手工纸或画纸,老师便请每组一个幼儿先数一数自己组的人再按自己组的人数数出相应的纸张并分发给每个幼儿。这其中也感知到数与量的对应。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案例:我来发餐具

  活动背景:

  对与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学做值日例如,值日生每天三餐前都要做擦桌、发餐具等餐前的准备工作。在以往这些值日工作都是由老师或保育员代替了,其实在这其中,我们就失去了很多教育的时机,其中很多的教育价值白白的流失掉了。基于教育的认真思考,发现其中的很多教育价值可以充分的挖掘,于是就有了由值日探索到发餐具的方法。

  产生的兴趣:

  幼儿升入大班,听说可以像小学生那样当值日生,非常的高兴,争先恐后的报名,教师就创设了相应的互动墙,支持鼓励幼儿选择做值日的时间,满足幼儿的需求。

  活动目标:

  1、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做值日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幼儿愿意借鉴同伴经验尝试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活动准备:

  1、了解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

  2、准备足够的餐具。

  3、设计的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用问题引导法引发幼儿思考并在操作中探索。

  当老师把餐具拿到班上后,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就是小值日生了。你们要想办法把餐具发给每一位小朋友,使他们都有餐具使用。”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发,而是把“怎样发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们,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师运用结果反馈法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孩子们首先感到,这一堆餐具需要进行分类。他们把餐具分成饭碗、汤碗、勺子三大类,并且由郁佳宁同学发饭碗,赵宇同学发汤碗,谢嘉欣同学发勺子。郁佳宁同学一边看桌子一边发饭碗。赵宇同学也模仿着发起了汤碗。这时老师问谢嘉欣同学:“你想怎么发勺子?”她说发三把勺子。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她说不上来。旁边的小朋友告诉她,每人发一把勺子就够了。于是她们按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发完了餐具。老师检查后发现,有的桌发了4只饭碗,有的发了5只饭碗,还有的只发了3只饭碗。老师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发?”郁佳宁同学说:“我数了椅子,没有椅子的就没有小朋友,就不发。”赵宇同学说:“我看郁佳宁同学发几只饭碗,我就发几个汤碗。”谢嘉欣同学说:“我发对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从孩子们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他们采取的是一一对应、点数的方法。在发餐具过程中可以听到孩子们在高声数着:“1、2、3、4、5。”但是,当老师为孩子们盛饭时,问题出现了,有的桌上缺饭碗,也有的桌上缺汤碗。此时,老师没有代替孩子们去纠正错误,而是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桌上会缺饭碗缺汤碗?下次再发时,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失误的教训,孩子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数小朋友人数、数数椅子、数一个发一个等。

  3、启发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引导幼儿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式按小朋友人数发放餐具。

  教师设计表格贴在值日生专栏中,让幼儿记录自己探索的方式,同伴间可通过表格的记录进行经验交流。

  运用经验:

  教师将以往由保育员老师发放教具的任务交给幼儿去做,幼儿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能将做值日生工作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发放各种玩教具的活动中。

  教学感悟:

  幼儿学习数学的初步概念,首先要从动手操作活动开始。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就蕴涵着很多数学教育的时机。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幼儿做值日生的机会,对幼儿渗透数学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的问题引导法和结果反馈法给幼儿搭建了运用多种方式发放餐具的台阶,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了“怎样发餐具才能让每位小朋友都有”“为什么要数”等问题。教师的等待为幼儿大胆探索提供了空间,教师设计的表格起到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使幼儿在学习做值日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了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物体数量和分配物品的能力。

  例如: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玩得轻松、玩得愉快。

  在我们中班时开设了一个迷你小卖部,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当孩子们走进琳琅满目的小卖部时,各种格样的商品让孩子眼花缭乱,而数学知识在小卖部中的运用更为显著,我们引导着孩子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的选择商品。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中班幼儿喜欢户外活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户外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玩数学。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大型玩具体会方位;通过爬楼梯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利用生活资源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时刻留意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从观察、了解幼儿入手,满足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利用生活和游戏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有用;不断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数学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的目的。

读《幼儿生活》有感6

  暑假期间,我读了《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一书,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它向我们宣扬了很多关于保育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

  杜威说过:“幼儿是太阳的中心。”是的,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并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逼迫他们学这学那,可是小小的头脑哪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是儿童的,作为大人们就应该守护他们的自然,让幼儿过真正属于幼儿的生活,不要作为长辈就进行威逼,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保育就是保护和培育发展中的生命。幼儿园不是小学,所以不应该向幼儿们灌输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发展幼儿们的`爱、信赖感、自立感、自信心等,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让幼儿园成为幼儿真正游戏的乐园。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打基础,就好像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保育者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幼儿进行不断地训练,培育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光彩的。保育并不是让保育者直接给孩子什么,而是要充分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放手让孩子不断地体验生活,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反复经验,从中获得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自己负责的好习惯。有时,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一不小心脑袋碰到桌子便大哭起来,大人便说:“桌子真坏,我打它。”长期以此来安慰孩子,显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下次小心一点,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个体和环境的互动称之为经验。不可否认,幼儿通过经验得到成长,直接经验是有限的,而人际关系和书本是最重要的间接经验来源。努力培养幼儿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同伴的价值观比说教更有影响力。幼儿阅读绘本是最开心的,《小威向前冲》、《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野狼》都是很好的绘本,它们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给幼儿留下无尽的遐想,绘本并不是要给幼儿带来什么知识,而是让幼儿获得无比喜悦的体验。

  保育者应该很好的了解幼儿目前的状态,并制定适合幼儿的目标,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自由的、全身心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感性和表现,过适合幼儿的愉快生活,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正确认识差距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彷徨,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或许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或许这一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磨难,只要坚定了信念,再远的路也有到达的时刻,一步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读《幼儿生活》有感7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在不同名目课程竞相出现,老师们或被新颖的课程理念吸引、或对新奇的课程名称好奇、或对课程模式产生尝试的冲动等等。在这些心理因素驱使下,我们似乎变得不够理智,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宗旨产生模糊意识,形成过分追求课程内容新、课程模式新,课程的建构逐渐走向功利性。在尝试不同课程过程中,发现课程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也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再好的课程没有幼儿生活经验的依托,它就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不是适合的课程。当我亲身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撰写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一文后,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它精辟论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

  一、多个概念的阐述

  什么是生活?我国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奥德嘉·贾塞特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什么是生活世界?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生活空间。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幼儿自己的,是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

  三、课程生活化的具体特征

  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1.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课程设计者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幼儿园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关注抽象的、文本上的'幼儿,而是关注现实的、眼前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促动他们。

  2.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专家理论理论的引领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看到目标,同时为我们建构课程提供导向性。究竟如何引导孩子去走进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如何去发现自己生活世界中美丑善恶?如何去探索生活世界的奥妙?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是我们在建构研究和实施课程中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体验,在反反复复地实践反思后才能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生活的外延很简单,然而生活的内涵却很丰富,幼儿生活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微观的世界,当幼儿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生活世界碰撞时便会产生矛盾,引起幼儿行为和认识的困惑,有时会令教育处于最尴尬的境地。矛盾最突出的方面便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因此,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我认为提得很重要,很要必要性。

【读《幼儿生活》有感】相关文章:

幼儿读书心得03-06

《生活与科学》读后感09-11

读窃读记有感05-03

读《窃读记》有感12-30

《积极生活的力量》读后感09-01

感恩生活读后感02-27

幼儿亲子读书心得02-08

读《窃读记》有感(精品)09-16

读《窃读记》有感[优]09-16

【合集】读《窃读记》有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