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返世界尽头咖啡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返世界尽头咖啡馆》(Return to the Why Cafe)里也有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在自己的游乐场中玩耍吗?你有MPO吗?」
第一个问题看似一点没变,但叙述的角度有所改变:发问者和回答者的位置改变了。这一次,去夏威夷旅行的主人公成为了咖啡馆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客人。他不但成功地烤出了法式吐司,还在厨房里学会了新的技术――比如如何煎蛋卷。这一次,他暂时客串了咖啡馆招待以及厨师(这兼职可太妙了)。在与咖啡馆的两次相遇之间,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之大,到了他个人都觉得难以置信的地步――然而,这还不够。
不同视角带来变化。新的人物加入,不止一个,但每一个人都有其象征意义。至于出现的冲浪运动和冲浪人,那就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了——有机会去海边冲浪,完全可以试试看这里的建议啊。
这次的咖啡馆,迷路而来的客人是……感觉生活”挺好“但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根本不开心的杰西卡,而所有人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引导者并不是重返咖啡馆的主人公(笑),而是那个七岁的冲浪小女孩――迈克的小女儿艾玛。
第二本书里多了个有意思的对比:孩子和成年人的视角,这也是第二个问题提出的背景。游乐场不是只属于孩子的,除非成年人选择了这种观点并且锁上了自己的游乐场。
这段话蛮值得记录一下,“他说’参透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个太庞大的工程,所以应该先从小处着手,比如说这个人生五事。当你完成其中三件,你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等你更加了解自己,也就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
宇宙的GPS……这真是个非常现代化的措辞,在讨论灵性的时候。或者应该把这里听上去缥缈的”灵性“直接换成更接地气的词,比如”生活“或者”如何生活“。
这个表达比”吸引力法则“更直接:”和GPS一样,宇宙会给他们提供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根据我们的行动、想法、意图,它会为我们送上我们想要的东西。”
换言之,我们越关注什么,越把时间花在哪里,那么宇宙会默认我们越想要。多简洁明了(摊手)。越是简洁的法则,越是强大。
“凡是过去都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过去,此刻也不会发生。”
“可我不喜欢我的过去。”
“没关系,你不必喜欢自己的全部过去,也不必释怀。你只需知道,过去的作用是把你带到现在……这就够了。”
有点遗憾并没有去海边冲过浪,对于书里提到的冲浪细节不熟悉。但我游泳游得相当不错,想来有些东西应该是相通的。
“选择一道浪。
这就相当于选择你想去哪儿。这就是你的存在意义。用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它首先是我的人生五事,然后才是我的PFE。这样说是因为PFE对我来说太大了,我很难一开始就把它想明白。
调整好你和冲浪板的方向,去冲浪。”
“享受吧!如果你只是一直划水,人生一定会变得很无聊。你让自己的热情白白耗尽了。重点不是时刻为享受人生做好准备,而是去真真切切地享受人生,去驭浪而行。”
《重返》这本书提到了一个点,“所有的愤怒的根源都是恐惧。”
这点真是令我会心一笑。
没错――当人们陷入恐惧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发现,他们的恐惧和最初引起恐惧的那件事已经不相干了。然后主人公和新来的杰西卡又聊起了死亡,以及绿海龟。言语有些琐碎,也很日常。
好吧,这一次(终于)轮到主人公给别人讲故事了。不过也只有这里。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好的忠告来自七岁的艾玛:I a sage.
这是好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不过最末尾的SAGE正好有圣人以及神圣的意思。
T――直觉(intuition)
A――另一道(another)
S――小(small)
A ――问(ask)
E――每个(Every)
对了,还有没说的’g’――GO!(行动!)
听上去这些经验之谈全部是关于冲浪的,但又如此适用于人生。顺便说,在第一本书写作的00年代,远离海滩的人们谈论“冲浪”时他们到底在谈什么?哦,是上网。是的,最初的互联网远没有如今强大发达——新生事物总是更稚嫩笨拙,却也更开放更富有冒险精神——现在很少听人这样用这个词了,或许因为大家每天都已在泡在海里了吧……
迈克之后和他聊起的父女之间的事,发生在某次旅行中途的琐事。和愉快无关,但在此时此刻反而显得格外真实。这里的一点温馨出现得恰到好处,成功使得行文免于沦为高大空洞的说教。对待生活,对待亲人,甚至对待自己,我们一直都是知道应该怎样去做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忘了。
杰西卡说以为过去的自己是被困在一个盒子里,直到她发现……其实盒子并不存在。多有趣,像不像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重复到乏味,平常到琐碎,一天又一天。仿佛一直原地踏步,仿佛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没发生。仿佛。
——那是真的吗?
盒子。游戏场。孩子。
人生。游戏。成年人。
这里突兀出场的是两位夏威夷的原住民(或许也不大突兀毕竟咖啡馆就在夏威夷),年长的图图讲述了一个关于水手和独木舟的故事。何本何末,何轻何重的道理在不同文化里自然有不同讲述方式,但书里这个打着鼓唱着歌的版本真是生动活泼哈哈哈――想踏上冒险之旅的水手,坚持要在最后才放上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就是一直收拾不好独木舟,最后,他放弃了冒险。
说来,第二本书和第一本书展开的方式非常类似,都是某一天,主人公在某个地方意外地走入了这家咖啡馆之后遇到的人与事,以及这次经历对他带来的启示与改变。第二本篇幅更长,层次更丰富的原因是视角变多了,加入这个短暂相遇场景的人变多了,揭示了生活中的更多面向,涉及到了更多人际关系――比如父女,而且对话不再拘泥于主人公与某个人之间,而是所有发生在咖啡馆里的对话。不同人之间的对话。
比如图图和杰西卡谈到一直观望等待的人,谈到迷雾中的小路。
记得那首诗吗,弗洛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在多年之后,我轻声将往事回顾。那时林中有两条道路分岔,我选择了更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里的语句未必准确,因为多年下来这首诗在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印象其实只是一帧画面:白日里空寂无人的树林,草地上两条分岔的小路。后来也读过诗歌评析,知道对这首诗的解析其实正好和一般的理解相反……不过其实无妨。
不知为何,在回忆这首诗的时候居然将作者记成了华兹华斯。浪漫派的不同现代诗歌虽然风格相近,究竟英国人的风格还是要更含蓄华美一些,“我好像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补充,华兹华斯在诗里说的“金黄水仙”是欧洲十分常见的黄水仙,六花瓣金黄色,花蕊金黄色或橙色。在国内被称为洋水仙,喇叭水仙,这花学名里带的Narcissus正是传说中因自己倒影太美而溺水的希腊美少年纳斯瑟斯。早春时节,一丛丛散落青翠草地中黄水仙花同时开放,明艳如金色朝霞,非常美丽。
相比之下,弗洛斯特诗歌里的画面并非有多美,但却非常能引得读者共鸣,或许是因为常见?正如书这里提到的晨曦中被迷雾遮蔽的道路,谁又没有见过呢?人类的悲喜虽不尽相通,但有些微妙的感触却是可以借助类似的景色传递。毕竟,剥开文化种族性别性格的种种差异之后,人还是人。于生死之间,我等的根本处境并无不同,又怎么不会有类似的感受?
快结束的时候,终于谈到了第三个问题里的MPO,多重人格顺序(Multiple Personality Order)。这概念没怎么展开书就结束了,说到人在社会里总会扮演不同角色,完全可以坦然接受所有角色,而不是强求自己一定要如何扮演,或者只允许自己扮演某个角色。个人感觉,这里的第三个问题这里收束得过于仓促了,也可能是将来伏笔。
书的尾章很短,度过了愉快的大半天时光的主人公不是自己骑着自行车离开的,是恰好打算离开咖啡馆的杰西卡开车送他(和他的自行车)。这一次,没有尾声了。不过咖啡馆这系列如果还有第三部我肯定不会感觉意外。三部曲才是所谓传统嘛(大笑)。或许下一次,会是一场双主角的相遇咖啡馆故事吧。
生活就是一场盛大的冒险不是吗?谁知道,我们会在何时,与谁,在哪里重逢呢?
——不知道啊。
——这才是生活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
【《重返世界尽头咖啡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经典句子11-23
重返的作文03-08
彩虹的尽头作文06-03
重返母校作文01-09
夫妻走到尽头的句子11-12
当婚姻走到尽头的句子02-06
友谊走到尽头的句子09-26
重返校园作文03-14
后重返母校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