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石灰吟》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石灰吟》有感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托物言志诗是由于谦所作。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是一个廉洁正直的人,虽然多次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一心为国。这首诗是对他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中借咏石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高洁、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为国尽忠。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石灰一出世就要烧炼,通过“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石灰,还写出了诗人虽然经历了种种磨练和种种严酷的`考验,都从容自若,处之泰然。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牺牲,愿为大众利益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于谦的这种廉洁正直、不屈不挠、为国尽忠的精神,至今还值得我们赞扬学习。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祖国也曾被一些国家侵略过,但是,我们要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废,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写作业时要一心一意,玩的时候开心的玩,做的时候用心的做。争取长大了也能成为和于谦一样不怕困难,一心为国的人!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辛,不怕磨难的高尚品德。于谦不怕磨难,一心为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也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时时刻刻为国着想,为国争光!
读《石灰吟》有感2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石灰吟》有感3
《石灰吟》是明朝爱国将领作者于谦写的一首诗,我读了这首诗后,感受很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后,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火,对烈火燃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世上,粉身碎骨也全不怕。全诗表现出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我们也应该学习作者的这种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代官吏多为文人雅士,用当今的话讲,是那种有文化、明事理、善诗词,学历大都在本科以上的人士。估计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官场时兴的就职演说、大会演讲、廉政报告这一套,所以当时的达官贤人就只好借诗做词来表达个人思想了。据说,祠堂、厅堂是古代社会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把表达个人志向的词句公布于这里的门柱上,就很有些告知先辈、昭示后人,让社会监督的意味了,因此在这些地方我们常能读到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字。我也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一些电视剧里演的`一些高级官员用国家的钱去自己花销,现代社会不知什么原因,那些越是喜欢讲马列,越是喜欢教育别人,越是喜欢在大会及其它公共场合把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好象越会出大问题。他们的“脸面”全靠利益和虚伪勉强撑着。利益丧失,脸面似乎就无所谓了。这和要留清白在人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说明作者不愿跟别人同流合污,坚决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这种高洁自身,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读《石灰吟》有感4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的刻在历史的石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颂。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明开凿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仅是开凿石灰,还象征着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第三句“粉骨碎身(现在译为”粉身碎骨“)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前两句就以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数十字,深刻的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人们树立起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起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我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读完这首时候,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人要想石灰一样坚贞不屈,也要向作者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们人最应该拥有的特点——要清白做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石灰吟》
读《石灰吟》有感5
《石灰吟》一诗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之手。
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很多人读过这首诗后,都会为诗人凝于其中的那股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所启迪和激励,但我对这首诗有着另外一种思考与体悟。在上过高中化学课后我知道了,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原理。我不禁感慨,锻烧石灰这件小事中都包含这大道理,人生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平常事总是习以为常,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肯定不会有意外发生,对于这些事的原理却毫不在意,而一旦这些小事出现问题,他们除了不知所措别无他法。而那些注重细节,能够以小见大的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依旧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你选择安逸,可能成功吗?因此,在对待身边的事与物时,不能觉得其意义不大就毫不上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会说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但此小节非彼小节。我们可以不用注重生活中的烦琐小事,但所做之事的细微小节却不容忽视。在锻烧石灰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误差,这样才能做出洁白无暇的成品。
这就是我对《石灰吟》的另一种思考。
读《石灰吟》有感6
于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那首《石灰吟》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正直,他清廉,他就像一朵白莲,纯洁无暇地,开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他就是于谦。
于谦,明朝宰相。从小,他就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向,朝着这个志向,他努力着奋斗着一步步的成长,终于从一个贫苦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在于谦为官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很清廉。从未向人行过一次贿,也未曾接受过别人的贿赂。他在《入京》诗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这样正直的性格,注定了会给他带来麻烦。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奸人所害,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被杀,其家被抄,家人皆发配边疆。
抄家的官员一行人来到于谦府上,出乎他们意料,于谦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任何多余钱财。一个一品大官家中竟是清贫如洗!
正所谓清者自清,天顺八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他下令为于谦平反。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冤屈昭雪天下。
五百年过去了,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仍然被世代传颂着。即使再过五百年,他也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伟大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距离,他将亘古不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行为,留下了一身正气,留下了永世清白!
读《石灰吟》有感7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石灰吟》有感8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大家都知道《石灰吟》这首古诗吧,它是明代的军事家、诗人于谦在17岁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诗人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毫不畏惧,不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个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面是写石灰被千锤万击后才出了深山,接着又被烈火无情的焚烧,可它却把这一切当作平常事。实际上诗人用石灰来喻指自己会不怕千难万险,即使粉骨随碎身也不会屈服于恶势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于谦17岁就能写出这么浩气磅礴的诗来,说明他从小就敢于和不平抗争。致使他长大做官后能做到清正不阿,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像于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宋朝的包青天一向铁面无私,无论罪犯是朝廷重臣还是皇亲国戚,他从不包庇。看现代社会,却有许多不正之风,什么事都靠关系,走后门,这都是一些国家干部不清正廉洁而产生的恶果。我们小学生,要像于谦那样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做斗争,让清正廉洁风永远流行。
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
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读《石灰吟》有感9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出自明代诗人于谦之手,名《石灰吟》。当年,于谦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年仅十二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读《石灰吟》有感10
最近我们学习了《石灰吟》这首诗,诗开始借石头历经千锤万凿从深山采出,被烈火烧成了石灰的制作过程,抒写了自己不怕各种打击,不畏任何狂风恶浪的坚强意志。诗的前两句也是诗人一生艰难的艺术写照。后两句借石灰化成浆水使墙壁雪白的功能,比喻自己即使惨遭迫害,粉身碎骨,也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尚的品质,清白的节操,使之长留后世。
通过学习,我由石灰想到,作为石灰就有着如此高尚的品质,我们身为人类又该怎样做呢?
平时,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生活上,父母对自己的事情一切包办,什么家务也不做,这样与石灰比起来,我们真是无地自容。
我相信学习了这首诗后,无论干什么事我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敢接受生活的考验,多做一些令人赞扬的好事,成为一个与石灰一样不论遭受到多大迫害,多大伤害也始终保持原则的.人。
但是这不是靠最说的,是要有实际行动的,我一定不会失言,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读《石灰吟》有感11
这一天,他大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只见熊熊烈火,正在一堆青黑色的山石身上绽放自己的光彩,接着,这堆山石都变成了石灰,他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石灰吟》。
他,就是明朝两袖清风的清官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在看到焚烧的一幕,于谦想起了石灰石只有经过千次万次地捶打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即使是熊熊烈火在燃烧,他也当作一件很平常的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清白”一词表面意思是指石灰的本色,又比喻了高尚的节操。这几句话,写了石灰的锻炼过程。
但如果只是这样,《石灰吟》不可能千古流传。作者于谦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他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在正统六年,于谦曾上书说了许多为民增粮,种树挖井的提议,由此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的盗贼为此不敢抛头露面。
不仅如此,他还是廉洁、正直的清官。于谦每次进京办事,从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劝他带些土特产,他答道:“吾唯有清风而已”于谦节俭,家中的房子仅能遮风挡雨,极其简陋,即使皇帝赠赐,也一概不接受,说要把这些留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两袖清风”一词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此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石灰比作了自己,句句是石灰,句句是人,“若等闲”、“浑不怕”都是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于谦一生清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洁!
读后,不禁赞叹一声:“好诗!”于谦后来为国难献身一事,此诗仿佛预先表达了出来,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
读《石灰吟》有感12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话是明代的于谦在《石灰吟》中的一句话,这两句写出了于谦的`清正廉明。他愿和石灰一样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为国效力,为后人留下一面清白的墙,他死也愿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名人事迹。
于谦(1398-1457),字延益,钱塘(今浙江人)。明成时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读完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如果世上能多一点儿像于谦这样的人的话,以前的百姓会少一点儿痛苦,世间将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也要学习于谦那种高尚的品德,从小做起,成为一位造福百姓的人,而不是一个祸害国家的人。
读《石灰吟》有感13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平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平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平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读《石灰吟》有感14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诗,这是借物抒情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这首是讲了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是经过很多次开凿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烧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作者用这首诗来赞扬石灰清白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其实诗人是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在赞颂石灰会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同时,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读这首诗,我可以想象到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多次遭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诗中的石灰一样,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着清白在人间。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情怀;我联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称“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联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他同样清正廉洁,名垂千古;我还联想到了我们上任总理朱镕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爱国,爱人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总理啊!这些人都有着石灰一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这样的伟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们后人赞扬和学习。我也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有石灰一样的精神。
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着这种精神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一些不是更好吗?
读《石灰吟》有感15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