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读后感1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注: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注: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注: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注: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
三顾茅庐[注: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隆中对》读后感2
东汉末年,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在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有了隆中对才有了三国的历史,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让后人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风云。
《隆中对》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不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识面要广,而且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达到思维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正如孙子兵法上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也就是说你的知识再丰富,没有发挥出来,应用于社会事业的建设,也等于零,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才,当然更不会像诸葛亮一样名垂青史了。
《隆中对》读后感3
《隆中对》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一篇关于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取天下的文章。诸葛亮在隆中耕作,尽管身长八尺,才华横溢,却没有为任何人所用。
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于是答应刘备出山相助。诸葛亮在隆中告诉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汉皇被曹操挟持。诸葛亮希望用自己的办法为刘备闯出一片天地。读到这里,我感受到诸葛亮的自信,和观察天下的细心。
诸葛亮对刘备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没有袁绍的名气大,而且兵也比袁绍少,但是曹操却取得了胜利,诸葛亮认为这些都是人的作用。另外孙氏已经占据江东已经三代,实力非常强大,又有贤能的人为他所用,所以可以可以和孙权结盟。另外荆州之地地理位置非常好,是值得争取的地方,另外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因此而成就帝业,刘备应该以这里为基础发展,等到实力达到一定的时候天下有变就可以成就帝业。
读完《隆中对》我深深为诸葛亮的.才华折服,处在乱世之中能够把天下形式分析的如此清晰,足见诸葛亮的大智慧,如果当时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做法去做还是非常有可能取得天下的。在当时的年代天下混乱,刘备的势力在三家中是最弱的,而诸葛亮用犀利的眼光看出天下大势实在令人佩服。读完《隆中对》我的感悟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冷静思考千万不要自乱阵脚。
【《隆中对》读后感】相关文章:
隆中对教学反思04-07
高中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目送读后感,目送读后感例文11-26
西游记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傅雷家书》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02-15
读后感《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2-14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1-10
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