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特别的女生撒哈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听魏智渊老师讲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这本儿童书。前面几个小章节中,女孩撒哈拉因为一些表现被故事中的史丁校长和碧丝小姐认定为需要特殊教育。
魏智渊老师说故事里的老师和校长他们并不是负面的角色和反面的人物,恰恰是老师的自然状态。
他们建立了一个体制化的世界,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要被特殊教育。而体制往往是奖励听话的学生,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就要被拿出来教育。
能不能看到具体的人,而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了一些偏见?我们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了,大部分是以比较为导向。
其实哪怕是问题学生,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应当把眼光聚焦在成长而不是成功。那才能看到鲜活的生命。
让我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
朱令去世了,这么美好的女孩子,她的灵魂永远定格在22岁。谁是凶手呢?随便搜索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分析。
有太多的假设都指向一个原因,她太优秀了,引起别人的嫉妒。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形清秀气质突出。她在文科、理科艺术方面都有超高的天赋,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也是人群中耀眼的存在。就算在自己不擅长的实验方面也能秒杀班里的学渣。
可惜啊,两次铊中毒后,她的生命就定格了。凶手是谁,至今也是谜团。父母七十多了,辛苦了这么多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悲剧。
如果我们从来都能赞叹美好的生命,别人的鲜活和美好并不妨碍自己生命的丰盛,是否这种悲剧就能避免?
长期处在一种“比较”的价值观下就总是想分个三六九等。一个人就算处于评比中的“末端”代表人生就完蛋了吗?其实并没有,我反而见到很多少年时代的差生,后来也活出了自己的生命色彩。
成长是永无止境只能和自己比较的。如果用一个广阔的视野看待生命,一切就不会如此狭隘,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时小小的起落又算得了什么?
成长视角而不是成功视角,这样看教育应该能放下很多执念。
【《特别的女生撒哈拉》读后感】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01-08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02-2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2-27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16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12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02-11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01-31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华)09-19
【优】《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