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最近认真阅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开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良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一、读书提高内在素质。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开展和适应职业的。"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开展。
二、读书提高教学水平。
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成为“老古董”。这样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海阔天空,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缺乏。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方案,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效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寒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究问其原因,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教师的时间要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让我明白给孩子时间,给自己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进步,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虽然我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但是我仍然很向往教师这个职业,想要通过努力拿到教师资格证,然后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读完苏霍梅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我受益颇多。它教了很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教师并非就是简单地在讲台上讲完书本上规定的课程就完事儿了,教师必须要懂得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就像是学生迷茫中的灯塔,一旦没有做好,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可谓是责任重大,不可小觑。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羡慕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有很长的假期,平时除了上课之外都很自由。但是在看了这本后发现,要做一个好老师,除了上课的三四个小时之外,还有备课和改作业需要
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所以它并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从这本书,我还学到,孩子们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小学,小学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初高中才不会那么辛苦。苏霍梅林斯基就说:“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所以在小学时,
虽然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但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小学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是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不断补给自己的知识,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教会自己的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此,他们在学习上就会进步的更快。
整个《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主要是针对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阅读、兴趣等等方面。所以其主要也是针对小学教师而提出的。在我看来,小学以及学前教育阶段确实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打下很好的基础,那么以后的学习就不成问题了。相信自己在看了这本书后,如果以后我真的如愿的做了一名老师,我会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这100条建议,相信那时自己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些教育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阶段的教学。在教小学时,小学生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确实是比较可行的。但是,如果在各个阶段都使用这样的方法的话,我想它的效用应该不会很大。这就需要老师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非常懒惰,不做作业,皮很厚,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的学生是每个老师都感到头疼的。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们不爱学习,懒惰,不求上进的原因,一部分是孩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造成的。
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32条时,我明白了还有一种原因是老师造成的。他说:"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具有分析思维的儿童,都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想象。老师由于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他们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老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们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回想起我以前的一些做法,我常常痛恨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这样使他们更加自卑,更加不想学习,他们听到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责骂。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坏学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病。他们的心里需要温暖,需要鼓励。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要好的愿望,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心病必须用心药来解。
对于那些缺少爱的孩子,要用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心。我们要处处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让他们得到爱的力量,激发他们去勤奋学习。对于那些智力迟缓的学生,我们要降低他们的学习要求,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着大家的面尽量不批评孩子,要经常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们。这些孩子心中的火花容易熄灭,我们经常说他们只有五分钟的热度,确实如此。我们要用水浇灭我们心中的怒火,而不能浇灭学生心中还冒着烟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赶紧想办法再次点燃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观察每堆火的火势,并不断地给他们扇风加油,使它们烧得更旺。千万不能点燃了就不管他们了,他们会自然熄灭。当然,点火的方式很多,要找到每堆柴的易燃处——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孩子体育很好,我们就从体育好的优点,引导他把体育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有的孩子爱劳动,但是怕学习,我们就要表扬他,鼓励他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我们应该逐渐地提高他们的劳动要求,增加他们的劳动难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他们会发现劳动不是那么简单,不动脑是做不好事情的。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要热爱学习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闪光点,我们要从每件小事上发现它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和信心。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又细心的工程 ,也是一个爱心工程,考验着教师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你的细心、耐心和恒心超过了学生,你就战胜了他。请大家铭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不断的扇风加油,这才是他们搞好学习的不竭动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智力活动奥秘的志向。而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苏联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了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这很多都来自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什么是知识呢?《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七条这样写到:“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与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活起来”。
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呢?书中的第二十一条建议指出“兴趣的秘密何在?”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兴趣的源泉又在哪里呢?书中提到:“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首先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灵活教学往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争取到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那么这将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学生的天赋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运用到获得的知识,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
书中的众多理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读完这段话不仅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学生我们永远都要保持善良的心,用爱去抚育、培养、浇灌他们。教师应该是孩子们最信任的人,是能使他们在失落、伤心时一起寻找问题、排解忧愁;也是能在他们喜悦、快乐时,共同分享并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信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加倍爱护学生对我们的信任!
教学无涯,丹心永驻。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后我还将继续学习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预防学生学习发生困难,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独有的自尊。就像作为医生,如果他竟对自己的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医生吗?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可教育的,必须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首先,要让这些孩子充分的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教师要为孩子们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和文章。这些书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稳中有降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阅读越多,越能引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疑问,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们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当然阅读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去阅读,去寻找疑问的答案呢?让孩子有疑问,这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的我们,让孩子先产生疑问,在课堂上哪些东西要讲,哪些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在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引导,哪些只需要帮助等。当然,前提是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观察与了解。
其次,第一次的学习很重要。
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让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知识不要做出肤浅的认识与理解。让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就要学习正确的,明确知识要点。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及学习能力作一个充分的估计,备课时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什么知识点上,学生可能出现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预先都做好详细的设计。然后在当堂有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作业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哪些题。让孩子更好的学到知识。
再次,对这些孩子的评分也很重要。
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作为教师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种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合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对待这些孩子的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就不打不及格分数。不要让孩子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任何时候都要不急于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没有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他学会知识。提问题的时候应当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从书上准确无误的找到答案的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章节是谈《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其中谈到“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之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状况。
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有一个半天是“劳动课”,那时一个星期上五天半课,每个周五的下午全校老师带着全校同学参加劳动实践,学校有实验园地——一大片的菜园。低年级时,跟着老师学种菜,每人都从家里带一把小锄头,什么松土啊,播种啊,除草啊,间苗啊,移栽啊,捉虫啊,搞得有模有样。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认识许多植物,也顺带认识许多土里的小动物;搞清楚了好多蔬菜生长的时令,摸着许多蔬菜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如喜阴喜阳,喜干喜湿等。有时也搞校园卫生,但并不只是零散的操作。各个班级有责任区,责任区里的任务有给植物浇水,拔杂草,整理体育活动设施,有意思的是学校不是买成品的扫帚,而是高年级同学自己去砍竹子,再利用枝条自己学扎扫把。有时的原材料是茅草的花和茎,那扫把可用来在干地上扫细小的尘土和纸屑。搞卫生时,有人负责到附近的河里提水、抬水,有人负责擦洗清理,分工明确,劳动的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在上劳动课的时候,低年级的同学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因为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跟着老师带上干粮去山里砍柴,砍竹子,烧木炭……拿着柴刀,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山上,挑选自己看中的树,在根部砍断,剔去枝枝丫丫,变成树段,扛着回学校,有时也直接扛回家。之后,再把树段剁成一段一段的,堆起来晾干,就是最好的柴火了。渐渐地,我们认识了许多种树,知道“乔木”“灌木”的意思,了解哪些是落叶树,哪些是常绿树,哪些树的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却不能吃。那劳动的兴致,绝对胜过如今的春秋游。
相比之下,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充其量被称为“劳技课”,在时间上一周一节课,远远满足不了劳动教育的时间需求;在课程内容上,侧重于技能技巧的专门教学,功利性强,而“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行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自然性”就被弱化了。当然平时学生也参与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劳动事务,但是很多时候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不是“在一件有意义的设想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活动”,这样“儿童劳动的力量性”就不强。
所以,我在想,劳动教育不能只偏重于追求“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充分腾给学生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情趣的劳动中,自然地认识世界,体会劳动的快乐,自然地习得劳动的技能技巧。那样才拥有真正的劳动的“道德实质”: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的热爱变成老师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但由于平时事情很多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拜读。寒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我是一名中职教师,我学的是中医专业并没有系统的学过教育学看完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中职院校看到了春天但同时也出现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零分入学使我们的生员迅速增加可是学生的素质确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差生”来到了我们学校对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279分。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并且还要了解他以前的老师是如何教育的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
情境,在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教育者就要发现挖掘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我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怎么样才能从这样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我感到困惑。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谈话,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时间?这个问题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条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闲暇时间,在图书大厦里看书时,发现了这本由朱家雄教授主编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买完回家仔细的看完了,正如序言里所说的,“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共有七辑,分别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让孩子爱我们;听孩子的话;挤一点时间来反思;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分别从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和班级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收集了全国幼儿教师的一些案例、感受、体会和建议,然后统一编辑而成。书中内容包含了幼儿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品读“职业幸福”》是本书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问道,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只是负责看孩子,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也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当幼儿教师真的幸福吗?”“当幼儿教师真的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吗?”看到这个地方,我不禁回想起了我刚踏入幼儿园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思想斗争,甚至还想到过退缩和放弃。我想这也是现在每一位教师踏入幼教行业所要遇到的问题。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快乐的成长过程视为自身生命增值的过程,从中享受奋斗与收获的感动,要学会热爱,要学会奉献”。“幼儿工作的核心是爱”、“幼儿工作需要耐心、细心、诚心和责任心,需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认为,教师是一项平凡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用一份爱,一颗心去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可忽视的教学细节》。作者用实际案例《有趣的管子》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教学细节,如何去做好教学中的细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慎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笔者还提出,细节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利用精彩的细节。
像这样实际解读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在本书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还有许多。当我看到这个部分时,感觉书里所说的就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以上是我对于《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看了这本书后,最深的一个感触就是,这不是一本理论类读物,也不是一本纯实用类读物,这本书介于两者之间,可能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能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从专业上来说,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值得大家去阅读的一本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两年前刚走上了小学教师这个行业,换了一个新的角色和环境,对我来说接踵而至的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让自己应接不暇,一直努力适应。小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一度让自己很迷茫,甚至让自己徘徊,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这个学期有机会阅读了李镇西主编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花了时间认真的看完,曾经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现在的困惑,书中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和举例说明。让我了解到,很多新教师都曾和我一样迷茫,所以的老教师都是这么过来的。
书的序言就强调:在反思中成长,序言表明了这本书的作用:对年轻同行的真诚建议。而所有的建议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同时应具备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四点融为一体。我们的反思包括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育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
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同时反思自己又做到了几点?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中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一条——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阅读有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成长,但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并且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第二章中用了各种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你作为教师的成败,教育问题千头万绪,最核心的就是师生关系。那么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李镇西校长说是爱、理解和共同成长。书中写了一些老师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追求师生间心灵的.和谐共振所取得的效果。在这我想关爱是沟通的最好基础,孩子是有感受的,你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她会感受到的,哪怕一开始有一些误会。第三章从教学内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教学策略:化解课堂突发事件,学习方法,评价;教学角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各方面细致的解说。看完之后觉得课堂教学的突破唯有“用心”,用心备好课,用心去上课,用心去听课,用心去布置和批改作业等,这样坚持下去又怎么会有失败的课堂教学?第四章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章节中说不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人生大敌,的确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已经成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学会消除不良情绪:一要消除忧虑紧张;二要消除失望灰心;三要消除嫉妒怨愤;四要消除自卑沮丧。同时要学会一些调整心态的小窍门:一是记下快乐的事;二是常常抱着原谅的态度;三是感激自己;四是爱自己,相信自己。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建议每位新教师都去读一读,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即使自己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也要做一位善于学习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书中例举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奥秘,那就是多读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你需要将一种东西表达出来时,你就会发现,你的心里好象装了好多的东西,这就是知识的储备。我们常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可见读书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
一、读书与教育
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他的“圣贤书”也是教不好的。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会使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教学生活中,也能应付一切,可游刃有余,而不会将工作当做一种负担,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才能让知识成为“源头活水”,才能从根本上丰富知识的储备,才能随时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读书的过程,也是填充教师的职业底气、练就育人的职业本领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做到了坚持读书,做到了以书为友,让读书真正成为习惯,才能用一生来备课。
二、读书与文化修养
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来自哪里?——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言谈举止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更反映一个人的内涵,更标志着一个人的品位。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宋代欧阳修读书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鲁迅把读书比作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如果我们不读书则如无本之腐木,无源之死水,教学生命不会长久。只有不断地读书,才不至于言语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要利用一切闲余去广泛涉猎。要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挤出时间,见缝插针,捧书静读。倘能如此读书,我们的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谈吐之间定会口吐珠玉,妙趣横生,教学定会心应手,挥洒自如。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让教师都成为翩翩学者,谦谦君子,让校园溢满书香。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我们要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让我们尽情地读吧,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课堂因读书而彰显华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谈了100条建议。手捧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答疑解惑,指点迷津。逐条细读,感觉有三条特别受益:
百条建议之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我认为,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学生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师生共同拥有诗意的人生。
百条建议之第93条: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我们最崇拜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条建议之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我们都知道,教育日记让我们留下平时的教育教学足迹,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两翼。
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膜拜苏霍姆林斯基的为师之道,就感觉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丽星空,感觉是如此美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幼儿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幼儿去认真地思考幼儿知识薄弱的原因。
苏氏说的对,对于幼儿知识的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个老师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常常无意间把这种冷淡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我们毫无察觉。
教学,是在师幼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中师幼间的对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回应常常是“请坐”、“不大对”,或者干脆把幼儿晾在一边,让其他幼儿回答。这对幼儿而言他已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冷淡,至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让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对话,当幼儿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声“请坐”,表面上对幼儿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儿的`感受是:“我错了”,或者“老师根本没在意我的回答”,因为老师对幼儿的思考未作任何评价,幼儿感受不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关注,他会很茫然。优秀老师的做法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给予期待,给予时间,给予点拨,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像以上的对话情景,我们常常能看到。其实,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出于内心对幼儿真诚的关注,对幼儿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谓的尊重其实是一种伪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然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
那怎样才是对幼儿劳动的真正尊重呢?个人认为,那应该是对幼儿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关爱。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我们要努力建构每次对话的现实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师幼的交流充满着人文的关爱,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爱抚……都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潺潺细流般的关爱。幼儿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会丧失学习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老师心中的对学习、对知识充满冷淡的那个孩子。
正视现实,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重视每个幼儿,重视和每个幼儿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幼儿的“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理解,幼儿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总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引导,给予期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幼儿肯定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幼儿错了,我们也应该表扬他的勇气,表扬他的学习热情,相信下一次的举手他肯定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如果我们真正学会倾听了,真正学会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了,真正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了,真正关注每个幼儿了,真正尊重每个幼儿了……相信,我们的课堂肯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5
苏氏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xx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种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一口气顺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几步才能达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无法按要求做到。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同样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特别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当然,不是说条件允许就不个别对待学生了,而是我们要尽量去达成条件。严格限制班级人数,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再去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那不是笑话吗本人带两个初三班级的英语,160多人,每天光改作业就把我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呀。况且我带的两个班是普通班,学生原始的英语成绩及格率是20%,说得通俗一点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学生连初一的内容都不会,别说没法给他们补课,就是补也不知该从哪补起。况且,教师的精力能来得了吗
提高教学质量,不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入手,仅仅是一味地靠挤榨教师的能量,能搞到教学吗一旦老师们都累倒了,学校也就垮台了!这和部队作战一样,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线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让士兵饿着肚子,拿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去打赢一场现代化战役,这不是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学生受到教育的呵护,教师也应该受到尊重。在要求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头支票,让教师个别对待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0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4
[必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4
(优选)《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18
(优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通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精品]《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