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飞向太空》有感

时间:2024-03-12 07:06:45
  • 相关推荐
《读飞向太空》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飞向太空》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飞向太空》有感1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天空十分向往,《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在航空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此之前,我国航空技术还十分落后。

  李鸣生先生的《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美国卫星“亚洲一号”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美方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合作照常进行,中方提供了目前能达成的所有要求,但合作时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一点。面对泥石流,技术人员丝毫没有退缩,历经千辛万苦,在狂风暴雨中坚持工作;由于中方火箭不符合国际标准,技术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完善,火箭发射前,发射场上空云层笼罩,下起了雨,不得不选择下一个“窗口期”。随着第二个“窗口期”到来,发射窗口缓缓打开,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漫山遍野的百姓高举火把,和工作人员一起,紧张、激动地期盼着。随着倒计时结束,“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瞬间,漫山遍野的人群沸腾了,掌声、鞭炮声和欢呼声,汇成一股狂喜的热潮,在山谷久久回荡。星箭分离后,雷鸣般的掌声在指挥控制大厅响起,标志着“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这个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美双方共同奋战的结果。技术人员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胜利。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冒着生命危险给火箭加注;又有多少人,为了不耽误发射,家人去世却未能再见最后一面,忍痛工作,在夜深人静之时,捧起亲人的'照片;又有多少老百姓,对技术人员给予帮助,在发射之夜前来观望。他们身上展现出中华人民团结互助、直面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对外国友人的尊重。他们用行动挑战不可能,用事实赢得了他国的信任。放眼今曰,杭州亚运会即将来临,作为此次亚运会的举办方,我们要宏扬先人精神,勇于拼搏,挑战不可能,创造辉煌;此次亚运会也是一个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机会,我们应展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为即将到来的亚运会,供献出我们的力量。

  先人的成就为后人开辟了道路,先辈的精神应当由我们发扬。协手共进,发扬先辈精神,在亚运会上再创辉煌!

《读飞向太空》有感2

  《飞向太空港》是我读的第二本纪实性文学作品,同样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一段辉煌历史。这一段历史中,我既读到了一代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热忱,又深深地被中美两国科研专家深厚的友谊所打动,从葱茏的大凉山腹地到西昌卫星发射场,从洛杉矶的谈判桌再到西昌宾馆楼里的会议室,从溶溶月色下的中国箭、美国星最后到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星辰大海。“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预示着中国航天光明璀璨的未来!

  “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与中国航天的未来紧密相连,虽然这是一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但它们同样命途多舛。自1986年起中国对外开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有意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任务,适逢美、法卫星事业上的连续惨败,本以为这是一个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大好机会,但始终天不遂人愿,以乌可力为首的中国商业卫星国际服务代表团在美国吃了多家卫星公司的“闭门羹”和遭到一连番质疑、打击之后,开始为这项没有半点儿眉目的合作犯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磨难的民族,在多次奔走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协调谈判之后,终于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共识,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本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见证。通过这本书,我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面对挫败永不言弃的精神。当我看到西昌人民为护送升降平台而放弃了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赶集并自愿为运送队伍修路,送干粮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地热泪盈眶,从洛杉矶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成都,最后从成都再到目的.地西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全国人民紧密合作,大家的愿望十分一致,就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把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要做新时代青年,扎根这片热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回报国家。

  在卫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日日夜夜。他们或是埋头苦干的指挥员,或是辛苦工作的翻译小姐,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刻在人类的史册上,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无论如何他,她都是英雄。他们在发射场上挥洒青春,在穷山沟里研究最尖端的航天科技,他们是真正的“开天辟地”者,开启了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致敬,中国航天人!

《读飞向太空》有感3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便是世界顶级国家,自诩是第一世界。而当时中国尚是刚刚成立,各方面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在机械制造方面几乎为零。

  中美之间有着天堑一样的差距,直到长征火箭多次成功的把中国的卫星送进太空,它引起了全世界包括与美国的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当中国长征3号火箭出现之际,正值航天灾难年度,国外的运载火箭故障连连,这让中国有了挤进国际航空市场的可能。

  在遭受了无数的看不起,数次失败之后,中国得到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权。而这颗卫星正是美国休斯公司的成果。于是,中美两个差距甚大的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展开了技术合作。

  落后就要受制于人,因为用的是美国的卫星,所以必须要伺候好美国人,不然万一美国的生意不做了该怎么办呢?

  所以美国人的到来,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服务人员都是一种磨难。美国人要求是吃什么有什么,但当时的条件哪能做得到,有的吃就不错了,工作人员只能尽全力去满足。

  美国人要求电话信号必须要好,可是这能打上电话都是特殊努力过了,中国只能高价租国际通讯线,努力让通讯便好。

  美国人要求工作厂房时刻供电,也不顾中国发电器能否做到;美国人自行改变卫星结构,中国人只能费尽心力的把火箭一一调整为与卫星相适应。

  中国人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与美国的'交易,就这也常常受到抱怨,还好最后的发射成功了,不然指不定又会发生什么。这就是落后的代价,明明在自己的地盘,却处处都要满足别人。

  落后就要受着一种只有富起来,强起来,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杆!

《读飞向太空》有感4

  李鸣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 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他所著的这本《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从那儿以后,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纷纷将卫星送入浩瀚星空。虽然有失败,但航天人却从不气馁。致使在当时出现了像美国,苏联这样的航空大国。

  而中国是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近30年,才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那个辉煌的夜晚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中国又在1984年后将第六颗卫星发射。或许是中国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又或许是中国的航天技术惊为天人。美国将屡试屡败的“亚洲一号”卫星卖给中国。让这个刚展露锋芒的先前一直落后的国家来发射这个卫星。

  这其中的辛酸未曾经历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屡屡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谈成一家公司,老板却破产了。虽然最后是成功的,但这是用航天人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成功发射“亚洲一号”,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的自己的亲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见。有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姑娘,因发射场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于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都抽空给患有怪病的女儿翻身。指挥员胡世祥的母亲、岳父接连病故,但他却未能回去料理后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母亲照片。

  中国航天业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泪,甚至生命换来的。但他们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无怨无悔。

  所以我们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读飞向太空》有感5

  《飞向太冷港》是李鸣生写的一本书,作品以亚州一号为织梭,牵引着千经万纬,流贯而出。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作局处理得自然顺顺畅,从客舒展,疏密相间,张弛有致。

  在这本书里,不管是辛勤能干的中国专家,还是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和中国专家一起发射卫星的外国专家,都是平等的,虽然中国不同于外国的一些习惯,但外国来的专家们都想忍受了下来,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对待工作非常严谨,和中国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比如可达先生。

  六十岁的可达先生是匈牙利人,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他和胡世祥一样,喜欢开玩笑,于是在数十名与会者中,他和胡世祥最爱开玩笑,有时还会打赌,这时上官世盘就会来当裁判一类的角色,只可惜,几乎一次都是卡达先生输。

  探案宇宙、开拓空间的伟大事业,绝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也不是一天,一年或一世纪的问题,而需要世世代代的共同合作与奋斗!

《读飞向太空》有感6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该句出自李鸣生所写的《飞向太空港》,描写的是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升空的情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旧心潮澎湃。

  这本书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真实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航天人首次与外国科学家合作,用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把美国“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的过程。这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发射的国外商业卫星,也是一个光荣的里程碑。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亲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

  读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航天人。有思维缜密的上官世盘,有胸怀广阔的谢光选,有严谨认真的任新民……他们不求名利、不怕牺牲、抛家舍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

  回顾我国的航天路,风险与机遇并存,失败与成功同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航天事业一无所有,国外的卫星技术又对我们实行封锁,但是我们的航天人并不服输,他们勇于开拓、不畏艰险,在落后荒凉的大山深处摸索出了第一个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长征”系列火箭。一路的风雨,一路的艰辛,令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但中国航天人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面对万里长征般的茫茫宇宙,他们迎难而上,勇不退缩。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得以看“嫦娥”奔月,观“天问”探火,叹“羲和”逐日,赞“天宫”邀游宇宙,待“鸿雁”传递佳音,望“北斗”指引方向……

  在现如今这个时代,明星云集,网红密布,各种观念满天飞。作为中学生,为了不被一些消极的观念所影响,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因而,我们要向中国航天人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奋发向上的精神。

  读一本好书,终身受益。读《飞向太空港》让我体会到了中国航天人顽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一直陪伴我,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读飞向太空》有感7

  刚刚打开《飞向太空港》这本书,第一句话就是: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我未曾去过西昌,读完这本书,它在我脑海中模糊的样子,让我心生敬畏。

  这里是个孕育新科技的地方,过去我们的前辈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发射了第一支火箭和卫星,科学技术人员日日夜夜的辛苦研究,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撕下来许多不好的标签。当时因为中国技术不敌美国、苏联和日本很多国家都不愿相信或给予帮助,可是,西昌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通过速度惊人的成长,向世界证明,中国可以做到。

  我们的祖国母亲,她也正在努力成长了,近期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充满魔力且未来可期的大国。在其他国家先进化的时候,中国在实行“闭关锁国”这个政策,等一切都醒过来的时候,我们选择让中国再次走上时代的道路。用着同样长的时间,却做着更多的'工作,几十年的努力,使得她成为世界的前沿。

  如今,拼力量,我国不会输,拼技术,我国更是名列前茅,人民的付出是不可磨灭的。一根柱子可以撑起一面旗帜,成千上百万根柱子就可以为这面旗帜撑起一片蓝天。

  她像一位少年不断成长着,她也想要成为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有机会,定要去西昌,感受那片热乎乎的土地。

《读飞向太空》有感8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这部书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一些国家并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地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却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好玩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他们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总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读飞向太空》有感9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暑假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久久品味《飞向太空港》,我思绪万千,爱不释手。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识,一步一步缩短我与 心中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学习航天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飞向太空》有感10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圆地方,肇开混茫,自古以来天上是什么,没人知道,直到到了我们这一代。

  神舟卫星平地吼,光芒闪耀大宇宙。现在在我们头上,有数不胜数的卫星,它们都与我们的一丝一缕密切相关,那为什么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被世人所铭记呢?因为少数几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天是神秘的,这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天是广阔的,可人们却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尽沦落在这喧嚣中。可正是有了一群人。

  正是有了一群敢注视天空的人,他们怀着年少时好奇的'幻想——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才去脚踏实地地站起来,走出去。当他们望见世界的航天事业已腾飞在康庄大道上时,他们会问心无愧地奉献在人类最有意义的事业一一为解放人类双眼而奋斗中,因此来说此生才有价值。本书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冉冉升起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当航天事业遭遇困难时,又是那群人挺身而出。为中华之崛起,甘为儒子牛,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树,我辈岂只乘凉。火箭一艘艘地腾空升起,空间站也跟着建立起来。迈向天宇,是对世界的惊奇,不愿只被困在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由我们共同见证,我们为此激动不已。我们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会看与自身相似的诸多繁星,像一粒微尘一样。

《读飞向太空》有感11

  我刚听到要读《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不耐,认为它只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枯燥又无聊,但读着读着,书中描绘的航天梦让我动容。

  在被外媒称为“航天史上的灾星年”的1990年里,我们中国终于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世界为之轰动,我跟着书中的人物,血脉偾张,激动不已。

  卫星发射的过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技术攻克难、资源利用难、谈判交流难、造卫星发射场难、发射卫星也难。在紧要关头,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把刚刚建好的卫星发射场给毁了,技术人员伤亡惨重,但他们没有放弃,在废墟上,硬是又建起了一个卫星发射场。当运输“亚星”时遇到阻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技术人员们用炸药炸出了一条路。

  在世界瞩目的状态下,“亚洲一号”成功升空并进入计划轨道。那一瞬间,外媒震惊,世界震惊,那些准备看中国笑话的人目瞪口呆,这就是“中国实力”!经过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国耻被洗刷,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更强大的中国。

  在遇到重重难关阻拦时,我们要学习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不灰心不放弃,努力钻研,终究能得到应有的嘉奖。

《读飞向太空》有感12

  读完《飞向太空》,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叔叔驾乘“神舟六号”飞向太空,为祖国争光的壮举,中国航天人为实现飞天梦想,而显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攻关和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难以忘怀。

  《飞向太空》是一本骄傲的书。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目前世界上能够飞向太空的国家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而我国在20xx年10月。“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只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与俄、美两国42年的差距。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空前最大,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

  《飞向太空》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书中告诉我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和所有参与飞向太空的技术人员,为了实现飞天梦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生命极限的考验,铸成了“四个特别精神”。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实现了中国人“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梦想。

  《飞向太空》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长大成人要为祖国效力,就要有过人的本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更加认真的读书,刻苦钻研,在此,我多么想告诉航天员叔叔,将来我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为祖国效力,把鲜艳的五星红旗送入太空站,插到月球上木星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的宇宙中。《飞向太空》这本书让我听见了奋进的号角。

《读飞向太空》有感13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解放以来成功创造运载火箭,经过多次谈判、碰壁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购买并帮助发射了一颗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成为了第一个帮助美国发射卫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展现了“火箭之乡”的子孙们的能力和成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挤身世界强国的开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关系一直交恶,从蒋介石失去大陆,到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再到越南谈判里的寸步不让。但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将美国的卫星打上天,表现了美方对中方的信赖与支持,使中国从一个东亚国家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国家,也让中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技术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仅资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时的扰动,在西昌这个几百年没见过电灯的老山沟,建起了发射台。这里没有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人员还兼职扫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外国人轻蔑的眼神。而时不时从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让火箭的研制和发射难上加难。

  但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人员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诞生了世界领先的科技。

  中国发射美国卫星,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强国梦”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从解放时战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够发射卫星、送火箭到太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呀!正如书上所说,得知中国要发射美国卫星时,多少华侨回国观看,以至热泪盈眶,欢欣至极者不在少数。又有多少华侨,再也不用忍受外国人充满嫌弃的指指点点,充满嘲讽的语气说话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goodgoodstudy,daydayup,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读飞向太空》有感14

  刚看着它的名字,感觉应该是一本小说,兴意盎然的打开后,看完前言便明白这是一本记录的书,顿时兴意阑珊,但最后我却字不落的看完了整本书。

  我一直以为这种书籍应该只会说套话,于巴巴的,一点儿吸引力都没有,因此,我对本书并不感兴趣。我先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看书的,然而这个被迫的开端却成了我与它之间缘分的起源。偶然的翻看使我对它欲罢不能,读完后只想说:“意想不到啊!”

  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一个“难”字,它几乎贯穿了整本书——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建发射场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也难。不过,这本书虽然“难”字压顶,困难层出不穷,却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当卫星发射场地即将建设完成,却被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彻底摧毁时,基地建设者们硬是在废墟之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重新打造出了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天然险阻,进退不得,使人万分绝望时,运输团队却用火药炸出了一条坦途;当天公不开眼,雷雨不断,使“亚星”无法发射时,那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淋着雨,忍着饥寒,向上天默默祈祷。

  我在书中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建造卫星的过程,更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遇到困难不消极不怨怼,努力克服、解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读飞向太空》有感15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科学家毕生的'心血。科学家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资源并不好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航天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现代文明!而我们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飞向太空》有感】相关文章:

飞向太空作文03-17

飞向太空作文【推荐】01-14

飞向太空作文15篇03-17

我把《飞向太空港》推荐给你02-25

【精品】飞向太空想象作文四篇03-09

飞向月球作文09-27

飞向理想作文02-22

《飞向蓝天的恐龙》读后感02-06

《太空》读后感12-22

《太空漫游》读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