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5-13 10:45: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品著作,悟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如何去教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给我们阐述了100条建议。其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内容充实、分析精辟,又结合了生动且详细的案例,深入浅出,启人深思。因此,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自身素质

  每一位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前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我认为,一是要有广博和精深的科学文化识,这指的是要对自己所授教的学科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能够“授业,解惑”。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来研究儿童的各项表现与行为,以便能够选择最适合孩子们的方法来教授。三是要有对教材的熟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其实,我们不光需要熟悉掌握所授年段的教材,其余年段的教材也需要了解。例如,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在熟悉掌握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我仍有必要去了解小学或是高中的教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自己教学重要性以及有效性的理解,才有利于更好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辅助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用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以“爱”开始,用爱去灌溉,去滋养,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去实践。学会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学生从沉重且乏味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简单;学会和学生互相合作,不再一味地宣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而是懂得去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思考,在思考中也个性化地活动,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生引向一个真实、丰富、广阔的生活背景,而不是让他们的大脑里只有一堆抽象杂乱的`数据,创造出一种“简单”“有趣”“丰富”的课堂教学。这种“简单”并不是单一,而是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生们能在周围的不同环境影响下,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趣”也并不是低级的玩笑趣味,而是一种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有时思想交叉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创造,感受学习的乐趣。当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丰富”,则是需要教师组织多彩并激励学生们的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上或其他创造性方面懂的东西,超出教学大纲之外一点点,让他们有一些自豪和满足。如果这三点真正能够得到满足和体现,这样用爱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三、书香伴人成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标题特别抓人眼球“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总是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为了教学成绩一直在和学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骏马能像一页跳着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是。读书,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师对话,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会时常惊叹“这样的情景创设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样的环节设计好像会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面,创新教学新思路,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况且,在如此信息发达、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勤读书,善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这样我们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走在孩子们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尴尬。另外,书读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这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多少收获,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读书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处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从中提炼出课借鉴之处,为今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我们正年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教学生活和教学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其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

  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师带给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二是平日里的学习与体悟,学习与体悟如果是自觉的超功利的行为,那么就会成为你人生的修养的“法门”,你会非常通畅:学问的通达与为人的练达;你会非常的厚实,在你身上个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备”,浑身闪耀魅力的光彩来。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他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进长,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是呀,可能当每位教师初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里的明星。可是由于众多诱惑,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后,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后每个人所达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时候拿这个标准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吗?你现在位于幸福第几层,你能做到哪一层?

  三、“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但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纶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长或许还会授意老师:这小子不听话,任老师揍他!可现在,教师“为所欲为”的两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还能只当个教书匠?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当然教师的不作为不应被宽容,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应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关程序。

  读书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记得有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读书对教师而言可能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孩子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完美灵魂的塑造者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从教二十余年所教学生逾千看着他们学习成长感受他们的欢笑泪水体味他们的成功挫折我深深地体会到肩头的责任: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它能成就学生梦想国家的未来人类的进步。读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犹如醍醐灌顶要塑造学生首先要塑造教师自己的灵魂。

  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要正确定位职业。首先要把教育作为享受把奉献作为乐趣。用乐观无私的心态看待我们职业便会从中发现无尽的快乐汲取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甘心服务众生如同令人敬仰的人他们用服务获得价值来提升自己。"这就是教师无私而高尚的人格。"心手同一神色坦然带着那些感人的喜气他们把阳光带给所有人因而他们的心中也是阳光。"这就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

  其次要把教师演变成领袖畏惧转变成爱戴。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更成熟见识更丰富观念也更超前仅仅用严格的管教难以使他们心悦诚服。毕竟教师与学生之间"猫捉老鼠"的关系早已过时了。面对更有主见的现代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才更利于对他们的指导。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赢取学生们的钦佩以领袖的身份指引学生踏上正确的方向用人性化的方式进入学生内心"引导心灵与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师生融洽。"人性化的教师是温暖的如同阳光;人性化的教师是灵动的如同甘露。"这样美好的教师足以征服每一个学生。

  此外要把教师看作服务者把师生看作平等的个体。中国自古尊师重教学生对老师有敬畏之情有些教师便自以为高高在上。学生固然该尊敬教师教师也该体恤学生二者于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如此看来师生间早该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服务没有一个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职权对他人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完成服务转型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声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融洽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

  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学生是教师呕心沥血培养的对象也是教师最伟大的成就。然而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素质教育下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因此顺应学生的'个性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丰富多姿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才安心。"这才是教育的大忌啊!把性格各异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培养既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才能创造出绚丽的图景。

  关爱学生就要让他们幸福。"也许教育的本来意义并不是培养建设者科学家接班人领袖企业家或是别的什么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如果成为伟大的人物却不能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么这是对他的不尊重。"这是有责任心的教师对于教育本意的定位也是对学生最人文的关怀。学生时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纯洁最充满回忆的时光作为教师我们理应为学生打造一段幸福的记忆。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搞教育的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为了看不见的所谓未来的幸福而剥夺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不将痛苦施与学生帮助学生把握和追寻幸福将心比心把学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

  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要积极面对生活。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教师的人品言行生活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珍视自己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教导学生正直做人。坚持公正善良热情真诚与宽容才能赢得好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金或银都会随时光流逝而褪尽当时的光华只有’口碑’却屹立不倒。"良好的道德品格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最珍贵的财富。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深入生活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并把美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心灵。"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更重要的是带着追寻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这样乐观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把美与爱传播开来。

  教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职业肩负着孩子国家全人类的未来选择作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关爱与责任。为自己塑造一个公正博爱真诚的灵魂做一个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在阅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后我惊喜的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十分亲切,他的每条提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继续学习。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许多人说教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但冷静下来一想,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仅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我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欢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其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孩子,其内心深处必须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忙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宽容,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我,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这时。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终,我们还是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这话我们都应当深有感触。读着书中的每条提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所以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又满腔的热情。教育专业毕业的我自然对教书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内心对生活的感悟。

  从离开大学校园进入高中课堂,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学生们的期望,我决心尽我最大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语文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夫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扩充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书本,老教师们学习。我有幸接触阅读了学校的资料《给教师的建议》,它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使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同时,我也开始对“爱心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学生个体,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倾注爱心。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她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用爱心感化不了的学生”,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师爱”,学生才有机会与教师在教育中处于平等地位;正因为理解,才有了信任;正因为信任,学生与老师的心灵距离才会拉近。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并不是毫无保留,不假思索或是漫无目的的'是爱,而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与学生目前的得失与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帕夫什雷中学的校园内,处处呈现和谐景象,这是教育界值得自豪的盛事。其实,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而这一切有需要他们去苦苦追求。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业虽然平常而且平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要改变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去爱,必须用“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他们完美灵魂。

  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心中最黑暗的一角,能够启迪人的心智。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应该多读好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素养的提高的唯一途径便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所以,我们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与书结下深厚的友谊。

  上面所述内容是我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点感想,并不想以偏概全,因为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说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

  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 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这位大教育家给我们的100条建议,深化细致它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按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我精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对其中的前三十三条进行了精读。

  不愧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字里行间流露的教育智慧,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中渗透着对教师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本书一开始,便反复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让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切忌“一刀切”,对孩子要个别对待。 这一观点贯彻整本书,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调。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本学期开学伊始,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我制订了一份诵读计划,本想这个学期,让所有孩子熟练背诵掌握二十四首古诗、三十首晨诵诗、一百句增广贤文的。对于古诗和晨诵诗,多数孩子背诵很顺利,在课堂上,随时讲完随时就掌握了,可是关于贤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句式,在讲解意思时兴致勃勃,听得很认真,可真正背诵起来,远远没有晨诵诗容易,有的孩子反复背诵,痛苦不堪。开始时,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觉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这样,本来是一件老师学生都受益的事,本该是高高兴兴地积累,积极地接受的事,却因为这样的逼迫,变得紧张和不安起来。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一段话:“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这句话,抄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反复读着,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果断。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能背诵晨诵和古诗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于贤文,他能跟着享受贤文故事中的乐趣,能流读下来,在别人说起这句贤文时,他能够会心一笑,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对于那些记忆力好,愿意背诵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一项挑战,在背诵中获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学期后半部分,我改变了观点,只是大力表扬背诵好的,至于背不下来的,能读就行,这样的规定,让部分孩子如释重负,我的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没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若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任务能够分层次地布置与验收,相信孩子们会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较多的现状,使这一措施操作起来稍有难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终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呵护孩子的心灵

  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在行为习惯和知识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对于他们的额转化,则是我多年来头疼的问题。如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首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与关爱中成长。

  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是每个人来自内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

  关于这一点,我曾尝试着运用这个教育规律,成功转化过几个所谓的后进生,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可是不能坚持,这就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战,始终相信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过程中也是要经历刀刻的苦楚的,因此,当看到费尽苦心有所进步的孩子,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调皮和刁蛮时,我也学会了冷静,你再调皮,你还是有可可以让我抓住的小优点,你记忆力好,就让你检查别人背诵,当这位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时,他的`心思,也许会慢慢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不断的结合理论加以实践,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感觉到 的爱心、耐心和关怀。我相信教师鼓励的眼神会使每一个对书本、对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学习的火焰。毕竟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想学、好学的,只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恐惧,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导,千万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表示厌弃的态度,这样无疑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伤害!

  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能够爬到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而另一种却出乎意料的是蜗牛。看来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不成功的事情,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也不为过,如果老师能吸引学生不断坚持,万事就能成功。

  我想:《给教师的建议》这样的经典教育书籍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我第一次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在参加招聘考试时,其中涉及到了相关的知识点。当时我以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所写的书一定是冗长晦涩、难以理解的作品。

  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里面所列的每个标题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对话一样。虽然是初读,但是体会很多,很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下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来谈读书心得: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每次上课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教师应该明确地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他们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一个原因是对教材的初次学习不够好。学生的意识中越少模糊和浅薄的观念,他们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小,他们对初次学习新材料的准备也就越充分,所以课堂上的认知劳动会更加有效。”请因此,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这堂课必须进行得特别明确,我在教学到《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这一课时,首先我很明确要教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结论,我给出一部分关于十加几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做完之后认真去观察,做过的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经历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最后教师再对规律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次孩子们发现规律可能比较慢,说得不够完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当我继续出示一些关于几加十的算式来让他们找规律时,孩子们的速度明显就加快了。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对这个规律有清晰明了和更深刻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14条建议中提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依赖于他们在课堂上对教材的首次学习时是否能够有逻辑和有条理地工作。不能只让他们听同学们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抄写板书,而是要激励他们自己思考,耐心而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在每堂课上多做一点脑力劳动。”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在进行讲评练习题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们一起回答问题。但是有几次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总是在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停地写东西。后来我发现她其实很多题目并不会做,也从不提问。她只是趁着大家回答正确答案的时候赶紧将其抄写下来。虽然她交上来的练习看起来写得不错,但是在考试时她还是无法正确解答。因此,我现在尽量在每节课之前预设可能会出错的概念、算式或题型,并且提前解释清楚。一旦出现错误,我会立即纠正。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花费的时间相对减少了。上课时,我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动脑筋。不会一开始就请会的学生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思考其他学生的对错,并判断其正确与否。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后,我会让其他学生向他提问,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钻研能力,让他们通过思维碰撞获得更多知识,产生更多见解。

  这一学期,我面对的是一群7、8岁的孩子,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级上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仿佛身上充满了无穷的能量,没有一刻停下来的时候。我很苦恼,怎样才能吸引这群坐立不安、好奇心旺盛、随时准备出去玩耍的学生呢?当我讲得口干舌燥时,他们的脑海中却充满了有趣、令人向往和动人心弦的事物,于是我自问:“我该怎样才能吸引住他们呢?”

  我在书中第35条建议中得到了启发。“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校园,对小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对学习有好奇感,却难以专心听讲;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整堂课都能认真听老师讲。刚开始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能充满感情地去上,感觉自己上课就像没有感情的大学老教授,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结果一节课下来花了好多时间整顿纪律。后来看书所得的启发加上不断去听课的感悟和学习,我才知道,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设计有趣的环节和游戏,利用直观教具,让孩子发自内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发想要去探究知识,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经过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为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导。他提供了许多方法,让我能够不断领悟并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学习。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新手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在师范的时候就曾翻阅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当时就只是蜻蜓点水式地翻翻,没有细读,只留了个大致的印象,知道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知道他还写过一本书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读他的随笔日记,书中记录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你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

  现在,越觉得很有必要再从头读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苏老很重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他带着孩子们到森林、湖泊去观察生命的变化,用绘画、写童话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记录所见所闻,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不同阶段的孩子思维的不同发展。让孩子们在自然现象面前发出惊叹,发展智力是去自然界“旅行”的目的。“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末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得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的引入他的意识里去。”孩子总喜欢提问,在大自然面前会提出无数“为什么”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观察的、触摸的、闻见的一切事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刻就像有一条鲜明形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孩子们的心里,这样,他们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提出的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可我发现,越到高年级,他们这种提问的品质却逐渐消失了。日本实行小班化,一个班才20人,他们经常周游全国,学生每年有30天外出旅行的时间。在中国,我们的孩子每年有1次春、秋游的机会,可是孩子们真正观察大自然了吗?哪些孩子会向你提出:“老师,为什么花会有不同的颜色?植物的生长为什么这么奇妙?”又有哪个老师会和孩子们说:“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吧,看谁有新的发现。”孩子们对身边的小草、花儿的形状、湖畔的夕阳等事物并不在意,他们似乎对简单的游戏、零食更有兴趣。疲于工作的父母更是没有时间带孩子去踏青,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甚少,获得的感官刺激当然也有限。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思维的发源地”尽情畅游呢?

  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如何切割木头,绑木块,用钻孔机打孔,他们还有上家政课。看到这些照片,我脑海里立刻想到的是苏老对儿童劳动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1942年回到战争爆发前就一直热爱着的教育岗位,从1948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特别重视儿童在复杂的、有创造性的劳动中发展智力。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在帕夫雷什中学,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试验室。有的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一切的活动模型;有的是专门做物理实验的;还有的是观察植物和动物生命过程的.实验室。他鼓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小组,启迪智慧的各种劳动教会他们思考,促进智力的发展。“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终于因果联系、机能练习和实践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对孩子们智力因素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我们现在的学校里也设有劳动课、科学课。科学课向孩子们揭示生命科学的奥秘,他们无不为大自然生命物体的变化感到惊奇。但是他们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的机会却很少,因为没有专职的老师,大量的实验器材都闲置起来了,一些用语言无法解释清楚的实验活动能省则省。孩子们只能在脑海里形成粗浅的、表面的知识,这对他们的脑力发展是不利的!劳动课就更别提了,纸上谈兵,对现实生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假如我们能把这样的每一节课都扎扎实实去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那么我们的孩子大概也能日本的孩子一样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了!

  以上是一些浅浅的读后感受,胡乱想到什么就写了。其实,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想法闪过脑海,但都很零碎,以后要想到什么就要把它写下来,整理以后也许就是读后感了。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让老师写读后感是不错的方式,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多读书,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最让人担忧的是大家别把读书也像很多事情一样变成“形式主义”了。我们老师先带着一股书香气吧,再把香气熏陶给学生。让我们一起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是指教师要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学期在推荐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而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这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书中娓娓的叙谈,诚恳的告诫,他像一面镜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点书吧!”在100余条的建议中我重点读了P315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现在就谈谈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论文中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神秘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是当事的那位老师,我肯定会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更不会把教棒借给他。但这位老师用包容、欣赏的眼光来接受了一个孩子别样的童真,同时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位老师也同样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师的一声呵斥,那或许一件杰作就飞灰烟灭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抛好球,还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在上《太阳》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轮到学生自己下笔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她点点头,过了会,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她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太阳。我于是说:“你画的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特别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冲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建立信任基础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课堂内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这朵娇嫩的花。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也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要相互信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呼吁老师们:“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被人尊重,师生间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总结的。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通过一次次的读书论坛活动,确确实实让我多读了几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前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好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就像品了一壶好茶,交了一个好友,让我收获很大。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这样实用而中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慢慢品味着作者的精彩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着。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活动,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布置班级环境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并且教师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将过去,可收获却不大。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但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我不断的去体会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领悟到自己要使劳动和创造的时间这条大河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学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平时看到那些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现在我才知道是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必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而薄发,工作起来才能轻松,时间也就宽松的许多。

  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实效。

  我们经常要反思,在付出的大量劳动中,哪些是有效劳动,哪些是无效劳动。我们每天在工作上要办的事情都很多,但是这些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不能也不必成为事务主义的俘虏,而被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杂事所左右,要深思熟虑,统一运筹,将头脑中想到的和上下左右所涉及到的工作都考虑一下后进行分类。这样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光阴不可倒转,时间不可再生,但是,时间的使用价值可以增加,我们只要改进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完善工作与学习的程序;掌握工作与学习的艺术;讲究时间的使用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干好干完更多的工作。这样就能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此外,养成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的习惯,也能增加时间,再造时间。成绩=能力+勤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成绩与能力、勤奋均成正比。假如有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但其中一个勤奋的程度比另一个人大,由公式可知,前者的成绩比后者大。这就意味着,勤奋的人与不勤奋的人比,勤奋的人大幅度地增加了时间,再造了时间。

  三、思想动机——学习的欲望决定时间的取舍。

  我认为教师业余读书与否、学习与否,关键还是要有动机。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行动的动力,是各种行为的内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某种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从而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学习的动机决定了时间的`有无。往往,我们结束了学生的学习生涯后,都会渐渐地疏于学习。工作的头几年,也许还会雄心勃勃,勤读书(这里是指读专业方面的书),想在事业上早日立足,好好干一番,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等过了几年,看看比自己年轻的大有人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马马虎虎能过得去,又何必这么辛苦呢?于是,学习自然就慢慢放松。再过几年,家有了,孩子有了,啊!有什么比家和孩子重要,时间的杠杆很快就倾斜了,学习?哪还有时间呀?学习的动机消失了,需求消失了,哪还会有时间?有时间也都用于享受天伦之乐和朋友聚会了。

  因此,我认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树立学习的动机。如果教师连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总是满足于现状,总是认为自己的一杯水足以应付小学的教学,不再思取更上一层楼,把现时的工作做得更好的话,又哪里会有时间去读书呢?动机决定一切,相信教师只要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真的想把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自己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真的想上一堂成功的公开只用15分钟去准备就可以的话,那么学习的时间就无处不在了。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我们人类精神的给养,思想的源泉,灵魂的家园。作为这世上一名知识的园丁,我更要手不释卷,热爱阅读,丰盈自己的头脑也遨游于更广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学校的指导与要求下,我阅读了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论之深广,方法之独到有效,无一不对我——这名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启发万千,醍醐灌顶。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向我们展现教师的岗位使命、精神引导与思想财富,其中不乏教师、阅读、学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间的问题与紧密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是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师其精神家园的丰富,教育素养的健全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断学习与掌握践行有效的教育技巧。于此的基石便是教师自身自我充分的进修与提升,不断的个人努力付出,提升劳动素养、思想素养,提升师德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个人的思考,才有对自己劳动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及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从古至今,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与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步伐的更替远远甩掉了思想丰盈的脚步,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单调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书便为我们这些饥饿者的伟大食粮。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义无反顾的跃入书香,有不倦的读书兴趣,有博览群书的热爱之情,更有安静平和深入思考的独立思想。同时,依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的学生——担当茁壮的生命力,更应以书为友,这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使然,更是学生们实现智力发展、道德完善、审美提升的必采之法。

  “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也是我们所一直坚持和秉承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所有孩子的优秀。孩子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固然重要,这也是他们未来道路的重要基础,但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爱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教育。我们让孩子们从知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能力与思维方式,从每日的集体生活与人往来中提高沟通与适应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并不是只通晓学科知识的学习者。

  我们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与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学校中、课堂上、办公室里对孩子的教授、指导,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正确、团结、一致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也是一个人成长始终的重要环境因素。一位数学学习B级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级的学生中就是“成绩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样B级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来越快的,效果反馈是越来越好的,那么这就是孩子的进步与值得肯定之处。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养教育观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职业背景、审美情趣、事业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家具摆放、阳台的花草鱼虫、平日对话的应答习惯都是家庭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是回归自然、舒畅、真理的教育,给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结合我个人工作实践,在英语的学习上,很多孩子是天赋禀然,英语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单词记忆困难,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学生单词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记忆,如何理解是什么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或许教师更为高层次的职责是让学生爱上学科,从学科走出来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学科,看到英语词汇、句法表达,想到“这就是昨天课上的ABC,这就是我的世界!”

  “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打开内心的世界,满怀信任、包容与爱,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6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07

(必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9

(优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通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精品]《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