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在这次中原名师开班仪式上毛厅长推荐的一本书,我当时被毛厅长引用作者的那几句话感染了,所以学习归来后就迫切地买回来阅读。
说心里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理解较为浅薄,这是一本作者自传回忆录,英文原名是《Educated》,中文名字翻译来自《圣经》“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一度没有看懂这本书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而今再细细回味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时,各种画面如同电影一般在眼前浮现。经过深入思考后我明白了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也慢慢懂得了作者写这本回忆录想要表达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最终同意用《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这个中文译名字。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前半生”,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全家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着。她父亲思想的偏执让人窒息,他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是一个狂躁、具有精神分裂、有暴力倾向的人,他常常以爱之名,对塔拉施加残酷与虐待。在这样糟糕的原生环境里,塔拉经常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一生中被各种复杂的情感、各种矛盾的心理左右着。
可以说,塔拉17岁之前,是她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她,他们用神的名义、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她的任何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种精神的牢笼,让人看了感到窒息,为塔拉的命运担忧。
塔拉父母的七个孩子,三个离开了大山,他们最后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在大山里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为什么同一家庭背景的孩子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我想这是与他们选择、与他们自身的觉醒相关的。塔拉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慢慢有了自身的'体察,有了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才有了走出大山、摆脱家庭禁锢勇气,这也让她最终能够改变了自己,她的成就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后,感叹她所取得的成就,而我更敬佩的是她那种走出大山的勇气,那种自察的品质,那种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毅力。这一点也许正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塔拉的经历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她的逆袭,来源于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有隐喻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网络有一种解释,把这句话翻译成了“逃离”,像鸟一样逃到你的山上去,作者正是通过教育,觉醒了自我意识,从而逃离了原生家庭。而更深层次的意思,恐怕要去《圣经》中溯源。这句话原本出自《圣经·诗篇》:“In the LORD put I my trust:how say ye to my soul,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在这里,“山”不再是山,而是一种信仰,作者不仅是逃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牢笼,更重要的是,教育让她找到了她的信仰、她的救赎。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一段网上流传的《致谢》的作者中科院黄国平博士,他也是坚持着简单的信念,克服各种苦难,把书念下去,最终走出山坳,他的成功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写照。
然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和孩子都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他们甚至认为学知识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也影响到了下一代。许多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在学校混日子,混到高中毕业,他们并非没有学习的能力,对学习的轻视让他们选择虚度光阴,kill time。有的翻译工作者认为,“kill time”不应该被翻译成“杀死时间”,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想翻译成“杀死时间”反而是最合适的。他们不仅是在“杀死时间”,他们在“杀死自己”,他们亲手扼杀了自己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他们原本可以像塔拉那样,插翅飞出大山,但最终,他们只是碌碌无为地留在大山里,日复一日过着枯燥麻木的生活。
这种状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痛惜,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除了教书更需要育人,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看到更多的真相,让真理去改变他们内心的偏执。就像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我们要努力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吧。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教育还有些滞后。教育的现状和多年前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越,仍有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精神上的引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完《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后,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说“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碰撞”,我们当前教育缺乏的恰好是这些: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对于独立意识的培养。我想,如果在我们的引领下,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们难道不就能像塔拉那样,跨越各种大山,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我已经建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种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峰,不是主动离开,而是默默离开。我退缩了,逃离到大洋彼岸,让父亲为我讲述我的故事,向我认识的每一个人下关于我的定论。我退让了太多的土地——不仅仅是那座山,还有我们共同历史的整个领域。”
读到这里,也就是快结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泪。应该是一种感情的汇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经历的带给她的痛苦,远比我们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学之后,她不断的刷新自己的认知,现实与记忆,是割裂的'。这一定让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化解的。刚开始她不愿意去承认那些过去的经历,不愿意轻易讲给任何人,她也在意别人的眼光呀。但是当她最后讲给她的朋友时,我想那个时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时候要坦然了很多,释怀了很多了。
这是一本自传,试问,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我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
家里那么多孩子,塔拉可以说是在常人看来最成功的那个。分别在剑桥,哈佛学习过,最后还成为了剑桥的历史学博士。或许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一路走过来会有多艰辛,我们真的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贫穷家的孩子,或许还不能那么打动我。她一直在接受错误的观念,涉及到生活各个层面的错误观念,父亲甚至还捏造事实,所以她需要用后半生去治愈自己的内心。
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疏远自己,她的内心一定很绝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确的,却被别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会构成威胁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颗坚强的内心的。我觉得她是有“天赋”的,我觉得她注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资的。她凭借着自己优良的基因和内心的不服输走到了最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而很多有类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许就被世俗裹挟着走完余生,而塔拉跳出来了,飞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1.原生家庭里,藏着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评价区中,有人还在上大学,却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有人明明有些体面的工作,却因原生家庭债台高筑,无时无刻都在崩溃;有人整洁英俊、聪明平稳,却因原生家庭谨慎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哪怕你不愿意承认,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逃不开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虽然是你的来路,却不是最终归途。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统统都能靠自己赢回来。
2.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到:“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糟糕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将来。
3.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想起马东曾跟蔡康永讨论“原谅”的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觉得不是这样,在他看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因为原谅是放过别人,而算了是放过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看完这本厚厚的书,我听到内心传来的声音,我也想像鸟飞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只鸟,那么爱与自由就是鸟儿的两只翅膀。
塔拉从一个17岁前未上过学的大山女孩到自学考上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剑桥硕士、哈佛博士的学位。父母从来没有管过,也没有提供帮助。相反她的父亲还特别反对,甚至以学费威胁她。但她毅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和师友的帮助,最终在学海里越走越辽阔。这真是一个天才!可他们家却出现了三个这样的天才,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同样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他们的.成才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值得学习的经验呢?
首先是爱。“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当母亲这样告诉我,她才第一次成为了我的母亲。”“看到它们,我才意识到我毕生都在寻找它们。”塔拉说,她的羞耻感不是来源于她不曾在音乐学院学习,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当大官的父亲,不是因为母亲跟他亦步亦趋。她的羞耻感来源于他有一个把她推向危险的父亲,来源于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哥哥欺负却视而不见的母亲。来源于一个不爱她的双亲啊。当她感受到爱时,她在学校表现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诉同学她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学;可当她感受不到爱时,她就自暴自弃,学不进去,成绩下滑,险些拿不到博士学位。好在后来,她内心那个小小的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她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纳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爱自己,可她爱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飞往那座向往的山。
这个世界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伤痛;唯有爱,可以生发勇气和力量。好好去爱吧。
其次是自由。书中谈到两种自由。一种是消极自由,指一个人的身体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碍的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从恐惧、信仰和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身体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岁之前是没有自由的,要帮助父母做事,身体上没有自由。同样思想上也要听父亲的话,以父亲的话为真理。但在泰勒的影响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离开了那座山,那座家园。很长时间,她的思想一直被父亲所影响,她困惑,迷茫。父亲甚至以断绝家人关系来威胁她。最终塔拉勇敢地从父亲错误的思想里挣脱出来,她实现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经像一只鸟儿,张开爱与自由的翅膀,飞向她想去的山。
我们呢,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身体自由了吗?思想自由了吗?我们对于孩子,是否够尊重了?有给她自由做主的权利了吗?在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时,是否用心引导了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十分好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听起来是关于人生方向,关于成长的书。而我也十分喜欢这个独具特色的书名。
而当我读这本书时,才发现它原比我意料中的好得多——各种意义上。一般读好书,虽然有的书大有裨益,但是出于趣味有限的原因会读得很慢,但这本却含有一个个生动的经历,让人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怎么在巴克峰骑马穿过草原,怎样在家里制作母亲的药,怎样在地下储藏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物资,怎样在小镇演出,怎样离开巴克峰,在宽阔的教室学习。我甚至能想象出她父亲那晚看着电视准备见证世界末日时的眼神,看着他哥哥如何欺负她,看着父亲扩建的房屋。
这本书前文讲述了作者在巴克峰的生活,他们是如何自学,父亲是如何信教入魔,如何固执己见,母亲是如何渐渐被父亲影响,他们是如何帮助父亲干活。我想最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接受到教育,还能入读哈佛,剑桥,拿到各种博士、硕士。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有温情之处,也有背叛与悲哀。让我想起自己之前读到过许许多多关于逃离原生家庭的问题,逃离是一种选择,可能许多人并不理解,但当自己出生在缺乏教育,家人思想腐朽偏激甚至家暴等严重影响威胁孩子人生的问题,逃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我甚至庆幸这些人没有慢慢地被同化或接受,而是一直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在一日一日坚持,像勾践一样等待时机,只为了一去不回。后半部分是作者在这些大学中开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开始对自己的过去有新的认识。当众叛亲离时,我依然好奇他们今天是否和好,我依然担心她和其他兄弟姐妹是否还会受到那个坏哥哥的欺负和暴力,父亲和母亲是否还是执迷不悟。变得更好在此的目的'不仅仅是逃离过去,也是对过去的妥协,拯救自己的方式。不过不可否认,即使原生家庭有诸多弊端,也有许多温情的时刻,像是第二部分结尾的那段话:“‘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读到这段话,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尽管执迷不悟,可是父爱却是不变的,是伟大且毋庸置疑。这句话也十分巧妙地反映出了父亲的特质——父亲的及其偏激的世界观与思想,和他对女儿永远的爱。这也是往往那些最爱的人也是最恨的人的原因。他们可能所有的观点、思想、态度、行为、道德都在你的对立面,他们可能和你有无数次的争吵,但是却依然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变得更确定。”我一直对我的立场持有疑问,我发现我往往在理解一种观点后,也会理解另一种观点,而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哪种才是对的,或者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两种都是对的,我以前曾十分害怕这种情况出现,这句话却给予了我救赎。的确,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能同时让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在脑中并驰而行",也许才是教育的真正的影响。
这本书给予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勇气,尽管不知道前路如何,尽管不知道高学历后对人生的变化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但是我们都必将踏上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路,以寻求救赎和启发,而这条路就是——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是比尔·盖茨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出的评价。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真实的人生轨迹:在17岁前,塔拉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却通过自学考入大学,并在22岁时获得了学士学位,在28岁时拿下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她的故事曾激励了无数人,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方能阅己
塔拉的童年,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她生活在一个极端闭塞的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座废料厂,母亲是一名助产士。17岁前,她都没有踏入过教室。在父亲的教育下,塔拉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不需要读书。后来,在哥哥泰勒的引导下,塔拉开始读书。书籍就像一面镜子,让她照见了真实的自我,也在她的心底点燃了一点星火。她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她买来了一本厚厚的学习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终于成功地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让自己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书方能阅人
在书中,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塔拉生活的家庭环境。在接受教育之前,塔拉一直忍受着父亲的剥削和哥哥肖恩的'暴力对待。在父亲的极端教育下,塔拉对许多的人和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好在,大学的生活给她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那里,塔拉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了解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阅读了无数名人的故事,获得了知识和力量。书籍给了她一个全新的视野,改变了她过去的想法,让她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读书方能阅世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对世界独有的认知。认知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不同,人生也就大不相同。过去,在塔拉的心里,只有父亲灌输给她的观点,在她眼里,外界的一切都是荒谬而危险的。通过阅读,塔拉才看到了更宏大的世界,重塑了自己的认知。书籍给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靠着一路苦读,塔拉拿下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个童年在废料厂长大的女孩,靠着读书,重写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当初读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时,里面的宗教我并不是很理解,甚至不知道这本书是要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然而当我继续读下去时发现它越来越吸引我。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的事情,作者从小生活在山里,由于父亲特殊的看法,他不允许他的孩子们去学校,每个孩子在慢慢成长中有了自己的选择。而作者其中一个哥哥发展成了可怕的暴力狂,对作者及其他兄弟姐妹都进行过伤害。作者通过学习,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冲破,最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故事乍听显得没有那么震撼,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下,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每一刻属于她自己的挣扎。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她没有把摆脱旧家庭写的干脆利落,而呈现的是一种略带有错综复杂的情感挣扎,使文章更加真实。她几次在圣诞节的时候,在家的不远处,等待着母亲能够单独见她,但是母亲的怯懦和守旧使得在文章结束时也没有相见。在我看来她这样做,一是决心与家庭划清界限,二是希望母亲走出怯懦,为此她还是怀抱希望。
这本书给我的感悟太多,例如:原生家庭、自我冲突以及勇气等方面。但这些问题都使我想到自己的内心,内心深处真正向往的是什么生活,它就会指引你朝那个方向走去,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将你的心变得更丰富更坚韧更鲜活,你的生活才会有新的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8
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标题《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开始我对它的翻译很不解。了解后发现书名是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与本书的内容非常契合。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这本书上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这本书的介绍非常的吸引人,一个从反对教育的极端家庭里走进常青藤名校的孩子,到底是有一个怎么样的家庭,经受了怎么样的教育才会有这样传奇的人生?图片
一、重塑人生:人生可以自己选择
主人翁塔拉出生在一个信仰极端的魔门教家庭,拥有偏执狂躁的父亲,软弱愚昧的母亲和残酷暴力的兄长。17岁之前没受过一天正经的教育。书中的塔拉无法选择这样的家庭和出身,无力反抗来自哥哥肖恩的毒打,无法否定爸爸生病不就医的思想,但是她凭着惊人的自学能力取得了剑桥硕士、哈佛博士,这正如封面上突出介绍的一样,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二、重塑心灵:像一只雄鹰一样与过往一次次挣扎较量
塔拉每次学业提升的过程,也是对原始宗教和家庭世界的拆解,她意识到父母宗教观的荒谬以及思想上严重的疾病,她开始意识到哥哥肖恩对她的伤害是真实存在且影响深远的,她也意识到原始家庭的伤害不只是父亲的偏执,还有母亲对肖恩的偏袒。塔拉在逃离原生家庭过程中的反复、矛盾、挣扎,何尝不是内心的一场拉锯战!她感受着来自家人的不经意间传递过来的爱意,更经受着来自父亲的果决、母亲的漠然和肖恩的暴力。爱是真的,伤害也是真的。无法改变他人,只有改变自己。她用了另外15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前17年的救赎,而这救赎的根源就是来自教育。教育让她发现了更大的世界,也是教育让她推翻了以前在他骨子里的世界观。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救赎。”
三、对我的启迪
“Flee as a bird to the mountain.”这句话不就是在形容我们的学生们吗?孩子们不应该被固化的思想所束缚,他们应该像鸟一样,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山峰;而教师,应该是与他们一起飞过半程的候鸟,给他们指引方向,又守望他们各自飞向自己的山峰。
正如塔拉在《福布斯杂志》访谈中说的:“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是呀,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孩子对自己的差异也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人的想法。我们要对差异满怀激情,尊重与接纳。允许差异的存在,尊重、接纳差异,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才会呈现不一样的美。所以因材施教是教育最核心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最本质的定义。
教育即生长。愿教育为每个孩子都打开一扇窗,愿每个孩子都能长成最理想的模样,无畏飞往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9
和想象中还挺不一样的一本书。整本读下来有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关于女性的史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惊于父亲的顽固和偏执的次数倒是寥寥无几,在太多文学作品里见过太多隐秘而又顽固的执拗和不通情理后,我对于很外显的强迫倾向和控制欲的感觉反而会比拟轻松。
这本书攫住我心脏的点在于女主从中逃离的过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设想中的逃离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在于认知的转变:不知逃之必要,不明离之方法,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本书作者的“逃离”之路推翻了我“觉察即自由”的设想。虽然觉察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但开始之后路会如何开展却像无理数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挣脱父亲的权威的开始。诚如作者所说她所有的奋斗,她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她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让步,丧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须得和这个家庭割裂。
这是教育赋予人的意义。
而割裂又何其难也?纵使那个充满着暴力、无知、血腥的世界再怎么不堪,那也是她成长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生活之处,是她钟爱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栖息之所。而一旦逃离,就是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和一个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惯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溃,一度想要屈服。最后拯救了她的还是来自同样修读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与信任,是同样被自己家人驱逐了的家人的接纳。能战胜爱的,也只有爱。
这本书里值得探讨的还有很多,比方爱的复杂性。我从没疑心过的一点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爱。只是当对爱的感悟和表现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时,所有的以爱之名都变成了伤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亲的承诺与畏缩、哥哥的暴力与愧疚,这些交织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在畸形偏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世上伤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为理解,所以无法责怪,却也无法共存。“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我知道,那从来不是个问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
有句话说“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而我们所遭受的不幸,大多都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家庭内部的不幸,另一类是来自于社会或自然灾难的不幸。美国作家塔拉在她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讲述了她来自于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她通过努力接受教育重塑自我的经历。遭遇不幸时,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产生恐惧、彷徨、怯懦和自卑等消极情绪,如何让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怯懦,塔拉博士通过她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接受教育、读书和思考,一个人完全可以重塑自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然,你需要足够努力。
出生在大山里的美国女孩塔拉,在专制的父亲的影响下,17岁以前完全没有上过学。年幼的她就开始在父亲的垃圾废料厂工作,童年时期的塔拉感受着家庭生活的贫困和信息的闭塞。出生于1986年的塔拉,童年时期没有电视和收音机,有的只是父母为了生计劳苦奔波和自己帮父母干活儿的记忆。这跟同时期的中国农村孩子的遭遇很相似,甚至还不如中国农村,那个时期我们农村的很多家庭都是拥有收音机的,虽然大多也没有电视。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有这样贫穷闭塞的家庭。
作为7个孩子里面最小的一个,塔拉拥有爱护她的三哥,也有欺负他的二哥。然而最爱他的三哥却早早的离开了家,常常欺负他的二哥却一言不合就对他施以暴力,一直在给她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伤害。父亲反对他上学,一直到她拿到盖茨剑桥奖学金,去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父亲都是反对他接受教育的。偏执的父亲一直都企图控制她,年幼时的塔拉也一直都屈服于父亲,直到三哥泰勒鼓励她走出去上学。有了上学的念头做出要去上学的决定之后,塔拉便通过学习重启了自己的人生。虽然这个过程也是异常艰苦的,但塔拉从未放弃。就像一只小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山峰,便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飞到了那里。
又是一个关于拥有不幸原生家庭的女孩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国内流行的电视剧《都挺好》。然而与明玉最终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大团圆结局不同,塔拉最后完全与原生家庭脱离,走出了自己的路,飞往了自己的山。和解也好,脱离也罢,都是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一种途径。文化背景不同,走出来的方法不同,但是追求自我成长的本质相同。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的追求,遵循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走出限制自己的那个环境,接受外面大千世界的信息,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你应当像鸟儿一样,奋力飞往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1
再次回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塔拉,骤然的发现眼前的现实与记忆的现实反差太大,现实过于梦幻,以至于她想要更相信过去,回到熟悉的地方。塔拉应对的办法是继续伪装成那个假想的自己。她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她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她甚至还模仿观察同学的穿着和举止,她明白自己并不属于这里。
真正转变的契机源自教授对她论文的指点和评价。教授毫不在意她的教育背景和出身,而是意外的对她论文的观点赞叹有加。对于侮辱,塔拉有备而来,但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赞美。比起仁慈,她更能忍受任何形式的残忍,赞美对她来说是一种毒药,她称自己会被它噎住窒息而死。
频繁的交流接触之后,塔拉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慢慢接受自己已是剑桥大学的一份子。她对自己家庭出身的态度,也从闪烁其词变成大方承认。只有当她真正离开了那个天生的家庭,才能融入这个选择的家庭。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外界不过是自我的映射,改变自己才能接受环境的变化。
在大学里塔拉逐渐有了朋友,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和他们没有区别。不论是外在还是思想,她不再是那个旁观正常社会的外人,而是通过接受教育成了这里的居民。尽管她仍然需要定期回到那个老家,可回去的'旅程更像是一次出差,而不是一场休假。家里的人和事还在原来的路线上行进,她却已经开到了平行线上,能看见彼此却又够不到对方。
一段时间以来,塔拉的家人陆续发生些变故,有人再次受伤,有人结婚生子,有人重振生意,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容光焕发,有人越陷越深。可这一切于她而言皆无实感,就像她之前的大学生活一样。现在她开始旁观她的过去,开始质疑她以往深信不疑的道理,从家人们的反叛者转变成观察者。甚至在她的大嫂向她寻求帮助之时,她依然选择不干预。当运用她接受的教育文化,来解读父亲兄长可能存在的双相情感障碍症时,我们就明白塔拉已经像鸟一样飞去别的山了。
父亲曾教导塔拉,书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弃。那些经典的作品不是用来好好研究的,而是用来好好珍惜的,因为它们堪称完美。圣贤的话要被视为模版,她应该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进这个模子,按照它们完美无暇的模型轮廓重塑自我。塔拉以往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学会如何自己思考。那些与经典无关的书籍应该被驱逐,它们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强大而狡猾。这是源自父亲思想上的控制,以前的塔拉没有质疑的能力,但现在时机成熟了。
随着教育和学业的精进,塔拉展现出更多思想的深度和方向的独特性。她明白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告诉他们的。她知道误解被纠正的感觉,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教育教会她即便是那些伟大的历史看门人,也会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
如果塔拉能接受他们所写的东西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话语和修正过程的结果,那么她就可以接受一个事实: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不是我们被教导的历史。父亲可能是错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可能是错的,但从他们争论的灰烬中,她可以构建一个自我真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
当塔拉知道了自己一直看见的地面根本不是地面之后,她发现自己还能够自如的站在上面。不论是关于女权主义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代表人物的分析,还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判断,抑或城市的文化积淀与工业化科技化进步的关系,塔拉越来越自信的在新的境界里拓展自己的可能性。读者曾经对她学业上一帆风顺的质疑,也渐渐变成了信服感,她确有资格继续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生。
塔拉有着不错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主动查阅网络资讯再翻阅大量书籍)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花大量时间甚至通宵在图书馆看书),以质疑的心态做学术研究,这些地方的优势是大大超越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们的。
我毫不怀疑她会继续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博士文凭,但很好奇她是否能真正接受自己成为外人的事实,是否能跟自己与家人和解,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必成为正常教育实施成果的海报人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
那份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买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之痛,不仅仅来自塔拉在巴克峰脚下那个近乎疯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症的偏执狂父亲,而且还来自有那份存在于他们之间相互的爱——虽然已经扭曲变形但一直存在着的爱。
父亲以为女儿被恶魔附身想用尽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里”;塔拉因为对家人的爱,把自己的.成长变化误认为“对巴克峰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来的地方渴望去争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认可支持。
我原以为书的结尾会像一般小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不在执着于他的上帝,会稍作妥协,所有相爱的人会因为爱再次相聚——会有一个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画上句号的结局。
但事实是,这是一本回忆录。
现实是没有句号的,时间总是不断的往前走,只能给某一段时间划上分界线。
而这个分界线就是:塔拉终于能稍稍从以往不断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来,去选择自己新的家人,去拥抱自己新的“家庭”。相应的,她也不再回到那个她曾经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与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见。
这才是现实,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看到:
让原生家庭问题变得如此严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反观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虽不在富裕家庭长大,却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规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过如此良好的环境。"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和作者悲惨的童年及青年时期比起来,自己是否对得起这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样努力,尽力在摆脱社会家庭强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这些疑问,越是觉得羞愧万分。中国有句俗话,未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想想自己也会轻易地对别人的生活给出意见,也会指责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该等等,才越发觉得惭愧,原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如此理所当然。
塔拉在面对家人的否认和质疑以及决裂的威胁时,也曾经疑惑过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自由的代价是远离家庭和亲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自明诚,谓之教”,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就是教化。
实际上,我理解的'内心的真诚,是对自己的真诚,对自己真诚后,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标,明白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自己”,指明了清除这些疑惑的方式,认识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读后感m就是使自己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书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提供不断怀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过怀疑——消除怀疑的过程而使主体显现出来。教化,是消除偏见,减少我执的修身方式。主体不再是被他人,社会,权力构成的,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任爱红老师引用《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为本书的中文书名,而教育,就是那双翅膀,让你可以摆脱禁锢,振翅高飞,通向自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讲述与命运抗争、冲破原生家庭的牢笼,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凭借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随后哈佛访学,剑桥读博,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塔拉极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亲是一个固执的异类,不相信政府,孩子出生没有户口,质疑教育,从不赞成孩子们进入学校,拒绝医院,用塔拉母亲的精油和灵性疗法来做治疗。几个孩子在与父亲独断专制的.抗争中,各有胜负。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样,远远地离开了这个地方;反抗失败的,加入了父亲的队伍,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
虽然这样一本回忆录,讲的是她本人,但是引起深思的,应该是我们所有人。从塔拉一家的身上,我们能够明确看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孩子总是无形中成为了父母的影子。父亲的固执,影响到了每一个孩子,那些偏执的价值观,把所有人都困在了这座山中。
塔拉常常半夜惊醒,梦到了自己依然坐在原来的废弃火车上,父亲在垃圾场干活,轰鸣的切割机声,山脚下的马鸣,以及远处的云和山。她颓废过、妥协过、失败过、迷茫过。不过最终她还是用从父亲那里学得的勇气,跟过去断了联系。
只是那座山依然还会在梦里出现,她的童年仍需要用一生来治愈。我们如同塔拉一样,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我们深深影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要适应一切。我们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跟另一个带着烙印的人交往,我们彼此难以达成一致,我们总会改掉固有习惯。这会让我们有不适感,有脱离感,背叛感。但就像塔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塔拉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带来启发,帮我开启找寻真正自我的过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
大概是以前看切尔诺贝利还是什么书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类以前恐惧战争,恐惧天灾,直到有一天战胜了它,才有人敢将它表达出来,文学也好,戏剧或是美术也好,都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记录。这本书读到最后,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作者心里最终有没有战胜他的父亲,至少已经勇敢的和16岁的自己说再见了。原生家庭这个词,是不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小时候我们崇拜爸爸妈妈,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后来回家次数越来越少才逐渐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适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只是爸爸妈妈,他们给了我们那么多优秀的品质,都足够我们为他们骄傲。
我们在故事里质疑塔拉,为什么一次次回到大山里,一次次去寻求家庭的和解,我们会说,一个读过这么多书,读到博士的人,怎么还不能和那个糟透了的家庭划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恋尚且如此难过,那个从小长大的家,怎么能轻易割舍。
但是我们究竟能说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吗。精神异常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轻易背叛的姐姐,还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讲故事的人不同罢了,尽管他们对塔拉的伤害也许是事实,读者给与塔拉的同情也许是理所应当,那他们呢,谁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成长成了这般模样,他们是否也经历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里那些奇迹生还的人设,有一种还在读百年孤独的错觉,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说的夸张表现而已,到读到最后又突然觉得,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间百态,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0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3-0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1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6-1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篇04-2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8篇)10-1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篇02-2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篇07-0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