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格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格局》读后感1
我读了一本《格局》。读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心想,格局到底是什么呢?
只见封面上有几个字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作者是乔洁,主要讲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实格局就是你价值观的高度。格局说起来简单,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风筝。我们的思想与眼观便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只有放了线,风筝才能自由翱翔,广阔天空任其飞。人也如此,当我们跳出狭小空间,走出去,就会发现只要你愿意,脚下的土地随时可以成为我们施展抱负的舞台。”这是乔洁写的。他让我明白学习是最量要的。没有学习那跟笨蛋有什么区别,只能被骂。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很简单,它就是格局。俗话说,饼在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不管你想烙大饼还是小饼,无疑都会受到锅的限制。如果把未来比喻成锅里的.“烙饼”,人生能够走多远,达到怎样的境界,完全取决于“锅”,这就是格局。格局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的高度,书里说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格局》读后感2
《格局》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本是白色的《格局: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另外一本是蓝色的《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成就的顶点》。有网友提到蓝色的书内容好,因为是逻辑思维出版的。
文中提到:众利勿为,众争勿往。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界的铁律。凡事到了头,就要格外小心。当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东西,大家都去争抢的时候,你也就在旁边看看就行了。当大家都说做这个可以发大财的时候,你要赶紧逃。赚钱是什么?是你要从别人口袋里拿钱到自己口袋里。这件事情,大家都说可以轻松就赚到钱,这个不是骗人是什么?赚钱应该在当代社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应该是一件难的事情才对。所以,应该是赚钱难才对,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只能赚辛苦钱才对。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赚轻松钱,但是他们哪怕赚轻松钱也不会去大声嚷嚷让其他人知道。
分享利益,是作为职场人士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中国人喜欢吃独食,喜欢争抢,最好是把别人的那一份都抢来,不管未来怎么样,现在自己所拥有的才是实际的。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而作者提到再好的人,如果舍不得分享利益,周围的人最终也会离他而去。这一章节,我看得的确挺震撼的。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可以在这一篇中体现。
凡事慢三拍。我以前做事情喜欢一遇到事情,就立马去做,从来不思考如何做。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就发现以前的做法太愚蠢了。做事情前就应该想好这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如何做这件事情,应该从哪里下手等,想清楚了再动手。埋头苦干的人是没有用的,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上天不会亏待一个真正努力地人,但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在做事之前,会梳理出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能直接从清单上删掉。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事情先来就先做什么,以致做了很多费力而没有影响力的事情。
吴军老师提到浙江人普遍有一个优点,就是无论贫富多少都强调靠手艺吃饭。浙江有很多低调但是很能赚钱的企业家。
身为浙江人,的确浙江人比北方的人更加能吃苦,但温州人比一般的浙江人更能吃苦。经历过第一代的创业和财富的`积累,杭州很多年轻公司老总都是靠着父母提供的第一桶金开始的。创业的成功率基本是5%左右,而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加深了财富传承的风险。在中国的未来二十年,社会风云变幻,如果自己没有真本事,你连父母留给你的传承都守不住,更别说是发扬光大了。
顶尖的大学最想要的都是做两遍题就能取得好分数的学生,而不是刷几百套题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甚至过去一直是学霸,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面对比自己想象中复杂得多的机会,自然很容易“整个人都不好了”。
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走正道,不要总想着出奇制胜,特别是在未来非常光明的时候。很多人总想抄近道,占别人一点儿便宜,觉得这样才能走得更快。其实这种想法智慧导致不断兜圈子、走弯路。我很反对弯道超车的说法。
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之争。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文中也提到中国人从上到下能够通过劳动改变自身经济命运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得以成功的原动力。在未来,只要中国人的这种原动力还在,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无不说明着中国人的原动力。
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竞争。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让李嘉图定律的效应放大,即使各种资源总体的数量在增加。作为一个凡人,我始终奉行“世界上真正的老大是上帝”这样一个原则。像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和李嘉图定律这些规则,是上帝设定的,任何人都赢不过它们。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们永远在左右着世界。就像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一样,你要掌握很多规律和规则,你才可能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作为个体的人,如果你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那么一点点,就会受到欢迎;如果好一个数量级,就会有人出数倍的溢价邀请你做事。相反,如果你比周围人差,你的劳动即使是免费的都没有人要,这就如同没有人愿意付钱租用荒滩和盐碱地一样。于是,现在形成了一方面很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事情做的现象。我经常讲10个90分都抵不上一个100分,因为卓越和良好之间的落差是巨大的。
看知乎上有人提到,吴军老师前几年比现在更敢讲,不过现在他起码比很多人敢写。敢写的人,作为读者才可以收获多。
《格局》读后感3
本书讲到当明确了位置和方向后,格局的大小就要看采取行动的方式,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情做的快、做的漂亮。书中也讲到作者的弟弟对成功原因的诠释:除了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外,主要是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内容,就是“格局”;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
对于我们做事的态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做到每一分,因为每差一分,所产生的后果都不一样。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个愿望,同时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愿望的驱使下,先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回到社会角色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社会,不是你做完这件事,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做事的时候都有周围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先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面对路上的困难时,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理解他,并且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解决。书上说:没有白挨的打,需要做的`就是在往前走的路上,你可以转头,但是绝不能回头,因为你所经历过的,那都是帮助你往前走的财富,面对飞来的刀,是接刀刃还是接刀柄,那都是你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讲未曾经历或未曾坚持,感觉这是鸡汤,但我们希望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路上的困难。
书中谈到的所作所为,那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和做事的细节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个人的原则问题,这个方面我个人感觉很深,一个人的本性。只有有了原则,才能更好的在你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少犹豫。特别明显的就是在你跟人谈判的时候,你妥协一次,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妥协和退让。这个也许在第一次谈条件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一个处理事情更简单更明确的原则,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虑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最后这本书从开始只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然而作为有格局的人,需要认清楚自己是谁,需要明确你周围的人和事,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要有谦卑的心态和一个博大的胸怀,这些都是前提,然后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绕道,但是一定不要回头,当你有个好想法的时候,要相信心诚则灵,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达,最重要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个让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格局》读后感4
到远方追寻更美的风景是多少少年孜孜以求的梦,对我而言,撬动我的梦的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这是一首无数次在喃喃自语中流淌出来,在神情恍惚间发自于笔端的诗,最初的喜欢是李白的华丽辞藻,再喜欢是这首诗的承转起合和美好意境,再后来喜欢的是天姥山的无穷魅力,向往着天姥山世外仙山般的存在。我调到现在的单位工作后,我们单位有一个全县最好的书法家,我就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创造了个机会,求他给我写了这首诗,装裱了挂在办公室里,每天读读,沉醉在这首诗的意境里不能自拔。
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昨天听了吴教授的讲解,了解到原来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游记,知道了游记的历史深度和游记体裁的多维广度,懂得了可以用散文、诗词、绘画、歌谣等手段记录描绘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当然也了解到游记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最明显的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带来航海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世界格局演变的'推动作用。(写这句话主要是想证明一下我还是比较认真听课了,吴教授还是讲了很多知识的,但是我还是要转回到个人比较喜欢的诗词上来)历史上描绘著名景观景点的诗词非常多,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当时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想为什么古人可以游学,而我们却要关在教室里面,枯燥无味呢,盼望着可以到祖国大好河山看看。读初中的时候有一首歌非常流行,歌词大意是“我想去桂林,现在有时间,可是没有钱,等我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当时非常感慨人生真是太不如意了。现在想想这就是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如此,这也是生活的基本矛盾。时间发展到今天,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变成了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了,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大众旅游时代了,旅游产品也极大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有钱了,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味,在这样的年代里,游记的手段变得更多样化,交流传播的更快,真的就是地球村,随时随地可以感知大洋彼岸的生活,朋友圈、快手直播等发布旅游的信息相当多,美文、美图、美食、美景吸引了一众爱旅游、爱生活的人。所以说这是一个旅游业爆炸的年代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真的可以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品味文化,开拓眼界,提升休养,也可以放松身心,愉悦自我,然后精神饱满的投入下一段战斗。
《格局》读后感5
读完了吴军老师的《格局》一书。写下这些文字,相当于是对于这本书的一个梳理吧。
吴军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长者,读他的专栏文章和他写的书,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读完的《格局》,是他从《硅谷来信》和《谷歌方法论》的专栏文章中选取后整理成书的。很多文字,读起来很熟悉,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道理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正因为过于朴素而简单,会时常忘记。反复读老师的文字,也是让自己不断加深记忆,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养成一些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努力去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一事无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却在锲而不舍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环境的诱惑而不断改变方向,甚至干脆背道而驰,几年、十几年后回头看,又回到了起点。
这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而我是一个不那么聪明的人。很多时候会感觉到很焦虑,担心错过什么,就随着人潮,被一种热闹推动着做了一些事情。回头看看,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于是,每天早上起来听一篇老师的专栏文章,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又进入了另一个徒劳的圈子,如果是的话,就让自己尽快跳出来。自己走得是很慢的,只希望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正向的进步,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回到起点。
只有主动做事,奇迹才会发生
在本书第一章的最开始,老师讲了主动性,说明主动性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非常虔诚的教徒,相信上帝能帮他解决一切难题。有一天他的房子着火了,他被困在里面,这个人就不断祈祷,祈求上帝来救他。上帝当然没有来,但是来了一辆消防车。消防员搭了梯子,爬上屋顶,要救他出去。
这个人拒绝了消防员的帮助,他说:“我不走,我在等上帝来救我,他一定会来的。”消防员怎么都劝不动他,火势越来越大,消防员不得不离开,然后让消防局派了辆直升机来救他。救援人员从直升机上放下软梯,让他赶快爬上来,这个人却说:“我不走,我在等上帝来救我,他一定会来的。”最终,上帝没有出现,这个人被烧死了。
这位虔诚的教徒死了之后,在天堂见到了上帝。他非常委屈地问上帝:“上帝,我那么虔诚地信奉你,你怎么不来救我?”上帝答道:“我第一次派了消防员去救你,第二次派了直升机去,可是你坚持不走,我也没有办法”。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的,关键是要有主动性,行动起来把握这份属于自己的机会。如果自己不主动,那真是上帝也没办法了。
上帝只垂青主动的人。没有主动性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同样,没有主动性的个人,处境会越来越艰难,因为我们从事的行业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像地快。当时我刚进入现在这家公司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暂且叫他L吧。L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你不适合在这个公司工作啊,你的主动性不够”。当时觉得很委屈,自己也主动做一些事了啊。后来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逐渐明白他所说的主动性的含义,缺乏主动性给我的工作造成的问题。也用了另外一年时间才把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起来。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自己主动去思考才能逐渐清晰;而想要达成心中想要的,只有主动去做一些事情,才能离这个目标更近一些。
做事情要专业
关于做事情要专业,老师在书中举了莱特兄弟的例子。他们两个人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是系统地学习了空气动力学。而且打造了一个风洞,模拟飞行的气流,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仅仅为了改进机翼,他们就尝试了200多种翼形,进行了上千次的测试。在风洞中做足了实验,他们依然没有马上驾驶飞机上天飞行,而是继续做了大量无人驾驶的试飞,仅仅对飞机上用于控制的尾舵,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这样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大量的试验,保证了他们第一次真人驾驶飞机飞行就获得了成功。
而那些没有成功发明飞机的人,比如之前李林塔尔,还有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十年间继续从事飞机发明的'人,很多因为做事不专业,在试飞的时候就不幸逝世了。民间科学家和莱特兄弟这样的人的差距,在于后者是用专业的方法来做事情。
专业和不专业的区别是巨大的。也许有时候不专业的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能保证稳定性。业余的网球运动员也可以偶尔打出很好的球,业余的医生也可以治好病人,但是他们的发挥不稳定,发了一个好球,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个很差的球,治好一个,可能紧接着就有一个患者因为医生自己原因而治不好。专业的运动员可以保证每一个发球的姿势准确,击球到位;专业的医生有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对病情进行分析,对症下药。
专业的人永远是在用专业是方法在做事,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保证发挥的稳定性,而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无论做什么行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认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很多人不肯认命,不肯止损,其实是因为骨子里太高估自己——不仅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高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高估自己的能力,才会觉得有翻盘的可能性;高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才觉得什么都该是自己的,什么都不能少。
之前很多时候,我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觉得摆在面前的问题很好解决,就没有做充分的准备,结果是事情没有做好。反而是那些明显觉得难度,自己要好好准备的事情,能够尽心尽力去做,再加上一些运气,竟然做好了。
经历过一次次的事情,也逐步对这些事情进行思考,让自己对于自身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能做多少事,然后在自己的范围内好好做一些事情。对于那些自己能力不能及的事情和东西,可以尽快放下妄念,让自己心境能平和一些,也能更加关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
有些时候,明明是一个很小的错误,却引发一连串越来越大的麻烦事。读完老师的文字后明白,这就是自己不好的思维习惯让自己卷入了一条厄运链。而想要斩断厄运链,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止损”和“认命”。所以很多时候,事情发展的趋势不对的时候,我马上想到的是,要如何止损,如何快速斩断这条厄运链。认命,知道自己走错了方向,不去妄想翻盘的可能,让自己很快回归常态,这样很多时候让我能够及时跳出来,避免进入更大的困境。
如何跳出思维定式
老师在这里讲了一个五金厂主博尔顿的故事:
博尔顿原来是一家五金厂的工厂主,在机械革命的时代,这种生意会渐渐落伍。幸运的是,博尔顿加入了月光社,结识了瓦特、老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的爷爷)、后来的瓷器大王韦奇伍德、发现氧气助燃原理的普利斯特里等当时的科技精英。每到月明的夜晚他们就在伯明翰聚会,讨论的事情当然和他的五金生意无关。就是在那些自由聊天的过程中,博尔顿了解到瓦特正在发明万用蒸汽机,并看到了它对未来工业可以产生的巨大影响。于是,他毅然卖掉了所有的产业,帮助瓦特造出了新一代蒸汽机。当然,他和瓦特都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如果博尔顿每天十几个小时都把注意力放在五金店生意上,最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窄。
博尔顿之所以能够和瓦特一同开发出第一代蒸汽机,是因为他和那样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人在一些交流思想。是这些人讲的一些新的想法,让博尔顿逐渐跳出了原先的五金生意的小圈子,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和时代的发展。
人只有到了人才荟萃的地方,才能体会到自己水平上的不足。也是通过吴军老师,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在学术上、企业中做到出类拔萃的人。知道了这些人和他们的经历,感叹一个人可以做出那样影响力巨大的事情。于是在自己工作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做到的事情有多么的微不足道,要继续好好努力。也是通过老师的文字,让我更加认识到那些有见识的朋友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希望后面有机会能到一个有更多更厉害的人存在的地方,从与他们的交谈合作中学习。
面对这个时代的迅速变化,最好的办法不是加倍努力,那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而是应该停下脚步思考。
有见识的朋友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考。只有自己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思考自己的位置,思考自己下一步应该怎样去走,才能在动态中不断调整自己。这样不至于陷入固定的错误方向。可以让自己及时停下来,调整自己的方向,然后继续前进。
做一个有趣的人
我一直觉得我们要做有趣味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工作和赚钱的机器。
有趣从兴趣开始,《具体生活》这本书其实讲述了老师的兴趣养成过程。兴趣不仅是让自己喜悦,还能提升自我,因为在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到极致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得到升华。没有兴趣的人,多少是有点狭隘的。
反观我自己,大部分时候能够规规矩矩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却说不上是一个有趣的人。后面需要做的,也是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时,更多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不仅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也能带来一些新鲜的想法和洞察,一些心领神会后的欢笑。
《格局》读后感6
之前读美文是时常看到读书可以洗涤读者心灵,总感觉有点玄乎,单凭一本书怎么可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读完《格局》一书,我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文字的魅力以及从中认清自己的不足。
它让我相信命运的安排、自信也可能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曾文正公讲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西方国家和我们对成功的态度会有主观意念上的区别,他们在成功后大多感谢上帝,认为是命运垂青使自己成功。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但承认天命的作用,这样我们做人时就不会恃才傲物。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示例中,我更加坚信命运的影响:假如没有乔治·凯利提出的空气动力学和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发明了内燃机,他们是不可能研制出自带动力的飞行器。可以说是命运让凯利成为空气动力学的开山祖师、得以让凯利和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为他们准备好一切先决条件。
再相信命运的同时,更应该尽人事。人生下来就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来?我总不可能只是瞎转一场!在合适的时间就应该抓住自己的机遇,而机遇是靠主动争来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主动性,因为变化太快,只有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书中提到“众利勿为,众争勿往。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则盈亏。凡是到了头,就应该格外小心。”我想这就是学校经常警示我们要学会创新的缘由吧!一项趋之若鹜的技术即使再强大,各商家也都有自己的防备策略,真正颠覆他们的是他们所未注意的模块。
最后一点便是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分析别人的需要和自己需要的冲突,怎样去解决这样的冲突,达到共鸣程度。当然,一切沟通的前提是凸显自己的价值。
格局可以是一个范围,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胸襟,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拓宽了眼界,体会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丰富了对问题的透析看法。希望日后可用实践。
《格局》读后感7
对于作者吴军老师我是通过得到课程《硅谷来信》了解到的,课程讨论的内容很广,也不乏对生活有颇多启发性的观点引,我也颇受启发,因此有了后来订阅《谷歌方法论》以及买了这本《格局》。
《格局》首发当天,冲着是吴军老师所著,没看简介便决定买来一读。读完《序》并翻两页后确定这本书主要内容还是来自于《谷歌方法论》,想毕竟已经听过这门课程,不免对内容的重复有些失望。但又恰逢近期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还是认认真真的一页页去读完了。
个人感受,本书尤其适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生活的方向不坚定,看不清而疲于奔命的人们。适合在停下脚步,认真思考自己的努力是否朝着初心时捧起翻阅的读物。(我自己之前就习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时不时打开《谷歌方法论》以及一些其他的课程或书籍,去找一些曾经带来启发的观点)。这本《格局》给我的是一种对从容面对生活的鼓励与方法,克制浮躁的踏实,任意枚举2个启发最深的观点:
“以正合,以奇胜”——面对不断变化的未来,“正”是常态,“奇”是非常态,把握常态是关键。在任一历史时间段上,主流方法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是较好的,如果相信未来是光明的,那就应该打正规战,静下心来,成为一个乐观派,实力派,这样成功的概率大的多。
敬畏命运的力量—— “无论多么强势的人都难逃命运的安排,认命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可能有人会觉得认命太消极太迷信。恰恰相反,不认命才是迷信的,以为世界上所有事情自己都能控制,这是一种妄念……世界上有很多我们自己甚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控制的力量。承认这一点,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不光是书中内容,在收到附上的《致读者的'一封信》也备受鼓励与庆幸,庆幸通过书籍与课程收到吴军老师的指点,也庆幸他将从其周围卓越超群的人身上的获得见识分享与读者。
回过头来看,对于重复部分的内容,阅读的体验胜过听音频。听音频的过程让自己的思维不游离是很难的。阅读的过程更能自己去把握思考与汲取信息的节奏。也正因如此,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对之前学习课程一种很有质量的复习。
读完这本《格局》,让我想到曾经读《活法》时一种类似的体验,对于认真做事这是一种培养心性的过程,塑造一个人的格局。做事如此,生活亦是,愿与所有读者共勉。
《格局》读后感8
莫名的喜欢上了“格局”这个词语。总觉得这个词承载了太多的憧憬与念想,慢慢的内敛成了我心底的执念。
拜读了何权锋老师的《格局》,我更加确信:思维决定高度, 格局决定结局。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
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
第一个人仍在砌墙,
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
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很老套的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直很喜欢这个小故事,以前把它解读为:理想、追求,而今我更喜欢用格局去做定义。
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说的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
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的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
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
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
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格局》读后感9
当你不得不承担一次失败,当你不得不进行一次决择,当你不得不面临感情的破裂,当你……人生后悔无益,不死则没有定局,要想在人生的低谷成功逆袭、攀登高峰只有修炼好自身的九大格局,这是一本让你不被过去的`失败困扰,走上正确道路的书……
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怀、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一个人的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这是一本让你认真反思自己的书,它会映照出你身上无数个不完美,你也能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将来的结局,但它也为你打通了生命的出口,让你明白怎样修炼九大格局才能尽情释放才华与激情并迎来成功的人生。
《格局》读后感10
《时间格局: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操作手册。书中的很多方法论,让人受益匪浅。
该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第一步是思维重构,走出自身思维的局限。第二步是投资时间,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第三步是成为高效的行动者,唯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
时间管理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抓住了是黄金,抓不住就是流水。每个人都应有时间管理意识,不能任时间白白流逝而无动于衷。人生看似漫长,却很短暂。如果以一个月作为一个格子,以80岁作为生命的终点,我们的人生也就区区960个格子。用一张A4纸绘制24x40的表格,一生的时光就会呈现在你面前。
当我们的一生被量化在眼前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触目惊心?如果80岁是生命的终点,此刻的你已经走完其中的百分之多少了呢?你又将如何填满生命剩下的格子?
掌控时间者,掌控人生。为了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此分享两个时间管理小妙招:一是黄金时间吃丑青蛙。黄金时间是一天中你头脑最清醒,效率最高,且最不被打扰的时间。丑青蛙是对于你来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比如对于一个爱阅读的人来说,早晨起床后用一个小时去看书,就属于黄金时间吃丑青蛙。同样,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起床后先完成当日的写作任务,也是在黄金时间吃丑青蛙。
二是番茄钟工作法。选择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把番茄钟设为十二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不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情,直到番茄钟响起,可以休息五分钟,继续下一个番茄钟。保卫整块时间,有助于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如果你一边看书,一边看微信,你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阅读。相反,如果你关掉手机网络,你会发现读书的速度和专注度都会提高。
微信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人们的生活碎片化了。德鲁克说:“如果你只有碎片化时间,相当于没有时间。”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其实更好的做法是如何减少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可以暂时关闭网络,或者把手机放在其他地方。这样你就不会被微信频繁打断,你做事的效率就会提高。
行动力
行动,是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行动中,你的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晰。想要改变自己,现在就迈出第一步。因为你永远不会比此刻更年轻,更有精力。相信行动的力量,不然你就会沦为马云口中的“夜里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缺少行动和坚持。
阅读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内心的安定和精神的`自由。有时候,困扰我们的某个问题,书中的一句话,就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当你知道你教室里发生的事情,在前人的教室里早就发生过时,你就会少一点焦虑和烦躁,多一点淡定和从容。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你的阅读,成就了你。
有一种“剁手”叫“屯书”,每到电商节,你是不是都会屯书?但是书买回来后是不是就没有然后了?看看你家书柜上有多少书还没有拆封,又有多少书已落满灰尘。买书的确是投资自己的方式,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买,却不认真阅读,那么花在买书上的钱不是一笔投资,而是一种浪费。
另外,我们看过的书,一定要去实践。如果一本好书只是被我们匆匆翻阅后便束之高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并没有发挥出来。读书,重在实践和行动。在书中读到一个好的观点,好的方法,合上书就应该实践一下,去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比如我们读了教育教学类书籍,就应该试着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让自己的工作更轻松。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写作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读书的同时,最好坚持写作。写作,让人感到充实。写作,让人充满期待。写作,是对生活的记录和馈赠。“写作,满足了我们的倾诉欲望。写作,可以让我们暂时逃离琐碎的生活。写作,有助于我们排解负面情绪。”
“博尔赫兹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每日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将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刻,通过文字镌刻成为永恒。养成每日笔耕不辍的习惯,你将受益终身。”
须有日日不断之功,人生方能持续精进。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愿我们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即刻行动起来,在持续的阅读和写作中升级自己的人生版本,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格局》读后感11
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能把想做的事做到极致的人,那就是具有使命感的人。
我曾经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故事一直让我感动,他没有被伤寒击倒,而是从死亡线上活了下来,他说,“人生命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高尚的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忘我的献身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无私无畏的英雄主义是他家国胸怀最大的格局,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他顽强的毅力一直激励着无数的人,他坚强的意志鼓励着无数的人。保尔的格局是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类的解放事业,是伟大的格局。
我读过苏东坡,他一生多次被贬,痛定思痛,说出淡淡的的一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困顿中对三国英雄之思考,写下千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胸怀和格局,我欣赏苏东坡大气,高雅和人生太度。有人说,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苏东坡最大的格局在于他普通的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仔细推敲,道理之深。
人生不易,要经得起风雨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尚能如此、我辈岂能示弱,我们做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生活中的事,工作中的事,朋友之间的事,路遇的事,需要你做的必须要做好,不逃避有担当。用博爱温暖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人的格局一大,就不会心胸狭隘,真正有自信的人,总能够坚强有力,从容不迫,大象无形,没有华丽言语的格局才是最大的格局。
《格局》读后感12
曾经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便深刻领悟到费孝通先生作为学者的博学与深刻。书中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利统治、社会变迁等诸多方便深入剖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近期再读其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感颇深。
全书从多元一体格局的阐释、中华民族起源形成、民族称谓演变及其内在联系、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五个部分形成了一篇不失宽度和深度的民族研究。内容有深度,但言语却不复杂,因此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华民族结构与内涵的入门佳作。
因为,书中作者打破了所谓枯燥的“刻板印象”,补充了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笛子是羌族人发明的,笙最早是我国南方壮、苗等民族的乐器,箜篌、唢呐则是从新疆传来,而其他民族在音乐上也受到了汉族乐器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小批民族没有准确地被识别划分和命名,才疏学浅的笔者一直认为56是个定数;从前的刻板的印象认为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民族会融入水平较高的民族,但具体分析融合过程会发现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也很大,这种影响是双向性的,没有互动是形不成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正是因为这些颇为有趣的“冷知识”让笔者对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的认知不断刷新。
再谈一谈全书所论的核心:多元一体格局。纵观全书,如此格局的形成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存在着一个核心,那就是汉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但是,汉族不“纯”,各少数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同样,汉族也一直不断为其他民族充实新成分。各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不断深入。到目前成为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商业据点长期定居,同时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就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第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不排斥有汉族居住在内,甚至人数可能占多数。在这种杂居的情况下,汉族出现被当地民族吸收的情况。这样的深入,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巩固了各民族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三,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语言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通过社会发展与汉人的接触,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汉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第四,就是经济,多民族社会的发展经济何其重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统一的、现代化国家和政权,才有经济能力构筑起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基础的民族划分也做不到,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边缘人”,且对其他民族抱敌视态度。对比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民族工作和成效,确实是前所未有。
总之,中华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反复汇聚与辐射的方式在矛盾中做统一运动;各民族之间,农牧分区明显而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语言复杂,而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各有自身的发展历史而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历史。彼此兴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大地的民族格局一直在不断演变,但都是以统一为前提。
故而,我们应当从现实出发,从演变、多元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同时发挥各民族的自身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格局》读后感13
虽然有很多重复的部分,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马云的'很多理念,不止于经商,创业,对为人处事,都很有帮助,做人坦荡真诚,只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了,强调社会责任,以利他,为企业核心,很了不起,最喜欢这句话,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无父辈的权势、财富、关系可拼,就不妨自己打起精神,鼓足干劲,拼体力,拼汗水,拼知识,拼智慧,拼吃苦耐劳,拼锲而不舍,就能拼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与幸福。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踏实努力,积极进取,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自己喜欢的,信仰的,一直的努力,总会成功的,没有任何成功可以一蹴而就,暴风雨后才有彩虹,加油。
《格局》读后感14
“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人”——最近偏爱上了吴军老师的人生进阶系列的全新作品《格局》。这是继吴军老师《文明之光》,《智能时代》,《见识》,《态度》之后的作品。在《格局》这本书中,吴军老师从人生的格局,命运的力量,生活的节奏,智者的见识,心智的成长,悲观与乐观,未来的法则七大方面阐述了一个人的格局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也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也好奇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其实,决定一个高度的,是一个人的格局与心智——格局够大的人不仅看的远,更重要的是,能在那些重要关头上选择对,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能够把自己的心稳住。这几年一直都在忙忙碌碌,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突然觉得之前的那几年,自己没有方向感。那时候的自己总是给自己找一万个理由推脱自己,什么年龄小,没有遇事的经验,更谈不上什么心智与格局。多年过去,现在再重新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把心沉淀,重新并且时刻的定位自己。调整自己遇事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不断的在别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不能落后。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你的创新永远赶不上被淘汰的速度,心态和努力就是生与存的必要条件。时刻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而但凡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通常是没有见过真正聪明能干的人。因为,人只有到了一个人才荟萃的环境下,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水平的'不足,而明白自己能力的边界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人贵在自知,走出舒适区,在自己边界内最大化优化自己,才是对人生积极的态度。
未来是一个过剩的时代,物质会过剩,内容也会过剩,而唯独宝贵的是人的时间和注意力。以前是说,有了手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真实的情况是,有了手机后,所有的时间都变成了碎片化的时间。要是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捡起来串在一起,多学习,就可以减少很多个伪工作的“努力”。就像我们厂部门口的主题口号“学习创新求发展,求真务实见精神”,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让自己的心智成长,遇到事情能够稳妥的处理,把每一项工作做精、做细,并且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和思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格局成为一种智慧,一种思想的境界!
《格局》读后感15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二十岁的人没有不迷茫的,三十岁的人没有不焦虑的,四十岁的人也没有不患得患失的。人生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属于各自的烦恼。本人从心中有规划、满怀正能量、从容不盲从等三个层面,谈点阅读《格局》这本书的感想。
第一个层面:心中有规划,厚积薄发显远见
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是各种目标计划的总集。有人调侃说:“有规划的人生,叫旅行;没有目标的人生,只能叫流浪。”一个人心中若没有目标规划,那么就像没有罗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会迷失掉方向;有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突破环境的限制,甚至创造有利自己的环境来实现目标。被动接受的只能是苟且的生活,遵循心中的规划,主动地去行动和创造、悄悄绽放的才是人生。日本著名企业家井上富雄,年轻时曾在IBM公司工作。进入公司不久,由于他体质衰弱,积劳成疾,病倒了。3年后战胜病魔,重回公司工作。那时,他25岁,觉得病愈后再回到公司,一些比自己晚入司的后辈职位都超过了他,要想在短时间内拉近三年的差距着实不易。于是他立下了往后25年的生涯计划,并严格督促自己按计划实践,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追加新的努力目标。他总是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学习应具有的各种能力,然后再进一步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以便能随时胜任更高的职位。30岁时,他成为经理;40岁时,当上了总经理;47岁时,他离开IBM,自己开始经营公司。能取得这些成就,得益于他能拟定适合自己生涯的计划,并且能去实践。
第二个层面:满怀正能量,乐观积极展奋进
今年年初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一名受伤最严重的医生陶勇,最近他登上了《脱口秀反跨年》的舞台,左手上好像还带着复健支具。节目上,陶勇分享了当时受伤的事情,诙谐幽默地说“那个患者因为恢复得不顺利就把我砍伤了,但是他能在茫茫人海当中精准地把我砍伤,这怎么能说是恢复得不好呢?难道是想在茫茫人海当中用飞镖扎住我么?”虽然是玩笑,但表达了他乐观的态度,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和对患者的包容。他想利用现在的影响力,号召大家关注盲童,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传递着满满正能量。医院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我们公司也是。医患之间偶尔会发生冲突,我们和服务对象之间偶尔也会,但我们服务的初心不能忘,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传递的是正能量,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对任何人而言,都没有人喜欢在怨声载道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而应该互相传导积极向上的工作激情,鼓励大家一起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闯过生活中的难关,让正能量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积蓄得越来越多,这样工作才会越来越有干劲,生活才会越来越有滋味。
第三个层面:从容不盲从,泰然处之彰定力
在杰克·韦尔奇的“GE模式”风靡全球时,盲目采用“GE模式”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却没有盲目从众,他邀请国内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到青岛坐而论道,以批判的眼光评价“GE模式”。张瑞敏倔强地保留了自身的个性,也成功造就了海尔的辉煌。所以,在“从众效应”面前,我们应当坚守自身的准则,理智看待问题,做到从容不跟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缺乏自制力与自主思考能力的表现,我们不能被虚假传言、小道消息击垮。没有人喜欢被当成傻子,被一些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论坛帖子糊弄,不实的消息只能带来负面的情绪,对解决现实问题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遇到问题或抉择时,要恪守心中的准则,保持泰然处之的定力,懂得三思而后行,不盲目听从,不盲目跟风,不让他人的言论或行为影响你的判断。只有恪守心中的准则,才能在信息多元的当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格局》读后感】相关文章:
打开格局的句子12-08
《格局》读书笔记02-28
格局决定结局02-18
格局高度境界句子12-27
《格局》读后感05-29
格局读后感04-30
心态好格局大的句子10-20
大格局有涵养的句子02-25
有格局成熟的个性签名11-08
有格局成熟的个性签名(经典)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