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

时间:2024-07-06 16:35:59
大秦帝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

  一、垒土成台

  最近读了很多书,一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将自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让自己没有时间被眼下的种种烦心事扰心。

  个人喜好的书有几种,其中包括历史、时空类的科普。这两种总是让人产生人生若蝼蚁之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个人甚至连尘埃都不若。个人的得失计较在浩浩长史、渺渺宇宙之下又显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国》买回来已有两年多,虽开始了数次,但一直未能读完,其中最长一次不过读到第三册国命纵横。后来一旦间隔,便每每从新开始。

  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总计505万字,比四大名著加起来篇幅还要长。其记载了秦国由弱而强,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故事,大约从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为止的约150年的历史。

  认真总结前几次未能读完的教训,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事前没有规划,如同长跑不能仅将目标定于终点,还要将远途化为阶段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约100天的计划,从11月1日起,每天按5万字规划,刚好在2月4日春节前读完,而每天五万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两小时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双休日补齐。其后便是认真记录进度,督促自己,我自认为此次定能拜读完毕。

  不料深深被这一段大气磅礴的历史所吸引,每每不自觉读到后半夜,并提前一月完成时间计划。期间还有数次心生恻隐,不忍卒读,商鞅被车裂、张仪苏秦成为对手、吕不韦失政、扶苏自裁,赵高胡亥乱政……

  二、信史不信

  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写下来,后来觉得还是要沉淀沉淀,搁置一段时间还能想起来的大约才是真正的收获。

  就本书而言,其中很多地方与现有书中记载多有出入,许多地方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让读者觉得历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体上让历史更有温度。其中很多与我常听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笔定然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来不认为我读到的历史便是真的历史。历史的信度大体会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与政治需要因素。秦朝历史材料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载体昂贵,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而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了统治学派,历史的书写是掌握在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谁能没有个人恩怨,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不乏很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评价。在此,倒是希望技术早日成熟,达到能够开挖秦始皇陵的条件,让我们拿到有关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还原真正的历史。

  当代正发生的历史,我们尚且看不清,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呢!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仅以看到的内容谈谈体会,虽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想来整体历史大势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就让专业人士去考究论证吧。大家权且当看个热闹。

  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我个人疑惑的梳理过程,以下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书写。纯属个人见解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三、为何会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时期,大约自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前249年东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灭)。春秋这个名词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则来源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初中历史只学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皮毛知识,至于为什么会分成两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这些自立的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

  2、公元前481年,因为孔子所作的鲁国史书《春秋》到这一年就没了。

  3、公元前476年,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说的。

  历史是连续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区分才硬生生分了两个阶段,历史的变化总不是突然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变化,某一年只可能是产生了某一标志性事件,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我个人理解其大体是这样的:

  1、春秋时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实际权力,但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尊王攘夷等还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当自立的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也就说明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失去了名义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了。

  2、各个诸侯开始了兼并扩土,战争的规模与频率迅速扩大。春秋时期战争还比较讲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战争拼的基本就是国力与人力,到了战国时期就开始讲究兵法,“兵者,诡道也”,尔虞我诈开始出现。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到达顶峰。

  3、一个不太可信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但凡可载于史书的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是不会有人进行战争的,到了战国冬季作战也逐渐变成常事。冬战的开创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满足不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这也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大秦帝国读后感2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

  但是如果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我却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做法的,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顺利或者养尊处优,那么对于他个人或者所在的群体里却是致命的。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能从小吃过苦,理解别人的难处,那么他在制定相关律法的时候比较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难敢于去突破既有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间历练比较长时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浮华之气较少,大都比较务实质朴,本性待人。能纳人言,使得一群又一群的天下英才聚拢在秦国,为秦国的一统梦想,注入生命力。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所有国家中变法最为深彻的,所以只要继承者是中人之资以上,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就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法治应该高于人治。

  我在这部小说里还注意到人在老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并且比较不能听进良言。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霸主暮政产生的悲剧,如果人能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并且不贪恋权位,把功业留给后来者,自己居于参谋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这部书也让我一睹了先秦诸子的风采,实在是太佩服他们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后世去挖掘。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每个学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为安天下给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适合那个时代,但是却为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学派孟子大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大而不当,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烈的借鉴意义的,所谓天下者,无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爱”理念阐述了众生平等的观点,人生而为人,不能因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就被不同地对待着,而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才在努力地追寻着平等、公平。“兼爱”这样的理念在今日也还是没有过时的。

  杨朱的理念拥有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曾为天下显学,但是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重视强调大、集体,但是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我们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个人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不爱国家,我们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在自己的重要性,当权者能够去尊重每个人,那么很多当权者对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会少一些,老百姓也会积极向上。

  荀子大师是我们的前辈,转而教育英才,在兰陵县开办私学培养出来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师认为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给于孩子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样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具,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了,只能写点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3

  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xx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对于如今美帝对我国的打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时间,以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篇9该系列书中最最辉煌、最最优秀的巅峰之作!

  优秀在正史和野史的无缝连接。不像上一部皱着眉头看完觉得作者臆想成分太重,但也不会觉得一板正经太过枯燥,一件一件历史大事件推动发展,让整部行云流水非常棒!

  优秀在六国被灭之后总结之言。这个部分完全展示了作者的大格局,讲秦国,又不只是秦国,每一个国家被吞灭之后,作者都非常中立的剖析了原因。从韩开始一路到齐完成统一大业,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历史感染到哭的人,齐灭国秦国完成统一大业那瞬间真的哭得超级痛快。

  优秀在给了后人看待历史的新观点。之前想到秦国,想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焚书坑儒所引发的“暴政论”,此书之后,看待秦始皇会更加全面,不得不说,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看,他都是一个功远大于过的君主,只可惜后世被儒家统治这么多年,谁又有那么超脱的眼光去公正评价呢?

  当然,作者也是一家之言论始皇,很多地方我同样不赞同,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一部的喜爱。多方兼听并形成自己的意识与观点,这才是看书的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篇10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秦献公选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通过秦献公选继位人剧情,也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晋升一个管理干部或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培养带来启发,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晋升和培养:

  1、遇事临危不惧,头脑清晰,应变能力强;

  2、具有大局观,团队、组织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独立思考及分析辩别能力;

  4、做事能够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秦帝国读后感4

  宫廷剧永远在电视剧中占据一席之位,人物的光鲜亮丽,华丽的衣着,还有其隐含的模糊历史,注定有那么一批FANS在追着她们。早一段时间兴起了甄嬛传,后又是芈月传,曾以为宫廷剧就是后宫的争宠,权臣的相互弄权而已,漠视了甄嬛,却认真追了芈月,让我对它的认识大有改观,剧中芈月的睿智、聪慧、以及她的魄力都让我深深叹服、她懂得惜才,善于用人,善于攻心,见识了宣太后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的强权甚至于她的狠毒,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母亲为了保障自己的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剧中黄歇,翟骊、张仪、庸芮、小冉、白起等人物的华丽登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我对大秦的历史产生了好奇。时事造就英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才能出现如此戮力同心的君臣?才能造就这样一位传奇般的太后呢?

  偶然的机会,聊起芈月、宣太后,会长给我推荐了《大秦帝国》。我总感觉史书是一本枯燥的书,就像流水一样解说完了也就结束了,能让你对这个朝代有一定的了解就相当不错了。他认真的指正着我的观点,“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史籍,可读性非常的强,读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也可以在笔者的描述下变得传奇,人物会变得圆润,生动……“资深读书人的推荐,再加上电视剧的一点点影响,我开始了500万字小说的阅读。

  我带着希望对历史了解更多一点的动力下翻开了这厚厚的11本书,然而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历时三个月我才读完了505万个字,真正体会了“满载而归”的含义。英主、名将、良相、百姓,那么多人物在我眼前一一走过,仿佛是一位位相交已久的故友,他们或壮美,或纤细,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的交响乐,他们的使命和喜怒哀乐我感同身受,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感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哭泣。“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的坚持不懈,六百年的厚积薄发,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掩卷沉思,我总会被历史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姜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我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心中真是敬佩不已、感慨万千!

  《大秦帝国》中首先让我学到的是秦君们高瞻远瞩、成就霸业的决心,“国耻碑“、”求贤令“”罪己诏“,要的是何等胆识、何等魄力的君王,才能正视祖先以及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天下人前揭露自己。为了达成目的,大秦努力的不仅仅是三代人,而是经过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国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我们经常说三代造就有内涵、有底蕴的贵族,觉得自己的眼光能看到三代已经很了不起,殊不知秦君们的眼光更长,更远。令人惭愧的差距啊!书越读越觉得自己胸中匮乏,无知感时时袭击心头,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其次是书中的人物对爱情的取舍也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当爱情与事业不能并存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总令人垂泪不止,遗憾中带着美丽,抉择中透着睿智。

  秦孝公与玄奇几乎是一见钟情,曾经久久凝视过对方,说过:“不移,不易,不离,不弃。”“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然而,秦孝公为了事业宵衣晾食,励精图治,到临终前三个月才举行大婚,终于娶了魂牵梦萦了一生的佳人相伴榻前,因为错过了爱情的花期,我一直为他们抱憾,有几次读书至深夜,抬头仰望静谧的星空,那份错过的遗憾总让人心痛不已。更令人垂泪的是商鞅和白雪的爱情:白雪对商鞅心灵的沟壑是那样的洞察入微,对他精神性格的细小伤痕是那样的细心呵护。白雪总是以包涵人世沧桑的劝诫,恰到好处地抚摩着商鞅内心的弱点————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冷静自省而海纳百川之胸怀尚有不足之处。令人敬佩的是当白雪自知已怀有商鞅骨血的时候,知道了秦孝公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商鞅的消息,她毅然选择了退出。他们之间的爱情,白雪对商鞅的了解我已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能引用他们之间的对话。她说:“鞅,我比你更懂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在抚摸它,用我痴爱之心在感知它,熟悉它的一沟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执政家。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为政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流着有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怨无悔。你的超人品性,注定了你更适合于创造烈烈伟业,而不是隐居田园,去谱写生生死死如歌如泣的情爱奇迹。你不是陶朱公范蠡,你缺乏散淡超脱。你规整、严厉,追求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实际价值。所有这些,都是芜杂散漫的'田园情爱所无法给予你的。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运用权力创造国家秩序的机会,你的生命价值就会失去最灿烂的光彩,你的灵魂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沦。当我们隐居田园,笩舟湖海,开始了那平淡漫长的二人之旅时,你会慢慢地感到空虚无聊,寂寞难耐。并非你不爱我了,而是你最坚实的生命根基已经化成了流沙。你可能变成一个狂夫,变成一个放荡任性的游侠,去寻找新的生命刺激。你也可能变成一个酒徒,变成一个行吟诗人,将自己献给朝阳、落日、山海、林涛。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坛巨星,必然要在平凡锁碎的消磨中陨落。那时候,你只有一具或狂放或堕落的生命之躯,你的灵魂,将无可挽回地漂泊失落。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爱的那个人已不复存在,我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怀,也永远地化成了泡影。那时候,我们的田园生活,我们的诗情画意,还会有么?“从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再狭隘的爱情,他们爱的不止是对方,爱的是国家,爱的是人民。如此纯真美艳,甚至是惊世骇俗的爱情,应该对得起“真爱”这两字了吧。

  另外,让人震撼的是君臣之间的信任,他们戮力同心,惕厉奋发,没有猜忌掣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八个字在《大秦帝国》中彰显无遗。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至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任何怀疑,从徙木立信到太子犯法再到血染渭水,秦孝公没有一次对商鞅的做法提出质疑。“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这是何等的誓言,他临终时,拉过太子赢驷的手放到商鞅手中,说”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我感动于秦孝公的这份肝胆相照的信任,作为人臣,遇到明君一展胸中所学并名垂青史,商鞅此生足矣!赢驷的杀伐决断也令我敬佩不已,他上位以后一直活在商鞅的威望阴影之下,为了扫清权力道路,他毅然下令车裂商鞅,这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也令人可叹可敬。嬴政也因忌惮吕不韦的威望和他的《吕氏春秋》,变相逼死了吕不韦。人生短短几十载,不负我心,应该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吧。

  景监,车英、樗里疾、司马错、甘茂、白起、蒙骜、蒙武、蒙恬,张仪、吕不韦、尉缭、顿弱、姚贾、李斯……一位位名将良相,让我在书里与他们相遇相识,为他们的显赫功绩人生机遇唏嘘……

  从悄无声息的改革到最后一统六国,通读《大秦帝国》后,从百学到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法治、文化、商业、农业各方面,读到了一整个秦朝的历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读古思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不断学会思考,砥砺前行才能奋发向上。

大秦帝国读后感5

  大秦帝国是历史学家孙皓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来的,分为六部,分别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套书,从秦始皇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写,写一代代老秦儿女是如何克服重重艰险创立一代帝国的。

  第一步《黑色裂变》,秦献公与当时的大国魏国一战,死翘翘了,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就是传说中的官二代加穷二代。当时的秦国,被山东六国孤立,封锁在函谷关内,没有中原国家历来的富谡,也不如当时变法图强声名鹊起的小国有活力。和山东六国相比,秦国就是贫穷落后的农村,真是一穷二白,山东六国在此时孤立秦国甚至打算分而食之。怎么办怎么办?

  秦孝公唯一的财富,就是人民的忠心耿耿。“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誓不休战”这句誓言是全国秦人效忠祖国的誓言,够血性。带着这群人,秦孝公开始艰难的创业之旅。第一步,就是把仅有的家底全部捐献而出,甚至他老母的钗子妹妹的耳环都拎出来,干嘛?送给当时的第一大国魏国的当权臣子,给魏王说和说和:我们秦国穷的只剩人了,也没有啥煤矿天然气的,你们就算是把我们灭了,也得不到啥好处。魏王一想,哪有人花钱买了真刀真枪,再顾上打手,去一个贫困户家里打劫的啊?不划算。强回去了,还得负责这一家子老小的吃喝呢。和其他几个国王一商量,算啦。

  就这样,第一个危机解决了。此时你就得佩服这个只有21岁的青年国王的智慧。因为当时他爹秦献公其实是被魏国杀死的。当时他即位,好战的秦人一蜂窝的嚷嚷这要报仇,大臣们也是主战派,也不管买得起买不起一把刀。但是秦孝公不但没有盲目听信,而是忍辱负重。其实他想,等老子富裕了,去买了长枪大炮,不把你们这些混蛋炸死!

  接着,就是学习山东六国变法,转型升级。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脱离周王朝,废除旧制,积极变法,国富民强。但是秦国慢人一步,得跟上来。此时一些老臣子就反对了,他们又不懂变法,也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觉悟,就知道倚老卖老,要是国君真得找了一个懂变法的,这个大家族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不就得退居二线么?但是秦孝公坚持变法,出了一个求贤令,在山东六国各大电视台网站到处宣传:谁能想个法子让我们这个家族企业变强变富,我就给你高管爵位,甚至可以共持国政,其实就是把50%的国家股权都给你。这在当时战国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中,第一位敢这么提的,真舍得啊。此时刚刚在魏国找到工作的卫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听说了,蠢蠢欲动,因为魏王看似对他没什么兴趣,不知道是不是简历写得不华丽。魏国丞相公孙痤病危时,就把卫鞅举荐给魏王让当丞相,还说你不用卫鞅,就杀了他。这个人可是个顶级ceo,到了任何一个国家受到重用,几年下来人家转型升级,很快就强过你了。老魏王想公孙痤一定是病糊涂了,要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无名小辈。眼看在魏国不受重用,卫鞅就跑到了秦国。

  诸位且看,卫鞅到了秦国,不是屁颠屁颠的说自己是怎么怎么能干,立马新官上任三把火,写企业转型升级报告,而是,失踪了。干嘛去了?他化妆成为游学学子,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秦国的山沟沟,深刻了解了秦国人的厚重秉性、清苦日子与秦国现制的弊端。这时秦孝公眼看着求贤令也没求到什么大才,只有一些适合当部门经理的中才,就打算自己学着变法呀,让秘书搬来一堆列国变法的书,埋头苦学。哎,就是因为太爱学习了不睡觉,后来英年早逝。没想到,三个月后卫鞅来了。高兴啊!这个人看似靠谱,竟然还去实地调研去了。

  谁知,一聊,没戏。卫鞅竟然说起了什么王道治国,仁义礼智信的,在大争之世的战国,儒家中看不重要,拳头和票子说了算。卫鞅不服气呀,要求二次面试。再一聊,秦孝公都想找扫把直接扫地出门了,因为卫鞅竟然换成了逍遥派,庄子无为而治。老子要一个敢大刀阔斧改变秦国的强者,你让我啥也不干,不是等死吗?拂袖而去。卫鞅是谁呀,死缠烂打是找工作的法宝,所以又要求面试。秦孝公都失望了,但当时战国所有国君都不能慢待士子,就是怕给人家落下话柄,搞得其他人才不来,只好再次面试。

  第三次,卫鞅捧出了早就想好的法家强国之说。秦孝公一听,对味。哎呀,你这个卫鞅,不早说,害得我都上火了。卫鞅嘿嘿一笑,表明了心意。你试我有没有能力变法,我也得试你有没有慧眼,知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变法强国。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话说这两位的'基情真是感天动地,怪不得作者能凭借此书荣登作家富豪排行榜,时下的流行元素很重要啊。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自然,经过重重阻难,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秦国终于成为继山东六国之后的第七大战国,迅速崛起。卫鞅也变成了商鞅。

  书中,让我特别感悟的有四,一,严格的法制是一个庞大族群繁荣发展的根基,现代企业管理实在应该多学学。因为太子触犯法律,就被他爹给驱逐出去了,秦孝公的哥哥赢虔则被割去了鼻子,正式因为敢拿皇亲国戚开刀,寻常百姓也不敢犯法。话说商鞅真是有才,这么狠毒的招式都想得出来。二是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以及放权。商业变法的时候,不太懂法学的秦献公就主动做好后勤,谁阻挡你变法我解决,你只管变,正是在秦献公扫清障碍的前提之下,商鞅才可以大展拳脚。后来秦献公因为太勤奋马上要累死了,就和商鞅说,你去把我儿子找出来,看他能不能担当得起国君之位,不能的话,君可取而代之。最后虽然商鞅为了护法而心甘情愿被车裂(这就是传说中的nozuonodie),但是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惊叹。哎呀,以国相托,这才是真爱。第三,就是战国时期自由的学风以及开放的言论,现代企业也应在言论上放开,多听不同的声音。商鞅来自战国时期的小国卫国,却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使秦国变法一跃成为七大战国之一,卫国却奄奄一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病?其实当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兵家都著书立作广收门徒,学风开放,还经常开辩论会,谁说得好,辩得精彩,常可一辩惊人。国君们不会因为你有没有重点大学毕业证而轻看你,更不会因为你骂了他而迁怒你,你骂得好,还奖赏你。学子们饱读诗书,却也不拘一格,并不囿于自己的国家,这么多国,哪个用我,我就在哪里发挥光和热。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是在别的国家当官,可以说没有开放的学风,就没有百家争鸣,也不会有战国争雄。还有就是国君的敬贤之心,即现在的企业应有的惜才之心。无论是大国小国,只要听说那个才华横溢的学者来到他家门口,莫不出门迎接,好吃好喝招待着。即便是在战国之时看来没什么实际用途的儒家,孟夫子也凭着声望到处白吃白喝,哪个国君都不敢得罪。你看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心里本来麻烦得要命,心想你来干什么本王还要看美女跳舞呢,但却依然迎接,并加装认真听取意见。以前的君王尚能容忍别人的谏言,现在的办企业的,更应该多听多看多学。

大秦帝国读后感6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国读后感。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老公说,读书贵在指导生活。将阅读大秦帝国的总结落脚于此两点,于作者,于历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国读后感7

  小说本身可评价的地方不多,但是是一个开脑洞的好题材。作者从商鞅变法,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脉络太清晰了,可供总结一下。假设统一六国,需要达成四个最高级的必要条件:1。一个有为的`第一代君王。2。一个能够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判断精准,并且有变法才能得贤臣。3。以第一代君王继任者为首,后几任君王对于变法基本制度的遵循。4。拥有宏图大略的最后一任君王。假设这是一个公式,我们可以往已有的历史里去套,发现满足第一条的也不少,春秋五霸,都算得满足第一条,接着第二条,管仲才能也是非常牛,确没有变法精神,申不害有变法精神,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的精准判断确这些能力不是最高档次的。

  第二条一筛下来,只有吴起商鞅还留下。很明显,在英明的第一代君王离去后,吴起马上被杀,变法制度也废除,第三条也不满足了。至于秦国,商鞅虽然也被杀了,但是其变法制度得到保留。继续留在公式里探索,直到完成最后一锤的秦始皇出现。我们假设拿掉公式中的一条,第一条明显不能去掉,没有这点,一切无从开始。第二条同样,否则虽然开始,但确不知从哪开始。第三条也不能去掉,变法被废等于没有变法,一切又白搭,至于第四条,反而是相对没那么重要的,国力只要足够强盛,遇到明君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秦始皇生在赵国,最大可能是什么也干不成。当时春秋战国已经延续了八百年,到商鞅时,几个大国国力相差不多,秦国相对较弱,不变法图强,谁都没有统一的可能,假如中国是一块独立的大陆,没有跟任何文明接触的可能,如果这个公式始终没有发生,现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大秦帝国读后感8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

  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

  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大秦帝国读后感9

  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

  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 佩起了六国相印。“战国四公子”尚是其马前卒,风头之劲,天下无二!其它名相更有张仪、蔺相如、范睢、吕不韦……尚武之期,名将更是风云际会。孙膑围魏救赵开兵法之别样洞天;司马错从兵势之外全局权衡战争;白起谋定而后动屡战屡胜号为军神;廉颇守城之稳健一时无两;赵奢勇略,首败秦军锐士,西战惊天下;乐毅伐齐一鼓而下七十余城,田单独守孤城却起死回生……

  治学也是《大秦帝国》特意抒写的章节。它代表中华民族原生文明的悠悠文化。鬼谷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悉心培育英才,使得人才在纷争之世犹如国之瑰宝,大放异彩。

  好书记载着英雄们奋进的事迹:多少名将名相跋涉于坎坷、崛起于沉沦,纵世事艰难、依然不计险阻,虽九死而无悔。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其间谋略之奇,运用之妙,亦是我中华民族智慧的财富。

  瓦釜雷鸣,陵谷崔嵬。“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前辈自强不息的伟岸风姿,千百年以后,仍引领着无数有志之士奋然前行!

大秦帝国读后感10

  今天,我读完了一套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看完之后,可谓感触良多。

  这部书主要讲了战国初期(公元前586年),秦献公在一次作战中不幸中箭身亡,嫡次子嬴渠梁继位,自此之后秦国不断壮大,最后统一全国至公元前208年秦子婴投降之间的种种故事,机智善辩的苏秦、张仪,一心为水的李冰,郑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蒙恬了。他年少时便极其聪明,在未加冠的时候便已经做过嬴政当初王子选拔的.主考官了,他还十分好工事,12弦的特制秦筝,普通毛笔远远不及的蒙恬大管,仅用石料却冬暖夏凉的冰火墙。这些都是出自蒙恬之手。他能文能武,既曾出兵过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同时又曾多次在国家大略方针上提出自己的主见并被采纳,例如废除《逐客令》后追回离开的官员的一部方略便是他想出来的。他还十分的忠诚,一心为国,在赵高李斯私自更改秦始皇嬴政的遗诏后,他仍旧冷静判断,为了国家不惜反抗招数,最后反抗自杀。一代英雄,竟被奸臣迫害得如此下场。

  读了这部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有容纳他人的宽广胸怀,有了这种胸怀,我们才能成功。秦孝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宽广的胸怀,广发求贤令,即使有学士批评秦国各种不好也是一笑了之,最后令人折而当时的太子右傅公孙贾则因一朝脸上刻字,而终生怀恨在心,不断报复商鞅,最后被斩身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齐湣王不听谏言一意孤行最后亡国被千刀万剐,秦惠文王广招贤才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等等,这些事例无不点明了宽广胸怀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沉迷于书山学海,以乐为舟,感受书中独特的魅力。

大秦帝国读后感11

  大秦帝国第三部,又是好几个月才看完。一共六部,一部分上中下三册,一套书共18本,去年就想全部读完的,奈何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加上拖延症,好书太多,自己朝三暮四……今年务必完成这个目标。又是大半年过去了,已经八月份了,还剩下四个多月,珍惜吧!这部最爱白起,朴实有才华,真正的大将,不愧是司马错的部下。宣太后芈月的聪敏也是令人刮目相看,女子当得大才。加上丞相魏,三人撑起了秦国。秦国能够迅速崛起,首先是商鞅变法之功,功在千秋,其次是嬴渠梁之后的几代君臣,人才辈出。

  嬴渠梁,嬴驷,赢稷,三代坚持商法,为强秦垫下了坚实的基础。楚王昏庸无道,令郑袖靳尚当道,最终的'结局竟是惊吓而死。齐王田地愚蠢暴戾,弃城而逃,被本国百姓千刀万剐而死。燕国有姬平,居辛,乐毅数十年隐忍,终于大战齐国。然而姬平老死,姬乐资即位,一切突然生变,令人欣慰的是居辛乐毅是通达之人,马上审时度势,前往赵国,投靠明君。赵国两代明君,赵雍与肥义将赵国一举变强,成为与秦国比肩的大国。只可惜英雄竟死于长子兵变,肥义被杀,赵雍被围困活活饿死。赵何即位,任用廉颇蔺相如,巩固了国力。第三代君王就不行了,任用赵括大战秦国,败了,折损五十万兵力。

  秦王赢稷任用范雎,一举剿灭芈氏外戚专政的局面,清楚四贵,阻止了商法的走位。可惜,赢稷亲政之后屡屡专制独断,杀死白起,两次不听劝阻执意攻赵,导致秦军大败。至此,宣太后时期积累的国力全部倒退如初。确实,各国只要君臣贤明,内部不生乱,难以灭亡也。但凡君王独断专行,国力迅速衰退。

大秦帝国读后感12

  战乱年代,数不尽英雄人物,道不尽世间沧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之辉煌,远非只言片语所能形容,只是通过历史,自我觉悟与成长。

  苏秦与张仪仲伯之间,时也势也。

  苏秦六国合纵,成就张仪六国连横六国合纵出于天下大乱之时,因时而生;合纵出于大争之时,因势而生。苏秦天下为公,想给六国争取一个变法强国的机会也时间,使天下群雄同等大争,只可惜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六国之颓废之势。纵使苏秦像如同卫鞅一般极公无二心,但世间再无秦孝公,终是枉然。

  纵观天下大势,苏秦看到了天下大趋势,如同今天的我们也要看清中国发展的趋势,这样才会在其他方面有正确的判断。而苏秦的二次出山,也是建立在此条件与基础之上。

  张仪同样虚怀若谷,有雄韬伟略经纬之才。

  在张仪如此出山,便是小胜苏秦一筹。先谋魏,虽没有被聘用,但一骂孟子成名。再次入齐,说服齐威王进行第三次变法,同时入越楚解齐国之威,请出田忌,大败越国,但同时因为轻言军事,楚国房陵之失算在田忌与张仪头上。张仪此次败北,回去为母守孝三年,但依旧不忘关注天下大势。在苏秦出山时,提出六国合纵,结盟抗秦时,他也审时度势,谋定思虑,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入秦破纵。

  苏秦六国合纵-跑遍六国,泅度至齐,费尽唇舍,诉尽利弊,终于促成六国合纵。然魏王,齐王,燕王,赵王相继去世,为六国合纵带来重重危机。秦国试图在楚国撕开一个口子,苏秦力促六国连军,惜溃败。楚秦大战,终成死敌,合纵瓦解。终于争得齐国变法机会,好景不长,被人刺杀,终结有过落败,有过辉煌的一生。

  正如张仪所说:“秦国实力不足,秦国也很害怕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否则,张仪的连横如何成了秦国国策?说到底,方今天下都在扩展实力,都需要扩展实力,也都需要时日。谁抓住了机会,扩展得快,谁便占了先机。谁坐失良机不扩展,谁便自取灭亡!”一语道出苏秦在合纵中为六国争取机会,可惜无人看到其本质。

  先来看下苏秦与张仪的原生态家庭背景。苏秦,殷商之后,父辈在公孙痤府上受辱,誓要改变门庭,期待儿子们可以挤身士大夫贵族世家。苏父言语不多,但关键时候总会给苏秦有见地的意见与指引。典型的一是“祖国为根,理根为先”。二是“创业有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成也。”三是父亲珍藏了《阴符经》,更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的注文,是一部开启权力大智慧的棒喝之书。能够拥有这样的父辈,何其幸运。

  而在此过程中,苏秦反思了为什么自己说秦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后之不及,一个是先之太过。因为当时的秦国有东出争霸之心,却没有对应的实力,所以最初的方案是定不会被秦采纳的。根据第一次的失败而悟出“机在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因此他在等机会,等待一个山东六国大乱大争之时。

  同时张仪也在反思两个人失败的原因。苏秦的第次失败在于“策不应时”,与苏秦的自我判断一致;自己的第一次失败在于“轻言坏策”,这一点在此后再一次被验证了。两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反思自己失败之原因-觉悟。

  张仪,祖上隶农出身,因从军立功升之将军,张家跻身为新兴贵族。因父亲卷入政治漩涡致死,母亲有远见,忍辱负重,为其觅佳师,最终被鬼谷子相中。在张仪低迷之时,母亲给予激励让其振作。家中有变故时,没有告知张仪,只让其放手闯荡自己的天地。

  再说司马错之家室背景:

  1.出身兵家,祖上为齐国的'田氏部族。

  2.先祖田穰苴是名将,并著有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春秋战国的第一部兵法,比《孙子兵法》早了数十年。

  3.司马错从少年时就浸淫于先祖兵法,心无旁骛,思考用兵之路从来与人不同。他谋兵思路受先祖兵法影响,最大特别是不“就兵论兵“,而是”据势论兵。“所以他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寻求用兵出路,对兵事之外的整体形势尤为关注。吃透国力,自然有清醒的判断,但又如何让兵事上有作为?他是就势论事,就秦国的条件来制定可行的方案。这一点,倒是与《天幕红尘》里的条件论不谋而合。

  4.考虑问题的思维异于常人-总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清醒冷静,深谙再宏大巧妙的谋兵方略,如果没有细枝末节的精确算计,同样会招致惨败,所以他同时又勘察详细的数据,以制定扎实可行的方案。

  5.深谋思略,考虑全局,这点与苏秦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上是在读书时感觉的司马错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原生家庭依旧是分不开的。其实每次读一本优秀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很多共鸣。这次的关注点更多在看到了其成长背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书中优秀的人物太多,樗里疾的逆向思维,屈子之爱国情怀,战国四公子……举不胜举,只是管中窥豹,略微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已。

  “纵横策士,度势为本。”苏秦做到此,才有六国合纵。张仪紧跟其上,因为苏秦占据六国之相时,他只有在秦国实行六国连横,才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以上几句皆出于鬼谷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13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4

  今年暑假重温了一遍《大秦帝国》,一共有9本书,接近1万页,又感受了一遍秦国的强大与衰落,印象深刻。

  秦献公时期战国的开始,也是秦国的帝国时期。不久,秦献公战死,秦孝王即位,与魏国战败,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六国又联合准备分秦,同时又有蛮夷和匈奴在侵扰秦国,可是秦国都挺住了,也许有运气成分,天降大雨使进攻时期延缓,从而秦国有时间部署军队。可是当秦扫六国变的强大繁盛时却反而衰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终灭国,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商鞅变法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历经20年使秦国变得繁荣昌盛。可是在这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以甘龙为首的一批老贵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将太子嬴驷一帮人与商鞅树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粮草被甘龙换为了砂石,太子嬴驷杀了白氏几十人,其中包括名将白起的父亲。后来百姓交农,太子嬴驷被罚游学,左太子傅公孙贾和右太子傅嬴虔被处罚流放)。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从而嬴驷和他的叔父赢虔得以铲除旧贵族,商鞅变法的结果得以巩固。

  后来秦灭六国,魏国因人才而灭,吴起,张仪,田子方,商鞅,乐毅,孙膑,张禄······其中不乏有扭转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张仪,孙膑,乐毅。可是都没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极其喜爱珠宝,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请教。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向孟子请教,不过是问一个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十分虚伪。还有魏假,不爱人反而爱狗,“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大世之争,人才最为珍贵,风华魏国最多的也为人才,魏国政风最不在乎的也为人才,最终也因人才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君王信天命,当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时,魏国君王认为是自己强大的迹象,可殊不是是因为商鞅变法,最终大败秦国,函谷关也被秦国所收复。信天命,不仅可笑,而且无能。曾经骑牛的老子预言秦将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国的辉煌不是靠着一个预言所得来的,而是六代秦国君王和老秦人奋斗而得来的,只有坚毅和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几国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点,燕太子被燕王所出卖,赵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项燕,齐王松懈,韩国军力颓废。最终秦扫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秦帝国读后感15

  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一、企业再弱小,如果负责人立志图强、信念坚定,也能做强做大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色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在印刷行业赫赫有名的鹤山雅图仕集团董事长冯广源先生也说到:“一个企业发展大了之后,人才问题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还说:“雅图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为本、以质为根、以策为上、以果为宗’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最为核心,并且说到做到”。

  成功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最为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和重用了优秀的人才。联想集团近几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终逆境突围,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们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中国家电连锁领军企业苏宁电器,是一个视人才为生命的企业。为吸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他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总经理梯队”、“采购经理梯队”、“1200工程”、“店长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20xx年开始的“1200工程”,据悉,该工程为苏宁电器培养了60位集团高管,其中7人成为副总监。有20%的部门负责人均出自该人才培养工程。

  有的企业为什么做起来很吃力、总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环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舍得与人才分享财富。这一点,几千年前的《易经》就有精辟阐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古今法则,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机制是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秦国何以由弱变强,关键在于变法。商鞅用3个月时间走遍秦国的穷山恶水、历经常人难得想象的艰辛,找出了秦国贫弱的根源,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先后制订了九大变法措施。与秦孝公君臣一心,通过20年苦心经营,使秦国从最弱小的战国逐渐发展为国强民富、兵精粮足的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原本最为强大的魏国,由于国君不思进取、国家法制松驰,加上用人不当,就慢慢衰败下来。此强彼弱,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科学的经营理念、卓越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就开始起草后来在中国企业界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显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远见。许多管理专家认为,《华为基本法》对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刚创建的时候,主要靠创业团队的能力与信念生存。当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就要开始明确经营理念、建设管理制度了。理念决定方向,制订决定执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能使企业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暗礁”。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首先,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志向与胸怀决定了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及未来发展基因是否优良。其次,在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否制订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易行难,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点与方向,总会少走些弯路。

《大秦帝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秦帝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秦帝国读后感01-21

《大秦帝国》读后感03-15

读《大秦帝国》有感06-12

大秦帝国读后感13篇03-10

大秦帝国读后感5篇03-11

大秦帝国读后感7篇03-11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04-14

电视剧《大秦帝国》观后感05-19

观《大秦帝国之天下》有感-观后感02-15

《银河帝国》读后感04-29

大秦帝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

  一、垒土成台

  最近读了很多书,一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将自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让自己没有时间被眼下的种种烦心事扰心。

  个人喜好的书有几种,其中包括历史、时空类的科普。这两种总是让人产生人生若蝼蚁之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个人甚至连尘埃都不若。个人的得失计较在浩浩长史、渺渺宇宙之下又显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国》买回来已有两年多,虽开始了数次,但一直未能读完,其中最长一次不过读到第三册国命纵横。后来一旦间隔,便每每从新开始。

  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总计505万字,比四大名著加起来篇幅还要长。其记载了秦国由弱而强,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故事,大约从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为止的约150年的历史。

  认真总结前几次未能读完的教训,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事前没有规划,如同长跑不能仅将目标定于终点,还要将远途化为阶段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约100天的计划,从11月1日起,每天按5万字规划,刚好在2月4日春节前读完,而每天五万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两小时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双休日补齐。其后便是认真记录进度,督促自己,我自认为此次定能拜读完毕。

  不料深深被这一段大气磅礴的历史所吸引,每每不自觉读到后半夜,并提前一月完成时间计划。期间还有数次心生恻隐,不忍卒读,商鞅被车裂、张仪苏秦成为对手、吕不韦失政、扶苏自裁,赵高胡亥乱政……

  二、信史不信

  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写下来,后来觉得还是要沉淀沉淀,搁置一段时间还能想起来的大约才是真正的收获。

  就本书而言,其中很多地方与现有书中记载多有出入,许多地方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让读者觉得历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体上让历史更有温度。其中很多与我常听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笔定然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来不认为我读到的历史便是真的历史。历史的信度大体会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与政治需要因素。秦朝历史材料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载体昂贵,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而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了统治学派,历史的书写是掌握在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谁能没有个人恩怨,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不乏很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评价。在此,倒是希望技术早日成熟,达到能够开挖秦始皇陵的条件,让我们拿到有关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还原真正的历史。

  当代正发生的历史,我们尚且看不清,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呢!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仅以看到的内容谈谈体会,虽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想来整体历史大势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就让专业人士去考究论证吧。大家权且当看个热闹。

  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我个人疑惑的梳理过程,以下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书写。纯属个人见解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三、为何会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时期,大约自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前249年东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灭)。春秋这个名词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则来源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初中历史只学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皮毛知识,至于为什么会分成两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这些自立的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

  2、公元前481年,因为孔子所作的鲁国史书《春秋》到这一年就没了。

  3、公元前476年,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说的。

  历史是连续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区分才硬生生分了两个阶段,历史的变化总不是突然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变化,某一年只可能是产生了某一标志性事件,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我个人理解其大体是这样的:

  1、春秋时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实际权力,但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尊王攘夷等还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当自立的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也就说明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失去了名义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了。

  2、各个诸侯开始了兼并扩土,战争的规模与频率迅速扩大。春秋时期战争还比较讲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战争拼的基本就是国力与人力,到了战国时期就开始讲究兵法,“兵者,诡道也”,尔虞我诈开始出现。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到达顶峰。

  3、一个不太可信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但凡可载于史书的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是不会有人进行战争的,到了战国冬季作战也逐渐变成常事。冬战的开创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满足不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这也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大秦帝国读后感2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

  但是如果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我却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做法的,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顺利或者养尊处优,那么对于他个人或者所在的群体里却是致命的。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能从小吃过苦,理解别人的难处,那么他在制定相关律法的时候比较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难敢于去突破既有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间历练比较长时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浮华之气较少,大都比较务实质朴,本性待人。能纳人言,使得一群又一群的天下英才聚拢在秦国,为秦国的一统梦想,注入生命力。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所有国家中变法最为深彻的,所以只要继承者是中人之资以上,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就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法治应该高于人治。

  我在这部小说里还注意到人在老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并且比较不能听进良言。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霸主暮政产生的悲剧,如果人能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并且不贪恋权位,把功业留给后来者,自己居于参谋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这部书也让我一睹了先秦诸子的风采,实在是太佩服他们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后世去挖掘。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每个学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为安天下给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适合那个时代,但是却为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学派孟子大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大而不当,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烈的借鉴意义的,所谓天下者,无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爱”理念阐述了众生平等的观点,人生而为人,不能因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就被不同地对待着,而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才在努力地追寻着平等、公平。“兼爱”这样的理念在今日也还是没有过时的。

  杨朱的理念拥有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曾为天下显学,但是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重视强调大、集体,但是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我们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个人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不爱国家,我们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在自己的重要性,当权者能够去尊重每个人,那么很多当权者对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会少一些,老百姓也会积极向上。

  荀子大师是我们的前辈,转而教育英才,在兰陵县开办私学培养出来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师认为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给于孩子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样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具,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了,只能写点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3

  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xx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对于如今美帝对我国的打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时间,以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篇9该系列书中最最辉煌、最最优秀的巅峰之作!

  优秀在正史和野史的无缝连接。不像上一部皱着眉头看完觉得作者臆想成分太重,但也不会觉得一板正经太过枯燥,一件一件历史大事件推动发展,让整部行云流水非常棒!

  优秀在六国被灭之后总结之言。这个部分完全展示了作者的大格局,讲秦国,又不只是秦国,每一个国家被吞灭之后,作者都非常中立的剖析了原因。从韩开始一路到齐完成统一大业,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历史感染到哭的人,齐灭国秦国完成统一大业那瞬间真的哭得超级痛快。

  优秀在给了后人看待历史的新观点。之前想到秦国,想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焚书坑儒所引发的“暴政论”,此书之后,看待秦始皇会更加全面,不得不说,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看,他都是一个功远大于过的君主,只可惜后世被儒家统治这么多年,谁又有那么超脱的眼光去公正评价呢?

  当然,作者也是一家之言论始皇,很多地方我同样不赞同,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一部的喜爱。多方兼听并形成自己的意识与观点,这才是看书的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篇10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秦献公选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通过秦献公选继位人剧情,也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晋升一个管理干部或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培养带来启发,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晋升和培养:

  1、遇事临危不惧,头脑清晰,应变能力强;

  2、具有大局观,团队、组织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独立思考及分析辩别能力;

  4、做事能够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秦帝国读后感4

  宫廷剧永远在电视剧中占据一席之位,人物的光鲜亮丽,华丽的衣着,还有其隐含的模糊历史,注定有那么一批FANS在追着她们。早一段时间兴起了甄嬛传,后又是芈月传,曾以为宫廷剧就是后宫的争宠,权臣的相互弄权而已,漠视了甄嬛,却认真追了芈月,让我对它的认识大有改观,剧中芈月的睿智、聪慧、以及她的魄力都让我深深叹服、她懂得惜才,善于用人,善于攻心,见识了宣太后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的强权甚至于她的狠毒,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母亲为了保障自己的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剧中黄歇,翟骊、张仪、庸芮、小冉、白起等人物的华丽登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我对大秦的历史产生了好奇。时事造就英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才能出现如此戮力同心的君臣?才能造就这样一位传奇般的太后呢?

  偶然的机会,聊起芈月、宣太后,会长给我推荐了《大秦帝国》。我总感觉史书是一本枯燥的书,就像流水一样解说完了也就结束了,能让你对这个朝代有一定的了解就相当不错了。他认真的指正着我的观点,“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史籍,可读性非常的强,读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也可以在笔者的描述下变得传奇,人物会变得圆润,生动……“资深读书人的推荐,再加上电视剧的一点点影响,我开始了500万字小说的阅读。

  我带着希望对历史了解更多一点的动力下翻开了这厚厚的11本书,然而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历时三个月我才读完了505万个字,真正体会了“满载而归”的含义。英主、名将、良相、百姓,那么多人物在我眼前一一走过,仿佛是一位位相交已久的故友,他们或壮美,或纤细,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的交响乐,他们的使命和喜怒哀乐我感同身受,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感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哭泣。“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的坚持不懈,六百年的厚积薄发,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掩卷沉思,我总会被历史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姜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我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心中真是敬佩不已、感慨万千!

  《大秦帝国》中首先让我学到的是秦君们高瞻远瞩、成就霸业的决心,“国耻碑“、”求贤令“”罪己诏“,要的是何等胆识、何等魄力的君王,才能正视祖先以及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天下人前揭露自己。为了达成目的,大秦努力的不仅仅是三代人,而是经过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国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我们经常说三代造就有内涵、有底蕴的贵族,觉得自己的眼光能看到三代已经很了不起,殊不知秦君们的眼光更长,更远。令人惭愧的差距啊!书越读越觉得自己胸中匮乏,无知感时时袭击心头,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其次是书中的人物对爱情的取舍也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当爱情与事业不能并存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总令人垂泪不止,遗憾中带着美丽,抉择中透着睿智。

  秦孝公与玄奇几乎是一见钟情,曾经久久凝视过对方,说过:“不移,不易,不离,不弃。”“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然而,秦孝公为了事业宵衣晾食,励精图治,到临终前三个月才举行大婚,终于娶了魂牵梦萦了一生的佳人相伴榻前,因为错过了爱情的花期,我一直为他们抱憾,有几次读书至深夜,抬头仰望静谧的星空,那份错过的遗憾总让人心痛不已。更令人垂泪的是商鞅和白雪的爱情:白雪对商鞅心灵的沟壑是那样的洞察入微,对他精神性格的细小伤痕是那样的细心呵护。白雪总是以包涵人世沧桑的劝诫,恰到好处地抚摩着商鞅内心的弱点————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冷静自省而海纳百川之胸怀尚有不足之处。令人敬佩的是当白雪自知已怀有商鞅骨血的时候,知道了秦孝公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商鞅的消息,她毅然选择了退出。他们之间的爱情,白雪对商鞅的了解我已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能引用他们之间的对话。她说:“鞅,我比你更懂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在抚摸它,用我痴爱之心在感知它,熟悉它的一沟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执政家。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为政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流着有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怨无悔。你的超人品性,注定了你更适合于创造烈烈伟业,而不是隐居田园,去谱写生生死死如歌如泣的情爱奇迹。你不是陶朱公范蠡,你缺乏散淡超脱。你规整、严厉,追求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实际价值。所有这些,都是芜杂散漫的'田园情爱所无法给予你的。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运用权力创造国家秩序的机会,你的生命价值就会失去最灿烂的光彩,你的灵魂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沦。当我们隐居田园,笩舟湖海,开始了那平淡漫长的二人之旅时,你会慢慢地感到空虚无聊,寂寞难耐。并非你不爱我了,而是你最坚实的生命根基已经化成了流沙。你可能变成一个狂夫,变成一个放荡任性的游侠,去寻找新的生命刺激。你也可能变成一个酒徒,变成一个行吟诗人,将自己献给朝阳、落日、山海、林涛。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坛巨星,必然要在平凡锁碎的消磨中陨落。那时候,你只有一具或狂放或堕落的生命之躯,你的灵魂,将无可挽回地漂泊失落。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爱的那个人已不复存在,我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怀,也永远地化成了泡影。那时候,我们的田园生活,我们的诗情画意,还会有么?“从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再狭隘的爱情,他们爱的不止是对方,爱的是国家,爱的是人民。如此纯真美艳,甚至是惊世骇俗的爱情,应该对得起“真爱”这两字了吧。

  另外,让人震撼的是君臣之间的信任,他们戮力同心,惕厉奋发,没有猜忌掣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八个字在《大秦帝国》中彰显无遗。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至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任何怀疑,从徙木立信到太子犯法再到血染渭水,秦孝公没有一次对商鞅的做法提出质疑。“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这是何等的誓言,他临终时,拉过太子赢驷的手放到商鞅手中,说”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我感动于秦孝公的这份肝胆相照的信任,作为人臣,遇到明君一展胸中所学并名垂青史,商鞅此生足矣!赢驷的杀伐决断也令我敬佩不已,他上位以后一直活在商鞅的威望阴影之下,为了扫清权力道路,他毅然下令车裂商鞅,这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也令人可叹可敬。嬴政也因忌惮吕不韦的威望和他的《吕氏春秋》,变相逼死了吕不韦。人生短短几十载,不负我心,应该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吧。

  景监,车英、樗里疾、司马错、甘茂、白起、蒙骜、蒙武、蒙恬,张仪、吕不韦、尉缭、顿弱、姚贾、李斯……一位位名将良相,让我在书里与他们相遇相识,为他们的显赫功绩人生机遇唏嘘……

  从悄无声息的改革到最后一统六国,通读《大秦帝国》后,从百学到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法治、文化、商业、农业各方面,读到了一整个秦朝的历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读古思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不断学会思考,砥砺前行才能奋发向上。

大秦帝国读后感5

  大秦帝国是历史学家孙皓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来的,分为六部,分别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套书,从秦始皇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写,写一代代老秦儿女是如何克服重重艰险创立一代帝国的。

  第一步《黑色裂变》,秦献公与当时的大国魏国一战,死翘翘了,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就是传说中的官二代加穷二代。当时的秦国,被山东六国孤立,封锁在函谷关内,没有中原国家历来的富谡,也不如当时变法图强声名鹊起的小国有活力。和山东六国相比,秦国就是贫穷落后的农村,真是一穷二白,山东六国在此时孤立秦国甚至打算分而食之。怎么办怎么办?

  秦孝公唯一的财富,就是人民的忠心耿耿。“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誓不休战”这句誓言是全国秦人效忠祖国的誓言,够血性。带着这群人,秦孝公开始艰难的创业之旅。第一步,就是把仅有的家底全部捐献而出,甚至他老母的钗子妹妹的耳环都拎出来,干嘛?送给当时的第一大国魏国的当权臣子,给魏王说和说和:我们秦国穷的只剩人了,也没有啥煤矿天然气的,你们就算是把我们灭了,也得不到啥好处。魏王一想,哪有人花钱买了真刀真枪,再顾上打手,去一个贫困户家里打劫的啊?不划算。强回去了,还得负责这一家子老小的吃喝呢。和其他几个国王一商量,算啦。

  就这样,第一个危机解决了。此时你就得佩服这个只有21岁的青年国王的智慧。因为当时他爹秦献公其实是被魏国杀死的。当时他即位,好战的秦人一蜂窝的嚷嚷这要报仇,大臣们也是主战派,也不管买得起买不起一把刀。但是秦孝公不但没有盲目听信,而是忍辱负重。其实他想,等老子富裕了,去买了长枪大炮,不把你们这些混蛋炸死!

  接着,就是学习山东六国变法,转型升级。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脱离周王朝,废除旧制,积极变法,国富民强。但是秦国慢人一步,得跟上来。此时一些老臣子就反对了,他们又不懂变法,也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觉悟,就知道倚老卖老,要是国君真得找了一个懂变法的,这个大家族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不就得退居二线么?但是秦孝公坚持变法,出了一个求贤令,在山东六国各大电视台网站到处宣传:谁能想个法子让我们这个家族企业变强变富,我就给你高管爵位,甚至可以共持国政,其实就是把50%的国家股权都给你。这在当时战国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中,第一位敢这么提的,真舍得啊。此时刚刚在魏国找到工作的卫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听说了,蠢蠢欲动,因为魏王看似对他没什么兴趣,不知道是不是简历写得不华丽。魏国丞相公孙痤病危时,就把卫鞅举荐给魏王让当丞相,还说你不用卫鞅,就杀了他。这个人可是个顶级ceo,到了任何一个国家受到重用,几年下来人家转型升级,很快就强过你了。老魏王想公孙痤一定是病糊涂了,要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无名小辈。眼看在魏国不受重用,卫鞅就跑到了秦国。

  诸位且看,卫鞅到了秦国,不是屁颠屁颠的说自己是怎么怎么能干,立马新官上任三把火,写企业转型升级报告,而是,失踪了。干嘛去了?他化妆成为游学学子,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秦国的山沟沟,深刻了解了秦国人的厚重秉性、清苦日子与秦国现制的弊端。这时秦孝公眼看着求贤令也没求到什么大才,只有一些适合当部门经理的中才,就打算自己学着变法呀,让秘书搬来一堆列国变法的书,埋头苦学。哎,就是因为太爱学习了不睡觉,后来英年早逝。没想到,三个月后卫鞅来了。高兴啊!这个人看似靠谱,竟然还去实地调研去了。

  谁知,一聊,没戏。卫鞅竟然说起了什么王道治国,仁义礼智信的,在大争之世的战国,儒家中看不重要,拳头和票子说了算。卫鞅不服气呀,要求二次面试。再一聊,秦孝公都想找扫把直接扫地出门了,因为卫鞅竟然换成了逍遥派,庄子无为而治。老子要一个敢大刀阔斧改变秦国的强者,你让我啥也不干,不是等死吗?拂袖而去。卫鞅是谁呀,死缠烂打是找工作的法宝,所以又要求面试。秦孝公都失望了,但当时战国所有国君都不能慢待士子,就是怕给人家落下话柄,搞得其他人才不来,只好再次面试。

  第三次,卫鞅捧出了早就想好的法家强国之说。秦孝公一听,对味。哎呀,你这个卫鞅,不早说,害得我都上火了。卫鞅嘿嘿一笑,表明了心意。你试我有没有能力变法,我也得试你有没有慧眼,知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变法强国。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话说这两位的'基情真是感天动地,怪不得作者能凭借此书荣登作家富豪排行榜,时下的流行元素很重要啊。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自然,经过重重阻难,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秦国终于成为继山东六国之后的第七大战国,迅速崛起。卫鞅也变成了商鞅。

  书中,让我特别感悟的有四,一,严格的法制是一个庞大族群繁荣发展的根基,现代企业管理实在应该多学学。因为太子触犯法律,就被他爹给驱逐出去了,秦孝公的哥哥赢虔则被割去了鼻子,正式因为敢拿皇亲国戚开刀,寻常百姓也不敢犯法。话说商鞅真是有才,这么狠毒的招式都想得出来。二是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以及放权。商业变法的时候,不太懂法学的秦献公就主动做好后勤,谁阻挡你变法我解决,你只管变,正是在秦献公扫清障碍的前提之下,商鞅才可以大展拳脚。后来秦献公因为太勤奋马上要累死了,就和商鞅说,你去把我儿子找出来,看他能不能担当得起国君之位,不能的话,君可取而代之。最后虽然商鞅为了护法而心甘情愿被车裂(这就是传说中的nozuonodie),但是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惊叹。哎呀,以国相托,这才是真爱。第三,就是战国时期自由的学风以及开放的言论,现代企业也应在言论上放开,多听不同的声音。商鞅来自战国时期的小国卫国,却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使秦国变法一跃成为七大战国之一,卫国却奄奄一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病?其实当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兵家都著书立作广收门徒,学风开放,还经常开辩论会,谁说得好,辩得精彩,常可一辩惊人。国君们不会因为你有没有重点大学毕业证而轻看你,更不会因为你骂了他而迁怒你,你骂得好,还奖赏你。学子们饱读诗书,却也不拘一格,并不囿于自己的国家,这么多国,哪个用我,我就在哪里发挥光和热。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是在别的国家当官,可以说没有开放的学风,就没有百家争鸣,也不会有战国争雄。还有就是国君的敬贤之心,即现在的企业应有的惜才之心。无论是大国小国,只要听说那个才华横溢的学者来到他家门口,莫不出门迎接,好吃好喝招待着。即便是在战国之时看来没什么实际用途的儒家,孟夫子也凭着声望到处白吃白喝,哪个国君都不敢得罪。你看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心里本来麻烦得要命,心想你来干什么本王还要看美女跳舞呢,但却依然迎接,并加装认真听取意见。以前的君王尚能容忍别人的谏言,现在的办企业的,更应该多听多看多学。

大秦帝国读后感6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国读后感。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老公说,读书贵在指导生活。将阅读大秦帝国的总结落脚于此两点,于作者,于历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国读后感7

  小说本身可评价的地方不多,但是是一个开脑洞的好题材。作者从商鞅变法,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脉络太清晰了,可供总结一下。假设统一六国,需要达成四个最高级的必要条件:1。一个有为的`第一代君王。2。一个能够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判断精准,并且有变法才能得贤臣。3。以第一代君王继任者为首,后几任君王对于变法基本制度的遵循。4。拥有宏图大略的最后一任君王。假设这是一个公式,我们可以往已有的历史里去套,发现满足第一条的也不少,春秋五霸,都算得满足第一条,接着第二条,管仲才能也是非常牛,确没有变法精神,申不害有变法精神,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的精准判断确这些能力不是最高档次的。

  第二条一筛下来,只有吴起商鞅还留下。很明显,在英明的第一代君王离去后,吴起马上被杀,变法制度也废除,第三条也不满足了。至于秦国,商鞅虽然也被杀了,但是其变法制度得到保留。继续留在公式里探索,直到完成最后一锤的秦始皇出现。我们假设拿掉公式中的一条,第一条明显不能去掉,没有这点,一切无从开始。第二条同样,否则虽然开始,但确不知从哪开始。第三条也不能去掉,变法被废等于没有变法,一切又白搭,至于第四条,反而是相对没那么重要的,国力只要足够强盛,遇到明君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秦始皇生在赵国,最大可能是什么也干不成。当时春秋战国已经延续了八百年,到商鞅时,几个大国国力相差不多,秦国相对较弱,不变法图强,谁都没有统一的可能,假如中国是一块独立的大陆,没有跟任何文明接触的可能,如果这个公式始终没有发生,现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大秦帝国读后感8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

  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

  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大秦帝国读后感9

  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

  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 佩起了六国相印。“战国四公子”尚是其马前卒,风头之劲,天下无二!其它名相更有张仪、蔺相如、范睢、吕不韦……尚武之期,名将更是风云际会。孙膑围魏救赵开兵法之别样洞天;司马错从兵势之外全局权衡战争;白起谋定而后动屡战屡胜号为军神;廉颇守城之稳健一时无两;赵奢勇略,首败秦军锐士,西战惊天下;乐毅伐齐一鼓而下七十余城,田单独守孤城却起死回生……

  治学也是《大秦帝国》特意抒写的章节。它代表中华民族原生文明的悠悠文化。鬼谷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悉心培育英才,使得人才在纷争之世犹如国之瑰宝,大放异彩。

  好书记载着英雄们奋进的事迹:多少名将名相跋涉于坎坷、崛起于沉沦,纵世事艰难、依然不计险阻,虽九死而无悔。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其间谋略之奇,运用之妙,亦是我中华民族智慧的财富。

  瓦釜雷鸣,陵谷崔嵬。“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前辈自强不息的伟岸风姿,千百年以后,仍引领着无数有志之士奋然前行!

大秦帝国读后感10

  今天,我读完了一套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看完之后,可谓感触良多。

  这部书主要讲了战国初期(公元前586年),秦献公在一次作战中不幸中箭身亡,嫡次子嬴渠梁继位,自此之后秦国不断壮大,最后统一全国至公元前208年秦子婴投降之间的种种故事,机智善辩的苏秦、张仪,一心为水的李冰,郑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蒙恬了。他年少时便极其聪明,在未加冠的时候便已经做过嬴政当初王子选拔的.主考官了,他还十分好工事,12弦的特制秦筝,普通毛笔远远不及的蒙恬大管,仅用石料却冬暖夏凉的冰火墙。这些都是出自蒙恬之手。他能文能武,既曾出兵过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同时又曾多次在国家大略方针上提出自己的主见并被采纳,例如废除《逐客令》后追回离开的官员的一部方略便是他想出来的。他还十分的忠诚,一心为国,在赵高李斯私自更改秦始皇嬴政的遗诏后,他仍旧冷静判断,为了国家不惜反抗招数,最后反抗自杀。一代英雄,竟被奸臣迫害得如此下场。

  读了这部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有容纳他人的宽广胸怀,有了这种胸怀,我们才能成功。秦孝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宽广的胸怀,广发求贤令,即使有学士批评秦国各种不好也是一笑了之,最后令人折而当时的太子右傅公孙贾则因一朝脸上刻字,而终生怀恨在心,不断报复商鞅,最后被斩身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齐湣王不听谏言一意孤行最后亡国被千刀万剐,秦惠文王广招贤才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等等,这些事例无不点明了宽广胸怀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沉迷于书山学海,以乐为舟,感受书中独特的魅力。

大秦帝国读后感11

  大秦帝国第三部,又是好几个月才看完。一共六部,一部分上中下三册,一套书共18本,去年就想全部读完的,奈何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加上拖延症,好书太多,自己朝三暮四……今年务必完成这个目标。又是大半年过去了,已经八月份了,还剩下四个多月,珍惜吧!这部最爱白起,朴实有才华,真正的大将,不愧是司马错的部下。宣太后芈月的聪敏也是令人刮目相看,女子当得大才。加上丞相魏,三人撑起了秦国。秦国能够迅速崛起,首先是商鞅变法之功,功在千秋,其次是嬴渠梁之后的几代君臣,人才辈出。

  嬴渠梁,嬴驷,赢稷,三代坚持商法,为强秦垫下了坚实的基础。楚王昏庸无道,令郑袖靳尚当道,最终的'结局竟是惊吓而死。齐王田地愚蠢暴戾,弃城而逃,被本国百姓千刀万剐而死。燕国有姬平,居辛,乐毅数十年隐忍,终于大战齐国。然而姬平老死,姬乐资即位,一切突然生变,令人欣慰的是居辛乐毅是通达之人,马上审时度势,前往赵国,投靠明君。赵国两代明君,赵雍与肥义将赵国一举变强,成为与秦国比肩的大国。只可惜英雄竟死于长子兵变,肥义被杀,赵雍被围困活活饿死。赵何即位,任用廉颇蔺相如,巩固了国力。第三代君王就不行了,任用赵括大战秦国,败了,折损五十万兵力。

  秦王赢稷任用范雎,一举剿灭芈氏外戚专政的局面,清楚四贵,阻止了商法的走位。可惜,赢稷亲政之后屡屡专制独断,杀死白起,两次不听劝阻执意攻赵,导致秦军大败。至此,宣太后时期积累的国力全部倒退如初。确实,各国只要君臣贤明,内部不生乱,难以灭亡也。但凡君王独断专行,国力迅速衰退。

大秦帝国读后感12

  战乱年代,数不尽英雄人物,道不尽世间沧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之辉煌,远非只言片语所能形容,只是通过历史,自我觉悟与成长。

  苏秦与张仪仲伯之间,时也势也。

  苏秦六国合纵,成就张仪六国连横六国合纵出于天下大乱之时,因时而生;合纵出于大争之时,因势而生。苏秦天下为公,想给六国争取一个变法强国的机会也时间,使天下群雄同等大争,只可惜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六国之颓废之势。纵使苏秦像如同卫鞅一般极公无二心,但世间再无秦孝公,终是枉然。

  纵观天下大势,苏秦看到了天下大趋势,如同今天的我们也要看清中国发展的趋势,这样才会在其他方面有正确的判断。而苏秦的二次出山,也是建立在此条件与基础之上。

  张仪同样虚怀若谷,有雄韬伟略经纬之才。

  在张仪如此出山,便是小胜苏秦一筹。先谋魏,虽没有被聘用,但一骂孟子成名。再次入齐,说服齐威王进行第三次变法,同时入越楚解齐国之威,请出田忌,大败越国,但同时因为轻言军事,楚国房陵之失算在田忌与张仪头上。张仪此次败北,回去为母守孝三年,但依旧不忘关注天下大势。在苏秦出山时,提出六国合纵,结盟抗秦时,他也审时度势,谋定思虑,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入秦破纵。

  苏秦六国合纵-跑遍六国,泅度至齐,费尽唇舍,诉尽利弊,终于促成六国合纵。然魏王,齐王,燕王,赵王相继去世,为六国合纵带来重重危机。秦国试图在楚国撕开一个口子,苏秦力促六国连军,惜溃败。楚秦大战,终成死敌,合纵瓦解。终于争得齐国变法机会,好景不长,被人刺杀,终结有过落败,有过辉煌的一生。

  正如张仪所说:“秦国实力不足,秦国也很害怕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否则,张仪的连横如何成了秦国国策?说到底,方今天下都在扩展实力,都需要扩展实力,也都需要时日。谁抓住了机会,扩展得快,谁便占了先机。谁坐失良机不扩展,谁便自取灭亡!”一语道出苏秦在合纵中为六国争取机会,可惜无人看到其本质。

  先来看下苏秦与张仪的原生态家庭背景。苏秦,殷商之后,父辈在公孙痤府上受辱,誓要改变门庭,期待儿子们可以挤身士大夫贵族世家。苏父言语不多,但关键时候总会给苏秦有见地的意见与指引。典型的一是“祖国为根,理根为先”。二是“创业有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成也。”三是父亲珍藏了《阴符经》,更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的注文,是一部开启权力大智慧的棒喝之书。能够拥有这样的父辈,何其幸运。

  而在此过程中,苏秦反思了为什么自己说秦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后之不及,一个是先之太过。因为当时的秦国有东出争霸之心,却没有对应的实力,所以最初的方案是定不会被秦采纳的。根据第一次的失败而悟出“机在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因此他在等机会,等待一个山东六国大乱大争之时。

  同时张仪也在反思两个人失败的原因。苏秦的第次失败在于“策不应时”,与苏秦的自我判断一致;自己的第一次失败在于“轻言坏策”,这一点在此后再一次被验证了。两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反思自己失败之原因-觉悟。

  张仪,祖上隶农出身,因从军立功升之将军,张家跻身为新兴贵族。因父亲卷入政治漩涡致死,母亲有远见,忍辱负重,为其觅佳师,最终被鬼谷子相中。在张仪低迷之时,母亲给予激励让其振作。家中有变故时,没有告知张仪,只让其放手闯荡自己的天地。

  再说司马错之家室背景:

  1.出身兵家,祖上为齐国的'田氏部族。

  2.先祖田穰苴是名将,并著有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春秋战国的第一部兵法,比《孙子兵法》早了数十年。

  3.司马错从少年时就浸淫于先祖兵法,心无旁骛,思考用兵之路从来与人不同。他谋兵思路受先祖兵法影响,最大特别是不“就兵论兵“,而是”据势论兵。“所以他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寻求用兵出路,对兵事之外的整体形势尤为关注。吃透国力,自然有清醒的判断,但又如何让兵事上有作为?他是就势论事,就秦国的条件来制定可行的方案。这一点,倒是与《天幕红尘》里的条件论不谋而合。

  4.考虑问题的思维异于常人-总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清醒冷静,深谙再宏大巧妙的谋兵方略,如果没有细枝末节的精确算计,同样会招致惨败,所以他同时又勘察详细的数据,以制定扎实可行的方案。

  5.深谋思略,考虑全局,这点与苏秦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上是在读书时感觉的司马错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原生家庭依旧是分不开的。其实每次读一本优秀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很多共鸣。这次的关注点更多在看到了其成长背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书中优秀的人物太多,樗里疾的逆向思维,屈子之爱国情怀,战国四公子……举不胜举,只是管中窥豹,略微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已。

  “纵横策士,度势为本。”苏秦做到此,才有六国合纵。张仪紧跟其上,因为苏秦占据六国之相时,他只有在秦国实行六国连横,才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以上几句皆出于鬼谷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13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4

  今年暑假重温了一遍《大秦帝国》,一共有9本书,接近1万页,又感受了一遍秦国的强大与衰落,印象深刻。

  秦献公时期战国的开始,也是秦国的帝国时期。不久,秦献公战死,秦孝王即位,与魏国战败,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六国又联合准备分秦,同时又有蛮夷和匈奴在侵扰秦国,可是秦国都挺住了,也许有运气成分,天降大雨使进攻时期延缓,从而秦国有时间部署军队。可是当秦扫六国变的强大繁盛时却反而衰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终灭国,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商鞅变法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历经20年使秦国变得繁荣昌盛。可是在这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以甘龙为首的一批老贵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将太子嬴驷一帮人与商鞅树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粮草被甘龙换为了砂石,太子嬴驷杀了白氏几十人,其中包括名将白起的父亲。后来百姓交农,太子嬴驷被罚游学,左太子傅公孙贾和右太子傅嬴虔被处罚流放)。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从而嬴驷和他的叔父赢虔得以铲除旧贵族,商鞅变法的结果得以巩固。

  后来秦灭六国,魏国因人才而灭,吴起,张仪,田子方,商鞅,乐毅,孙膑,张禄······其中不乏有扭转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张仪,孙膑,乐毅。可是都没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极其喜爱珠宝,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请教。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向孟子请教,不过是问一个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十分虚伪。还有魏假,不爱人反而爱狗,“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大世之争,人才最为珍贵,风华魏国最多的也为人才,魏国政风最不在乎的也为人才,最终也因人才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君王信天命,当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时,魏国君王认为是自己强大的迹象,可殊不是是因为商鞅变法,最终大败秦国,函谷关也被秦国所收复。信天命,不仅可笑,而且无能。曾经骑牛的老子预言秦将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国的辉煌不是靠着一个预言所得来的,而是六代秦国君王和老秦人奋斗而得来的,只有坚毅和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几国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点,燕太子被燕王所出卖,赵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项燕,齐王松懈,韩国军力颓废。最终秦扫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秦帝国读后感15

  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一、企业再弱小,如果负责人立志图强、信念坚定,也能做强做大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色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在印刷行业赫赫有名的鹤山雅图仕集团董事长冯广源先生也说到:“一个企业发展大了之后,人才问题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还说:“雅图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为本、以质为根、以策为上、以果为宗’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最为核心,并且说到做到”。

  成功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最为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和重用了优秀的人才。联想集团近几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终逆境突围,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们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中国家电连锁领军企业苏宁电器,是一个视人才为生命的企业。为吸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他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总经理梯队”、“采购经理梯队”、“1200工程”、“店长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20xx年开始的“1200工程”,据悉,该工程为苏宁电器培养了60位集团高管,其中7人成为副总监。有20%的部门负责人均出自该人才培养工程。

  有的企业为什么做起来很吃力、总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环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舍得与人才分享财富。这一点,几千年前的《易经》就有精辟阐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古今法则,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机制是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秦国何以由弱变强,关键在于变法。商鞅用3个月时间走遍秦国的穷山恶水、历经常人难得想象的艰辛,找出了秦国贫弱的根源,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先后制订了九大变法措施。与秦孝公君臣一心,通过20年苦心经营,使秦国从最弱小的战国逐渐发展为国强民富、兵精粮足的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原本最为强大的魏国,由于国君不思进取、国家法制松驰,加上用人不当,就慢慢衰败下来。此强彼弱,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科学的经营理念、卓越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就开始起草后来在中国企业界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显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远见。许多管理专家认为,《华为基本法》对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刚创建的时候,主要靠创业团队的能力与信念生存。当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就要开始明确经营理念、建设管理制度了。理念决定方向,制订决定执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能使企业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暗礁”。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首先,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志向与胸怀决定了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及未来发展基因是否优良。其次,在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否制订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易行难,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点与方向,总会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