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时间:2024-10-07 07:41:30
(优选)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初浅的阅读”一节中,作者提出:“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至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这似乎令人有些不理解。读书,不就是为了读懂读通顺吗?怎么对待不懂的不认识的字词都不能停下来查询或是思索的呢?看了作者的分析阐述,你不得不赞同他们的理念。当你读一本书,发现其中有许多疑点,并且时不时地停下来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畏惧,感到烦恼,于是,在你还没将书看完,甚至看到一半的时候,你的'读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你就被这些困难所纠缠所左右。所以,为了让自己多少对这本书有所了解,你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读下去,并且学会略过那些读不懂的地方,很快你就能看到你能看懂的内容,这样,当你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至少,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这比你什么都不了解,不是要好得多了吗?至少在浏览了一遍之后,你才能决定我是否需要认真的学习;如果自己再次阅读的时候,自己对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多少有了了解,学习和思考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甚至方法了。

  所以,“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至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我觉得是非常中肯的阅读建议。

  遗憾的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总会要求学生去注意那些读不懂的地方,并会教导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去查字典,或是去问他人。可是,结果呢,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被纠结在这样的解惑释疑中,浪费了完整阅读的机会,时间过去了,课文内容是什么,学生居然一无所获。这真算得上现代阅读教育的一大弊端了。

  好在我不知什么时候,竟然意识到了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一般的情况下,在我的阅读教学中,便开始注重让学生进行初浅阅读的体验。引入课题后,便会十分重视给予学生完整阅读课文的时间,既不要求他们提问,也不要求他们识字,只是要求他们从头至尾阅读,然后谈谈初读后的收获,或是思想上的认识,或是人物性格的体验,或是好词好句的欣赏都行,一点两点也行,三言两语也可,只要是学生初浅阅读后的真实体验就好。至少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对文本有了了解,有了接触,也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打下了基础。

  正如作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引入了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一幕一幕的念,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查,结果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到读到最后的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阅读中所收获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做好了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如此,我把初浅的阅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的改革,似乎找到了专家的理论指导了。

  这种感觉真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2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3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4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5

  《如何阅读一本书》讲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平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时,会感觉只是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这本书,收获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没读的区别不是很大,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浪费,书就是用来阅读和理解的,然而有时只注重于阅读,而不注重于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读就相当于没读,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这本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阅读一本书,发掘书中的知识,深刻地理解一本书,与作者共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只要具备识字的能力即可。而检视阅读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阶段需要知道书的种类以及书的主题。分析阅读本书用了大幅度篇章来介绍,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该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最好也最完整地阅读。分析阅读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我们要剖析书中的`知识,从一个读者的视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图,要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自己去寻找书中的答案。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它总存在很多瑕疵,我们需要对书的作者提出质疑,这个质疑一定是承认作者的一些和假设之后才提出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经过分析式的阅读,就能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整体框架,更能有效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当然这些过程需要对书中的知识了解的十分透彻并且拥有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方法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过程,但是完成了主题阅读过后,就会对该主题十分熟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该主题上称之为“大家”也不为过。

  阅读的过程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整本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某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这四个问题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识书和看书,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阅读不同书籍的方法和阅读规则,总的说来就是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灵活使用,但依然需要提出上述四个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去了解这本书。而且真正有用的书才值得使用这些方法。而所谓有用的书,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头脑的书籍,只有阅读这些书籍,才能帮助思想和头脑的增长。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能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再盲目,不再毫无收获,令我受益,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6

  《如何阅读一本书》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此书属于外国著作,本身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就会加大阅读的难度。再加之翻译中客观存在的误差和翻译者本人的遣词习惯,让我读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阅读的目的有许多:同学时代,是为了考试而读;而闲暇时看的言情小说,则是为了消遣而读。现在,抛开消遣和考试,则是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不同于考试和消遣,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需要勤做笔记、写读后感,还需要运用此书中的技巧来阅读。

  这本书风行70年不衰,可见其在阅读上为读者带来的影响与价值。全书从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的说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四个方向作为基本的骨干,将阅读中所必需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化的说明、检讨与建议。

  首先,读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之间是有关联的,较高级阅读层次包含了较低级阅读层次的特性。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学问概念、论题等。最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生疏,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宠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会,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生疏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沟通之门。

  无论是基础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都强调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主动阅读。阅读是一个特殊强调主动性的活动,完全被动是读不了的,那么专注力就是必不行少的了,但是专注力并不代表理解力,于是思索就是主动阅读的其次个要素。假如单单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那么肯定是双眼停滞,头脑昏睡,即使没有被动到如此,假如阅读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体框架之上,带着一边思索和一边提出问题去阅读,或者说,由于仅仅对书中钟情的表达和语言很感爱好,却没有急躁去了解整本书的框架结构、规律和内容等实质性的东西,那么,便是单纯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所当然地,这本书赐予你的回报也就局限于摆布文字上,对于个人在这方面的提升是没有多大关心的。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行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很多观点在我看来特别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肯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进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有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许多时候我们阅读或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厉 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分散,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敬重,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头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吸取新的学问,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我也承认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工作外时间没有好好利用起来,应当在以后多阅读,多涉猎各方面学问,储备学问,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所用处。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行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洁的,随任凭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同样的,这本书给我的关心更加的大,由于我还没有阅读多少书的时候,就能够碰上它。信任这本书所教育我的,能够在我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给我打下好的基础,让我能够从今以后有科学和系统的阅读,不断的提升我的理解力量,学问储备,及人生的境界。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总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才智,而不只是更有学问。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熟悉。”(钱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7

  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托马斯·霍布斯

  一、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我曾经苦恼于我的阅读效率,进而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从朋友那里听说某书不错、从网上看到某书评分颇高,于是找来此书的纸质版或电子版,专门抽出时间郑重其事地打算一睹为快,却从兴致满满到昏昏欲睡,要么读不下去,要么被其他事情打断,结果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无疑会增加个人挫败感,让我对很多推荐书单也望而却步。

  当我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名和封面介绍时眼前一亮,初步判定这是一本手把手教给读者如何阅读的工具书,可以精进我的阅读能力、提高我的阅读效率。加入到自己的书单后第一次专门抽出时间郑重其事地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截止目前,收获颇丰,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本书的思考、练习,也给大家做一个推荐。

  二、本书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版是在1940年初的美国,当时中学和大学普遍忽视阅读教育,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后阅读的学习曲线就跌入了死寂水平,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32年后又逢成人速读培训班泛滥,作者看到了这两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决定增添修订再版。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内容得到完善,针砭时弊又提供方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阅读教育不被重视,很多大学生和成年人的阅读能力甚至还不如中学生。中国当代学者撰写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很少,国内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科学而通俗的著作更少。唯一值得欣喜的也许是,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逐渐提升,阅读和写作课程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和家长重视。

  互联网社会,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不计其数,阅读行为也时刻在发生。《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书于约50年前,对现代社会还具有参考价值吗?我认为有。作者认为阅读行为一般有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我们在面对繁芜庞杂的信息时不能只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要保有选择和筛选的权利。面对经典读物时,需要被启发以增进自己的理解力,需要穿越时空和大师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要达成以上成就,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

  三、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刚才看的那几页在说什么,然后又倒回去看,依旧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走神,既浪费时间,又有挫败感。要避免这个问题,我得到的启发就是:阅读时,要努力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一)带着问题和思考

  看到一本书后,“归为哪一类主题?从书名、封皮、推荐语等大致知道本书在讲什么内容?能解答我哪些疑惑?增加我的哪些认知或给予我什么样的指导?”阅读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的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我们所提出的疑问都要通过自己在书中找出答案。如果一个读者摆出一副完全被动的姿态,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作者建议初学者按照以下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1.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如何发展主题并论述为关键议题?

  2.作者主要着墨在哪些部分?

  3.你觉得作者哪些说得有道理,哪些说得没道理?(这个问题建立在前2个问题的基础上)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二)通过输出内化于心

  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没有高效的阅读,何来高效的写作。在阅读一本有水平的经典读物时,一般而言作者的水平都要高于读者,读者得付出努力才能够得到作者的水平,而检验你到底被启发了多少最好的办法就是照着作者当时所做的再来一遍——写作。

  (三)不要轻易借助外力

  阅读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字句之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要想达到被启发、增进理解力的目的,不轻易借助外力是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的必由之路。类似“3分钟”、“XXX带你快速看XXX”等辅助性的读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二传手的水平决定了你对这本书认识的上限,这种拾人牙慧的行为极有可能让我们对原著先入为主且难以纠正。

  四、阅读的四个层次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它们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之所以称为层次是因为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高层次包含了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五、基础阅读

  一个人只要摆脱了文盲状态,开始认字,就已经进入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基础阅读分为四个阶段。

  (一)阅读准备阶段。身体机能上要有良好的视力和听力、口齿清晰,智力方面有起码的认知能力。

  (二)读写阶段。通常相当于小学一年级典型的学习经验,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书,写出简单的字。

  (三)习得功能性读写能力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有能力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积累并运用阅读经验阶段。读者已经能够精炼和增进之前阶段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不同读物之间观点的演绎、类比、归纳。

  六、检视阅读

  本书的重点从这一层次开始。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有些书应当浅尝辄止,有些书应当囫囵吞下,只有少数书应当反复品味,消化吸收。”拿到一本书时,读者并不知道它是否值得一读、会花费自己多长时间、会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辨你面前这本书属于那一类,检视阅读会是解决疑问很好的方法。

  (一)有系统的略读

  1.书名,封皮上的摘要。包括副标题和重要观点的摘录、宣传文案、推荐人的评价。看完这些基本可以给这本书做一个归类。

  2.序。包括作者的序、邀请其他人做的序、译者的序等,个人认为作者的序参考性比较大。

  3.目录页。方便对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如果这些努力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4.索引。很多人都不会看索引,甚至都不知道面前的`书到底有没有索引。作者认为索引部分能够尽快地让读者锁定一本书主题的范围,博学的读者看到引用的书籍和作者还能够做主题的分类(类似于第四层次的主题阅读)。

  5.跟主题相关的篇章。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目看看,多注意其开头和结尾。

  (二)粗浅的阅读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是阅读时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例如,碰到生字生词就去查字典词典;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和论说就去查百度或相关资料;多注意注脚和相关学者的注释。但是如果不在对的时间就去做这些事,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把注意力放在你能懂的部分,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保证先过一遍。

  (三)技术性问题

  1.逗留与倒退。脑子的效率比眼睛要高很多,人脑运作的速度快,眼睛移动的动作慢,故需要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用手指着阅读。

  2.阅读的速度。“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理解”。阅读的速度绝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是知道阅读什么样的读物(不同的章节)用什么样的速度,这一定得益于日积月累的练习和反思。

  七、分析阅读

  能使用分析阅读规则去读的书,往往是我们必须要吃透的书或者我们非常想深读的书。

  (一)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八、主题阅读

  (一)准备阶段:观察研究范围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九、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公认的经典,也是公认的晦涩难懂。很多网友分享读书心得时吐槽“读的时候昏昏欲睡、雨里雾里”。我也有这种感觉,但耐着性子读完,有两点感悟。

  一是我猜测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保证原汁原味,于是将各种介词短语、不定式、分句的插入语也都照搬,导致本书特别口语化,表达拖沓、烦冗,让人找不到重点。同时我也怀疑,作者故意把篇章写的又臭又长,但又在其中夹杂着金玉良言,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主动,开动脑筋。有一丝“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味。

  二是作者为读者列了很多阅读规则,如分析阅读层次多达15个规则,这些规则多到足以让读者自嘲,“原来我根本不会读书,之前就是闹着玩”。作者却坚信脚踏实地练习这些规则才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升华成阅读艺术的不二法门。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只有将每一个步骤熟练掌握,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做出复杂却和谐的动作。这本书非常值得作为案头书,时常翻阅,不断实践。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8

  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 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9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0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1

  读书多年,第一次知道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听别人介绍的。但觉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还用得着一本书来告诉我如何阅读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似乎有点清高,每日阅读,可从未思考过如何阅读,方法论掌握不够。

  一个月以来,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而这,得益于读书会的极佳组织。环境、氛围、制度、责任感真的太重要,如果没有读书会这个团队,重感冒读书、旅游读书、火车熄灯读书、应酬酒多读书、忙到手发抖读书、工作忙到凌晨读书……这都不可能!读了也就算了、还天天坚持用心写读后感,这,这更不可能的!而因为有天天得阅读打卡的每天5页书读书会,这一切便都成了可能。愿更多人加入读书会,感受这氛围、营造这氛围,一起成长,成就自己美好他人。

  就我本人,在此向读书会、向为读书会而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成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呈上读后感,向大家请教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平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以读历史书为例,有人说,读史有心机,读史就是要读出智慧、韬略和心机(此处心机一词是褒义)。如何选择历史书很重要,由于当今电视普及,受各种古装剧影响,太多人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匮乏。若真想读点正儿八经的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应该请教学历史的老师或同学,多请教几个,若都选择同一本书,毫无疑问,那本就是经典了。

  他们至少比我们外行要懂行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嘛。同时也可以看伟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毛泽东同志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那么毋庸置疑,该部书肯定是经典,值得阅读。检视阅读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

  (1)分类;

  (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

  (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

  (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

  (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

  (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

  (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

  (8)找出作者的答案。

  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现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阅读成就你我,阅读点亮人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2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3

  当我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候,阅读完序言,我整个人都十分的惊讶,惊讶于我原本错误的观点,我原先觉得读书,或者正式一点称之为阅读,难道还需要学习?这不是拥有基础教育的人肯定拥有的本能,实际上原先的我并不觉得阅读称得上一项技能,因为技能意味着需要锻炼以及拥有一定技巧性。

  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识,很开心,这正是阅读所带来的好处之一,它可以让你见识到世界更广阔的真相。

  人类的认识范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每个人都像徐霞客一样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现实中浩瀚的疆域,而各种各种地图手册动物植物以及旅游手册,他们可以让你在家中认识到原来世界如此的瑰丽。

  人类不断的发展着自己探索世界的手段,以及探索的深度,发明出来来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遥远的宇宙,发明出显微镜用来观测细胞,发明出深海探测器去深洋中探索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发明出可以深入地心的器具去观测地心的岩浆。这就是人类的本能,探索并改造世界,而我们只是人类的一员,我们无法做到所有一切,人之一生于人类的一生如蜉蝣,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这所有稀奇或者神秘的一切。

  生而为人,我们的本能之一就是发现,阅读给了我们折中的方案,借助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

  借助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是不够的,人之一生,除了发现,必将还有成就的欲望,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而阅读就是我们投资自我,发展自我能力发现自我兴趣绝佳的方式。有历史类的书籍让你知道人类社会的兴衰起伏,有哲学类的书籍让你知道生活的经验智慧,有科学类的书籍让你知道世界的通则真理,有小说类的书籍让于文字中知悉人性娱乐消遣。

  书之一道,无所不包,囊括你想象的到,你想象不到的,在其中,你可以浅显的知晓你所感兴趣的方向,继而发展。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项坚持做的事情,我选择是阅读,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有两件事可以坚持,我选择第二件是锻炼。

  这个建议出至一个非健身达人,甚至前科是一个宅男甚至还被同学曾经戏谑的说看到你我想起来一个成语胖若两人的人,似乎很诡异。而这正恰恰说明了这个观点的普适性,锻炼并非健身达人的专利,而是人的专利。

  当你对于进化学说,或者行为学有一定了解的时候,你必定会知道一个真相:以前的人类是母系氏族,所有的人类都生活在朝夕不保,甚至饿死的阶段。而那个时候,运动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就是保证你生命的根本,狩猎或者说捡一些猛兽进食过后的腐尸以及在茂林中采摘果实都是需要高强的体质保证。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当人类进化出工具之后,人类的基因以及趋于固定,变异越来越少。

  事实上,我们可以肯定,我们源自于祖先的基因中本就是存在一种运动基因,它是优势的。也就是说我揣测,优于运动的人必将活的比较久,这里优于运动并不是指那些高强度而且没有节制的拳击手之类的。实际上,经过优胜劣汰的我们本来就是传承着我们祖先的基因,而基因中的所带来的运动的本能可以说是天赋,应该也可以说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人天生需要运动。

  可能由于我的表达方式以及认识水平的问题,上面关于运动与人的关系论证的逻辑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体质可以影响你的精力。当你拥有较好的精力的时候,你才可以更好的生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4

  前天晚上,亚马逊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送语写得颇为吸引人:日本畅销书作家独创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彻底改变你的读书方式,让你的读书效率最大化!

  因为免费借阅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当即下载,并在昨天用吃饭、上厕所、午休等碎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为了出版需要吧!这本书有251页,其中大多数是废话、套话。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书中的几张插图和几句话。我把它们摘录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奥野宣之最核心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笔记。

  用随想笔记选书,用读书笔记阅读。

  他将读书的过程分为五部,并将他的.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进行了比较,具体见下图:

  选书:

  在选书阶段,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随想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想要阅读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突发奇想。读后感内容来源可以是广告、书籍、电视、他人推荐等。然后进行网络检索,找出相关书籍。由于相关书籍可能很多,所以还需要通过查看书评等方式进行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书记。

  最后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写在购书清单上,就可以去书店购买了。

  标记: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通读、重读、标记。他不建议在通读阶段就用笔做标记,认为这样会造成紧张感,破坏阅读的快感与连续性。

  活用: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个人感受:

  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其实就是任务驱动法。即带着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筛选、归纳信息,最终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腹中所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6-0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7-2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2-0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5-0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7-1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优秀10-2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篇【精品】06-2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