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感1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领先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感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9月25日,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碎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原名是周樟寿。他18岁时改名为“鲁迅”,这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艺精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发表在《晨报副铭》上,然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组织材料。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总结了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注重1911年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设计了江南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是中国现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独自住在土谷祠,只靠为别人打短工谋生。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自嘲自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独有的,也体现了一些民族性。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羞辱国家的形式,统治者仍然自称“中国”,沉迷于“东方精神文明”的安慰,倡导中国文明“仰望世界”。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然而,仍有许多“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他们整天抱怨别人,不求进步,慢慢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这是他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性格,赵太爷的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良,而是因为财富和尊严显然傲慢,因为腐败和懦弱。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生存权。他们可以成群结队,但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面前,他们惩罚向母亲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传到未庄时,他们谦卑地称阿q为“老q”。当他们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的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注重情节的放松和明暗的细节: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暴露的,其他衬托人物是隐藏的,阿q在未庄的活动是复杂的,城市的活动是轻描淡写的。此外,鲁迅还特别擅长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如下:注重启蒙,写旧中国的生活,主要是大多数被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悲伤、愤怒和无知和落后的生活,希望改善这种悲惨的生活,唤醒沉睡的人。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它是鲁迅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纪念碑,也是世界文化走廊的瑰宝。它是一个永恒的名字。
鲁迅先生在荆棘丛生的艰苦环境中,利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战斗,留下了《呐喊》(历史小说《新故事》除外)。《呐喊》收集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4部小说,于1923年8月出版。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它一结束,就被介绍到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种不同文字的翻译。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部讽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有阿q。我永远不会忘记阿q痛苦的面孔。”
自《阿q正传》诞生以来,已有70多年的历史。“阿q”已经成为中国人口中常见的名词,“阿q精神”也成为自潮或讽刺他人的术语。
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感3
本书的作者是鲁迅,一直听说其作品难以读懂,故此次想领略一番。这本书的章节有我们熟悉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
一开始讲述的是狂人日记,当我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感到满满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几乎可以说每一处都时时刻刻在讲述一个群体想去吃掉个体。里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发觉自己可能被众人当做吃的对象时,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还有狗,都认为他们那眼神是极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个人觉得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整个基层人民的困苦。
接下来便是讲孔乙己,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实人,识那么几个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话,从不欠饭钱的他,当老板说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许已经死了。在讲“药”这一章节时,小孩得病了,长辈是给他吃“鲜红的馒头”,以为人肉包治百病。可看出当时人们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传,我觉得这个人是当时时代基层人民的缩影。文章中阿Q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总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其实那是当时中国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软弱。当他知道自己应结婚生子的所表现的鲁莽行为,以致被雇主赶出家门,到后来选择到城里去偷东西,变卖成银两,这是他的中兴时期,但偷东西总有破绽的时候,从此走向末路。
到了闹革命,想投降于革命党的阿Q,最终却被革命党游行示众杀了头,这无非是在体现,当时的社会,枪打出头鸟,闹革命就会被杀死。枪毙前,阿Q并没有说救命,也意味着革命势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最深刻的感想。
【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好句01-06
《阿Q正传》读书笔记05-12
阿q正传读书心得04-03
阿Q正传的读后感01-16
阿Q正传读后感12-13
阿q正传读后感精彩11-07
阿q正传读后感14篇02-13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2-18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