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4-10-14 07:06:57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于一个接一个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最大的威慑是书中关于父母与子孙后代沟通的描述。像我这样的中国孩子,教学独特、见地独特的方法让我耳目一新。既有成人的老路,又有孩子的过火,既睿智又幽默,天真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安德烈的日子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车Party、游览……,简直是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再来看看咱们学生时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大多数人来去匆匆,总是不开心,比安德烈的自由和舒适更糟糕;安德烈遇到曲折,母亲龙应台安慰他,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收获父母和老师的联合谴责;安德烈成功,母亲、兄弟会给他真诚的祝贺,但我们的成功总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也总是那么微不足道,远离他们的希望。……这是东西方教学理念的差异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看年龄,只有十四岁,连老师都要用“您”称号学生。然而,中国的父母和老师通常忽视孩子的年龄,而是故意强调他们的年龄和尊严。无论孩子是否长大,只要站在父亲、母亲或老师身边,他的身份都只能是永久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尊重,永久只能选择遵守。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是大家随身携带的物品吗?中国人不愿意称一个14岁以上的青少年为原因“您”,只是为了保持不幸的体面吗?随着菲力浦的探索,我又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表扬孩子时总是对父母说:“你儿子真凶猛!”,“你女儿真棒!”……这样,真可笑,这到底是在夸谁?别以为对方是“小孩”能掠夺他的尽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对待,不是所谓的吗?“人人对等”不适合孩子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西方对待孩子的观念确实有着无限的对比。

  此外,令我惊讶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真的很有价值。他温顺感恩的心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他对高尚日子的痴迷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后,我意识到香港大学的学生和我们大陆的学生有着相同的方式。英语阅读没有问题,但基础无法交流。看完他的文章,我开始迷恋欧洲,迷恋每一家咖啡馆的寂静,迷恋那里和朋友的闲暇日子,以及内心的宁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事情,比如艺术,环境,贫穷,现实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2-2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2-2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3-05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12

(必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23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4-19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2-16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3-31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1-1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