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北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北人》读书笔记1
有人说,白先勇创造了台湾文学史上最美双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论是永远的尹艷雪还是看尽繁华的金大班,都散发出无人比的大气与风采。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几个塬因:
一、他们身怀故事。
尹艷雪的过去,不论上海的交际花生涯或是下嫁决处长后的情况,都如面纱一般,看的见但摸不透;而决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忆起当年青涩的初恋滋味,因着朱凤和年轻男人想起和月如那段甜蜜与苦涩。
二、她们美丽。
尹艷雪数十年如一日,她的白素旗袍与优雅身段,混着一股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至于戴几分低俗与泼辣的金大班,一身风尘却显出女强人的霸气,充满成熟女人的韵味。
翻开《台北人》目录,率先吸引我的正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永远的尹艷雪》,两人都曾是上海百乐门的舞小姐,金大班爽快、个性鲜明;而尹艷雪对谁都一付亲热又生疏,谁也瞧不见真正的她。尹艷雪用微笑迎接每位光临尹艷雪公馆的旧雨新知,他还是那么恬淡优雅;而不敌现实残酷的金大班,初恋毁于身分阶级的差距,第二段恋情则是女人对衰老和贫困的恐慌。他们表面美艷风光,内心的孤寂又谁能可知?又有人这么谈,尹艷雪是株海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而金大班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
这两位充满着传奇性、风华绝代的女人,走过生命中的流金岁月,那窜流在股血中的坚持,和生命的质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台北人》读书笔记2
最开始知道白先勇是因看他评红楼的相关文章与材料。才知道是原大名鼎鼎的桂系领袖白崇禧的后人。给人的感受是他们这一代,已经不再参与政治,就像蒋家后人一样。或是出国或是驻留在海峡对岸,过着跟我们普通人相近的生活。不一样的是,时代巨大齿轮转过,让他们经历岁月的涤荡。胸中的宽广世界,是我们难以想象与同情感受的部分。也成了他们这代人,在历史进程中独一无二的注脚。
这代人的起点与让他们可以在普通人之外有自己或感性或随性的追求。或许不愿提起,但是总有人不会忘记,那段往昔。恰如《台北人》中尹雪燕...
书中短篇小说的集合,或隐喻、象征、影射、象征各种写作手法,如果你对民国感兴趣的话,这是一本值得从中寻找往昔痕迹的书稿。从中找寻历史,也找到星辰里,去找寻那一个个孤独与不磨灭的个体与精神。
以下是一些我在读书时记录的原文笔记:
1、时间永不停驻。时间,不为任何一人,暂止流动,青春,不为任何一人,久留一刻。
2、“爱情”与“青春”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3、然而可怜的人类,却往往不甘于只保留一份记忆。他们要把这份凝固的过去,抓回移置现实中,以为这样就能和从前一样,却不想到流动的时间,无法载纳冻结之片刻
4、人,要活下去,要不败亡,最多只能这样——偶然回顾。
5、而时间,无情的时间,永远不停,永远向前流去。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
6、一切伟大功绩,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所有欢笑,所有眼泪,所有喜悦,所有痛苦,到头来全是虚空一片,因为人生有限。
7、人生是虚无。一场梦。一个记忆。
8、“过去”应该代表死亡,“现在”应该代表生命。即使沉重,亦可闪耀出自己的.光亮,与君共勉!
《台北人》读书笔记3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台北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匆匆》读书笔记04-28
挫折读书笔记04-11
魔戒读书笔记04-06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04-06
《故乡》读书笔记03-29
《项链》读书笔记03-27
英语读书笔记03-16
化学读书笔记03-15
《活法》读书笔记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