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2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推崇吕思勉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氏之书“博通周赡但不够深密”。这些特点在《吕著中国通史》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这里,我就《吕著中国通史》一书的优点做一个简要的探讨。首先,吕先生在写本书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在上册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与一般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婚姻、族制、财产、赋税、实业、衣食、货币、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过往的帝王将相史研究一样,把视野集中在上层,尤其是上层的政治领域,这点在同时代的史学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书中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而不为其所限,较为全面的研究社会各个层面、诸多领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关于阶级的论述中,既看见了阶级剥削的残酷,上下层之间的不可变动性,又看到了盲动的.阶级斗争的危险性,对社会的分析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谓“成一家之言”。
其次,吕先生在本书中有很鲜明的进化史观立场,弥补了传统史学对于社会变革的不足认识。梁启超说“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吕先生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因而“研究社会进化现象的一部分,就换做历史学”,“现在研究史学,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吕著中国通史》“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先生以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社会现实为关怀,言论多有创造性。在论及婚姻家庭制度时,纵观历史全貌,语言家庭制度必将改革,男女终将平等:论及政体时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国无代议政体的历史条件,急转而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等等,都是本土性与时代性相冲撞而产生的火花。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3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4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伟大祖国!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5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
《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7
这几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连环画版讲了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纣、武丁求贤,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
读了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统一的朝代过了不久还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区不久也要被统一起来。例如,这就好比秦国统一了七国,过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汉相争,不久又被刘邦统一,建立了汉朝。
我还在这本书里学习了不少知识,比如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秦昭王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向秦昭王的`宠妃求救,宠妃却说想要天下无双的白狐狸皮衣。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最善于装狗偷东西,便帮他偷来了白狐狸皮衣,献给宠妃,孟尝君得救了。可是,怎么才能在鸡叫之前让城门打开得以逃走呢?有个门客会装鸡鸣,鸡鸣声响后,守城的士兵以为日出了,便开了城门,孟尝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中国通史》里面有些错别字哦!
这本书很好看,你们要去看哦!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8
我喜欢历史,书成了最好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
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9
1,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读历史?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
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
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
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必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2,
钱穆,字宾四,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代通儒,具有“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等称号,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曾执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包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出版近80余种,可谓是著作等身。
在北大教授“中国通史”期间,他与胡适均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有“北胡南钱”之称,后来,将其教授的“中国通史”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国史大纲》,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材。
“中国通史”曾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开讲,在北大教授四年,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课堂每每人满为患,可谓是盛况空前,西南联大亦是有过之无不及,钱先生上讲坛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20xx年3月由钱先生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了《中国通史》,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的课堂版,因为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又因是课堂内容的整理,故《中国通史》偏重简约,要言不烦,全书十万余字。
《中国通史》按时间主线叙述,自神话传说起(皇帝、蚩尤),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均有讲述,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十篇,各篇或讲一个王朝(第七篇、第八篇)或讲几个王朝(第一篇、第二篇),总之叶龙先生既能还原当时真实的上课场景,又能秉承要言不烦的原则记录课堂内容。
3,
书中对钱穆先生独到的历史解读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钱穆先生认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禅让,原因有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
必然方面,王莽是读书的贫苦子弟,并非伪君子;王莽的太太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做王之意。
偶然方面,如果王莽的姑姑早死,则王莽不能出头;太后傅氏如果晚死,则王莽也不能出头。
所以,钱穆先生说,王莽并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假装数十年,亦极伟大。
钱穆先生除了对历史有新的解读之外,此外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亦有评述。
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钱穆先生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
第二,汉高祖刘邦以后,因为建国初期,国贫兵疲,故采用和亲政策。
第三,汉武帝时期,采取挞伐政策,一直将匈奴追至西域,最后逃至罗马,西人称为“黄祸”。
第四,唐朝时期则是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融为一家,甚至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突厥人。
第五,之后的王朝已无汉唐雄风,宋朝时有“靖康之耻”明朝也有“土木之变”,元和清就更不用说了。
4,
《中国通史》讲授于国难之秋,外患刺激,巨变的生活环境,使得钱穆先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末,最终凝聚成充满了人的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为纲的中国通史。
正如钱穆先生在书中所言,每一个国人均要对本国以往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0
《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
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熟悉,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但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1
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在1960年出版,1978年修正再版。这本书在台湾出版的中国通史之中,是大家公认为很好的一部作品。现在这本书也要出大陆版了。傅先生在1984年故去,至今也有二十多年,墓木已拱。此书,虽然旧了一些,但也反映了台湾前面三分之一岁月的学术水平,也许,在大陆上长久是“一家之言”的学术天地中,这本书也呈现了实证史学的风格,让读者看到另一类的学术风格。
“中国通史”这种体裁,是中国近代史学史第一阶段就出现的叙述历史方法。1905年,清朝改变学制,许多中学和高小都需要读历史课。当时的课本,不论什么科目,普遍受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新式教育的影响。历史课也不例外,因此,当时第一批出现的历史教科书,都带着日本学者那珂通世和桑原骘藏所写的东洋史的影响。主要的特色是将西欧历史的中古近代三分法,带入了中国史。这一时期的断代,毋宁是削足适履,将不同的历史发展放在一个模子里硬套,和后来唯物史观的五段论,犯了同样的毛病。
稍后一个时期,尘埃逐渐落定,学者们回到了中国的史学传统,编纂中国通史。柳贻征和吕思勉这些国学大家,从《资治通鉴》和《通志》、《通典》、《文献通考》这些所谓的“九通”中汲取材料纂为通史。这一类的著作史料丰富,但是常常不带入自己的史观。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经发过誓愿,要纂著有自己史观的通史,可是,都没有如愿完成。
其实,中国的通史传统,早在春秋和三传的时代就是编年的通史。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创新体例的通史。断代史的《汉书》反而是《史记》之后按照时代叙述的历史。上面所说的《通鉴》是编年的通史,三通九通是专题的通史。中国的学术传统,经史互补,以史证经,以经论史。所以,宋明的书院都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课程。《史记》、《通鉴》等书,其为通史,也是既为修身也为经世致用。读史的目的实在求知之上,更加一层深层的意义,世家可以藉此发舒自己坚持的人生价值。中国通史中,钱穆的《国史大纲》长久为大家喜好,就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通史中灌注了国族主义。
1930年代以后,中国的史学,有了实证主义的传统,也有了如同西方史学最常见的专题论文,刊登于学术刊物,在一个一个专题内,用严谨的`考证和编排,解决历史上的一些课题。这种实证史学的作品,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累积而为可信的历史叙述,不是上面所讲的几类中国通史可以比拟的。傅乐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和他的堂兄傅乐焕、堂妹傅乐淑,都追随着梦真先生的实证史学,三人对于外族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各有所长。傅乐成先生在台湾大学任职,从助教到教授,他的研究专业是唐代历史,尤其注意安史之乱前后的民族关系。他对朔方兵和回纥马的研究,和东北、北方、西方与西南各种外族的起伏兴衰,有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安史之乱的本质,其实等于外族在中国土地上争衡。
他对于1930年以后许多历史专业研究的成果也非常熟悉。他的《中国通史》能在十几种市面流行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获得特殊的地位,就因为他能够将几十年来史学界专业研究的成果,纳入通史的叙述中。例如:在隋唐史的部分,他不仅采用了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和《唐代政治史略论》两篇名著的观点,也大量采用了严耕望、全汉升、赵铁寒、傅乐焕、傅乐淑和方豪等等学者的意见。同样的,在上古史部分,他采用了李济、梁思永、傅斯年、杨希枚和石璋如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各章节,无不如此,他广泛地吸纳了抗战前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将台湾50年代以后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都提精摘要,融入他的《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2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旷世奇才苏轼……再说秦始皇,大家都说他是个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是他,修筑了万里长城,建筑了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3
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所以这本书便叫《中国通史》.
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02-03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02-21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01-30
《中国通史》读后感09-08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02-21
中国通史读后感01-31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15篇02-24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15篇02-22
经典读书笔记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