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书笔记1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名著,它主要讲的是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及众姐妹,大家在一起相处的都很融洽,后来宝钗被家事缠身,宝玉被父亲要求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冷清起来。不久,宝玉糊涂,元春死去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黛玉孤苦而死,最后大家势败宝玉出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为宝玉而叹息,为黛玉而伤心,为凤姐而担心,为迎春而惋惜。
红楼梦这本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精心甄选了这一年龄段不可不读的精彩内容,这书中的人物感情表达得十分充实,往往会让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在故事中,贾母因黛玉得重病不为宝玉的感受,把宝钗许给了宝玉,还骗宝玉和宝钗成亲,对这一段我是十分位宝玉愤愤不平的,贾母怎能不为宝玉的感受,他明明是知道宝玉喜欢黛玉的,却把宝钗许给宝玉,害得黛玉以为宝玉不喜欢她了,把她和宝玉一起写的诗词烧了,伤心死去。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贾探春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账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她虽为妾生,但处处要求自己的主子身份,为了得到平等的地位,她不得不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割断“天然脐带”,与正室夫人王夫人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她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却满口叫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为舅舅。其实探春很无奈,在这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不得不这样。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尘滚滚,翩翩少年的一片痴心随着最后一缕青烟消逝,咚咚的木鱼声,封尘了这一段可望不可即的刻骨铭心。断肠最苦为多情,莫非是上天注定,偏叫那劳燕西东,不怨那多舛的蹇命,只恨这如梦的浮生。
《红楼梦》的爱恨纠葛、情缘牵绊中,最打动我的便是宝玉和黛玉这一对红粉痴恋,从两小无猜到两情相悦,又是木石前盟的奇缘,前生注定的心意相通。宝黛之恋空前绝后,流传千古,令人唏嘘。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的读懂他们呢?这段恋情生不逢时,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宝玉黛玉自是才子配佳人,但这段恋情不被家人默许。第一,黛玉自始至终都是外人,虽然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热情,很关心她,但第七回中送宫花事中,一共十二只宫花,可是黛玉就是最后才领到,还是别人挑剩下的,抛去黛玉的多心,按地图来说,周瑞家明明可以不去绕远路就给到黛玉的,但是他却故意绕了远路,这说明黛玉其实一直都不被家族认可;第二,黛玉的性格没有宝钗讨喜,前面也说到黛玉是一个孤傲直白的人,而长辈更喜欢温婉大方的宝钗,最主要的是这段金玉良缘可以给贾府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黛玉毫无家庭背景,甚至依靠贾府过活,封建社会下的四大家族关系复杂,暗流涌动,他们当然更倾向于有背景的薛家。世家联姻,一荣俱荣。最后就是黛玉的身体情况,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年迈的贾母更是封建迷信,认为黛玉不吉利,自然不会同意宝玉黛玉的结合。拆散他们的除了不可违抗的命运,亦是源于他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叛逆者。黛玉父母早逝,在没有人关爱的情况下,性格逐渐变得孤傲,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句,将周围不合理的现象一一揭露,因而被人看成是“刻薄”、“小心眼”,这是一种叛逆;宝玉入过私塾,却认为私塾的内容和风气腐朽败坏,那些循着古板教育路线的老爷公子庸俗可憎,在情感与观念上,宝玉都与其格格不入,这亦是一种叛逆。黛玉的身世注定她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她始终是孤零零的旁观者,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只有风流多情却对她痴心一片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患得患失;而宝玉作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他的行为和性情在当时的社会无疑也是被否定的。他对黛玉的欣赏,或许亦是同道之人的惺惺相惜。
《红楼梦》中除了讲述宝玉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还讲了贾府的兴盛至衰败,贾府的没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贾府内部的腐败和兴家意识的匮乏,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大观园的景象可是奢华至极,但是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这种极盛和极衰的巨大反差恰恰证明了贾府的腐败。在书中,秦可卿去世时曾经托梦告诫王熙凤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日子不会长久,让王熙凤早做准备,办学校,置宗祠田地,为将来做打算。但是王熙凤并未放在心上,王熙凤虽然在治家方面很有一套,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普通妇人,不可能有那样的远见;而贾云村因为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因此听从身边小人从而走上判假案贪污的道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于是贾府败落的时候一无所有,“落得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二则是封建社会迂腐的制度,也是贾府没落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封建迷信观念让宝玉黛玉不能够被家人默许,隐藏的黑暗让贾家的每个人都被命运吞噬,一个一个悲惨的片段凝结在一起,最终使这场大悲剧得以上演,府邸在畸形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出来,结局自然是一步步走向衰亡。宝玉其实叛逆的并不彻底,因为在许多场所他都没能做到他心中所想,巴金的作品《家》中的觉新和宝玉有些许相似,都是为了家庭不得不去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们的结局最终都令人惋惜。
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恋,王熙凤的泼辣言语,宝钗最后的孤独终老,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阅读,而阅读后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
深处古宅中,只有一位穿着华丽的女子静静的坐在窗台前,望着远处的古庙,眼中无数的思念混着泪珠缓缓流下……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以前那个不懂什么叫做人生与悲催的我,自从看了哪一部被称之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后,我哭了。
当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时,我理解不了林黛玉的哭哭啼啼、贾宝玉的女孩子脸、王熙凤的贪得无厌。直到我搞清楚了这个故事的情节,我才开始了学会欣赏它,开始分析里面人物的特点,开始感觉林黛玉的忧愁是美的,贾宝玉的女孩子脸是正常的等等。林黛玉在作诗时表露出的那种开心,令我也有一分高兴;在林黛玉快死是表露出的那种绝望与悲哀令我感到难过;当看到贾家被炒后,贾宝玉的那种傻气,让我感到寒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悲。
红楼梦读书笔记5
看完《红楼梦》心中竟然不禁有一丝悲哀,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
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其实身边的小事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红楼梦读书笔记6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平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近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平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7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
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或许“红楼梦”,真的只是红楼的一场梦。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8
花了60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红楼梦完整的读了一遍,一直都以为这样舞文弄墨的文学著作不适合自己读,但是越读越被其所吸引。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很庆幸,能在这个年龄读了一遍红楼梦。手指从书中一页页翻过,潇湘馆的竹林便在我指下长出,蘅芜苑的奇草仙藤也爬满了玲珑石,换了冠带的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刚开始读时,真的被乱到了,各种人物关系,各种姑表亲姨,各种丫鬟小妾,导致每读到一个新的人物都要在人物关系图上去找。最佩服的是曹公,究竟要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才思敏捷才能将丰富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一本书中,全书几百个人物,要根据几十个不同的人物背景和性格分别作诗,同时要求诗作出来让人能一眼分辨得出层次的高低。
读红楼梦,就是读人物关系,黛玉之清高,宝钗之贤淑,湘云之豪爽,熙凤之精明,丫鬟们也是各显异彩,温柔如袭人,率真如晴雯,知心如紫鹃,刚烈如鸳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的平儿,叛逆而又疯癫的宝玉。
黛玉如初恋,是刻骨铭心,是单纯的,是美好的,但是和黛玉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应该会比较累吧,结婚还是应该像宝钗这样的,贤淑,面面俱到,平平淡淡。
最喜欢的还是晴雯,娇好的面容高挑的身材,性格率真而不做作。晴雯并非不爱宝玉。病晴雯勇补金雀裘一回,便把晴雯爱之深描写的淋漓尽致。晴雯的死,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这样封建礼制下,虽说有贾母疼爱,然终是一个弱柔公子,平日里都没几分阳刚,又能做些什么呢?宝玉终究去看了晴雯,又做了诔文。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凄凉,金钏儿被冤枉投井而死,元春暴毙,迎春,被夫家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和紫鹃出家,晴雯被驱除病死,贾母王熙凤病死,黛玉在宝玉和宝钗大婚之日伤心而死,何等凄凉。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读红楼梦,真的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生,读懂里面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读书笔记9
我又读了一本著名的书,它就是――《红楼梦》。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为主线,透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述,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齐,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著,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人,说她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人物,“娶妻当如薛宝钗”。讨厌她的人,说她是冷漠虚伪、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说她是“封建礼教”枷锁的化身。更有甚者,说她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逼死林黛玉的凶手。
薛宝钗太复杂。
一、寄生草——理解薛宝钗的一把钥匙
薛宝钗,出生在大皇商家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她家。她本人德、才、貌兼备。“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珍重芳姿”“不语婷婷”——这是一个端庄的淑女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说,这是一部“悟”书。书中,最先“悟”的人、第一次启发宝玉“悟禅机”的人,是薛宝钗。
宝钗生日那天,贾母给她做东,让她点戏。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说她“只好点这些热闹戏”迎合老太太的喜欢的时候,她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这句话的口吻,有没有让你想起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支“寄生草”的唱词是这样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绝,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都有醋意了。
——谁能解,宝钗在‘寄生草’里品到的滋味?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样的词藻,在宝钗心中有深刻的共鸣——生命偶然,人生孤苦,风雨兼程,聚散随缘,不挂不牵——这是宝钗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她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人生,宝钗早就参悟了。所以,在黛玉为宝玉的偈帖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时候,宝钗说:“实在这方彻悟。”——对于“桶底脱落”的彻悟境界,宝钗明白。只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还要考虑他人。还有母亲,还有家族。
一方面,看透人生;另一方面,要替不成器的兄长负责家庭生意事务,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内心所承受的,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她做的灯谜诗中,直接表达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她随缘守己的选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贾政看后,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福寿根本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个时候,宝钗十五岁。
她也淘气过。她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她被偏爱、骄傲过。“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的资质和成长经历,薛宝钗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踌躇满志。
父亲在世和死后,薛宝钗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从那时起,宝钗,她成熟了。她比同龄姑娘们都知道钱的好处,更看到过钱财如流水,来去都很快;家业隆兴时,她看到过各种逢迎的笑脸;父亲去世后,她看过各种围着傻哥哥打主意的嘴脸——那些哄着“薛大傻子”把家底折腾殆尽的人,大都是曾经对父亲毕恭毕敬屈膝讨好的人。原来,为了个人利益,人心和人脸可以变换得这么快。
薛宝钗看透了人心和人性。
入宫待选,在清代,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待选的姑娘要从小接受训练,在各个方面做长久的准备。所以,落选,对任何一个参选的女孩来说,可能都是长久以来追求的破灭,是个巨大的打击。何况是,对于薛宝钗。
宝钗得知落选的时候,想必也在长夜里哭红过双眼的吧?特别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元春封妃给贾家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她的心中是何等滋味呢?省亲当晚,站在人群中看着端坐在上方的元妃娘娘,她对贾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含着多少失落和辛酸呢?后来,宝玉开玩笑说她是“杨妃”的时候,宝钗大怒,我想,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说她胖,而是刺中了心中一直掩盖着的那份失落和痛苦吧。
在失落和痛苦中,薛宝钗放下了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曹公在开篇说《红楼梦》的哲学主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早“悟空”的人。她早就看透了。
《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起黛玉的“痴”湘云的“憨”和宝玉的“愚”,少女薛宝钗早早地看破红尘,看透人生。
宝钗心中早已是“桶底脱落”,四大皆空了。可是,她必须活在现世。在现世生活,要直面现实。众生皆苦而不得解脱。“悟空”了的她,悲悯地看着所有人,所有生命。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有佛性的人。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高人薛宝钗
商人家庭中的薛宝钗,早早学会的,是洞察世事。而经历过父亲去世、家财流散之后,她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比其他人都更深刻的体会。
对人对事,她都是个高手。
菊花诗会,起头的是史湘云,实际安排完全是薛宝钗。宝钗论如何论组织诗会的这番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个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这时,满脑子正热的史湘云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做东请客的钱。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湘云听了,自是感服,极赞想的周到。
帮忙到这个地步,细心的宝钗还要对湘云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我小看了你”。
在确定诗题的时候,宝钗发挥她大家闺秀的见识:“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在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而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她的主张和协助下,她们定下了“一个虚字,一个实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的菊花诗题目。
在限韵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宝钗的周全与大气:“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子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奈那难人。”
第二天,大观园里,从老太太到各姑娘以及丫鬟们,吃蟹赏桂,其乐融融。之后的菊花诗会上,会作诗的大展其才,发挥尽兴;不会作诗的也随意自在。这不能不让人服气宝钗的才干与周全。
尽管宝钗在尽量“藏愚守拙”,可她对解决难题的胸有成竹、自信稳重,处处体现。
比如,老太太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非常为难。
宝钗说:“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我就说你不中用……我教你一个法子。”“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
她跟探春商议改革思路如何推行落实的时候,宝钗表现出了世事洞明的管理高才。她笑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如果说,探春提出的,只是出于家庭经济危机的“开源节流”,是为了解决管理者的难题,而宝钗看到的,是全局中所有人的实际诉求。——只有解决了办事的人的个人利益诉求,改革举措才能执行下去。她告诉探春:“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于是她提出了让所有人都欢喜积极的“小惠全大体”分配方案,其平衡周全、其细致可行,让众人心悦诚服,欢声鼎沸。
大到管理,小到画画,大观园生活中,简直没有宝钗姑娘解决不了的问题。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可行性强、考虑周全,她简直是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专家。什么难题到了宝钗这里,她提供的,几乎都是终极方案。
就算不完美,可是,思前想后,却没有更好的。因为没人有比薛宝钗更高的心智。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真的很冷吗?
在宝玉的生日聚会上,曹公安排宝钗首先抽了一支签——“艳贯群芳”的牡丹花。题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似乎是薛宝钗的代名词。
关于薛宝钗,有句著名的评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自王熙凤之口。这一次,王熙凤真的说错了,有太多事情来证明薛宝钗对“不关己”的事情相当热情。
她帮史湘云操办螃蟹宴和菊花诗会;
她察言观色后,悄悄提醒袭人,让她别再去给史湘云增加负担;
她主动帮助贫寒的邢岫烟;
她找机会成全香菱住进大观园的愿望。虽然,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对学诗到了发痴状态的香菱,宝钗是“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她口口声声说“都是颦儿引得她”——是啊,在林黛玉看到的,是香菱对于作诗这件事的爱好与痴迷,可是薛宝钗,她看到的是香菱的现实人生和命运——作为薛蟠的侍妾,学作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迷了心性”的香菱,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所以,她不鼓励。可是,也并没有阻挠。
她“教育”看杂书的林黛玉——如果她真想针对黛玉,她完全可以当场当众指出的,可是,她选择了私下里单独提醒。这份提醒,在那个环境中,对于林黛玉,何尝不是一份保护。
黛玉生病,来看望她的,除了来得最多的宝玉,就是宝钗。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人:一方面,黛玉盼着有人来陪她说话、遣郁闷;另一方面,“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如果不是出于真关心,宝钗实在没必要一趟趟地来。
她真的感动了林黛玉。让黛玉亲口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在这里,宝钗对黛玉的好,不是给别人看的:“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你看,宝钗对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都参与了,主动伸手了。只不过,她是个高手,她能做到轻轻插手,再恰如其分地轻轻抽离。“皑皑轻趁步”,她做事不着痕迹。我想,有时候,她会在心中暗笑那些重重出手不分轻重一通乱打的“笨伯”吧。
薛宝钗在王熙凤面前的“摇头三不知”,是因为凤姐是宁国府的管理执行人,是实际当家人。这个角色面前,宝钗知道,自己最好是闭口,避免任何分歧和是非。
薛宝钗并不冷漠无情,她只是,心智太成熟,成熟到戒掉了外在的情绪流露。
她是个对所有人都怀着悲悯之心的高人,她不愿意看到争斗、折腾和为难。
于是她处处周济、伸手帮忙、事事周全。可是,她不动情。她知道,动情,就会有伤——不管是伤己,还是伤人,她都不愿看到。这些“无谓”的伤害,她太明白,能避免就避免。对人,能护就护,不能改变的局面和结果,尽早理智处理,及时止损。
我们每每看到林黛玉的眼泪,会为之感动,可是,薛宝钗的为了周全、为了他人的努力,难道不更值得敬重吗?难道遇事的时候,非要哭在一起、伤在一处,甚至同归于尽,才算真诚待人吗?
薛宝钗不要这样。她是高人,她有着别人不及的心智和理性。
“淡极始知花更艳”。“通人”(探春语)薛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她看得到所有人的诉求,她看得到家族命运的走向。不管小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她也曾怜悯地为人打算过。她能用理性护着自己,也护着他人。可是,她也很无奈,自己的力量终究有限。没办法的,有损大局的,只能,随它去。
深深喜欢林黛玉不仅有宝玉和贾母,也有薛宝钗。“颦儿”这个称呼,来自贾宝玉,可叫的最多的,是她——称呼,是很能表现内心态度的。
她不刻板,懂幽默。黛玉的玩笑,众姑娘中只有她能欣赏:“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日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薛宝钗觊觎“宝二奶奶”的地位和富贵吗?不,她见过钱财,而她的个人生活,简朴至极。她还跟探春李纨一道在当过贾府的家,贾家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她很清楚。
更何况,对贾宝玉,她又何曾看上过眼!“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些带着轻蔑的称号,都出自薛宝钗之口。
她在柳絮词里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随缘化”,到“随聚随分”,她并没有刻意觊觎什么,图谋什么,她是个随时随势的高人。
她每每出手,各方周全、细致筹划,是为自己图了什么呢?有人说她“心里藏奸”,可是,她又害了谁呢?四大家族穷途末路、大观园里诸芳流散,哪一个,是薛宝钗害的呢?
当抄检大观园来临的时候,宝钗第二天就立刻搬走,再也没有回来。大观园诸芳悉数流散凋零,只有薛宝钗,她是主动走的——因为她太明白、太透彻,她能把握住主动权。
四、“拿学问提着的人生”——薛宝钗的才学
在大观园里,薛宝钗的学问是人人皆知的好。她饱读诗书,处处可见她深厚广博的学养。她在作诗、绘画、养生方面都有不俗的见解,懂参禅,甚至能看药方。宝玉说她“无书不知”,连夏金桂都说“人人都说姑娘通”,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贾政是个最看重读书和学问的人啊!
如果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那么,薛宝钗则是首席学人。
薛宝钗学问的境界,跟一般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到把书糟蹋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她的理解和志向。
她跟探春的一番“学问对话”里,有明确的表现。
对探春的改革思路,宝钗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之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的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师,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上竟没经历过。如今可惜迟了些。”“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孔子朱子的理论,只是读来应对科考用来求官的,实际做法跟在书里读的,完全不相干。可对于宝钗来说,“学问”是“正事”,是时时事事提点着自己言行的修身律条。圣人之书,薛宝钗不仅认认真真读入了心,还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言行——知行合一。宝钗不但相信那些“圣人言”,她在读书中把这些儒家学问融入了人格。她时刻用学问来比对自己的生活,将之落实,所以她说“那句句都是有的”。那些修身律己为天下的“理”,跟“官迷禄蠹”之流用之往上爬的“仕途经济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为君为国为正义为天下”学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两类人的根本分野。
有圣人学问提着,薛宝钗不会做出违反自己底线的事情。而把学问当外衣和跳板的人,如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没有底线的。他能为一己之利弯下多深的腰,一转脸,也能为同样的利使出多卑鄙下作的手段。
薛宝钗是个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她明的是“理”,守的是“礼”。她端端正正持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修身自律济天下的道德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理想和正义,是成全他人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不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她说了,自己也不信。
在这个意义上,木兰觉得,复杂的薛宝钗其实是个很纯粹的人。
所以,薛宝钗在很多场合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她只做“正确的事情”。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也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和爱好去点菜点戏,因为她知道,必须敬长;
元春省亲当晚,宝钗不可能认为那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她知道,那晚的主角只能有一个,就是贵妃娘娘。所以,黛玉想要的是“今夜大展其才,要压倒群芳”,而宝钗想的是,这样的场合上,不能有任何让贵妃不痛快的事情发生;
金钏儿蒙羞跳井后,宝钗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宽慰王夫人。她甚至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送作死者粧裹,她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让王夫人有什么为难和压力,更不可能当面指责王夫人这个“间接凶手”;
林黛玉死后,面临家长们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安排,宝钗也不会拒绝反抗,尽管她知道婚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薛宝钗的境界,也是她的悲哀。
五、薛宝钗的志向和心怀
富贵生活,从来都不是薛宝钗的追求。生活中,她的朴素让人惊讶。大观园里她住的蘅芜苑,“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居家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
如果说,衣服房间的朴素还有“作秀”的嫌疑,那么,宝钗对物质富贵的态度,也体现在对邢岫烟上。她欣赏岫烟,是因为她“荆钗布裙”,而且真诚坦荡,“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一个人所欣赏的,是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镜子。薛宝钗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们不要用物质和婚姻这些标准来衡量薛宝钗。这样会低估宝钗姑娘的'志向和心怀——她是儒家社会中个人追求的完美化身。
儒家济天下的现世情怀和进取精神,与佛家不着一物的悟空境界,都在宝钗身上完美体现。
现世安稳。谨谨慎慎,井井有条。所有人、每个人的诉求都能有去处,得其所。
——这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也是宝钗从来都没有看上贾宝玉的原因:因为他没现世追求,与己与人他都没有。没有现世感,贾宝玉对人的关怀也好、怜悯也罢,都是无用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当探春说出自己的大观园管理改革思路时,宝钗听完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句话,是多么典型的儒家理想啊。
在说完大观园改革方案后,宝钗继续跟各位管事人说:“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看管,皆因看得你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无易之治,分他们之忧?”
——大家齐心,谨慎周全。为上分忧,为民生利。这是多么积极的进取精神啊。
为君为国为上为民,并不看重自身的荣华富贵,而要在这“为天下为他人”进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才是薛宝钗。
很多人拿林黛玉跟薛宝钗比。林黛玉执着于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探索,薛宝钗志在在现世中实现个人力量的最大发挥。一个朝内,在有着无限深度灵魂中漫游,一个朝外,在风风雨雨的世事历练中延伸。她们没有可比性。
六、高情巨眼能是谁?
薛宝钗吃一种专为她配的药:冷香丸。端方稳重的薛宝钗,也有过一次“过热”的情感流露。那是宝玉遭父亲一顿毒打后,望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宝玉,她也心疼:“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不往下说,垂下头了。这句话“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而那一刻的宝钗,却是“姣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只有这半句。不能再说了。
“高情巨眼”——看透一切事、悲悯所有人的薛宝钗,是正在写书的曹雪芹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能热,不能红。一旦克制不住,就要用“冷香丸”镇压。而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的花蕊,它们是端庄、纯洁、清高和坚贞。书中,冷香丸是用来镇压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书外,它们是用来克制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怜与爱的。他必须克制。
曹雪芹太悲观。大悲观。
曹雪芹为之悲观的,不是某个人的命运遭际,也不是为哪个阶层的富贵与统制,而是为生命这不得不面对却永远无法逃离的现世。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偶然来到时空时,都要面对的遭遇。只不过,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到,或者说,装作没看到。
我想,在曹公的哲学概念里,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宝玉是现世的肉身,而黛玉和宝钗是精神的两个方面:对于“出世”生命极致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中“入世”的参与的“现实感”。这三个形象,都体现在曹雪芹身上。黛玉是他注定破灭的梦想,宝钗是他对“现世完美”的追求,而宝玉,是在对着两个精神形象的追逐中,一步步走向了悟、走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肉身。
三个形象中,只有薛宝钗,是完全清醒的。
曹雪芹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本“悟”书。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不,比宝玉更早领会的,是薛宝钗。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就了《红楼梦》,薛宝钗,是以理想的形象闪身入书的曹雪芹。
人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词,用以怀念他心中的完美女性、爱妻、知己朝云。不知道,他几百年后的曹雪芹,在写书中薛宝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受。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的情情,宝钗的冷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很遗憾,直到这个年纪才完整的看完了一遍红楼梦。起初很担心自己读不下来,但一开始就被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诗词吸引了,曹公的书果然不能错过。原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红楼梦,还有那么多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一本小说而已。 看完才知道,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小说并没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大都是宁荣两府家长里短的琐事。小说里的诗词优美, 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了,唯一的遗憾是曹公没有完成作品就故去了。 后二十章虽然是按照小说的发展路线来走,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这本小说就是古代封建大家庭的缩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女人都很有才,说一不二的贾母,善于察言观色的凤姐,而相对来说男人有些无能。 在封建礼教下的社会,女人掌权会有很多的弊端:首先, 在封建社会女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像贾母、凤姐能够掌权管家完全是靠天赋;其次,在封建社会女人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出门办事必须找男人,这就导致了权利的分散及里外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两府日益衰败的一个原因。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揭露了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黑暗,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从小被祖母和母亲溺爱,每日只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因此造成了他不知世事、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父亲。
林黛玉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别人都说她小心眼,可是只有她才是贾宝玉的知己。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谱写了一段纯真的爱恋,但是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制度下婚姻由长辈做主而造成的悲惨命运。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却也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等等......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主人公的,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容易犯的毛病,,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展示了它无可的和崩溃,以及必定的命运。虽然是必定,虽然是应该,但是,造就“”的这个,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红楼梦,梦红楼,一梦红楼,空见色,二梦红楼,色生情,三梦红楼,淫回转,四梦红楼,俗染尘,五梦红楼,木石缘,六梦红楼,金玉姻,七梦红楼,怜心志,八梦红楼,畅惘然,九梦红楼,淡平生,十梦红楼,成大道。
“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等等云,民间对四大民著的说评已经很多,尤其是《三国》与《红楼》,一度对《红楼梦》不以为然,甚至到了翻书的前一刻,觉得不就男男女女的那回事情,当我翻读第一回,读到“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立刻跟当下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作者的洞察力,再读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时候,我立刻收起了玩酷的态度,顿觉作者并不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再写一段辛酸历史,以致后来对这本“满纸荒唐言”的书却不肯漏掉一个字,漏了一字都感觉读不全似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汇编15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笔记汇编15篇02-27
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03-05
2022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03-04
《红楼梦》读书笔记15篇02-24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19
红楼梦读书笔记(集合15篇)03-18
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09
红楼梦读书笔记集合15篇03-09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