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学读书笔记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从绪论开始的。在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他指出,“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来施教。而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曾要求教师有科学与精神的力量。”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学习心理学。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如果教师深入观察人的思想、感情,有了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那末,教育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一定像一张地图展开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张城市建筑计划蓝图一样,在这张图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线条,都准确地交织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见,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他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在绪论之后,《普通教育学》分三卷分别阐述了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各种问题。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儿童的管理;(二)教学理论。
(一)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详细地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理论。必须明确地指出,他是以“性恶论”的思想为指导来阐述关于儿童管理的问题的。他认为,儿童生来“有一种处处驱使他们不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这样,儿童就不守“秩序”。显然,这种看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实际上,儿童并不存在先天“不驯服的烈性”。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目的在于:尽力加强对儿童的活动的控制,所以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他论述加强对儿童的管理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他一再说明,学校教师加强对儿童的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冲动”与“欲望”的“种子”的发展,“不致是反社会的方向”的,是“避免社会本身所陷入的争执状态的那种冲突”的。
在“儿童管理”这一章中,赫尔巴特说明了管理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惩罚的威胁”、“监督”。而辅助的方法是“权戚”与“爱”。在他看来,“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手段”。教师利用这种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果”。不过,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压制、强迫、惩罚时,某些精细的差别需要注意”。而在运用“压制”的`方法时,教师要“冷静、简明、无感情”。很明显,这是封建的等级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在他看来,有一部分儿童不怕威胁,而大多数儿童是经不住威胁的,所以要用监督的方法。“监督业已被认为是儿童管理中绝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师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和监督的目的是“要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在学校时只有“安分守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放任儿童撒野,不予监督,不予教养,那么,是不能“培养成伟大人物”的。十分清楚,他是从教育的目的角度来看待对儿童管理的方法的。对儿童进行管理的第三种方法是命令和禁止。赫尔巴特指出,命令是儿童要绝对服从的,所以命令和禁止要具体。第四种管理方法是“惩罚”。赫尔巴特提出的惩罚方法有:“罚站”、“禁止用膳”、“警告”、“剥夺自由”、“体罚”等。
然而,赫尔巴特认为,“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之下成长的人们,不能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们有勇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 于是,他提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是“权威”和“爱”。因为“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的用处”。由此看来,在对儿童管理中,借助教师的权威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从师生的关系来说,“爱可以使师生的关系和谐。”教师要“爱”学生,把自己的“心分授以儿童”,这样,教师就要“深入到儿童的感情中去”,并设法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接近自己的情感,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对学生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理论
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赫尔巴特在“多方面的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主要问题:
(1)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里谈到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这个问题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什么是“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观念”是意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它也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由于他认为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实在”组成的,而且这些“实在”的自身是不可认识的。至于人的心灵,它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这样,人所认识的只是“心灵”和其他“实在”发生的关系而构成心灵内容的各种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念就是知识。他的教学论,实际上就是阐明“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原理的。但是从他的德育理论来看,“观念”所指的并非“知识”,而是人们对于事物、社会制度等的看法。由此看来,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观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的,应该根据他所论述的问题及其性质来判断其真实的含义。
第二点就是什么是“统觉”。从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所论述的教学原理来看,所谓“统觉”,就是新旧知识互相融合的过程。可以说,赫尔巴特是以“统觉论”为根据来阐述“启发式”教学法的。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已经获得的观念,并以类似的观念来“启发”、“诱导”其它观念的“再生”,正是在新旧观念互相“融合”、“同化”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第三点就是关于“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他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及其对学生的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他认为,让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官能上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鲜明的。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观念的清晰性。但是,在教学中有些事物是学生看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运用图画、教具等直观手段外,要运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来“唤起”旧观念。在这里,教师必须“慎重注意于其想象”,特别是在美育的鉴赏活动之中,更要注意这一点。可是,要让学生掌握理性的知识,教师就要注意学生“深思”这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勤于用脑思考,他们才能掌握一般的科学原理。然而,一般科学原理是建立在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要有一个“层次”,则让儿童先认识个别的事物,然后把各个个别的事物“联结”起来,通过较高级的“致思”作用而认识事物的整体。
第四点就是赫尔巴特在论述他所提出的“教学阶段”的理论时,主张把教师的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加以论证。这是他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方面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表现。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运用儿童的注意、期待、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说明各个教学阶段的区别,其目的在于使他的教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应该指出,他这种尝试在教学论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2)“多方面的兴趣”的意义。赫尔巴特力图所教学原理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正确地安排普通学校的课程这些问题都是直接联系着的。于是,“多方面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核心,他以“兴趣说”为中心论述了教学论中很多重要的问题。
首先,赫尔巴特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兴趣”是学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明确地指出,“因为我们有兴趣,我们内心是主动的。”这就是说,学生如果有多方面的兴趣,就能使他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这样,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看,兴趣能过渡到“欲望”或“意愿”。同时,由于“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于是学生就能产生“专心的活动”,一心钻研课业,使自身也“浸沉于其中”。“由于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前面的东西”。各种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直观教具等包含着无数的观念。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的观点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新观念被旧观念所吸收、融合的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与学生的兴趣分不开的。人们由于对“外界实物”发生兴趣,于是“外界实物”新引起的表象与儿童意识中的旧观念就联系起来。随着儿童心理的变化,当人们进一步探求事物的本质时,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而这时心智则要“静思”。由于“知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和人类”,因而儿童的心智随着他们的学习范围的逐步扩大就涉及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并探求其实质。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往往想进一步了解新的东西,“于是欲望即从兴趣中产生”。而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知识时,兴趣表现为行动。可见,赫尔巴特是根据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这个发展过程来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的。
其次,赫尔巴特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普通教育学》中,当他谈到儿童的“德行”问题时,就在论述“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中论证了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对于形成学生的品格、养成“善”与“正义”的观念的意义。他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这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就是“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学生有了“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学习而获得广泛的知识,从而明辩“善”和“恶”以及“正义”的观念,并形成人的性格,这就是他所说的“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的内容。
再次,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的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广泛学科的课程体系。他认为,“多方面的兴趣”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经验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经验而达到知识”,所以经验的兴趣这是知识之源。
第二种是思辩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深思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所以他特别注意思辩的兴趣这个问题。思辩的兴趣比经验的兴趣是进了一步了。他举例说,人对所仰望的天空发生了兴趣,这就是属于经验的兴趣。如果人们在观察天空的基础上,进而研究星辰起源等问题,这则属于思辩的兴趣。与思辩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逻辑、数学、文法等。
第三种是审美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审美的兴趣是从美的自然界、优美的艺术品以及人的品行中引起的。儿童如果具有审美的兴趣,则他们的心灵就会向往美的事物。与审美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文学等。
第四种是同情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同情的兴趣是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学校与家庭都要培养儿童具有“仁爱”、“正义”和“善”的精神。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国语、外国语等。
第五种是社会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社会兴趣的中心内容是人们所表现在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要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利益”,使人们能“和谐”相处,这样,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社会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政治、公民、历史、法律等。
第六种是宗教的兴趣。赫尔巴特从他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这样,人们的心灵才能“平静”。在日常生活中宗教的兴趣表现在对上帝的信仰上。家庭和学校都要通过宗教教育使“宗教观念”在儿童的脑中扎根。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提出了儿童各种能力和谐的发展这个问题。从《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联系到关于儿童能力的发展,问题来看,他认为,人的“天资”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他还说明,“天资”各个人是不相同的,是“因人而有程度上的差异”的。据此,他认为,有的儿童是属于“敏捷的人”,这种人易于接受教师的教授,“心智”发展快,勤敏而有能力。但是,为了发展儿童的智力,教师对这种人要加强培养和训练。然而,他进一步指出,有的儿童的心智是比较迟缓的。对这种儿童,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教学。
(4)教育性的教学。在教育史上,揭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的功绩应该归于赫尔巴特。他在《普通教育学》一书的绪论、“教学”、“教学的结果”等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个问题。在《普通教育学》的绪论中,他主要是从教师要了解教育目的和努力实现教育目的的角度来谈教育性的教学的。这样,他就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现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所以,当他说明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精通传授知识的科学”时说:“在这里我要立刻承认,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决不是所有教学,都是教育性的。例如,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见,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5)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二卷“多方面的兴趣”和“教学的进程”这两章中论述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以“统觉论”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必须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引导与组织他们运用知识的要求,探讨了教学的进程以及在这个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学派莱因等人,对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加以改造,提出了“五段论”。例如,莱因的五段论就是:准备、呈现、联合、概括、运用。莱因说明,教师开始上课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旧观念,使它与新教材联系起来,并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教学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就呈现新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联合”起来。第四个阶段是概括和抽象,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公式、规则等。最后就是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种“教学程序”当时被德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教师接受和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读书笔记2
暑假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在以后的缴械工作中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 诗
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 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 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育学读书笔记3
自从我班相继成立五个读书小组以来,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挑选了一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内涵修养的书籍进行阅读,这一活动得到了阮教授、孙教授、吴副教授等老师的大力支持。老师们鼓励我们读书之后大胆发表出自己的鲜明观点,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评论证据,用流畅的语言写成读书笔记形式。同学们读书热情很高,并写下读后感。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班主任徐群老师要求将读书笔记统一上交,教育系主任吴支奎老师组织了若干位老师认真评阅了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老师的评语以纸条的形式反馈到了同学们手中,对笔记中做的较好的`方面给予了积极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中肯建议来帮助同学们改进。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对读书活动的重视,促使同学们日后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读书活动,老师们的肯定也增强了同学们信心,促使同学们体会到“读书好”,更好地做到“读好书”,最终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
教育学读书笔记4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严然后道尊)。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伯拉图:一是强调人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理性;二是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一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三是他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1)、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2)、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夸美纽思的教育思想:
(1)、强调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2)、他用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3)、教育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发展途径。
英国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德国的教育家康德,都非常重视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主张教育要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论语》孔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2)以“仁”为核心的和最高道理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纳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承认人的先天个性差异,但更强调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
《墨子》:墨家代表墨翟的.著作,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认为获得知识有三种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道德经》:道家代表作,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一章,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提出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4)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6)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但不使其灰心。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三种由谁主导,可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通过教育,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自然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2)卢梭: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大教学论》:17中叶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强调宗教教育。
《爱弥儿》法.卢梭的著作,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是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他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然,都得到自然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了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漫话》: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主张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绅士教育在家进行,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教育学读书笔记5
1.教育模式: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与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既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具有明确性、简明性和操作性,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中介。
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课归为两类:一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另一种是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发展。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是代表。
2.赫尔巴特的四个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被追随者发展成为五个教学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即“五段教学法”。
评价:西方教育史上,把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人们概括为“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缺陷是: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杜威宣称“教育即生长”。教学阶段分为,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验证。“五步法”。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开展 探究活动,能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即实验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评价: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巨人”,提出了理论,并开展了教育实验。优点是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4.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目标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1)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学生提出概念假设。(2)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发现法因学科而异的。教学过程费时较多,对设备要求较高,且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发现。
5.奥苏贝尔的讲解教学模式:目标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日后新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认为有意义的讲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学习的新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奥苏贝尔提倡的讲解教学为主,以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为辅。这两种都是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6.谢夫特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是一种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目的。一种侧重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点是:轻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理性活动的作用,教师时间浪费多,教学过程失去明确的目标而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8.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一种侧重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材的编制,还强调在教学中使用教学机器。还提出了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等教学原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
优点:强调教学要适合个人的特点,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缺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都不密切,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严格规定了学生学习的步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9.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工作。教育模式内在地需要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含义分析:(1)教育是一门艺术主要针对教师工作而言的,说教师的工作或劳动是一门艺术。(2)是与“人的培养和教育”连在一起的。主要是教师在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3)是一种类比,目的在于强调教师工作某些为人们所忽视或误解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类似于艺术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的东西。(1)情感性(2)审美性(3)创造性
教育艺术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是创造教育艺术的主体。教育艺术的创造涉及多种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必须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1)陶冶情感(2)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创造性。教师还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升华教育艺术。
教育学读书笔记6
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
书上这样说︰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
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
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等。
使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作者编著的书中是挑选了100位思想家论教育,而不是100位教育家论教育。
作为老师,我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多接受的是教育家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里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也是这些教育家对教育的阐述。
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手一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每位老师都要就其中的一条建议在全校进行读书笔记的宣讲,可以说这本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学了不少。还有就是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教材中接触的也都是前苏联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作为现代课堂模式的经典代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广大教师已经潜移默化为课堂教学的习惯。即使是在今天,在实现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摒弃这种教学模式。
我想,编者乔伊·帕尔默先生之所以把这100位思想家选进书中,是他的团队认为这100位思想家都以某种形式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我同时又在想一个幼稚的问题,平时我们学校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这些前苏联的教育家为什么都不可以说是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的思想家呢?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教育家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总结而非上层建筑领域之下的认识呢 ……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真的都在沿着书中的大师给我们指引的道路向前走。但是让我具体叙述这些理论性的思想,我感到十分的惭愧。
教育学读书笔记7
一、《当代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在职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培训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学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很关键,而教育学教材是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依托。
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学基本知识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外当代教育新理论和新理念,在不脱离传统教育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新成果,以及当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力求准确、全面地阐述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4、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教育学读书笔记8
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里面的某些章节对我颇受启发,特别是上当代教育学的第11章中“教师管理”这一部分的论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师的工作,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专长,了解教师性格爱好和健康状况,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师的潜力所在,并积极设法为其创造发展潜力的条件,把老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把中年教师看作是学校承前启后的纽带,把青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里充分反映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这使我联想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成为影响我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呢?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下面谈谈对青年教师管理的几点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学校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培养计划,教师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的发展计划。按计划实施,定期检讨计划是否可行,及时修改。
2.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特别是青年教师。
(1)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念,解决事业心问题。教师的职业观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们要主动工作、用心工作。
(2)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个人道德低下,不可能为人师表,也难以从教。青年教师往往好胜,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学生的现象。所以必须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青年教师不能凭想当然去工作,也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凭经验去工作,必须让他们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3.业务上传、帮、带,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以老带新,师徒共进”是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包思想、包业务、包质量的基础上,让新老教师结对成为帮教对子,制定出提高目标,认真扎实地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性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要为青年教师创造能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要信任和大胆使用他们。如让他们上公开课、单独组织安排活动、让他们挑重担,给他们表现自己、锻练自己的机会。并允许他们有缺点,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进步。
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无比的潜力,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一定能培养出师德高尚、素质高、有创造精神的优秀的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教育学读书笔记9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一、端正态度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如果教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学生,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学生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教育学读书笔记10
作为一名教育类专业的学生,从刚刚踏进这个校园开始,就一直听到不少的有关教育学的名著,就像是《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爱弥儿》、《普通教育学》等等,这些教育名著很多时候都在反映教育在作者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回顾教育历史,结合现代教育状况,研读教育名著,有助于我们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而就在最近,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感触良多,尤其是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
《普通教育学》出版于1806年,它既标志着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宣告了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在赫尔巴特看来,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主张德育应该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只有在进行其他方面教养的过程中才能有把握地开展德育。赫尔巴特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手段分为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这三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外在自由走向内在自由的过程,同时,它也符合我们今日教学工作中班级管理的运用。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的确,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形成意志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儿童形成意志力前的这段时间,就需要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管理,引导儿童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与教育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教育者要做好学生相关的引导工作。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儿童心灵的培育是完全不能忽视管理的。”,因而,他就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观念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与之相反的例子,就比如仁慈这一点。所谓“仁慈”的观念,其“首先提醒教育者应当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以免产生危害;但也有必要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与仁慈相违背的事实:学生没交作业,在烈日的操场上罚站两个小时;学生不守纪律,被罚抄校规十次……
无论是直接的体罚或者是变相的体罚,这些都属于恶意的刺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学生对老师和仁慈的尊重说不定也会相对应的减少。因而,日后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会把这五种观念都应用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尊重的同时,也令他们懂得并学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
了解了管理的目的、管理原因之后,当然少不了管理的措施。在整个管理的这方面,让我有最大感触的应该就是管理的措施。在这本书中,提及到的管理措施包括威胁、监督、权威与爱,这三点管理措施,无论是在现在或者日后都与我们对教育和教学的思考都有一定的帮助。威胁,是管理中最先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见效最快的一种办法,但是不会长效,就像是一个学生长期上课捣乱,经由威胁的方式管理后,之后的一到两天他都会守纪律,但时间一长,这个学生便恢复常态。此外,各种体罚也是威胁,但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立法禁止体罚学生了。可见,威胁在这方面是有缺失的。因而,在我们日后的教学中,要懂得把握分寸,教育学生不一定要用到威胁的手段,可以转换另外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监督,这个可能被很多教育者或者家长认为这是管理儿童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赫尔巴特认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无法体认只有透过自己探索才能发现的许多事物。在这样的两种观点下,我个人认为,监督在有些时候是必要的,因为在某些事情上不去监督学生,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学生的身心就不能健康成长,更不用谈探索事物了。但是,在某些问题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了解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让他们自己形成一种自我监督的意识。
当然,这一切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权威与爱,这两者彼此不同,却又可以相互融合。尽管可以让儿童在权威的管理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但并不意味着有权威者可以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成为权威者达到何种目的或获得某些荣誉的工具。有权威的人,可以是教育者、家长等人,但这些人都无权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像狼爸、虎妈等这些培育孩子的方法,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因为,尽管在这其中,有孩子能进入名校,但他们却失去了许多同龄人的快乐,同时,这也是家长权威的滥用。而在爱这方面,我认为不仅是教师,家长同样也要学习何种爱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管理才是好的.。
其实,许多当教师的人,都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朋友,自然,教师会放许多心思在学生身上。因而,教师是爱学生的,尽管有些时候表达爱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接受。学习到这里,我知道我日后不仅要爱学生,更要需找一种让学生接受我表达爱的方式。而在家长方面,家长们应多去了解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爱孩子,并不是什么都迁就孩子,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完成,而是用自己的爱去关心孩子,陪伴孩子。现在,许多家长都会选择送孩子到补习班补习,而自己却又很少关心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情,在此显而易见,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爱是不够的。因而,家长要懂得与教师沟通,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儿童的工作。在三种管理措施中,爱是最有效,同时也是最有力的管理,因而,在日后的教学中,不妨多考虑爱的管理方式。
在这本书的教育性教学方面,除了强调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教学中引起注意与兴趣,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在学习上。因此,在每节课正式开始时,教师都会有导入这一环节,不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还是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在兴趣方面,教师不妨多从生活方面下手,生活是离我们最近的,兴趣也与之相应地容易产生。学生在学习中若能较好地投入了注意与兴趣,那么教学、教育工作便能更好地进行。
而四段教学法中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则较为全面地叙述了教学的过程。我是小学教育数学方向专业的,或者我可以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叙述对四段教学法的理解。数学学习的明了,即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其次,联想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考,是对知识的扩展,在数学学习方面来说,便是一种进步,它不仅联想到旧知识,还会思考新问题;系统的学习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在明了与联想的基础上,把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知识整理清晰,在这里反映的便是学习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数学学习若已达到系统化,那么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应的知识时,便会很快地联想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并会懂得分情况考虑,进而便到找出对应方法。因此,方法便是这四段教学法中的最后一步。
在整个四段教学法中,明了与思考联想属于专心部分,这便需要学生在这两个方面专心学习,而系统与方法则属于审思部分,这便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进行思考。尽管赫尔巴特提出了较全的四段教学法,但是他过分强调教学的不可逆性与秩序性,忽视儿童认知的复杂性。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方面有着它的优与缺,作为日后教师的我们,要懂得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而做好取舍。
赫尔巴特指出,尽管训育与儿童管理有共同特征,但训育更强调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在具体的实施上,训育不同于管理,因为管理仅着眼于行动造成的后果,而训育则还要看尚未付诸行动的意图,由此可见,训育就是按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训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而管理则是作为训育功能的必要补充。既然训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那又有些什么方法呢?在赫尔巴特看来,训育的方法有:陶冶、教师的人格感染、赞许和责备、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这四者,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方式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文学作品、艺术等的陶冶能够改变学生的性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正当道德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也突出了教师人格感染的作用;适当地赞许与责备,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与错的观念;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对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更是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看到训育的有关知识,令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案例:翠儿的父亲脾气不好,在家经常打骂翠儿和她的母亲,后来翠儿的教师让翠儿多为父亲做一些生活的小事情,让父亲感受到翠儿对父亲的尊敬与爱,而在这期间,无论父亲对翠儿是什么态度,都尽量忍耐,同时,刚好在那段时间翠儿进入了基督教,对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就这样,在为父亲多做生活的小事情与参与了宗教信仰之后,翠儿改变了她以往的性格,在道德、人生观等方面也有了更好的变化,是宗教与爱的力量,改变了翠儿的生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知道教师的人格感染与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对帮助儿童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本书读下来,让我对教育思想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有着与时代不一样观点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便是其中一个。赫尔巴特在两百年前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观念,在两百年之后,对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这一方面,还有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育是每个时代都必须的,但是教育的方式与教育的观点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也可以说,教育在过去的教育者的经验积累与现代教育者的努力下,已经在走向不断完善的道路。
尽管每个时代都会有其出名的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但是在这里面,难免不会出现时代的局限思想,因而,在我们读这些历史名著的同时,要懂得分辨哪些思想与做法可以沿用和吸收,哪些思想与做法需要摒弃。教育的这条路很漫长,很重要,作为日后的教师,更要在这里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教育学读书笔记11
在我大学时期的教育学课程上,在老师的推荐下读过这本书。如今踏入教师队伍再次重温,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浅显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教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宝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
一、让无私融入生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别,教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合适,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来自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调皮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
二、给他们最宝贵的。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刻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则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安全。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宝贵的人生启蒙。
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深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刻。
三、期待真诚的浇灌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教师的角色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往往不愿意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觉得幼稚。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却很执着,他一直觉得,只有成为孩子朋友的老师,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亦师亦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被升华的命题。如何做到?两个字——真诚。不欺骗,不隐瞒,孩子们迷惑的时候不自大,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不退缩,有这些就够了。孩子们单纯善良的个性会让真诚的浇灌开出格外明艳的花朵。假如放下我们老师的架子,陪孩子们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面,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困难,协助他们一起解决,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由于实际教学的操作,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会接受,也一定会有共鸣。
总而言之,不管是用无私去奉献最宝贵的财富,还是用真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归为一点,就是“爱”。因为一个爱字,让所有的未知都变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教育学读书笔记12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三)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 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 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三、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教育学相关读书笔记【2】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 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 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教育学读书笔记13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做游戏、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要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要重点突出并且方法得当。就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总之,教学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要认真的学习与探索,同时保证有正确的态度,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
教育学读书笔记14
阅读《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三、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请教老师?”“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四、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与芒用讲授法,不如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五、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大方、清楚,如果教师的表达富有感情、动人,那么效果就更好,在讲到一些重要的内容时,教师表达的速度要放慢,有些字、句不妨重复陈述一遍,表达的不同知识点之间最好有停顿,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同样要求学生表达清晰,让全班学生听清楚,表达要避免自顾自地独白,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抓住学生的.思惟和情感,使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与学生沟通。
六、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七、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教育学读书笔记15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读书笔记大全《《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教育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学生标语10-11
开放教育学习总结01-08
远程教育学习总结01-09
特殊教育学校标语11-24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12-27
安全教育学生作文07-11
安全教育学习总结09-05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03-11
个人继续教育学习总结01-02
读书笔记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