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笔记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每个人看这部《哈姆雷特》戏剧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扑朔迷离的,读者不能把他只定位成一个片面的形象,有一句话说“一千个人的眼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哈姆雷特”,已经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人。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这部戏剧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金钱、权利的欲望。对于哈姆雷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也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读书笔记2
一早来上班,单位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人,自在!一边健身,一边听《锁麟囊》录音,听着听着不由心猿意马,又想看戏了!
这段录音是20xx年5月底在国家大剧院看张火丁的《锁麟囊》时录的,除了第一场那段四平调少录半句外,其他都非常完整,效果也很好。一个人时,听听这些现场录音,回味当日的种种美好,非常惬意。
《锁麟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出戏,唱腔文本都是大爱。短短一出戏,翁偶虹先生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写得那么细致伏贴,那么符合生活真实,而又意蕴无穷,引人深思,实在令人佩服!
京剧多是演绎帝王将相、忠孝节义、道德教化的,像《锁麟囊》这样,演绎普通人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的戏码还是比较少见的。
每看这出戏,你会不由自主随着主人公薛湘灵的命运起伏或悲或喜。
她本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因遭遇洪水,夫离子散,沦为人家的老妈子。富贵时她也曾颐指气使,撒娇使性,当老院公因为她的挑剔为难落泪时,她却能立刻收敛性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歉意。这就是湘灵的可爱之处,骄矜却不失善良。
出嫁路上春秋亭避雨,遇到贫家女赵守贞,问明她痛哭悲啼的前因后果,湘灵满腹骄矜顿雪消,她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于是她慷慨解囊,相赠何止千金。
几年后,湘灵因遭遇洪水流落异乡,机缘巧合到了守贞家里做老妈子。天上人间的命运反差,世态炎凉,激起她巨大的.心灵震荡。难得的是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
这是《锁麟囊》中我深爱的一段戏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一场灾难,让湘灵彻悟:富贵本无常,世事多变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检点自我,方获救赎。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有谁知人生数顷该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一番劫难,让湘灵感悟到了穿越富贵贫贱的道理,这会让她以后的人生有更坚实的底蕴。
这番道理,也给看戏人很深的人生启示:世事无常,风云多变,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无缘无故寻愁觅恨。其实,何止富贵,权势、荣耀、地位、美貌、青春、亲朋等等皆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自然规律如此,谁也无法更改,唯有且行且珍惜!
再来说说戏,守贞知道了湘灵就是当年春秋亭赠囊的恩人,奉其为上宾,帮助她与家人团聚,二人又义结金兰,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结局。
团圆时湘灵唱到:“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得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这就是《锁麟囊》,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它演绎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炎凉,却又哀而不伤,余韵无穷,有彻悟的欢喜。
读书笔记3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大多数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野心家,是一个利欲熏心,为了攀高枝不择手段的人,起初只看小说内容大纲时我也把持相同观点,但当真正进一步阅读的时候,便觉得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最终却不得不成为统治阶级牺牲品的可怜之人更为确切些。
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那么在故事的最后,于连便不会拒绝上诉,便不会主动赴死,或许他逐梦的方式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于连是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以他宁愿忠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挺身赴死也绝不向他所仇视的社会卑膝求降,在我看来,他将他蜉蝣般的生命活出了星空般的灿烂。
读书笔记4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如今还有吗?或许这是思念生养自己的故乡,或许这又是向往心灵的故乡。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读书笔记5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
读书笔记6
我个人比较喜欢清新温暖的文字,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一部小说《情书》,我把这次分享的主题命名为《你,是我最美的情书》。
说起岩井俊二,也许大家对他的了解并不多,但是若是提及《情书》、《花与爱丽丝》、《燕尾蝶》这些被拍成电影的作品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了。有人说他擅长用清丽、隽永、残酷和忧伤的文字,书写青春物语,书写成长疼痛,字字句句有如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到心里,细致精美到让人无法抗拒,使人于不经意间被深深打动。他的作品就是这么温暖纯净,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本《情书》。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小说采用了倒叙回忆的方式将一个爱与青春的故事娓娓道来。
内容讲述一位少女渡边博子在男友藤井树攀山意外丧生后,无意中得知男友中学时代在故乡的地址,于是寄了一封明知不会有回音的情书到那里,但意外地却收到回信,原来是一位与她已故男友同名同姓的女孩藤井树收到,并回了信。之后两人开始通信,博子因而进一步了解少年时代的男藤井树及女藤井树的故事。而后博子决定与现任男友寻找此同名同姓的藤井树。
博子和女藤井树错过了相遇的机会,但博子却偶然发现藤井树与自己的样貌原来十分相似。博子因而了解她已故的男友对她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因为她和他的中学同学藤井树样子酷似,于是便放开怀抱,接受了秋叶茂的一段新恋情。
另一方面,女藤井树也渐回忆起以往男藤井树一起的点点滴滴,最后因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答案,原来男藤井树一直暗恋着她,并且在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的背面画了女藤井树的画像。看完这篇小说我接着看了岩井俊二执导的同名电影。除了几处小细节不同之外,都可以彼此完美地诠释。这是一个让人觉得温暖的作品。
那一段少年初恋的往事,就像电影开始时那一场纷飞大雪,柔软而细腻。在时间的倒转中,内心会渐渐变得澄澈平静。而这一切,是无邪的,美丽的。这些画面都是温暖纯净的。让人无言。又心存眷恋。将心一遍遍沉淀。在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封情书。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留下了淡淡的.爱的影子。
故事里有两个场景最让我难忘。第一个是博子向已故男友寄出的那封信里简短的两句话:你好吗?我很好。当她给思念中的他写第一封信的时候,百感交集都化作了简单的两句话:你好吗?我很好。当博子后来面对藤井树遇难的那座山大声呼喊时,也是这两句话。边说泪水不争气地肆意横流。或许这两句话,已经说尽了对于一个人的爱和思念。
第二个场景就是故事的结尾。当女藤井树树将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翻转到背面,看见藤井树画的是她的素描之时,心中不自禁地流下了温暖的眼泪。爱,经过千回百转,终于还是降落到了她柔软的内心。像是一粒深埋久已的种子,一定会在某一时刻为自己爱的那个人萌芽、绽放。
我特别喜欢小说里的一句话: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我想我们每一个心里都有这样值得想念的人,同时我们也作为这样一个人被别人想念着,爱着,幸福着。希望大家永远幸福下去。
好的,这就是我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温暖,希望给大家的内心带来一丝感动。
读书笔记7
一部《情人》看的我默然许久。此《情人》非杜拉斯那部,是渡边淳一的作品。
主人公是一位白领女性,修子。她漂亮,有能力,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她的情人是个有妇之夫,名叫远野。她无意争夺,也不想伤害他的妻子,她觉得这样的状态挺好的。当远野决定和妻子离婚,与修子在一起的时候,修子很困惑,她觉得自己并不想和远野结婚,最终,在远野的逼迫下,他们彻底决裂。
这个作品倒没有过多的讨论道德,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修子的心态。
修子因为父母的婚姻不幸,自己有些不信任婚姻,她爱远野,但是她觉得,结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养儿育女是件大事,不感到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这当然是有意义,但是你难道不想成为不受此累的轻松女人?”
从人类繁衍的角度来说,“不受此累”的想法很自私。放在五年前,我一定对此类想法摇头,深感不是一路人。哪有不辛苦就能得到的东西?但,五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四岁半孩子的妈,我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因为,这时候的我觉得,进入婚姻,生儿育女这件事,不是付出辛苦就能得到的简单换算。它更像一座架在万丈深渊上的独木桥,稍微不慎就能将你反噬。连自我都失去了,何来“得到”一说?
“可是听到要结婚,想到今后与远野两人生活,却有一种新的不安频频向修子袭来。
确实,远野是个很有力量的男人,但作为丈夫,却有着相当的大男子气概。一旦热衷于工作,他便会忘记家庭,忘记妻子。另外,他生活没有规律,回到家,便衣服乱丢,从来不问一下家事。现在对他的这一切都感到是一种男子汉的气质,可一起生活的话,能容忍他的这些毛病吗?
老实说,现在每月见上几次面,对他的这些毛病,感到讨厌也是一时的,过后便不再记在心里。假如每天黏在一起,也许修子是容忍不下的。远野那些难得见面时表现出来的温柔、爱情,也会随着日子的消逝而被风化,变得不纯洁的。”
这段话,可以说是透彻的解释了很多女人婚后过的痛苦的原因。
在修子和远野的交往中,远野很少在修子家里过夜,来之前会打电话,如果修子不想让他来,会明确说“不可以”。如果结婚了,这句“不可以”是根本没办法说出口的。哪怕凌晨三点,那个人醉酒回家,乒乒乓乓吵醒所有人,都没有很好的理由来反驳,反而会有人觉得,醉酒了回家,再晚都要回家,多么正当啊,不回家的男人才需要担心吧?可是,如果是与人合租,如此晚归恐怕会被警告吧?所以说,婚姻把很多不良行为合理化,也给了人太多有恃无恐的理所应当。
修子在和远野的交往中,并不吝啬钱财,也不接受远野的金钱馈赠。当远野要给她一大笔钱的时候,她是本能的拒绝的。她很清楚,一旦拿了他的钱,自己就失了与远野对等的地位,“拿人手短”,她会因此而不能拒绝,必须迁就。这不是她愿意的。
不得不说,如今这个社会,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修子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多了。婚姻不再是她们人生的必选项。
说到日本和中国的女性,有件事情,我倒是想提一提。就是前一阵子《我的前半生》热播的时候,很多人说中国的家庭妇女没地位、没保障,不如日本的女性,日本这个国家对家庭主妇很是照顾,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把工资打到太太的账户。如果不深入了解,可能真的会把这些当成妇女地位高的象征,其实不然。
女人在婚姻中真正要的是什么?是爱和尊重,是男人的体谅,是男人对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的参与。给钱解决不了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反而会让男人觉得,给钱的是大爷,给钱了之后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
实际上,日本社会对女性并没有多宽容。对女性的培养,是以培养合格的妻子、合格的母亲为目标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男权服务。根本忽略了女人首先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个事实。
修子这样的女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修子式的婚姻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一个冲击。
只有真相被揭开,理性才能浮出水面。我觉得,质疑婚姻,并不是伦常败坏,更不必因此对青年人的婚恋悲观,反而,这是女性新一轮的觉醒的开始,是好事。
读书笔记8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绘了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马车被普鲁扣留,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陪她,否则就不让马车透过。羊脂球出于爱国之心拒绝了,但车上的乘客为了自己的.私利,逼她为了大家牺牲自己,羊脂球为了大家作出了退步。可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车上的乘客又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他说话。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他当做一件十分肮脏的废物,丢在一边,对她十分无情无义!
在《羊脂球》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运用了超多的人物对话。透过对话,把各个阶层不一样品性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此刻了读者的面前。而我在此小说中最喜爱的人物还是羊脂球,她虽然是一名,但她有爱国之心,奉献精神,为了大家甘愿牺牲自己。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的那些所谓的贵族资产阶级们,平日里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自私,虚伪和无耻。这些人在通篇的对话中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这一种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笔记9
"30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一生挣扎于风尘,曹七巧像只凄冷蝴蝶,在残酷月光下缓缓凋零。
市井女人曹七巧如愿嫁入姜公馆,三十年里,她守着一个患骨痨的残疾丈夫,在无爱中殉了阴沉沉的名分与礼数,欲望之火烧干了她温情的残骸,极度扭曲与乖戾的她最终拆散儿女的爱情,也搭上了自己的命。
曹七巧,由一个碎嘴媳妇成为了守财寡奴,恶毒妇。这一步步的堕落被张爱玲一点点地撕裂开来,她着笔刻画恶现象背后的深层意识与传统沉积。在生存哲学胁迫生命本能的女性生存状态下,读者看到的是恶狠狠的人性本身。
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在最恶劣的原始斗争下,生命的本性往往最真实的展露。曹七巧的恶,展现在她无止境的.欲望上。当三爷姜季泽向曹七巧倾诉情欲时,她暧昧不清;她与儿子季白的关系不明不白,甚至公然调侃儿子儿媳的床第之事;她把自己的金钱看得紧紧的,总疑心侄子被他爹娘设计图谋她的钱财。曹七巧是一个孤独的抗争者,她撕裂了伪善的外衣,认同了扼杀人性的生存逻辑。她遏制别人的欲望,却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她把自己消耗得“骨瘦如柴,一个镯子可以被推上手臂推到腋下。”她以一个欲望的受害者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举起生命的屠刀。刀落血溅,杀了他人,也杀了自己。
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憎恨与怜悯交织,不由得关注那矛盾炽烈的社会环境。张爱玲通过曹七巧,将边缘化的封建女性群体带进中心舞台,在傅雷看来,那些女人都是“遗老家族里的一种牺牲品,是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她们渺小的生命,无法摆脱所依附阶级的衰亡命运,她们拽不住过眼云烟的繁华,却也不愿堕入红尘沦为市井。这种尴尬的社会地位,与男权意识强烈的封建社会的冲突是渺小而无力的。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原罪意识——女人世世辈辈为男人的附庸品,她们的意识为男人所控制与支配。曹七巧的恶,也是自身原罪意识驱使下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刺激她对男性社会的大胆叛逆和极端的自我保护、自我压抑,最终成为了一个“清醒的疯子”。这是多么的可恨!又是多么的可悲!曹七巧作为封建制度的祭品,终是熬不过社会洪流。“她带着黄金的枷”,凄惨地离去。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张爱玲挣扎在现代和传统之间,那无奈、无可归依之感,深深地渗入她的骨子里。时代带给她幻想的破灭,人生的虚无,使她内心有一种对“人世苍凉”的焦灼,对游离于末日的恐惧。这种感觉直接投射到她所创作的女性身上,她营造出人间悲剧在废墟上上演,等到曲终人散,留下无尽遗憾与旷古悲凉。“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这蝴蝶般的一生的总结,也如同曹七巧的命运——历经洪流,折翅死去。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回到当下,女性的地位在近百年民主与公平的呼声下得以提升,男女平等成为了普遍认知中的价值观念。但生活中仍有女性作践自己,以自己的美貌与心计去赚足贪欲与享受。多少少女梦寐以求嫁进豪门,多少女人玩弄手段贪小便宜?她们像是这个时代的曹七巧,得到一时的欢愉与虚荣,背后是无尽的白眼与蔑视。她们的机关算尽换来的也不过是一袭被人抛弃的“爬满虱子的华美的袍”。
千年的月光下,有多少蝶散落的羽翼?
读书笔记10
对于拿破仑我是不了解的,阅本书都有拿破仑的影子。但于连的内心就住着一个拿破仑,包括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拿破仑。于连是一个出身困苦的木匠儿子,极其渴望改变命运去当了家教老师,在上层社会中他的才华显露无疑。为此他也碰上了他的爱情,瑞那夫人是危险的爱情,想好了就马上去做的`冲动,让这个不被世人认可的爱情销声匿迹。再次得到神甫的帮助,上了学院也当了别人的秘书。由此结识到马娣儿特小姐,学识与精神的交流,由此碰撞出了火花,马娣儿特小姐的主动加速了故事的发展。让有妇之夫的瑞那夫人成为他的情人,让高贵出身的马娣儿特小姐成为他的情人,多么的疯狂,疯狂的背后是毁灭。爱情里是不能两全的,他幸福了两个人,同时也毁灭了两个人。内心的斗争,冲动的行为,让自己上了断头台。
如果于连能控制好自己,那他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他的才华就不会白白浪费,他的未来就可以前程似锦,不必担忧金钱与地位。如果瑞那夫人能远离他,那她就可以依旧当她的高贵夫人,相夫教子,享受生活。如果马娣儿特小姐,不被博尼法斯特拉穆尔与玛葛丽特。特。纳。瓦拉生死相恋的故事倾倒,远离他,那她个人的高贵生活与繁花似锦是不会受到任何的打扰,结局也不会和生死相恋的故事相呼应!
读书笔记11
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
我反复读了几遍,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其中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
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
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读书笔记12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而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马克思称它开创了资产阶级的新纪元。仅仅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个新纪元就牢牢地引领国际秩序,它的霸道使其他国家基本上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尽管如此,新任总统特朗普还在强调美国利益,“美国第一”的呼声贯彻他就职演说的全过程。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凭什么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在它的源头究竟注入了哪些神奇的基因?
美国立国的文武星宿,武将是华盛顿,他领导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文臣叫托马斯.潘恩,他是美国独立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常识》提出了建立新世界的理想,这个新世界脱胎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当时已算先进的君主立一体,成长为一个全新的共和理念,它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正如他所说:“北美的目标就是全人类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三艘装载了一百二十名英国人的小船来到了北美新大陆,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催熟了这片热土,殖民浪潮一浪接一浪,仅过了一百多年,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十三个殖民定居点。这些定居点性质各异,有皇家、业主、自治等不同管理方式。英国很快就把北美殖民地当作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限制了当地自由发展的空间。十八世纪中叶英法为争夺新殖民地大打出手,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内债高筑,不得不加紧对老殖民地的盘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拉开了北美人民反抗的序幕,摆脱英国控制成为大多数定居点的`呼声。第二年,十二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为在统一的旗帜下反抗母国作了准备。其实,殖民地人民对是否一定要脱离母国是意见不一的,独立和分裂毕竟只是角度的不同,大陆军司令、弗吉尼亚农场主华盛顿本身也是英军上校。这时,潘恩的《常识》起到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潘恩从君主世袭制展开论述,他说:“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生来就可以将他的家庭凌驾于其他家庭之上,即使他个人理应得到一些比同时代人更多的尊重,但是他的子孙或许绝对不配继承这份荣誉。”针对一些人所顾虑的北美已有的繁荣离不开母国的支持与保护,他说道:“因为一个孩子是喝奶长大的,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中就永远不吃肉了?”英国保护过北美,但出于利益它也会保护土耳其。如果没有干预,“北美大陆照样可以繁荣,甚至可能更加繁荣。”潘恩发出震耳的呼吁:“是脱离英国的时候了!”
列克星敦的枪声响了。1776年7月4日,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宣言发表,为使命而战激励着“天赋人权”的先驱者。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也借助了法军的支援,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潘恩为这个新国家量身定制了新体制:“我们将为一加冕,让全世界知道即使我们承认君主制的存在,但是在北美,法律就是国王。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王就是法律,然而在自由国家中法律才应该是国王。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将权力分散给有权拥有它的人民。”他为新国家起了新名字:美利坚合众国。
在美国独立的过程中,拥有二百五十万人口的北美发行了五十万本《常识》,每五个北美人的口袋里就装着一本《常识》。当常识还不是常识的时候,是潘恩的《常识》使它变成常识。变成了常识的常识很普通,因为它确实是常识。
1797年,华盛顿两任总统届满,忽然收到了属下的劝进信,希望他能进位美帝国的皇帝。华盛顿闷闷不乐好几天,他告诉那些劝进的人们,如果独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皇帝,那就违反了常识。他希望能在退休后回到弗吉尼故乡,伴着大豆和棉花,钓鱼养花,但如果国家有难,请不要忘记召唤一声老兵,也许他还能为国家出力。华盛顿实践了常识。
七年后,大西洋彼岸同样高举自由民主大旗、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并向世界输出革命的法兰西,有个人从共和国执政进位为帝国皇帝,他叫拿破仑。一百一十九年后,太平洋彼岸刚刚推翻无比漫长的封建帝制走向共和的中华古国,有个人从民国总统进位为帝国皇帝,他叫袁世凯。但是因为反常,所以都不能久长。
读书笔记13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是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踪迹.每个人都拥有时间,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合理支配时间,只能让时间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读后感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天,而你还要请这1天假。读完这则笑话,我不仅哈哈大笑起来,笑完又有一丝寒意,虽然这位老板计算时间的办法不一定准确,但是这足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
读书笔记14
这是一个有关“古代出版圈儿”的言情故事。女主是书商,老板,极富经营天赋,有品牌意识,对市场也有非凡的洞察力。知道什么书能大卖,知道怎么对付一稿多卖的流氓作者,知道怎么炒作。
男主更厉害了,你以为他是官宦人家公子,但其实人家还是位畅销书作家,你以为他只会写文弄墨,其实人家记忆力好到可以参加《最强大脑》,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人家还懂得朝堂大事,平定叛乱跟玩儿似的,皇帝对他依赖的不要不要的'。
两位nubility主角合体后,智商变八核,一路跑赢整本小说:搞事情,冷静果断不掉线,谈感情,女攻男受很和谐。
如果你以为百分之八十的戏份都留给男女主所以这就是一出家庭剧,那你就错咯,明明还有权谋、有悬疑,还有搞笑,但是——就是无法让人有浸入感,反正几次看到主角濒临死亡之危我都不紧张。
再来说说反派角色,大夫,世子,据作者的人设安排,应当一个是性格阴郁的变态,一个是聪明绝顶的变态,只是,那么那么多阳谋阴谋,把氛围、细节、曲折感酝酿的足一点再释放不好吗?
用形容词渲染氛围,用主角的总是成竹在胸强调主角光环,甚至最后让配角随便一猜就猜对了大夫的秘密…整篇读下来,一点也不紧张,也一点不担心,脑回路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
不过,能写这么多字还能一直保持“淡淡的”感觉,也是挺厉害的…
读书笔记15
简爱是个孤女,寄住在李德家,并受尽了李德家的各种欺辱。当简爱准备进入渥德学校读书时,李德太太竟撒谎告诉布斯先生说她是个爱撒谎的小孩,然后谣言传布f开了,简爱也因此受人排挤,只有田普尔相信她是被冤枉的,并帮他洗刷了冤屈。简爱在渥德学校当了六年的学生,二年的老师,然后离开了这所学校,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业。在那里,她受尽了温暖和理想的待遇,并对庄主罗彻先生有了好感。谁知,好景不长,罗彻先生的妻子竟然出现了,而她还背负着悲惨的婚姻。简爱选择了离开。在她新的旅途中,她认识了约翰、戴安娜、马莉这三兄妹,并受到了他们的照顾。而简爱终究惦记着罗彻先生,并决定重新去找他。她回到了她担任家教的地方,意外地得知罗彻先生那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放火烧了这个庄,罗彻先生也因此眼睛瞎了。然而简爱并没有嫌弃他,她留在他身边照顾了他一身生。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世界”,而最使我受益的是简爱自幼受人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依然没有倒下,反而在生活的混乱中越加坚强,越加刚韧。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氧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简爱虽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却不能违背上帝嫁给一个有妇之夫。人活着就活得实实在在,不能因为一件利己的事而不公正的对待他人,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无知的、愚昧、自私的。在这本书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可贵的回报。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笔记12-09
学生的读书笔记11-23
野草读书笔记11-27
童年读书笔记12-03
史记读书笔记12-07
最新读书笔记12-09
简爱读书笔记11-28
优秀的读书笔记11-28
《简爱》读书笔记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