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金黄的灯光从船舱屋顶倾泻而下,掩映着每一位兴致冲冲的观众。豪华的轮船礼堂大厅内,居中放着一架古朴典雅的红棕色三角钢琴,琴凳上坐着的是一位钢琴天才。他将自己瘦瘦小小的身躯寄托在大海怒浪狂涛中飘摇的轮船,将自己的一生扎根在音乐这一令人无限痴迷的世界。《海上钢琴师》这一电影,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细细想来,感到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和自己有着诸多的共同点,更感到这短短的影片内蕴含着无数的人生哲理,令我心潮起伏。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1900年。那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一艘叫做弗吉尼亚号的轮船常年往返于英美两国之间,在大西洋两岸往返。某一日,一个在轮船上被遗弃的婴儿被黑人煤工丹尼找到并养大成人。因为他在1900年出生,大家便叫他1900。一代传奇就此展开。在5、6岁的年纪,小1900便能够在钢琴的黑白键盘之间,用稚嫩然而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的无比灵巧的双手,自学成才演奏出大师级的作品。从幼年到成年,他一直担任船舱乐队的钢琴手。英美各国人士争相登上弗吉尼亚号,为的正是聆听这天纵奇才的妙手佳作。一位同样是天才的黑人音乐家曾被人称为“爵士乐的发明者”曾夸下海口与他同台竞技,然而在两位天纵英才的激烈较量中,1900仍然力压对手,最终霸气取胜。1900的名头如日中天之时,好景依旧不长。当世界著名唱片公司来到船上收集1900的音乐,并企图将其传播至世界各地时,1900却在这时看见了他毕生难忘的人,一个昙花一现,又无比动人的女孩让他弹奏出一首爱之歌。在音乐之外,1900尚且首次遇到令他如此痴迷的事物。无奈天妒英才,苦苦追寻之下,1900始终无法阻挡女孩下船的脚步,最终与她天涯永隔,郁郁到老,最后与破锈不堪的大船相伴长辞。
对于这部歌颂天才的史诗级巨作,有人赞叹,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正爱音乐,对一个东西痴迷到如待生命一样的人,1900是一个惊艳世界、极其与众不同、神秘又浪漫的人;然而有人却批评,认为1900没有胆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没有胆量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孩,对于未知充满了懦弱者的恐惧。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自身的有不同的理解。
1900身上有许多跟我相似的地方,例如喜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很难改变自身这一特点。1900在儿时为了能在钢琴上弹奏一曲,敢于正面抵抗船长不让半夜演奏音乐的规则法令;不仅如此,1900面对不可一世的黑人音乐家,爵士乐的发明者杰利的挑衅之下,也丝毫没有与他人攀比之心,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演奏。在二人对垒的斗琴中,黑人音乐家先后演奏了三首高难度的华丽爵士乐,让观众频频叫好,在闲适丰富的节奏中陶醉自我;然而1900却仍表现的淡然自若,先后弹奏的三首乐曲中,第一首只是极其简单的圣诞歌曲;第二首完全抄袭黑人音乐家的原作;到第三首,则是因为盛怒之下波涛汹涌、如光速般快节奏的手法才弹出完全击败黑人的音乐。1900的斗琴,绝称不上战斗,而是不管对手如何,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性而为。即使盛怒之下,也只是为了打消黑人的嚣张气焰为自己出气,绝非是为了那虚伪的名利。甚至到了最后,为了追求女孩,不惜断送自己成名富贵的机会,追求不到,就把自己和大船永远绑在一起。1900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喜欢的东西,不管别人怎样改变他都是徒劳;只要他不想干的事情,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难以动摇其分毫。反观自身,在日常的学习中,自己不想深究的科目很少在课下深入研究;唯有音乐,在钢琴88个琴键上,能有千万亿种不同的变换方式。与1900一样,我也喜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常常摈弃外界的干扰,活在心内的人。1900的纯粹,令我感同身受,也因此慨叹不已。
“外面的城市太大了。大街小巷交叉错杂,你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但钢琴不同,它有88个看得见的琴键,不管你如何变化,它都是有限的”。这是1900曾经说过的话,也是后来他本该在众人庄重的目送之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船的原因。1900之所以一辈子都待在船上,从来不下地走路,是因为他人生中最痴迷的东西中,心爱的女孩已经不知所踪。他只剩下音乐,然而这个痴迷的东西只有在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才触手可得。对1900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庞大二无尽的,深邃到了可怕的地步。正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未知的恐惧,才造成他终老船上的悲剧。1900的经历不禁让人反思,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这一深刻的问题同样困扰了我许久。这就像经历了小学和初中,我已经习惯与由老师带领,去学习、复习,按照老师早已严格制定好的教案机械的执行任务;但到了高中,我也曾经因为老师们特殊的教学模式强调自学为主而因惧怕成绩过差而恐惧。但经历过来,依然可以发现,曾经勇敢地走出舒适区的我当然能具备强大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品质。反观1900,从小到大从未勇于去外界探索未知,却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得通通透透。我不禁因他个人潜力之巨大而震惊,但更多的是为了他过于闭锁,对外界柔软懦弱而感到惋惜。弗吉尼亚好就是他活动的最大范围;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他活在的世界。对于探索未知,我坚持适度的原则。谨慎前行当然能避免诸多失误和危机,但一味地抗拒未知,只能让自己越发落后保守,从而造成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不可逆局面。1900的一生警醒了我,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无限发掘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是很难做到更近一步的。
《海上钢琴师》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世中种种哲理深思。1900就像我自己的一个缩影。我与他一样,同样常常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通过音乐表现出自己独有的宇宙。但我与他又不同,不同在我仍满含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冲动和激情,但他却一直没有勇敢地走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海上钢琴师》就像一步人生百科,细细咀嚼,方能悟得人生真谛,从而训诫自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起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过无数次,影片中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x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x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上钢琴师,也就是不敢质疑他妈妈。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直在被动摇。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但是1900面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实际上是不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别人为他的琴声录制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个女子,悠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1900对女孩的爱慕。他想要把录制的唱片送给她,却一直没有勇气开口。他半夜跑到船舱偷偷的吻她,在船上远远的望着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过无数的美女为什么偏偏喜欢上了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送别对1900来说是个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失败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阵子之后,1900终于决定下船了,去寻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后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员工都与他告别替他高兴。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这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视着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却稳稳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彻底绝望了,转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x站在现在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仍旧在继续。那艘船经历了战争,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爆破。过去和现在两个故事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交汇了。Max去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x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音乐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当初我下定了决心下船,下船的时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难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没看见的景物。”,“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面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他对陆地的排斥实际上投射出的是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他没有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在离别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纳的。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恋母情结中,似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这个世界。最终,在自由与死亡之间他选择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开始就说这是个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终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叙述很紧凑,两个小时每个场景都很经典,钢琴演奏在作为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上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我没敢看别人写的影评,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实的表达自己最及时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好处,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齐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过无数次,影片中透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x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x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就应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上钢琴师,也就是不敢质疑他妈妈。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向在被动摇。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但是1900应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实际上是不理解此刻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那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能够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别人为他的琴声录制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个女子,悠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1900对女孩的爱慕。他想要把录制的唱片送给她,却一向没有勇气开口。他半夜跑到船舱偷偷的吻她,在船上远远的望着她。他明白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过无数的美女为什么偏偏喜欢上了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送别对1900来说是个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失败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阵子之后,1900最后决定下船了,去寻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后的完美生活,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员工都与他告别替他高兴。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那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期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视着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期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却稳稳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彻底绝望了,转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x站在此刻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此刻的故事仍旧在继续。那艘船经历了战争,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爆破。过去和此刻两个故事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交汇了。Max去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x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音乐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当初我下定了决心下船,下船的时候情绪很好……眼前的景色难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没看见的景物。”,“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应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他对陆地的排斥实际上投射出的是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他没有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在离别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纳的。他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恋母情结中,似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这个世界。最终,在自由与死亡之间他选取了死亡,和船一齐被爆破。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开始就说这是个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最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叙述很紧凑,两个小时每个场景都很经典,钢琴演奏在作为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上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我没敢看别人写的影评,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实的表达自己最及时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明白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一)迷宫
乐声渐次远离,唯有冷风从窗口灌入才觉脸上很凉。好像感情的喷薄从来只是一瞬间的事,太多想表达的话语落于纸上,像雨点叩击海面,是漫无目的深邃和着苍白无力的呐喊——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仅用“感动”一词来囊括所有的情感都显得太过苍白,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去揣度人生,妄想写出超出年龄之外的深度,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宛如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什么也不曾留下,还丢失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特有的稚气。
看《海上钢琴师》便是这样的体会。
可为什么还是要写?是那句“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促使着我写下去,写下这些少不更事的通透和深刻,写下这些倔强和稚嫩,留给以后慢慢咀嚼也罢。
我不愿以对错评判一个人的选择,对于1900最终没有下船的结局,理想主义者为此正词,说这是一个人活得纯粹而自由的标志,现实主义者又抨击这不过是空洞荒诞的无意义,无谓地悲叹人生的虚无,只是一种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悲观。
我呢?我不站任何一种说辞,人们从未真正了解彼此,基于这个事实探究选择的对错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我更认同的是,这是1900自身推导出的结果——年幼时短暂拥有过的亲情,黑暗之中漫长无捱的躲藏等待,以及一段惊鸿一瞥无疾而终的爱情和一段总会告别的友情。影片中最深的是那一幕——漆黑的夜里1900忐忑不安地向船外面的世界打出电话,像是冲着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的事物发出的孤独讯号。这条连接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脐带,在孤独的宇宙中能够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在拨通的那一刻,还是被剪断了,一瞬间的欢欣与失落轮番着上演,1900的失落来自被宣告的孤独,不是因为无人理会,而是无人懂得。
挂断之后,宇宙陷入了更深的寂静。
他的一生总是与告别为伴,漂泊在海上无望孤独地等待,被人群围住,哗众喝彩比海潮来去还要迅猛,留下来的唯独钢琴。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精神会崩溃的。”他无奈地说。陆上对于1900来说,就像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铜臭味和浓郁的香水味,是无法填满的欲望和无限膨胀的虚荣,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和迷失自我的未知恐惧。
说到底,外面的世界像是一场过于盛大的赌局,赌上的,是他自己,那个能在有限的琴键上无限创作的自己。
乐声渐次聚集,雨水织成密而浓重的网,覆盖了整片视线。海上窜起的夺目火焰,像上帝放的一场盛大的烟花,庆祝天堂多了一位天才钢琴师。
1900最后的选择是一种超脱吧,像周国平在书中写的“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实际上是一种超脱。”而我想,最深的悲哀在于,有太多的人向前一步不敢,向后一步不甘,就这样遗失在这场赌局之中,像被遗弃在偌大而空旷的世界中心,看人潮涌来又散去,孤独而悲戚地渴望着融入这世界的声色犬马,却又疏离着世俗的里里外外,一边安慰自己这一切不过是沙漠——“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又一边回望心中那面寂静无声的深潭,问自己,该不该上岸?
“上了岸,又该何去何从?是摸滚打爬裹上一身风尘狼狈落逃,还是最终化为沙漠?”
——这个世界,有太多无形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的脚步,铺天盖地的未知是阻碍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大的牢笼。
像《只有一个人生》中那句——一个朋友告诉我:“我觉得我总处在两面镜子之间,那是我的两个自我。它们互相映照,无论朝哪一面看。镜像都是无限的,使我非常累。我常常问我的另一个自我:你究竟要我干什么?”只有一面镜子的人是安宁的。两面镜子互不相干的人也是安宁的。而他,他自己便是自己的迷宫。
最大的迷宫,是我们自己。
(二)blue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it's not very hard to do.”
我擦干脸上流淌不止的泪,努力地聚焦视线,继续写着倔强的文字。因为人总不能长时间沉溺于悲伤不是吗。虽然我一直觉得,眼泪其实是体内汇聚成的海,乘云化雨从天而降,叩击在黑魆魆的海上,再投射进我的眼里。
可是再浓厚的云层终究是挡不住阳光的。
乐声裹挟着雨声渐次远离,阳光从云层后折射出来,像金色雾霭笼罩在海面上,洗净后洁白的云轻柔地浮在天空正中央,洁白得仿佛随手摘下一朵就能用来写字。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想是这样,世上的人总在不停地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遥不可及之间,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在世界与自我的迷宫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奔赴着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或许抵达,或许无意义,可从未停止探索,可人生的乐趣不也恰恰在此吗。
很多所谓的遥不可及,只是因为没能去够够,很多所谓的无意义,只是因为没能坚持到底,而存在与否又有何重要,重在创造不是吗。
说得这么轻松,可是每个人站在与这个世界的连接点上,免不了常常产生迷茫无措之感,害怕很多事情无意义,害怕入世深了便丢失了自我,其实我们都和1900一样,渴望去看世界尽头的那片海,听海告诉自己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可是从窗口窥探,看到的却只是海底幽蓝的漩涡。于是那份少年意气便在一次次踌躇等待和迷茫失落中渐渐磨灭。
可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与其揣度人生的虚无,怅惘于很多的无意义,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很多事情,只要不害怕失望,就会容易许多,事情想得简单,就会通透许多,只要走出自己心中的迷宫,或许就真的能够懂得那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啊,这世界只有一个。”
最后的最后,我们终将释怀——“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一个从没下过船的天才钢琴家,到底存在没存在过?
弗吉尼亚号,每次载两千名旅客,旅客们因为看到美国而雀跃,为了那没有尽头的城市而欢呼。
天才钢琴家1900是在船舱里长大的,没有去过弗吉尼亚号之外的世界。
弗吉尼亚号有一个繁花似锦的舞厅,1900就是在舞厅的钢琴上被发现的。1900也是在八岁这年第一次在这里无师自通的开始了弹琴。
一转眼,1900在27岁遇到了小号手马克斯,于是小号手作为叙述者给我们讲了他所知道的1900的故事。
马克斯上船是应聘而去,面试的时候,他一段即兴表演征服了招聘负责人,也吸引了1900的注意。
上船三天以后,马克斯和1900相遇了——那是一次浪漫的弹奏,治愈晕船的演奏。随船而动的钢琴,带着他们在舞厅里驰行,巨大的吊灯也随船而荡。他们那样自由,那样欢乐,无忧无虑。撞坏了彩窗,撞坏了船长的房间,也不过是被罚去烧锅炉。如此看来,弗吉尼亚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在这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够享受到畅快的自由与轻盈。
弗吉尼亚号上不能没有音乐,一等舱需要音乐,三等舱一样需要音乐。上一秒人们还沉浸在音乐里,下一秒,只要有人喊出“美国——”人们就被拉出了音乐。一下子繁华散去,人去船空。所以,弗吉尼亚号上的生活,仿佛红楼一梦终有一醒,盛席华筵终有一散,周而复始。
马克斯总是试图给1900灌输下船的好处——名、利、房、妻子、成功。1900看透了这种永远在追逐的生活,他拒绝了。
万万没有想到,给1900种下下船意识的人是拉风笛的男人,他说,大海告诉他生活是广阔无边的。1900一直在思考“大海说的话”,因为他一直在大海上却不曾听到大海对他说什么。
斗琴是《海上钢琴师》的经典桥段。刚开始我纳闷,为什么第一首曲子要弹圣诞的曲子——啊,是因为欢乐,第一首曲子是欢乐的,1900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他是真心喜欢音乐,他喜欢有人与他交流,就像他喜欢拉风笛的男人一样。他迷惑,他不解,但是他是高兴的,同时他希望对方可以高兴。我想,第一首曲子是1900最想跟在场的人说的——请高兴吧,就简简单单的高兴吧。
斗琴第二首曲子,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喜欢音乐,而且也喜欢对方,特别是他听出了对方音乐里的情感,全场只有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是那样的纯真与纯粹,他懂了对方。
我想是因为1900对对方的欣赏,他弹了对方的曲子,听一遍就记住,听一遍就复弹,已经把天赋显示出来了,而且点到即止,不做任何有侵略性的操作。他就是这样的简单,他以为他懂了对方,对方也可以懂他。却不知道,知音难觅!
斗琴第三首曲子,1900被对方的蔑视刺痛了。于是1900展示了惊人的琴技,仿佛暂停了场上的时间。令全场人包括对手目瞪口呆。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00把点燃的香烟给了对方,他说,我不抽烟,你抽吧。
这个样子,很像周星驰《功夫》里面最后那句:想学啊,我教你啊。
这场斗琴,从始至终都是独角戏。1900没有接受挑战,也不接受任何所谓的荣耀。他不需要名利,他不需要荣耀,他把烟给了对方,等于是宣布了:我不需要,你所追逐的那些,我都不需要。
录唱片那里,1900第一次品尝到了爱情的味道。那首曲子,是他的心。在别人看来,那是一张唱片,在他看来,那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私隐。唱片公司的人说,不下船也可以有一切。我好想要这个双全法,让1900一直在,又可以让1900的音乐传出去。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哪里来的两全啊!
1900唯一一次要下船,他说他要去听大海的声音。马克斯说他是为了那个姑娘,他畅想了下船后的1900的生活。他说:生活没那么广阔。
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不一样的意见,一个说生活没那么广阔,一个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马克斯是一个普通的小号手,有点小聪明,但是他处处透出平庸。拉风琴的男人是被生活蹂躏过的。孤身一人,六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小女儿。平庸的小号手说生活没那么广阔,是对的,因为生活毕竟会被平庸所限。被生活蹂躏过的男人说生活是广阔也没有错,因为生活到底没有打败他。
1900下船时,全船相送。我竟然反过来想了:全船下船时,大约1900送了每个人。所以告别之际,大家才会忽视:1900下没下船!
1900终究没有下船。
1933年,小号手马克斯下船。战后,弗吉尼亚号到了这个港口,小号手马克斯再次与之相遇,却是弗吉尼亚号要被炸毁之际,马克斯坚信1900还在船上。这个时候,1900应该是四十几岁了,毕竟二战结束是1945年嘛,弗吉尼亚号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医疗船”。
直到马克斯用那张唱片引出了1900,他告诉马克斯,当初没有下船,因为那座城市没有尽头。他说下船就没法演奏了。他问,你还吹小号吗?
马克斯哭泣,却不挽留。若是任何人恐怕也会拍晕拖走吧,费了那么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挚友,马上就要死别,怎么可以不先拍晕拖走再说呢?
哎,1900到底是明白了“生活是广阔无边的”——没有尽头,看不到尽头。1900还明白了“生活没那么广阔”——下船就没法演奏了。
广阔无边的生活是真的,因为生活真的不像在船上那样无忧无虑,一日三餐有人做好,做错事仅仅是罚烧锅炉。
没那么广阔的生活也是真的,因为面对喜欢虐人的生活本尊,真的不可能再自由的演奏。再也没有随船而动的钢琴了,再也没有随心而奏的曲子了。
生活是那样的不可控,梦想是那样的容易被剥夺。1900对船外的世界从来没有过期待,所以,你如何让他放弃演奏,去与生活做交换?
生活是上帝的琴键,而1900只想弹自己的琴键。
很多人常常想能拥有自己的琴键,于是总想拿什么和上帝交换一下,用一时换一世,却总是蚀本。
1900早早的知道了自己的琴键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于是他没有期待,也不需要交换,他是自由的。
有人说1900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我想说,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期待。他和生活是平等的。《庄子·养生主》有一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只有安时处顺的人,才和生活是平等的。因为安时处顺才不会对生活做无谓的期待,也不需要做蚀本的交换。
在广阔世间的我们啊,该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那艘弗吉尼亚号啊!在那里,我们没有期待,只有纯粹,只有自由。
1900,你真的存在过吗?那样自由而纯粹的存在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
我喜欢看外国电影,因为我从初中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节目不感兴趣。我对正大综艺节目完成后的正大剧场很感兴趣。为了不错过这部电影,我还将完成正大综艺节目。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长。当时,我期待着综艺节目的快速播出。当我观看正大剧场时,我觉得这些电影播出得太快了。它们很快就会播出。我知道我无法摆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些经典的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电影。在岁月侵蚀的记忆中,剩下的场景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许在那个时候,欧洲和美国的电影更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样。在阅读了厚厚的电影《电影史》之后,我觉得电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美丽的图像、美丽的音乐和美丽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永恒的梦想。
《海上钢琴家》是一部意大利电影,持续了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由蒂姆主演。罗斯扮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他已经练习了半年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钢琴演奏者主演。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音乐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在观看时,他赞扬了主演的演技,并钦佩马克西姆的演奏,这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除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收获,这部电影还包括这个传奇故事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关于生活的哲学。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20xx多人的船抵达纽约。船员们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所以他收养了他,并给他起了1900英镑的名字。1900年在船上长大,船是他的家。船上的船长和船夫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消失了,因为害怕被移民局抓住。当他再次出现时,他已经是一个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脑子里有很多音乐,让音乐随意地流露在琴键上,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家。
一天,1900年遇到了小号手。他和小手一起弹奏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次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让他们笑了起来。从那时起,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电影中有几个非常精彩的部分。1900年,他们与自称是爵士乐的创始人进行了一场钢琴比赛。1900年,他们汗流浃背。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行走。演奏完那首歌后,1900支香烟聚集在琴弦上,香烟被点燃。每个人的状态和眼睛都停不下来。也许时间停了。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场景,令人难忘。1900年,他遇到了他最喜欢的女孩,并即兴创作了最美的钢琴曲。他不允许他的音乐离开他。他只是想给那个女孩唯一的录音盘。他决定下船去找那个女孩,但他看了看纽约的高楼。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表达了生活的孤独,这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然而,1900年孤独的背后是音乐带给他的无尽快乐。如果没有孤独,他就不会感受到尼采提到的酒神艺术带来的美丽。事实证明,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年,他用88个钢琴键即兴演奏了这首快乐之美,让船上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年,他不想和别人竞争。他只是想和音乐作伴。当这个真实的社会伤害他时,他会不守规矩地反抗,遵守自己的规则,去自己的爵士乐。这是他唯一鄙视现实的一句话。名利根本无法吸引他。他也在1900年的心中追求名利。
小号手下船后,世界发生了一场战争。在电影中,这位可怜的小号手开始来到乐器店,不情愿地卖掉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了一张唯一一个想给他最喜欢的女孩的录音盘,上面有1900个坏了的和粘在一起的录音盘时,小号手告诉店主1900的故事,没有人愿意相信,唯一的录音盘是小号手在钢琴里收拾好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船即将被炸毁并报废。他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还在船上。他一生中从未下过那艘船,也永远不会离开那艘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了1900首最美丽的歌曲,这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孩,最后他终于看到了1900首,听了1900首关于后来生活的故事。战争爆发时,1900人为伤员弹奏了钢琴,让即将死亡的人带着美丽的生命死去。1900年与小号手的对话也是电影中一个非常精彩的部分。1900年终于告诉小号手,他没有下船的原因是他看不到生命的尽头。当他下船时,他不能再孤独了,找不到有限的钢琴键,也不能再演奏自由音乐了。听了1900年的笑话后,小号手大哭起来,离开了船。这艘船在海上被炸毁,报废了1900年的音乐天才,以及1900年的孤独和自由。
1900年出生在一艘船上,在一艘船上长大。他一生中从未下过船。最后,他和船一起死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和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电影是为人们展示的,无论是存在背后什么都不存在,还是人们根本看不到或不想看到什么。孤独也是一种存在,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美丽才能完整地表达孤独。
回首往事,除了精彩的图像、音乐、故事和思想之外,这部电影还展示了这些元素,如家、亲情、爱和友谊。家是1900年的船。亲情是1900年最喜欢的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乘坐这艘船,并与1900人合奏。父亲说他只有一个小女儿,也就是说,小女儿给了他希望。爱是1900年看到这个女孩时的感觉。他曾经冲动,但最终没有下船。因此,1900年已经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整天都在孤独中。友谊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确实有这样一种感情,叫做友谊。他们为他们的朋友流下了眼泪,这让电影观众哭了。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它为生活展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想每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从这部电影中,我也觉得每个人,无论他是否结婚,无论他是否有亲戚,无论他是否有情人,无论他是否有朋友,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家,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放置人们的孤独、自由和不守规矩。那艘船是1900年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无到有,被放置在那里。只有这样,这艘船才能拥有1900年。没有完整和完美的生活被世俗世界玷污。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
似乎不少中国大陆观众钟爱此片,事实上托纳托雷的这部作品在西方影响力有限,得过金球的最佳原创音乐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摄影,此外乏善可陈,无非欧洲的《十面埋伏》--浮华的形式美隔着文化差异,总是能获得一些不明就里的掌声。
1900的形象,很容易联想起欧洲的历史悠久的航船故事,想起茨威格有名的《国际象棋的故事》--那也是海轮上的技艺角逐。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的水上漂泊者最切合1900,“旅行的囚徒”,海的囚徒,最自由最开放的地方的囚徒。他一生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不履尘世的不可捉摸的身世和命运,编剧让他把这样的命运坚持到底,只有远离陆地,他方能触摸到他的真理和故乡--这是梦,是传奇。
有人称道说:‘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陆地上的生活,是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纽约是天堂?1900终生没有下船,他说陆地比起大海来更无限,是因为他活的很纯粹,试想哪个人没有受到过别人的影响,1900在别人的观点中也曾经迷惑,他曾经试图离开大海,但是在最后他又做回了自己。我想导演在本片中想说的,就是要做回自己这一简单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我说的孤立意象,很迷人。但是整个故事的逻辑是扯淡的。说实话,这个故事比茨威格的《国际象棋的故事》还要扯淡,托纳多雷有多少想象力我不知道,但这个故事是多个欧洲传说和观点的匆促结晶,未加推敲,它得过摄影和音乐奖,这的确是评委清醒的洞见,本篇的电影手段精致,但就故事本身而言,远未到千锤百炼的精品的程度。
天才在冥想中无师自通,在冥想中自我囚禁和神游八荒,以音乐为背景的电影,恰好是建立在人们对技艺训练的不了解和幻想之上,它的逻辑错误被人们视而不见了。任何一个职业钢琴师都会认为这个天才是瞎扯,没有摸过键盘的孩子首次就能弹出和弦?琴弦能热到点燃烟头?这是神话。这是天授的神秘技艺。1900是神之子,不是人之子。不是20世纪前半叶吗?好,一战在哪里?经济大萧条在哪里?二战在哪里?这种粗疏说好听了是想象力,正如张艺谋的《英雄》往好听里说也是个寓言--但严肃考究起来,《1900的传奇》又不甘心并作为一个童话,它感叹着新大陆对老欧洲的吸引力和破坏力,感叹着工业文明的迅捷无情,一方面让主角入世地察言观色,好胜地进行技艺角逐,一方面又让他厌世地特立独行,不履尘土。
我一直叹赏托纳托雷的速写功力,对影片龙套的芸芸众生几个镜头,往往耐玩味,这种漂亮小桥段的特色在《海上钢琴师》中尤为明显,走马观花,电影主干却陷入空洞和乏力中。所以这电影离真正的严肃作品还有距离,它只能被归入浪漫文艺片,为赏心悦目而产生。
1900的身世就是欧洲的水手传说:来自永无宁静的大海的异人,没有故乡,永不出口的秘密,对女人的爱犹如神之子对尘世的最后一点眷恋,勘破了这最后一朵红莲,就彻底归入自由的天道了。
对固定的陆地生活的厌倦。陆地比海更为变幻莫测,这也是老生常谈,在1999年的故事片里传达这种思想,貌似锐利,其实已经是被人广为接受的理论。
1900的性格和宿命,从这个电影的情节尚不存在的时候,就已经被编剧决定了,其后只是填充一些细节将其勾连起来而已。
可以认为1900的故事是小号手编造的,这个人对于陆地而言不存在。1900的虚幻性不影响这个故事的美。但是影片结尾处船爆炸,毫无惋惜生命消失的同情感。一个梦,一个时代,1900,消失了,终结了。再没有如此从容的如此浪漫的如此惊险的交通工具,船运时代消失了,更快捷,更冷血,更不耐停留而更有隐忍力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开启,如此而已。1900灵魂从此可以不依附于任何物质的束缚,遨游于天海间了。
托纳多雷描述孤立意象很高明,但1900的传奇依然是商业片,经不起推敲。1900长篇大论的“陆地是无限的”,为他终身不下船做解释,全然是牵强的说教,编剧的确在藐视观众的智慧。我如果是编剧,宁可把这段全部剪掉。
陆地再无限,人生也是有限的。除非对于神之子,人生的限制才成为考虑。1900对世俗生活的恐惧,是神之子对世俗的恐惧。只有大海才是他的故乡,只有大海才懂得他的天才和智慧。通过1900之口抒发一下对世俗奋斗的厌倦,对工业社会的厌倦,这是让人不胜厌烦的画蛇添足。
托纳托雷就是个造梦的家伙。主题先行,逻辑瘸腿。适合的观众是“忧伤的年轻人”,或者疲倦时理性让位于情绪化的悲伤者,理解他要表示一种意境而已。托纳托雷的海上钢琴师和《美丽城三重奏》这样的动画片其实性质上没有区别,都表现欧洲人在工业文明中的一种厌倦和梦。是废墟上的怀旧,而不关怀现实和未来。
让1900焕发爱情的少女形象非常美丽,温暖,缥缈,她熟睡的樱唇是在水一方的幸福,这似乎是个法国女演员。托纳托雷擅长制造一些意象。虽然《1900的传奇》在逻辑上缺陷重重,但有些意象非常动人。可能他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孤立的意象,而非故事的全部
我怀疑托纳托雷并不热爱想象力或时代,只是热爱意象。宁可逻辑断裂,也要突出意象。
然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和摄影,我也喜欢神之子1900,阿波罗般的技艺,英俊,从容,闲雅和脱俗,凡人谁不爱?这是神话中孤绝的散仙,他的艺术也毫无尘世中音乐的传承--简直是对经典音乐的不屑一顾,艺术简化为直指人心的神秘天赋,看似高妙到了极点,其实是通俗到了极点,这使得对西方音乐一无所知的观众,幻觉自己也享受到音乐的真谛,领会到艺术的极高境地。这就是导演的狡猾,这就是做得漂亮好看的商业电影。在一个不关心欧洲历史、不留意西方音乐历史轨迹的市场中,这就是让观众沉醉的伪艺术电影--说它伪艺术,因为它失却了艺术的基本要素:真诚,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在为一个意象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服务着。
如果摆脱人对神的迷恋,用人的理性来评判的话,不如贝克吕松的《big blue>,如果《big blue>(碧海蓝天?)是10分的话,《海上钢琴师》只有7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从,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电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乐。音乐就是电影世界里的天堂。因为我们站在音乐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们才得以享受几生的爱恨情仇。这整部电影与音乐紧密结合、血脉相连,宛如一对双生花。
这部影片的配乐出自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莫里克奈之手,他的音乐与画面之间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我相信“钢琴决斗”无疑是火花四溢的高潮。1900弹奏的“平安夜”让Jelly感到了羞辱;“The Crave”则是完全照搬Jelly的演奏曲目;“Enduring Movement”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华丽的演奏技巧,直接震惊了全场观众。这个片段的前段和结尾试分析环境音乐对情节的渲染。开始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伴随着是一段低调、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像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在此段的结尾部分,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震惊全场后长达10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精彩绝伦。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在此刻我想再也没有比无声更适合表达此时感情的声音了。他指间的钢琴声,最后打败了那位黑人爵士钢琴家,即是一次大海对欲望的征服。其实重要的是,电影里跳跃的那些钢琴曲是那么的欢愉,使人身心舒展渺远,静静的享受快乐,逃避所有的尘嚣。
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首音乐“柔情似水”。那用全部身心去怜爱、欣赏另一个灵魂的音响,被留声机赋予了特殊的磁性而古老的音色,有了更厚重的感觉。乐声如丝,流淌在曾经繁华喧嚣的红尘之中,勾起我们对那一段如歌往事的无限追忆与怅惘。此时的钢琴曲是充满了不屑,无奈和稍许愤慨,对于心中孤傲的那份气节最后的保留。这是
1900在操作琴键,他是主体。孤独的主体。
这部充满快乐不安分音符的爵士钢琴影片,飘漾着的是生命的欢愉。1900是在大海的呼吸里听到了自然之音,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不再是配角,而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音乐,空间调度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展示空间的大全景画面,以使画面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同时在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会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种凝视的恬静。本片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现实与回忆中反复切换。在现实进入回忆的转换中多通过Max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达到场景以及空间的调度;而在故事情节发展时,则模拟人物的目光,以人物的角度来实现空间的转换。
在“钢琴决斗”片段中导演采用化入化出的手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化”的方法,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表现有某种寓意。伴随着Jelly登场后,长镜头定格在人物的远景后平移至吧台方向,从画面右下脚开始化入酒杯,拉近。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酒杯上。虽然实际上Jelly和酒杯两部分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完整空间中,但导演的这种风格化处理却给了观众一种空间跳跃的异样感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
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和前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而且导演在整部影片里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这双眼睛,更能说明这一点。
至今记得主人公1900说过“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因此,海上钢琴师,1900,他属于大海,属于音乐,属于上帝,却不属于陆地。他生于大海,死于大海,生为音乐,死为音乐。音乐是他的全部。
他在悬梯抛下礼帽,让上天决定自己的去向,结果帽子落进了海里。最终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当感觉都是选择时你就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却依然可以如同海上钢琴师一般选择守望自己的心灵。我相信,生命漂流的终向,会是岁月娴静,一派天然。我眼中的幸福是找个有海的地方安置我如同音符般跳跃却无处存放的心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11-1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11-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11-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11-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篇11-1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合集15篇11-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合集15篇)11-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集合15篇)11-1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集锦15篇11-09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集合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