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29 18:33:36
  • 相关推荐
《无人生还》读后感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对我来说,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坚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后玩家,所以先入为主的认为维拉小姐就是凶手。但随着情节的推动,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场,阿姆斯特朗医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怀疑岛上还有不为人知的第十一个人。最后大boss的叙述证明了凶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划这场谋杀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他想杀人,想实现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谋杀案。他确实做到了,我想,如果没有人发现他写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谜团。

  童谣暗示了每个人的结局,岛上人们的互相隐瞒和猜忌是全书最恐怖的地方。正义的审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仅审判了另外九个确实有罪的人,也审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见识过太多的罪恶,自己也有罪恶。所以他最后的自杀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内心已经无法承受,死是一种解脱。当然,对另外九个人来说也是。罪恶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正义凛然的为自己辩护、大言不惭的否认罪过、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他们内心恐惧的事实。瓦格雷夫的策划也完美的利用了这一点——良心的自我审判。

《无人生还》读后感2

  初拿到这本《无人生还》,乍以为是一本常规小说。翻了下作者简介,顿时发现自己错了。本书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多年,共创作80多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无人生还”的源起是一首童谣,“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作者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一座无人到达的孤岛上,通过邀请信的.形式,约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来到岛上的别墅,为信里的“邀请人”服务。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着法律难以约束,但无法逃脱道德的制裁。最终的结果,十个人“离奇”在岛上死亡,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前来调查的警察也束手无策。

  故事的最后,作者通过死亡策划者的自述,以“飘流瓶”的形式将故事真相进行了告白——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语来说,就是细思极恐。作为读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构思与细致描述,特别是对人物心理和人物对话的口语化描述,令人不忍释手。

  除了那有些冗长的姓名,《无人生还》确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佳作,值得一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3

  这本书号称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经典的推理小说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周才把娱乐至死和No logo 看完,终于可以换换口味了。

  这篇小说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虽然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还是想谈几点:

  1、该书不能算是推理小说,如果不看结尾那封信,读者无法根据文中的情节推断出凶手是谁。说是惊悚类更合适些,杀人的过程很玄乎,导致看到太投入,被门铃吓了一跳。

  2、边看边感觉岛上的十个人在玩真人版杀人游戏。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一个倒霉蛋也over了。杀手在他们中间,但是不知道是谁…… 难道阿加莎是杀人游戏的创始人? 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变相跳警的情节~

  3、前面死的3个人如果还有意外的成分,从第四个开始大家都意识到有凶手在他们中间,为什么还不集体行动,同吃同睡呢? 老外应该没那么笨吧~

  4、最搞笑的地方,桌子上面的小瓷人每次都会少一个,当时心想要是我就把那些小人都扔海里,或者用502沾到桌子上,让你装神弄鬼的,哈哈~

  总之还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满意度

《无人生还》读后感4

  可能有剧透?

  只能说如果没看过《十角馆》我会更喜欢《无人生还》的……显然绫辻行人是受到《无人生还》的影响,“惩治”法律无法惩治的犯人、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岛别墅、混迹于被害者之中的凶手、无法破解的悬案最后靠凶手的漂流瓶揭示。难道是因为《十角馆》是我看的第一篇叙述性诡计,所以有了雏鸟情节?扯远了……

  其实揭示谁是凶手前,我就觉得法官的死有问题啦(马后炮这么慌乱、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要让一个人安静地躺在椅子上,摆放整齐,显然太不科学了。还有一开始留声机播放每个人的罪行,后来都有叙述他们如何犯罪。法官那个说得很轻描淡写,如果是故意判死刑,总应该有个理由(类似麦克阿瑟将军),但并没有。呃,前警长那个我也没看懂。

  还剩六个人和五个人时,每个人都有一段没署名的独白。看完再回过头看这几段,还是没完全没辨出谁是谁

  我居然在这样一本书里看出了菲利普·隆巴尔德和布洛尔的JQ,真是没救了……干♂掉你二十次哦~一对白痴哦~有空再写吧……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梁晓声的教子方法,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国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无人生还》读后感5

  看的还是挺仔细的,结局最开始就告诉读者了,“无人生还”。但情节确实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结局,人名确实蛮多的挺难记的,所以一开始我就抄下来,一个一个对着看,一群逃脱法律自裁游荡在法律灰白地带的人,最后还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虽然所有情节都在那首诗歌里,但内容以及逻辑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还是一部蛮不错的悬疑小说,结局真的出乎预料,猜不出最后的凶手。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无人生还》读后感6

  大概5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收尾了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侦探小说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读的更仔细,发现更多疑点(虽然最后还是搞错了凶手,不过最后几个人的死亡顺序我还是分析出来了滴2333

  这部书是很精彩的,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这部书不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运用大量对话,展现凶手的心理,也就是杀人动机;又不像《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样分析杀人的手法(当然这部作品与以上两部并不属于同一个系列,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无人生还》在最终揭秘了凶手,并且让我觉得跳进了一个坑,读完才想到:怎么就不能假死呢?这部作品逻辑非常清楚,并且在具有逻辑性的同时展现了十个人十种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其实是展现了罪恶与正义的辩证关系:正义者是否应该始终秉承自己的正义之道,有时或许超过法律限制,去审判一名罪恶者的死亡?另一个角度说:罪恶者真的是有罪吗?在这里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兴趣并且觉得胆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侦探》的“恐怖童谣”和“又是漂亮惹的祸”这两集加在一起就是《无人生还》。

  以上是我读完这部作品半个小时内的读后感,随便勾勒几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许有误,不喜勿喷。

《无人生还》读后感7

  看的让人很不爽,不过本书制造的气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窝里看,确实感觉到脊背发凉。

  本书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个真实案件,永远也不会有解,已知的条件不够,无法推断出来。当然,看完小说,也不可能推理出来,如果靠感觉猜对了凶手,只能说感觉真准。

  这本书仍然没有打破我对悬疑类作品的预期,正如所有悬疑剧或者悬疑小说一样,隐藏关键的部分,制造混乱的部分,不同的是,本书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内容,给推理制造了极大困难,因为那离真实远了十万八千里,但读者难以分辨,比如,开局就讲法官收到了一封信,来自卡尔明顿,我还记下了这个细节。如果把这当做真实的确定发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离幕后之人远了十万八千里。

  作者精心构思了这个故事,但压根就没想要读者去解出谁是真正的凶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讲完这个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构思,对人性的剖析写入书中,把悬念留存到最后,由作者亲自揭晓,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然后,就没有其他。

【《无人生还》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心累的感觉无人能懂的伤感个性签名11-07

读后感的好句11-03

受戒读后感12-22

《景阳冈》读后感12-22

《太空》读后感12-22

《茶壶》的读后感12-20

个人读后感12-18

秘密读后感12-17

老子读后感12-16

《史记》读后感12-16